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第534章 張居正的糾葛

秘書處擬定的科試改革草案,跟楊金水在工商聯籌備議事會上說的差不多。

鄉試將與吏員招錄考試合二爲一,每年舉行一次,由禮部輪流派員到地方主考、都察院派員監察,各省布政司協助考試。

招錄人數根據各省佈政、按察兩司,前一年預算的吏員空缺而定。會試也是一年一次,與鄉試相隔半年。各省鄉試前列若干名,纔有資格進京會試。

會試中試者繼續叫進士,只不過是爲中樞六部諸寺和都察院、宣徽院、律政院招錄官員。在中樞觀政兩三年,再下到各縣爲知縣。

鄉試會試都分國政和律政兩科。

考試內容也要大改,摒棄八股文,初步確定爲國文、數學、自然通識三門基礎科目。

國政科有時政策論,律政科有律法通識,兩者也都有案例分析

這份草案,張居正看完後左思右想,覺得不妥,過於激進,持反對意見。

但他不想在這件事上跟皇上直接發生衝突。

自己剛剛出任內閣總理,新政改革也纔剛開始,就跟皇上在大事上頂上了,這事要是傳出去,親者痛,仇者快!

對新政改革會影響很大,更會嚴重打擊己方的士氣,鼓舞舊派的士氣。

這份草案發到內閣十幾天,張居正一直在顧盼左右,找藉口推脫。

今天皇上面對面問自己這件事,張居正知道躲不過去,必須表明自己的立場。

聽到張居正說出他的反對意見,朱翊鈞有些失落,但不覺得意外。

張居正雖然大刀闊斧地搞新政改革,但他是位正統的程朱理學弟子。

在歷史上,爲了壓制越發氾濫張揚的心學,扶植日漸衰敗的正統理學,以及搶奪人才培養和選拔權,張居正甚至下令關閉各地的私立書院。

很矛盾啊。

可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朱翊鈞在翻閱過往的文檔時,驚奇地發現。

徐階是心學再傳弟子,嚴嵩更是王陽明的好友。

東廠和錦衣衛的過往檔案裡有記載。

正德三年,嚴嵩得知王陽明被貶貴州,經過分宜,便前去迎接,並在自己的“鈴山堂”設宴接風。

相談數日,二人結爲好友。

分別時,王陽明揮毫寫下“鈴山堂”墨寶相送。不久後,嚴嵩將陽明墨寶做成匾額懸掛。

正德五年,王陽明任江西廬陵知縣,嚴嵩前往廬陵拜訪老友。

談到中年在官場的不易和立志行善的決心,嚴嵩不禁淚如雨下。

王陽明便講解了“天良”學說,教導嚴嵩,勸解他以後做個有良知的人。嚴嵩佩服得五體投地,視王陽明爲師。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

時任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得知嚴嵩在家養病,特請他到吉安參贊軍事,協助平叛,嚴嵩欣然前往。

寧王之亂僅四十三天便被王陽明平定,嚴嵩隨王陽明一同登南昌明遠樓賦詩玩景。

嚴嵩揮毫寫下一詩讚陽明之功:“繡斧清霜避,樓船綠水開。風雲千歷會,麟鳳衆賢來。投老仍嚴召,當途賴上才。向來籌策地,投檄淨烽埃。”

立志以王陽明爲楷模。

看完這些真實的記錄,朱翊鈞覺得不可思議。

王陽明最欣賞的、認爲未來二十年必有大出息的嚴嵩,結果成爲嘉靖朝最大的奸臣。

陽明心學再傳弟子徐階,成爲嘉靖朝最精明的官僚,滑不留手,入閣二十年,與國無多益,卻把徐家經營成三吳最大的地主。

反而在王陽明之後,對大明貢獻最大,影響最深的張居正,對陽明心學是一點都不感興趣。

朱翊鈞從東廠和錦衣衛的記錄裡知道,張居正不僅老師徐階是王陽明再傳弟子,交往和招攬的黨羽,也多是心學弟子。

但張居正認爲心學走上了歪路。

張居正認爲廣泛傳播的王陽明心學,對學界的風氣產生了巨大影響。

大部分學子們不再腳踏實地,而是熱衷於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書院逐漸淪爲讀書人“清談”之所。

