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整訓軍隊(上)

松江對於我們現在人來說,並不算什麼,僅僅是上海的一個縣城而已。在歷史上,松江卻是大名鼎鼎,是一座歷史名城,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成了東南之地的重要城市,是吳越交界處的重要咽喉,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吳越爭霸時期,吳王夫差的太子爲了阻擋勾踐大軍北上,死守松江,最終戰死在這裡。

作爲一個戰略要地,歷朝歷代都花大力氣修繕加固,可以說是堅城一座,一個嘉興都打得這樣艱苦,那麼松江聚集了伯顏的殘餘兵力,差不多也有二十萬,依宋軍現在兵力攻打這座艱城,着實有很大的困難。

原本在臨安的軍隊也就二十來萬,幾次大戰下來,損失了五六萬,只剩十四五萬了,再加上趙良淳帶來的援軍也就二十五六萬。在剛剛過去的解圍之戰中又損失了五六萬,李雋手裡的軍隊也就二十來萬,兵力並不佔優。再說,臨安軍隊的裝備只更換了一部分,經過半年的消耗,戰鬥力很成問題,已成疲憊之師,急需休整,有不少將士還沒有冬裝,穿着單衣在冰天雪地裡作戰,這都是迫使李雋決定暫停進攻的原因。

但是宋軍擁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剛剛打了一個大勝仗,士氣高漲,而元軍剛剛戰敗,士氣低落,一鼓作氣拿下的可能性並非沒有。高達仍是不甘心,道:“皇上,就算松江城再堅固,我們有鑄鐵炸彈,就是銅牆鐵壁也會給我們炸開。”

李雋點頭道:“對於這一點,我也堅信不疑。但是,接下來的巷戰該怎麼辦?我們會死很多將士,這都是我們的寶貝,我們承受不了這樣高的代價。”

嘉興一戰證明宋軍還不具備快攻佔城市的能力,急需培養新的技戰術,城市攻堅戰方面的提高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對於元軍的兇悍,高達是認可的,仍是心有不甘地道:“可是,那也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伯顏那韃子在臣眼前晃來晃去。”

如此說已經認可李雋的分析,李雋輕敲着他的胸膛道:“你呀你,虧你想得出來。我們停戰並不是爲了單純的停戰,可以對軍隊進行一次大整訓,把裝備換下來。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趁這短暫的時期徵兵,把我們的軍隊擴大。現在我們只有二十萬人馬,到了來年春天,我們就可以翻一倍,或是更多。你高將軍可別想偷懶啊,新兵蛋子等着你去訓練。”在軍隊裡,老兵一般叫新兵爲新兵蛋子,李雋如此說顯得特別親切。

“皇上所言也對,可一想到伯顏那韃子就在眼前,心裡頭就老不爽氣。”高達恨恨地朝北方看了一眼,道:“就讓那韃子多活點時間。”

“這句話對嘍,只要我們把軍隊整訓好了,伯顏就是想逃也逃不掉。”李雋信心十足,提醒高達:“火炮可愛吧?”

高達捋着白鬍子,笑呵呵地說道:“那是當然,那是當然。火炮是臣見過最犀利的武器了,要是再多點就好了。”

“那還用說,我們這就回去造火炮,組建我們的炮兵部隊,到了春天,架起火炮往蒙古軍營猛轟,那會是什麼光景?”李雋看着高達笑言。

“肯定是人仰馬翻。”高達想也沒有想地回答:“那肯定過癮。”

其實,李雋停止進攻的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沒有說出來,就是忽必烈必然要瘋狂反撲,臨安大勝僅僅是大戰的序幕,要是過早地把手裡這點軍隊消耗光了,到時蒙古大軍再次到來時,又用什麼去打仗呢?

李雋已經擬定出了一個新的擴軍計劃,就是把年十七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全部徵召入伍,趁這段時間進行訓練,江南宋軍很快就可以擴大到數十萬,就算忽必烈要反撲,他也不怕。事實證明李雋的判斷是正確的。

廖勝功點頭贊成道:“皇上所言也是臣所想。臣以爲,我們可以用現在的軍隊作種子,就可以訓練出更多的軍隊,到那時,就算韃子再來百萬大軍也不用怕。”

他這話極是有道理,想想二戰時英國由於一時的好運氣從敦刻爾克撤出了三十多萬軍隊,到開闢第二戰場時就有了數百萬大軍,保留下種子纔是最重要的。

這幾次大戰下來,廖勝功已經用他的傑出軍事才幹確立了在軍中的威望,高達很是信服,道:“廖將軍都這麼說了,老夫再拗着就是太蠢了。皇上,松江還圍嗎?依臣之見,不如撤圍來得穩當。”

