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

bookmark

來犯的遼軍敗退,當捷報傳到韓岡這裡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黃昏。

王安石的新書早就收了起來,韓岡對於訓詁學的興趣,遠遠比不上近在眼前的勝利。

儘管在預備方案中也做了與遼人決戰的準備,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韓岡都沒有在此時挑起宋遼大戰的念頭。將戰鬥的規模侷限在略略擴大的邊境衝突上,最爲符合韓岡的利益。

“總算是了結了。”

縱然在外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但爲了這一場穩定河東的勝利,韓岡一個多月來殫思竭慮,付出的辛勞遠遠超過任何人,只是不足爲外人道。一聲長嘆,卻是放鬆下來的感慨。

“這可是澶淵之盟後,對契丹戰果最多的一次。一戰斬首遼軍千級,幾十年來何曾有過?!”黃裳卻興奮得坐不住,“要是那些蕭十三派來的內應也能算,可就是兩千人了!”

“也算不得什麼。”韓岡笑着搖頭,“正劇早完場了,這收尾的雜扮卻拖到現在,無論放在京城的哪個瓦子裡,早就一片聲地喝倒彩了。”

“也不能說是雜扮吧。”黃裳倒是叫着屈。

他在京城中,也曾在各個瓦子裡的勾欄看過百戲。一場戲,正雜劇是正篇,到了尾聲則是上演一出插科打諢的雜扮。無論如何,他都不覺得韓岡率領河東軍立下的功勞,會比種諤、王中正等人稍差。這可是對上遼人,依然穩穩地佔着上風!換做是其他武將文帥,有誰能拍着自家的胸脯說,做得能比韓岡更好?

韓岡悠悠然地重又看起折克仁和折可大的捷報,從龍飛鳳舞的字體中可以看得出來,撰寫捷報的人,恐怕在動筆的時候,也是興奮得難以剋制了。

“經此一敗,遼人不會再來了吧?”黃裳稍稍冷靜下來後,不放心地又問韓岡。

“誰知道呢?要是蕭十三發瘋那可就難辦了。”韓岡輕鬆淡定的笑容,讓他的話像是在開玩笑。

黃裳陪着笑了兩聲,又道:“是不是派人去通知李都知回來?他在濁輪砦,當是還沒有收到消息。”

李憲是在開戰後,趕去濁輪川邊的濁輪砦的。坐在豐州城,他始終做不到韓岡一般的閒適,最後向韓岡請命,去濁輪砦鎮守,以防暖泉峰有失。

東勝州的遼軍南下兩條路,暖泉峰、濁輪砦一路,是李憲的河東軍,柳發川、唐龍鎮,是折家的麟府軍。不過才他走一天,捷報就傳回來了。計算腳程,這時候他應該才進寨。

“是得派人去。”韓岡點點頭,“不過讓他再在濁輪砦待上一陣吧,不讓他守着暖泉峰的後路,恐怕也不能安心。勉仲,你幫我起草關報,經此一敗,遼人或許還會反撲,左右四鄰都要通知到,以防萬一。”

黃裳興高采烈地點頭應聲,韓岡要將柳發川的大捷傳出去,哪有不願意的道理。提起了筆,邊寫邊問:“朝廷那邊呢?”

“等派人確定了斬首數再說。這一道手續不能少。”韓岡看着黃裳提筆就寫,不愧是福建才俊,文采可比陝西的士子強得多。

“遼人奸細煽惑,黑山餘孽作亂……”韓岡抿着雙脣,笑得意味深長,“這一下當不會有人再說嘴了。”

“啊?”黃裳疑惑停下筆。

“沒什麼。”韓岡笑道,“只是之前的兩萬斬首的確太惹眼了。”

……

“兩萬三千斬首!虧韓岡敢向朝廷說!就是種諤趁西賊內亂之際,滅了西夏的最後一部兵馬,斬首也不過兩萬兩千餘!”

“河東軍所斬党項,盡爲黑山河間地的逃人,意欲歸附中國。所以河東軍能不傷分毫,便有數萬首級。那是乘人不備。黑山逃人如何能想到,本因收留他們的官軍會痛下殺手?”

“殺良冒功之罪,豈可輕恕?百祿昨日就聽說,御史臺那邊要上本彈劾韓岡擅興和殺良之罪。樞密備位西府,豈可默然不言?”

呂公著知道,在朝堂上有許多人都與在自己面前慷慨陳詞的範百祿一樣,認爲韓岡在河東的所作所爲,其實是在挑起宋遼兩國之間的紛爭。是以邊疆的安定爲賭注,爲自己的官位鳴鑼開道。就像是徐禧一般,以私心壞國事。

不過呂公著並不認爲韓岡是這樣的人。瞭解多了,舊時的偏見也少了一些。在他的瞭解中,至少韓岡之前的表現,一向是以國事爲重。而重奪舊豐州,也是縮短疆界防線,以瀚海天塹爲界,保全內地的良策,並非是韓岡好大喜功之故。

“……聽說子功舊年隨熊本平瀘蠻,夷酋領衆歸降,有裨將欲殺之,是子功勸阻下來的?”

