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八)

“倭國怎麼就這麼弱?”

次日在殿上,皇太后對才幾個月的時間,日本連京城都被燒掉表示不能適應。

“不說是海東大國,方圓數千裡,人口幾千萬?怎麼連京城都丟了?遼軍不是不會攻城嗎?”

“太后。”章惇出班道,“倭人的國都平安京並無城牆,據聞倭人只在外圍修築了一道長牆和幾處寨堡。”

得了章惇的說明,向太后隱隱約約想起上一回說起日本戰事,就聽樞密院稟報過有關倭國的情報,其中就有提到其都城的防禦。

“居安思危,有空起名做平安,不如先將城牆修好,這樣才得平安。”

“太后聖明。”

羣臣一起向太后行禮。

國內也不是所有城市都有城牆。南方大部分城市都是沒有的,甚至包括許多州城,只在官衙等城市重要建築有圍牆保護。理應設置城牆的位置上,就只有一道籬笆。有的是木樁,不過更多的是柳條,主要是因爲其扦插便能成活,等其長成大樹後,就是一條不錯的防線。

但京城都沒有城牆,那就是日本人自己的錯了。至關重要的都市不修築起城牆,這是開門揖盜。若不是日本有海水爲外防,早不知給滅亡多少次了。

“可就算沒有城牆,以倭人之大、人口之多,也不該敗得這麼快。他們的刀劍不是很出色嗎?倭刀在京師中賣得也貴。”

“太后明鑑。”章惇持笏行禮,“軍國之寄,非在刀劍一項,弓弩、甲冑,倭人遠遠不及中國和北虜。”

緊隨在大宋之後,遼人現如今能給國中的主力騎兵裝備上大批量的鐵甲,儘管基本上都是護住胸腹要害的胸甲,以及一頂鐵頭盔,但足以讓遼軍和倭軍之間本就有天壤之別的實力差距,拉大到加上天時、地利都難以扭轉的地步。畢竟人和的一面,專心搶掠的契丹人,絕不會給倭人表現出來的機會。

“而廟算、陣法、訓練,無一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章惇繼續說道,“此更非倭人所長。除了皇宋,現如今又有哪一國能擋得住契丹鐵騎?”

韓岡也出班道:“契丹鐵騎來去如風,尋常步卒如何剋制?我皇宋禁軍用了不知多少將士的性命和血汗,才換來應對契丹鐵騎的經驗。就算主帥爲敵所傷,其下士卒也會在各自將校的指揮下,繼續結陣抵禦敵軍。這就是經驗。而倭人對此無從得知,就算有一二眼光卓異的將帥謀臣,也指揮不了一羣茫然無知的士卒和將校。”

韓岡說的話,太后更能聽進去:“參政說得是,我皇宋禁軍的確非倭人所能及。只是吾亦知國中精兵強將盡在北境,遼人渡海後都能在旬月中滅去日本。萬一遼人渡海繞過河北,從淮東、江南登陸又當如何?”

這方面的問題,朝廷很早就在說。但當時的形勢還沒有如此急迫,日本如此速敗,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

“陛下勿須憂慮。日本速敗,是閉關鎖國的結果。倭人關起門來稱皇帝,有淵海爲防,自以爲可以高枕無憂。可是當惡敵上門,便全無應對之法,除了降,也只有死了。”

“依參政之見,又當如何應對?”

“一是加強水師,並修造海舶。”

“自當如此。”

向太后點頭,這是過去樞密院曾經提議過的。

日本和高麗,對大宋來說都是遠隔重洋,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需要一支能在海上作戰的精銳水師。

“第二,便是駐軍耽羅島。應該加強兵力,並加快島上的寨防建設。同時在耽羅島上招收逃亡的倭人爲軍。”

參與到對倭戰略中,韓岡回答太后問題時,不像是東府的參知政事,倒像是西府中人。

章惇在旁看着,暗暗搖了搖頭。韓岡在軍事上的話語權太重了,自己也難以與他相匹敵。

要是日後他做到宰相,西府多半就成了政事堂手下打雜的了。加上還有對韓岡言聽計從的太后——

“當如參政之言。”

屏風後傳來太后答應得乾脆利落的聲音。

“第三,便是修築磚石城牆,以備賊寇。”

南方城市缺少城牆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雨水太多,黃土夯築的牆體很容易被浸泡損壞,只有換成磚石包牆的城牆,才能夠保證牆體長久的安全。

但立刻就有兩個反對聲響起:

“這不可行。”

“只怕有駭物議。”

章惇和張璪一先一後地開口。

“朝廷猝然下詔修築城牆,可知江南人心會亂至何等模樣?!”章惇質問着。

張璪也道:“遼人渡海而來,尚屬猜測。卻耗竭民力去修築城牆,屆時臣恐家國之憂不在外而在內。”

韓岡搖頭:“韓岡不知整修開封城牆如何會有駭物議?更不知爲何會引起民亂?”

“開封?!”

шωш¸тт kǎn¸C〇

“遼賊若渡海,只會是各路沿海軍州先遇賊!”