松江城裡就有二十萬元軍,就算李雋把手裡的所有軍隊都調去也佔不到兵力上的優勢,圍城的話反倒要擔心給伯顏奇襲,還不如不圍,李雋看着廖勝功,廖勝功輕輕點頭,道:“這事,廖將軍就安排一下吧。”

“遵旨。”廖勝功領旨。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也要準備準備,過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要有喜慶氣氛,要別開生面,讓老百姓都樂上一樂。”李雋沉思着說。

打了這麼大的勝仗,這個春節當然是與衆不同,應該好好慶賀一番,讓老百姓也開心開心,趁機可以振奮民心士氣,這纔是李雋的目的所在。

宋朝自從開國以來在外敵面前少有勝仗,汴京就給圍過好幾次,最終還丟了,偏安到臨安,百姓對朝庭很是失望,要是趁大勝的機會過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春節,對民心士氣的振奮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雋坐在龍椅上。高達,文天祥,趙僉,廖勝功,趙良淳,許光漢,黃漢,黃勝材,騰衝以及一干將領坐在兩廂。

“我非常高興地告訴大家,在剛剛過去的臨安保衛戰中,我們一共殲滅了三十多萬蒙古軍隊,這是空前大捷,大家鼓掌慶賀吧。”李雋站起身帶頭鼓掌。

文天祥他們跟着站起來鼓掌,一臉的喜氣,非常激動。

對於這一戰,文天祥是全程參與,從去議和時的淒涼到現在的大勝,變化之大大得讓人難以想象,要不是親歷,說什麼也難以相信南宋這頭快病死的駱駝居然煥了活力,取得了這樣的大勝仗,熱淚在眼裡滾來滾去,側過臉用衣袖偷偷拭去。

鼓完掌,李雋雙手向下一壓,示意大家坐下,坐了下來,道:“但是,不要以爲打了一個大勝仗,就認爲我們無敵了,蒙古人不堪一擊了。恰恰相反,蒙古軍隊依然很強大,還沒有傷筋動骨,他們還會調集更多的軍隊進行瘋狂的反撲,而我們的問題依然很多,開春以後的大仗硬仗還有很多,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要早做準備。”

對於這點,文天祥他們是舉雙手贊成,不需要太高明的戰略眼光,只要不是智商有問題,對着地圖看看就知道了,不要說蒙古人的歐洲部分,就是漢地也比南宋大些,不僅擁有長江以北原來金國的漢地,還在蒙哥的大迂迴戰略中奪取了陝西,雲南,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他們擁有的資源人口都比南宋多。

漢地的百姓雖是反抗不息,忽必烈仍然可以調動這裡的資源進行戰爭。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皇上聖明!”文天祥他們從心裡欽佩李雋的高瞻遠矚。

李雋接着往下說:“我們一定要好好總結一下經驗教訓,我們爲什麼會打勝仗?有哪些地方不足,急待改進。《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能正視自己的短處,不能正視對手的長處,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

李雋具有天生的演說才能,一席話說得文天祥他們不住點頭。

“我想了一下,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勝,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援軍到來,前後夾擊,打了伯顏一個措手不及。二是運籌得當,廖將軍提出逼近蒙古大營列陣,逼迫蒙古軍隊在營裡列陣,由於營裡多帳篷土竈,限制了蒙古騎兵的行動,不能衝刺,威力大減。”李雋認真總結,廖勝功站起來,道:“皇上謬讚,臣實不敢當,這都是皇上聖明。”

李雋示意他坐下,道:“你不用自謙。三是我們使用新式鑄鐵炸彈,實施轟炸之後,炸開了營柵,震恐了敵人的心理,他們感到害怕,爲突入營中求戰做好了準備。四是各部配合得好,特種部隊製造混亂,玄甲騎兵清除硬骨頭都是可圈可點之作。五是實施了斬行動,火炮雖然沒有炸死伯顏,讓人感到遺憾,卻也讓蒙古軍隊的指揮中樞癱瘓了,使蒙古軍隊無所適從,擴大了混亂。”

李雋的分析非常在理,文天祥他們從心裡歎服,齊道:“皇上聖明。”

其實,李雋還應該再加上一條,就是幸運的是伯顏給鑄鐵炸彈驚呆了,居然把防止援軍的事情給忘了,等他想起來時已經太晚了,這一條實在是夠幸運。伯顏就算沒有忘記,列好陣勢仍然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難度會增大許多。