這些人進入仕途後,把那套務虛的風氣帶到了官場。

朝堂之上大家開始以道德標準,代替職業能力作爲評判人物的尺度;官員的奏章字數越來越多,提的意見越來越天馬行空,不切實際,根本無法落實。

當然了,他們只是寫寫過嘴癮,根本不會想着去落實。

張居正對這一現象深惡痛疾。

在出任內閣總理,上的類似於施政綱要的《陳國事疏》中,他重點提到了“核名實”和“省議論”,就是要杜絕務虛之風。

看完嚴嵩、徐階和張居正相關記載,有時候你會覺得歷史和事實是如此的荒誕。

但朱翊鈞覺得很正常,人都是矛盾的。

從張居正給自己做老師開始,朱翊鈞就用心去琢磨他的三觀和思想理念。

朱翊鈞逐漸發現,張居正不僅覺得主流心學走向務虛的歪路,更覺得部分心學走向狂悖的邪路,比如李贄主持的“新學”。

張居正覺得“新學”在濟世濟民上確實有長處。

但是重利輕義,亂法紊綱。

長此以往,大明會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啓、民不聊生,此前的新政改革,最後變成一場空。

朱翊鈞一直在努力引導着張居正,讓他多多接觸新事物,開拓視野,跳出思想桎梏!

數年下來,確實有些效果。

朱翊鈞發現張居正對完整的財稅系統有了清晰的認識,從清丈田地、一條鞭法已經進化到接受攤丁入畝、類似於官紳一體納糧的全民賦稅。

但是完全改變談何容易?

張居正在經濟建設方面一直徘徊不前,認爲興辦工廠、海商互市只是增加國庫收入的一種手段而已,是權宜之術而非大道。

他認爲吏治敗壞,就是因爲大家摒棄了程朱理學,使得人心不古。

只要大家遵循程朱理學的道德標準,就能重振朝綱、官清吏廉,定能抑制豪右、百廢俱舉,治平有象、亂萌不生。

他行法家之事,卻排斥法治。

而且他非常地固執。

任何一位勇於改革的人,哪一位不是極其固執的人?

商鞅就是偏執狂,王安石被稱爲拗相公,張居正也固執堅毅。他們堅持自己的理念,把它堅固成花崗石,才能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室內一直寂靜着。

張居正心裡發虛。

他太清楚自己這位學生的手段了。

但他心裡還存着一份期盼。

科試改革,是君臣之間第一個有着巨大分歧的難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張居正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看到朱翊鈞的態度。

這是一個開端,如果君臣能夠默契地把這個難題妥善解決,後面的新政改革就能十分順暢。

朱翊鈞心裡也在盤算,他清楚這是一次考驗。

但是朱翊鈞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這件事上妥協。

不改革科試,選材錄士的渠道還掌握在舊派手裡,後續的改革會越來越難推。

從嘉靖四十一年,楊金水赴東南,自己就開始培養新派人才。

數年下來,已經培養出大量的人才。不敢說是最合適的,但比舊派的那些道德君子要強得多。

現在要想法把這些人安排進廟堂裡,逐漸讓他們成爲大明文官主流。

朱翊鈞也無法預判,改革到後面,他一手提攜的胡宗憲、譚綸、王一鶚等人,還會不會支持自己,支持改革。

這些人都是科試正途出身,正統的儒學弟子。

就像嚴嵩當年立志要以王陽明爲楷模,沒想到最後成了大奸臣。

自己提攜的那些人,位高權重後,立場會不會轉變?

只有把代表新興利益集團的新派人才,充實在中樞和地方,與舊派勢均力敵,互相制衡,自己纔有底氣面對一切轉變。

兵權只是最後的底線。

一味地靠殺戮,靠武力鎮壓,終究成不了事的,還會遭到反噬。

朱翊鈞開口道:“張師傅,科試不改,選材取士就一直掌握在他們手裡。吏治考成,清理一批,他們補上一批。

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張居正心裡一喜,皇上願意談,那就是大好事。

於是他先把自己的底牌亮一張出來。

“皇上英明。臣也認爲,新政改革,考成吏治只是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清本正源,梳理選材錄士之路,這纔是道。

只是大道如何修正,還需慎重考慮。國朝立朝以來,尊名教,以理學爲本,兩百年來,百萬學子讀的都是經義,習的都是制文,朝廷也是以此掄才。

現在突然大變,還變得面目全非,百萬學子無從適應,臣擔心會出大事的。”

朱翊鈞緩緩說道:“張師傅所言,老成持國,你也贊同改,那覺得怎麼改?”

“皇上,臣建議復唐宋故例。把鄉試會試,分成進士科、律科、算科、博學科,分門別類,掄才錄士。

既然科試已歸正道,臣建議可取消吏員招錄考試,合歸於鄉試會試各科中。臣以爲,這纔是穩妥上策。”

張居正算盤打得很精,學前宋科試故例,以進士科爲正科,其餘律科、算科、博學科爲雜科。

正科佔八成名額,雜科佔兩成名額,然後還形成鄙視鏈,最後的結果還是“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爲好兒耶?”

歷史再次回到老路上去。

但張居正的話不無道理。

百萬學子啃了幾十年的八股文,突然你告訴他們,不考八股文了。

會不會瘋?

