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四)

今天的崇政殿議事,並沒有做出什麼決議。在遼人徹底撕破臉之前,暫時只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想法。

王珪領着衆臣向天子行過禮,當其他人開始退出崇政殿的時候,他卻是站着沒有動。

一直以來,在廷議結束後,趙頊時常單獨留下王珪說上兩句。

對於如何治國,趙頊有許多想法,不過這些想法許多時候很難在廷議上通過,或者要大費一番口舌。但如果有宰相的相助,根本不需要與羣臣辯論,只要讓宰相去傳達事實就足夠了。

以三旨相公爲名,王珪將任務完成得很好,是個合格的傳話人。

但今天的情況與往常不同,趙頊叫了另一人:“呂卿,你且留一下。”

呂惠卿的腳步頓住了,低頭躬身領命,藏起了臉上的表情。

王珪也同樣適時地低下頭去,讓每一道試探的目光都撞到了他的長腳襆頭上。

等到他們兩人重新擡起頭來,已完全看不出臉上有一絲異樣。

殿上的每一個人都想到會有這一刻,但沒人料到會這麼快。就在今天的廷對之後,被留下來問對的便已不再是宰相王珪,而且還是參知政事呂惠卿。不過這件事,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畢竟有着明確的態度,表示支持繼續戰爭的宰執,除了王珪以外,就數呂惠卿了。

在內外穩定的情況下,以君命爲依歸的王珪,理所當然地受到天子的看重。但靈州之敗,顯示出王珪並不足以平復危局,他所受到的聖眷因而明顯減弱。而性格堅定,如今依然選擇支持戰爭,同時還堅持着手實法、能爲國庫繼續增加收入的呂惠卿,自然而然地成了趙頊倚重的對象。

至於韓岡,在這個節骨眼上被留下獨對,就是升任執政的先兆——最近由於韓岡都與宰輔們一起入崇政殿議事,他即將晉身兩府的傳言越來越多,只爲平息謠言考慮,趙頊就不會這麼做。至少在現下,還看不出天子有這個打算。

但呂惠卿留對的政治意義同樣深重。

也許王珪獨相的現狀保持不了多久了,同樣的想法出現在每一位步出崇政殿的重臣心中。

久違的獨對,呂惠卿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強忍着興奮,在天子面前闡述着自己的建議:“時局變易,幷州之守,孫永已難符其任,陛下宜速選調賢能,鎮守河東,以待遼人。”

“孫永……”趙頊微皺眉,認真考慮着呂惠卿的建議。

……

自出崇政殿,王珪的步速就較往常略快,呂公著依然是沉穩如一,宰相和樞密使一前一後地走着。元絳和韓岡則落在後面。

元絳只比韓岡略前半步,邊走邊側首:“今日殿上議事,多虧了玉昆你的諫言,否則光是進入大同府的兩萬遼人,就能讓京城內外人心惶惶。”

“僅是泛泛之談的附和而已,遠比不上呂吉甫識見深刻。”

韓岡想看一看元絳的反應,但浸淫官場日久的元絳,他的表情和話語,完全沒有透露出任何對韓岡有價值的信息。

他平和淡定地走在迴廊上,向韓岡訴說着自己的觀點:“河東乃北方攻守之樞,孫曼才卻當不起勾連東西,通南阻北的重任。河東路的守臣還是得早日決定下來。”

“此事非韓岡所能置喙。”韓岡不想在朝廷人事上與這位政事堂中的老狐狸交流,這不是他該說的,元絳看似交淺言深,但他表現出來的態度卻依然模糊不清,“邊路帥臣之任,當是大參與相公議定,報與天子處斷。以天子之英睿,大參和其餘諸公的見識,想必能有讓人信服的決定。”

韓岡拒人千里——儘管他也認爲孫永早就該滾蛋了。

從耶律乙辛帥二十萬遼師抵達鴛鴦濼時開始,替換幷州太原府的守臣一事,就已經擺上了檯面。至今沒有一個定論,只是因爲時任知府的孫永是天子的潛邸舊臣,在趙頊仍是潁王的時候,孫永便是其掾屬。

也因如此,儘管孫永一直都是反對開疆闢土的一派,王韶舊年上平戎策,時爲秦州知州的孫永大加反對,但他一直都能坐在重要的崗位上——秦州、諫院、軍器監,全都是能立功受賞的位置。縱使一時因罪失意,也很快能被天子特恩起用。

但在遼人擺出舉兵南向的姿態,開始調遣精銳南下大同的危急時刻,孫永的才具和政見,放在太原知府、河東路經略安撫使、河東路兵馬都總管這三個位置上,便如同猴子拉大車,完全匹配不上。

元絳並不介意韓岡的冷淡——至少表面上完全看不出來:“若河東能如河北一般,有賢臣名將坐鎮,京中當可高枕無憂。”他側臉瞥了韓岡一眼,“……想必呂吉甫也是這般想法。”

這不是廢話嗎?!