“對於我們自身的不足,我們也要正視,不能愛口飾非,粉飾自己的短處。我大致總結了一下,我們自身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總兵力不足,不能在黃漢將軍完成分割之後全力聚殲,給阿剌罕重新收攏創造了機會。對於這點,朝庭會下令,十七歲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都要徵召入伍。”李雋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不怕揭短。

按照古代慣例,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年滿十五歲的男子都會徵召入伍,李雋把門檻提高了兩歲,實是功德無量之事。要知道娃娃兵上戰場和送死差不多,只不過是湊人數而已。

文天祥站起來,道:“皇上,臣以爲按照慣例,年十五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徵召入伍。”

李雋搖手示意文天祥坐下,道:“履善不必多言,對於這點就這麼定了。兵貴精,不在多,只要我們加強訓練,打造出我們的精兵,作戰能力會很強。再說了,他們是我們的明天,沒有了這些孩子,我們將來的仗怎麼打?我們不能做竭澤而漁的事。”

廖勝功非常贊同李雋的看法,站起身道:“皇上所言極是,臣也這樣認爲。臣以爲,打造精兵,組建尖兵隊伍,纔是我們的目標。說句實話,臣以爲自古以來把年十五的孩子送上戰場,其收效甚微。這些孩子力氣都沒有長成,刀也拿不動,槍也舞不起來,戰鬥力很成問題。反倒不如讓他們在家裡乾乾農活來得實惠,給朝庭增加一些稅賦。”

“這人獨具慧眼,什麼事都比別人看得遠。”李雋在心裡對廖勝功大加讚賞,道:“廖將軍所言至理名言。我決定,從現在開始,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年未滿十七的男子禁止從軍。”

從此以後,十七歲成子一道從軍的門檻。文天祥他們齊道:“皇上仁德!”

李雋接着往下說:“這第二個原因就是新式裝備沒有造出來,沒有裝備到部隊。現在,我們的軍隊裝備好的就是特種部隊,玄甲騎兵和高將軍統領的不到兩萬軍隊,加起來也不到三萬人。我的計劃依然不變,全軍都得裝備最新式的鎖子甲,武器,把我們的裝備優勢最大化。這一點,需要履善多盡力,配合黃永善和沈畢。”

“皇上請放心,臣一定盡力。”文天祥領命。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技戰術水平太落後,沒有先進適用的戰術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訓練、作戰。對於這點,我決定成立專門的機構,創辦專門的軍事雜誌,便於大家交流,有什麼新的想法,新的創新都可以表在上面。通過交流互動,達到提高的目的。”李雋看着有點迷糊的文天祥他們解釋道:“稷下學宮是一個學術機構,用來交流想法,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們的雜誌,就是書面化的稷下學宮,可以在全軍行,每一個軍人都可以閱讀,都可以表自己的想法。”(按:爲了表述的方便,也爲了通俗話,我使用了機構、雜誌這些現代術語,朋友們不要指責我了。對於類似的指責,我已經是頭好大了。)

稷下學宮是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時的一個學術討論機構,著名的學者荀子就曾三次擔任祭酒。祭酒的意思就是負責人,好比現代某某研究院的院長之類的職務。

對於宋軍技戰術落後的問題,廖勝功這個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軍事天才深表贊同,站起來道:“皇上,臣以爲隨着新式裝備裝備到部隊,特別是火炮的使用,我軍即將面臨着一場新的技戰術變革,研究新的技戰術理論已經是刻不容緩。皇上所言,要全軍都來參與討論,是一個很好的提議。不過,臣以爲,實行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因爲我們的士卒很多人不識字。”

廖勝功說了一句大實話,歷朝歷代推行的傳統政策就是:拉攏士大夫,愚弄小百姓。給有知識有文化的所謂士大夫高官顯爵,讓他們當奴才。對於小老百姓們能愚弄就愚弄,讓他們不識字,不能有思想,不造反,安心給壓迫。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簇簇”,打的幌子是勸學,實則推行的是分化瓦解之策,拉攏“士大夫”,讓他們不能鼓動老百姓造反。

不論是哪個朝代,士卒都是來自老百姓,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當然是不識字了。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經黃永善一提,文天祥他們方始明白,點頭贊同道:“對啊。”