會不會出幾個黃巢、洪秀全?

爲何要把張居正推到前臺去主持改革,自己躲在幕後?

一是有他做緩衝,萬事不至於弄到沒有轉圜的餘地。

自己親自下場衝在最前面,萬一發生重大沖突,被直接將軍,怎麼辦?

學烏鴉哥掀桌子?

一天餓三頓,手下人都跑光了。

二是自己現世是大明天子,前世是資深公務員,跟官吏士子立場截然不同,感受和思維方式也不同。

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理念也不同。

自己覺得大不了的事,他們卻覺得地動山搖。

自己覺得重如泰山的事,他們卻覺得輕如鴻毛。

那張居正就成了自己的雷達。

他既是官員又是士子,自己的新政要是連他都極力反對,那就意味着戳到官員和士子的肺管子了。

這時就要想辦法如何迂迴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蠻幹。

自己可是大明頭號大地主,階級立場限定了,不可能推倒一切重新修築高樓大廈。

不過自己對改革科試,早就預想到會遭到反對。只是沒有想到反對如此強烈,在張居正這裡就被打了回來。

朱翊鈞想了想,點頭道:“張師傅這個建議好。

先確定一點,朕和張師傅達成第一個默契,科試必須要改。”

張居正馬上答道:“皇上,臣贊同科試必須要改。”

“現在問題是怎麼改才妥當?”

“皇上英明。”

“張師傅,把你說的那些科試改革想法擬個條目,呈上來,我們君臣二人好好合計合計。”

朱翊鈞的話讓張居正欣喜中摻着忐忑。

皇上雖然表態說可以好好談一談,可皇上是那麼容易改變主意的人嗎?

堅毅不可奪志!

這可是世廟皇帝說的。

誰知道皇上要玩什麼手段?

不過皇上知道輕重,明白政治上的事,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獲取。如果非要通過武力去強求,只會適得其反。

那就好!

老夫拭目以待。

唉,腦殼痛,跟那些奸猾官吏鬥,還要跟皇上鬥。

“皇上,海瑞到了。”祁言在門口稟告道。

“海公來了,朕正等着他。”朱翊鈞轉頭對張居正解釋着,“海公馬上要去江蘇赴任。朕想跟他聊聊,只是這幾日既是端午節,又是朕的壽日,宮內宮外祝賀,繁文縟禮,脫不得身。

今天趁着有空,跟海公聊聊。”

一聽到海瑞的名字,張居正的心直抽抽。

這位一去江蘇,首當其衝的就是自己的恩師。

到時候自己怎麼辦?

是施以援手,以全師生之恩呢?還是坐視不理,被天下人唾罵?

張居正連忙答道:“江蘇是天下財賦重地,但地方吏治一直渾濁不堪。有海公出鎮巡撫,內閣放一萬個心。”

內閣放一萬個心,我是要操碎了心。

很快,海瑞在門口等待召見。

朱翊鈞看了一眼張居正。

完蛋,你們倆關上門密謀,恩師危亦!