元絳都能想到的事,走在前面的兩位會想不到?還是說他韓岡會想不到?

京城中的兩府宰執,眼下只有兩位旗幟鮮明地要繼續將戰爭進行到底。

其中王珪因爲兵敗靈州,需要他韓岡的支持。但呂惠卿卻沒有靈州之敗的拖累,反而就不需要了——崇政殿中,不需要有兩個在軍事方面有裁斷權的臣子。

呂惠卿趁此良機,設法讓自己出外也是必然。

尤其是王韶的病情已經在京城中傳揚開,呂惠卿只會忌諱身體太過康健的韓玉昆,而不會太在意據說已經病倒不能動的王子純。

“聽說王子純的病勢不輕?”元絳向韓岡刺探着王韶的病情。

“何處有此傳言?”韓岡裝糊塗,要是自己點頭確認,王韶的病卻好了,那就是耽擱了他的上進,“王資政文武兼備,習武養氣從不偏廢,就是抱恙,也不過傷風感冒而已。”

“那就好。”元絳捋着長鬚,微笑點頭,一副仁人長者的態度:“有王子純在,他不論是坐鎮晉地,還是留鎮大梁,都能讓人高枕無憂。”

“大參所言正是。”韓岡略嫌冷淡地回了一句,終於讓元絳選擇了沉默。

只要王中正和種諤都能將麾下大軍順利回撤,這一戰的主動權將重新掌握在大宋的手中——韓岡對此深信不疑。

就如出拳攻人,都要先將拳頭收回來蓄力。之前無論是高苗二人靈州兵敗,還是種諤、李憲頓足於瀚海之濱,都是力道使盡的緣故,後勤補給線已經拉到了極限,軍心士氣也給消耗一空。

如果將攻出去的兵力收回來,佔據幾個戰略要地,以河西、銀夏兩地的歸屬爲誘餌,強逼西夏過來爭奪。以逸待勞的結果,絕對會讓鐵鷂子討不了好去。

從宮中出來,韓岡就想着,自己現在的位置和參與的事務隔得有些遠。在軍事問題上的權威所支撐起來的發言權,對自己的好處並不大。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說的其實很有道理。

侵奪他官事權,自然會惹來仇怨。就如韓岡本人,也是難以容忍有人侵佔自己的職權。

而韓岡現在可是將手伸進了宰輔們的自留地,儘管他始終自覺的約束自己,儘量就事論事,不摻和其他領域的議論,但想要宰執們對自己有多少善意,那也是絕不可能。除非他能真正的進入兩府之中,否則他在崇政殿中的存在,便如白羊羣中的黑羊一樣刺眼。

韓岡從來沒有想過要做鬥犬,跟誰都要鬥一鬥。他在廷議已經儘量低調,但天子的徵詢順序,總是將自己放在最後,弄得好像他韓岡纔是拍板定案的人一樣。

元絳爲什麼能隱隱指出呂惠卿會設法將韓岡支去河東。還不是因爲元絳本人深有感觸,不是他體會到呂惠卿的心思,而是藉着呂惠卿爲幌子,說他自己的心裡話。

韓岡同樣也是早就對宰輔們有着極高的警惕之心,才能立刻反應過來。

所以韓岡之前跟幾位宰執都有着或大或小的言語交鋒——反正討不了好,還不如在天子面前做個孤臣——即便一時頂撞了天子,但等趙頊冷靜下來,至少不會留下多少壞印象。

但事情做得太過火也不好。暫時韓岡不想再跟宰執們有什麼衝突,尤其是從今天開始,呂惠卿和王珪之間很快就會有一場風暴即將爆發,站在他們中間,極有可能會被牽累到。

韓岡這一次設法擠進京城,本意是想繼承張載傳下來的衣鉢,在京中宣講氣學,不意卻被西北的戰事給耽擱了。事前誰能想到耶律乙辛下手如此乾脆,惹得天下局勢大變?

如果不能宣講氣學,在內在外,韓岡都不在乎。在外還好一些,尚能借助軍功,多提拔幾位本門弟子。因爲種痘法的傳揚天下,氣學在當世,其實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門顯學了,歸於門牆之列的弟子,並不在少數。

眼下朝中還有太學一案,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審結。現如今被牽連進去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新黨未來的中堅。如果從重論處,就是當年蘇舜欽一案的翻版,新學大挫可以預期。等到自己回來,留下的真空,正好能讓氣學一脈插足進去。

不過這還是想得遠了,呂惠卿到底能不能讓天子點頭同意讓自己去河東?這還是一個問題。

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五)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三)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七)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五)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八)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九)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中)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一)第四章 流水(上)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六)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
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五)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三)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三)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七)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五)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上)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京師(六)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八)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八)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上)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九)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二)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九)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二章 牲牢郊祀可有窮(中)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一)第四章 流水(上)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六)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