“些許小事,不足當樞密垂問。”範百祿是當年在王安石剛剛秉政時,便痛罵其十項大罪的範鎮的侄兒。他曾隨熊本平定西南夷,一向主張招撫、緩攻,用文臣治邊,善待夷人。他對呂公著道:“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韓岡如今屠戮歸降蕃人以爲己功,滿手血腥,不知日後說起聖人仁恕之道,他愧與不愧?”

“韓岡不是貪功的人。他要是想貪那份功勞,當年就不會拒了撤離羅兀城和平叛廣銳軍兩次功賞了。廣銳軍的性命,也是他保下來的。”呂公著猜測着韓岡如此上報的原因,“他是被下面的那羣赤佬給裹挾了。李憲、折克行豈是那等會放過功勞不要,以國事爲重的純臣?”

“下面的驕兵悍將就該殺兩個以儆效尤,哪有任其擺佈的道理?!”範百祿厲聲道:“若如樞密所言,韓岡更是有負聖恩。擅興好殺猶不失一方名臣,可若是爲僚屬裹挾,那可就是無能至極。”

“莫要求全責備。韓岡尚不及而立,彈壓不住也不足爲奇。藥王弟子的名聲雖響亮,可德望還遠沒有養成。治政尚可,但統領一路兵馬還是差了一籌。”呂公著嘆道,“說起來鎮守河東,還是韓岡第一次統領一路,掌管一方邊事。之前有章惇,再之前有王韶,在廣西和熙河,有他們兩人掌控大局,韓岡的性子纔沒有鬧出大錯來。這一次獨領一路,的確是做得錯了。”

聽到說起章惇,範百祿冷哼道:“章惇一向好興兵,故與韓岡親厚。韓岡的奏章肯定也看到了,這一次,看他如何爲韓岡辯解!”

……

章惇正在看着韓岡的奏報,腦仁也是一陣陣地抽痛。

河東軍的兩萬斬首實在是太過火了。前兩天,河東奏聞說有了一萬斬首,他就已經覺得不對勁了,只是認爲韓岡會見好就收,也就沒有去寫信,誰想到到了今天,就變成了兩萬三千。這未免太駭人聽聞,竟把党項人當成南面的交趾人一般。

種諤也是兩萬,可當時是西夏軍內亂,又沒有投誠大宋,種諤領軍乘機掩殺,尚能說得過去。可這一批南下的党項人可都是意欲歸附的逃人,好生撫慰安置還來不及,怎麼就能讓人殺了換功勞?

章惇也覺得韓岡做得過頭了。他知道韓岡的手段和爲人,要說他鎮不住下面驕兵悍將,那是笑話。韓岡對異族的殺性,章惇可是在南征時,便了解甚深了。

出身陝西的韓岡,對党項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乃是人之常情。西夏慣於背盟,大宋不知吃過多少虧。西夏的孑遺,死光了天子還能多睡個好覺。

韓岡將殺了泰半黑山党項,對於河東的長治久安是最佳的策略。但沒必要將自己也陷進去吧,一旦黑山党項中有人聰明到入京敲登聞鼓,一切可都是韓岡的責任了。

不過現在章惇找不到人商量。

徐禧之事,一因其殉國,一因鹽州城破後,西夏隨即生變,使得他之前的守鹽州策略不算過錯。但呂惠卿依然自身難保,畢竟京營禁軍在鹽州死傷太重,總得有人出來負責,以安人心。

京營諸軍在東京城中駐紮了百餘年,許多偏裨將佐,都能與宗室、皇親扯起千絲萬縷的關係。鹽州兵敗所掀起的動盪,光是將逃離鹽州的曲珍下獄,可是遠遠不夠抵償京營禁軍家屬們的憤怒。王珪和呂惠卿兩人中,肯定要有一人被犧牲,甚至兩人。

御史臺要挑頭攻擊韓岡的消息,章惇已經可以確定。畢竟他這個罪名不容易洗。最關鍵的,只要讓天子留下韓岡無法鎮服麾下將領的印象,韓岡想要晉身兩府,少說得往後拖上十年。

三十不到便望執政,成爲衆矢之的也不足爲奇。

章惇正爲韓岡擔心,想着該怎麼在天子面前爲其緩頰,就聽見門外有人喊:“樞密,樞密,太皇太后上仙了。”

太皇太后上仙?章惇愣了一下後才反應過來。苟延殘喘到了今天,曹太皇終於走了?

這可不是好消息,沒有太多的感慨,只有利弊的估量。

章惇只覺得心頭又給壓上了一塊巨石,從今往後,宮中最尊貴的便是那個左心牛性的高太后了。同是反對新法,曹太皇可比高太后要知道輕重。

當真是禍不單行!

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五)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六)第三百零一章 不悖(五)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八)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議(二)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九)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二)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九)第一百七十七章 變遷(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五)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下)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火箭(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火(下)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變故(二十八)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四)
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五)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六)第三百零一章 不悖(五)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八)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議(二)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九)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二)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九)第一百七十七章 變遷(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七)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五)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一十一章 誅心惑神幻真僞(上)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下)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火箭(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旅話(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火(下)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五十九章 宴火(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梳理(二十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變故(二十八)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三)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