291.第291章 世道真得變了!529.第526章 臣願作大明之衛青643.第639章 雖僻遠之何傷469.第467章 故紙堆裡找不到未來的光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第676章 思南城下的釣魚佬335.第335章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193.第193章 義憤填膺的清苦京官218.第218章 搏一搏,知縣變知府637.第633章 地理朕熟啊!292.第292章 世道又沒全變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第74章 世子的反擊421.第420章 俺答汗請便!322.第322章 只要火炮打得沉,就不怕!299.第299章 最大的變數第699章 你們阿不都哈林汗叫捎的禮物第355章 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第382章 皇史宬的鹹魚們第693章 大明朝的冠軍盃賽184.第184章 高拱第一刀,鹽政!326.第326章 大明將士,有死無退429.第428章 悲憤的海瑞521.第518章 徐家父子573.第570章 三吳第一世家第38章 給海瑞上課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490.第488章 大婚541.第538章 學會兵法的葡萄牙人327.第327章 撫順城下501.第498章 天意誠難測第38章 給海瑞上課第402章 爾日本國知罪了嗎?第698章 哈林汗的萬里江山第710章 京師總醫院157.第157章 料理嘉靖身後名553.第550章 歸我大明者永安於中華502.第499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525.第522章 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440.第439章 老爺,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258.第258章 徐階心虛了577.十月總結514.第511章 啓新亭會議第7章 嚴家父子258.第258章 徐階心虛了408.第407章 明蠻子欺人太甚!114.第114章 這事燙手,禮部接不住508.第505章 下狠手的張居正607.第603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第43章 拙劣的楊選590.第586章 石破天驚149.第149章 狡猾的戚繼光,憋屈的李成樑252.第252章 大明粑粑,救我!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第47章 香河大捷419.第418章 俺答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411.第410章 西山校場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535.第532章 海府大總管458.第456章 西苑第一詩人245.第245章 或許這是最後一頓第30章 流年不利啊,徐閣老!420.第419章 大戰前的大同城539.第536章 還是我們工人有力量406.第405章 咬住圖們汗!第106章 這隻小狐狸,成精了!599.第595章 三千發火箭彈的開門紅第704章 居然是他!第653章 哥哥幫你辦了他!第66章 松浦黨的反應562.第559章 想求善終的徐階217.第217章 振武營給張閣老的見面禮283.第283章 丟你個老母,西夷人!332.第332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537.第534章 張居正的糾葛第724章 誰殺的?25.第25章 給皇爺爺上價值636.第632章 王尚書,警鐘長鳴啊!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543.第540章 玩兵法,你們算老幾?436.第435章 這妖怪有沒有背景啊?第48章 一場驚人的大勝120.第120章 李贄遇到明主127.第127章 西苑賞月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第669章 老子有王命旗牌,你們怕不怕?550.第547章 北疆安定了235.第235章 報恩寺案又起波瀾191.第191章 爲銀子發愁的高拱第731章 想不想一家團圓?626.第622章 草是一種植物第94章 自我開始,大明不再天子守國門275.第275章 敢在海瑞面前當陰陽人?267.第267章 大明國庫受得住嗎?第652章 我要鹹魚大翻身
291.第291章 世道真得變了!529.第526章 臣願作大明之衛青643.第639章 雖僻遠之何傷469.第467章 故紙堆裡找不到未來的光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第676章 思南城下的釣魚佬335.第335章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193.第193章 義憤填膺的清苦京官218.第218章 搏一搏,知縣變知府637.第633章 地理朕熟啊!292.第292章 世道又沒全變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第74章 世子的反擊421.第420章 俺答汗請便!322.第322章 只要火炮打得沉,就不怕!299.第299章 最大的變數第699章 你們阿不都哈林汗叫捎的禮物第355章 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第382章 皇史宬的鹹魚們第693章 大明朝的冠軍盃賽184.第184章 高拱第一刀,鹽政!326.第326章 大明將士,有死無退429.第428章 悲憤的海瑞521.第518章 徐家父子573.第570章 三吳第一世家第38章 給海瑞上課334.第334章 大明王師不搶糧食490.第488章 大婚541.第538章 學會兵法的葡萄牙人327.第327章 撫順城下501.第498章 天意誠難測第38章 給海瑞上課第402章 爾日本國知罪了嗎?第698章 哈林汗的萬里江山第710章 京師總醫院157.第157章 料理嘉靖身後名553.第550章 歸我大明者永安於中華502.第499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525.第522章 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440.第439章 老爺,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258.第258章 徐階心虛了577.十月總結514.第511章 啓新亭會議第7章 嚴家父子258.第258章 徐階心虛了408.第407章 明蠻子欺人太甚!114.第114章 這事燙手,禮部接不住508.第505章 下狠手的張居正607.第603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第43章 拙劣的楊選590.第586章 石破天驚149.第149章 狡猾的戚繼光,憋屈的李成樑252.第252章 大明粑粑,救我!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第47章 香河大捷419.第418章 俺答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411.第410章 西山校場477.第475章 萊昂,一路走好!535.第532章 海府大總管458.第456章 西苑第一詩人245.第245章 或許這是最後一頓第30章 流年不利啊,徐閣老!420.第419章 大戰前的大同城539.第536章 還是我們工人有力量406.第405章 咬住圖們汗!第106章 這隻小狐狸,成精了!599.第595章 三千發火箭彈的開門紅第704章 居然是他!第653章 哥哥幫你辦了他!第66章 松浦黨的反應562.第559章 想求善終的徐階217.第217章 振武營給張閣老的見面禮283.第283章 丟你個老母,西夷人!332.第332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537.第534章 張居正的糾葛第724章 誰殺的?25.第25章 給皇爺爺上價值636.第632章 王尚書,警鐘長鳴啊!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543.第540章 玩兵法,你們算老幾?436.第435章 這妖怪有沒有背景啊?第48章 一場驚人的大勝120.第120章 李贄遇到明主127.第127章 西苑賞月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第669章 老子有王命旗牌,你們怕不怕?550.第547章 北疆安定了235.第235章 報恩寺案又起波瀾191.第191章 爲銀子發愁的高拱第731章 想不想一家團圓?626.第622章 草是一種植物第94章 自我開始,大明不再天子守國門275.第275章 敢在海瑞面前當陰陽人?267.第267章 大明國庫受得住嗎?第652章 我要鹹魚大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