對於這個問題,李雋早就想好了,辦學嘛,正是他的強項,一點難處也沒有,道:“這事不用擔心。我想過了,要國子監的博士們給軍隊上課,教他們識文斷字。軍隊上午接受訓練,下午讀書,晚上再接受一次訓練,一天兩次訓練一次讀書必須執行。”

“妙妙妙,妙不可言!”李雋話音一落,文天祥他們齊聲贊成,連聲稱妙。

然而,這一計劃看似可行,推行起來就有點不太好說了。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缺乏讓李雋滿意的師資力量,國子監那些腐儒開口孔孟之道,閉口聖賢之言,給士卒們上的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李雋瞭解到情況後,差點把肺都氣炸了,狠狠地罵了一句“這些迂夫子真是夠迂,他以爲我要腐儒?要是軍人給他教得沒有了殺氣,還是狗屁的軍隊?不如自己抹脖子自殺算了。”

無奈之下,李雋緊急召見文天祥,要他從國子監挑選一批能通權達變的儒生,挑選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字、詞、句,編成教材,再依教材進行教授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李雋一時應急之策,到後來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迎來了全民教育時代。

第7章 伏兵四起第32章 鄂州惡戰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50章 懲漢奸詔第21章 絕密武器(上)第73章 圍殲郭侃(上)第52章 阿鼻地獄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56章 困獸之鬥第28章 地底之謎第9章 軍事變革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21章 絕密武器(中)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6章 斷然收網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48章 各出奇謀第2章 威振異域第87章 第二戰場第8章 運籌幃幄(中)結束感言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78章 出兵東瀛第6章 大戰伏牛山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16章 亂臣賊子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7章 無處可逃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40章 針鋒相對第70章 決戰江南第72章 光復汴京(下)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30章 賊船第69章 運籌幃幄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8章 多情皇后(上)第55章 僱傭軍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27章 臨安大捷(上)第60章 連環巧計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2章 焦山水戰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12章 開發廣州(上)歷史與小說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28章 多情皇后(中)第67章 再戰郭侃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47章 駕臨劍閣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61章 郭侃入關第82章 北伐燕雲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7章 一網打盡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28章 地底之謎第82章 北伐序曲第64章 郭侃的末日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72章 重拾民心第46章 異軍突起第61章 炮擊安慶第二 卷巴蜀篇序第26章 揚州會戰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52章 伯顏去世第43章 埃及蘇丹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9章 戰火重燃第58章 突出部第88章 忽必烈的末日一些問題的說明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83章 渡河之戰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52章 伯顏去世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90章 忽必烈之死
第7章 伏兵四起第32章 鄂州惡戰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50章 懲漢奸詔第21章 絕密武器(上)第73章 圍殲郭侃(上)第52章 阿鼻地獄第5章 名臣氣節(中)第56章 困獸之鬥第28章 地底之謎第9章 軍事變革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21章 絕密武器(中)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29章 新的危脅(上)第6章 斷然收網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33章 大都風雲(下)第31章 新技術(下)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48章 各出奇謀第2章 威振異域第87章 第二戰場第8章 運籌幃幄(中)結束感言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53章 博爾忽入伏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78章 出兵東瀛第6章 大戰伏牛山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16章 亂臣賊子第31章 新技術(中)第67章 無處可逃第10章 敵後戰場(上)第23章 特種作戰(上)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40章 針鋒相對第70章 決戰江南第72章 光復汴京(下)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30章 賊船第69章 運籌幃幄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8章 多情皇后(上)第55章 僱傭軍第71章 光復汴京(下)第17章 初戰告捷(中)第27章 臨安大捷(上)第60章 連環巧計第6章 威壓權臣(下)第24章 全民教育第62章 焦山水戰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12章 開發廣州(上)歷史與小說第22章 淮西兵變(中)第28章 多情皇后(中)第67章 再戰郭侃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47章 駕臨劍閣第16章 重建計劃(上)第28章 多情皇后(下)第61章 郭侃入關第82章 北伐燕雲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7章 一網打盡第15章 新式武器(下)第28章 地底之謎第82章 北伐序曲第64章 郭侃的末日第66章 王師已定中原第72章 重拾民心第46章 異軍突起第61章 炮擊安慶第二 卷巴蜀篇序第26章 揚州會戰第63章 和尚原誓師第52章 伯顏去世第43章 埃及蘇丹第36章 援助非洲第49章 戰火重燃第58章 突出部第88章 忽必烈的末日一些問題的說明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83章 渡河之戰第19章 戰爭措施(下)第26章 航海時代(下)第52章 伯顏去世第70章 光復汴京(中)第90章 忽必烈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