“如今石炭價廉量大,故而磚價大減,正好可以用來整修京城城牆,還可以於城周設立炮臺,用以禦敵。從此京師可以不畏外敵。”

“善哉斯言。”張璪說道,“可這與防備海寇有何關係?”

“整修京城所用的青磚,可交由南方各處州縣招聚工匠燒製,再彙集至京師。”

“參政的意思是,等開封府的城牆修好,那些工匠和磚窯正好可以繼續用來修築沿海軍州的城牆?”

“正是如此。”韓岡道,“遼人攻下倭國都城雖快,但平定其國中還需數年之久。等到二三年後,京師城牆修築完成,沿海軍州就不愁牆磚難以燒製了。那時候,可能會有賊人渡海而來的消息也必然在當地民間流傳已久,朝廷的舉措便不會驚擾到百姓。而且這麼做,萬一遼人不能穩定日本,也正好可以省下來這筆開支,免得花上冤枉錢。”

韓岡的意見有很多值得商榷地方,不過加強開封城防、避免花冤枉錢兩件事,其實就是政治正確,怎麼說都不會有錯。

而韓岡實際上需要的是對炮臺的結構和式樣進行試驗,與其在邊境上實驗,還不如在京城這個火炮永遠都不會用來殺敵的地方來做實驗,就算有問題,依然能擁有足夠的威懾力。

“陛下!”默然恭立一旁的王安石突然大聲喝問,“臣不知倭國之事,要議論到何時?!”

“平章?!”

王安石發怒,讓向太后爲之一驚。

章惇聞言,也是一怔。的確是耽擱太多時間了,弄得科舉之後的議題恐怕要拖到明天再議。

在日本方面的急報送抵京城前,今天崇政殿上預定的第一件事本來是科舉。第二項議題,纔是軍事,也就是西南諸夷的問題。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太祖皇帝的這句話,就是行動的圭臬。

而西南夷也一貫的不恭順,時叛時降,讓朝廷漸生不耐。

讓西軍能夠維持住戰鬥力,以西南夷爲磨刀石。

章惇預計他的提議不虞有人反對。這不僅是他本人的意見,更是他與韓岡、郭逵等帥臣的共識。

能與遼軍中的精銳互有攻守的,六十萬禁軍之中只有西軍可以。

在西軍直接面對的目標被摧毀後,就算其中一部分可以轉去河東,或是北上寧夏,西去西域,剩下的軍力依然數量龐大。

不可能讓他們遠赴西域,要維持住西軍的實力,只有離國中稍近一點地方——比如西南夷,以及之後的大理。

三千西軍便能攻取西域,一兩萬西軍想要勝過山中西南夷,也不是那樣的難。但擺在禁軍面前的第一道關卡,卻是道路問題。

在成都府路周邊行軍,就是在羣山中兜圈子,必然會有人以此爲由,來否定這項戰略。

要如何壓倒他們,說服太后,便是章惇今天想要做的,只是被昨日的新消息給干擾到了。

王安石在殿中大聲喝問,“天下最爲貴重的便是人。周公一飯三吐哺,何爲?得人也。倭國,偏鄙小邦。科舉,國之大事。如今省試在即,五千貢生雲集京師。陛下不在意省試之事,不想着今年又有數百英睿之士被收入朝中,卻掛念着遠在萬里之外的小邦,何也?”

“差點忘了。”韓岡暗裡自語。

他並不是很關心這一科的進士科試。

這一屆的考生中,關西士子沒幾個出挑的。尤其是隴西出身的貢生,基本上就是陪讀陪考,很多就是等待參加過幾次考試,得到特奏名的資格。氣學門下莫不如此。

韓岡並沒有地域的偏見,也頗有幾個其他地方的應屆士子曾經登過韓岡的家門。

可惜如今的科舉不是唐時,若能行卷宰輔衙,讓當朝宰輔對呈上去的詩文感到滿意,那麼多半就能拿到一個進士頭銜。

但到了如今,科舉越來越正規化。糊名、謄抄、鎖院,一項項都是在針對考官徇私的手段。

在現今,進士已經儘可能地做到了公平公正——那是連時代的侷限性都算不上,千年之後,類似取巧的手段也是多如牛毛。終究越不了最後的關卡,而縱使位高權重,任憑哪一位朝臣,也不敢公然破壞選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就是韓岡當年入京參加考試,已經做了王安石的女婿,考官又都是新黨徒衆,本人更是連天子都看重的新生代,但他爲了一榜進士,也是絞盡了腦汁。

所以他根本就沒打算爲哪位士子伸手,他更關心的是之後黃裳的制舉考試。

不過王安石現在發火,方纔話最多的韓岡也不得不站出來。

“平章請息怒。方纔議論,不是在倭人,而是在遼國。若任由北虜肆虐,中國雖大,將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五)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下)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六)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七)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三)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一)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三)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五)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四)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五)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八十七章 塵囂(十八)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三)
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不悖(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五)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九)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七十一章 塵囂(二)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四十七章 百戰功成朝天闕(下)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七)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九)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六)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並行(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七)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三)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五)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一)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三)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五)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上)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一百章 微雨(七)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上)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四)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五)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四)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八十七章 塵囂(十八)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五)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九)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二百三十四章 變故(三十一)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