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糧食危機(下)

李雋接着道:“善莫以細小而不爲,吃飯穿衣看似平常,實則是頭等大事。海南黎族女子善紡織,能夠紡織棉布,宜中你到了廣州,立即安排人手生產紡車,請黎族女子當師傅,培訓一批熟練工,把棉花織成布,做成衣服,運到臨安來。將士們和難民的冬裝就指望你了。”

陳宜中現在方纔領教到李雋的可怕處,事無鉅細均在他的計算之中,心思之縝密已經到了讓人生畏的程度,道:“皇上請放心,臣一定做到。”

文天祥不愧千古名臣,什麼事情總是想到頭裡去,馬上提醒李雋道:“皇上,戰爭一起,北方物資缺乏,大量的物資需要從南方徵調,臣以爲應該加緊準備車、馬、民夫,修繕道路,以便物資從五嶺向北運輸。”

文天祥所說屬於非常緊要之事,要是不着手準備,到時就算是有物資也難以從廣州運到臨安來,陳宜中和趙良淳深表贊同,就是明霞大師也點頭道:“對對對,深謀遠慮之術。”

“不。”李雋連想也沒有想就否決了,道:“至於運輸一事,我另有看法。五嶺險阻,自古號稱天險,難以逾越,再加上南方天氣溫暖,雨季長,道路泥濘,運輸的時間很長,成本高昂。再者,嶺南之地和閩南多幛氣,民夫很容易中毒,有損健康,不人道。我決定,運輸就走海路。”

五嶺是由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組成,梅嶺故道在大庾嶺東段,全長三十公里,路面寬一丈,是廣東與內地聯繫的必經之地,成爲南北經濟的大動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決定對嶺南用兵,開拓嶺南之地,爲解決糧食運輸問題,下令開鑿山道。到了唐朝,一代名相張九齡實地考察後現古道年久失修,已經不能滿足經濟展的需要,上書唐玄宗民夫開鑿出這條新道。

新道主要運送一些體輕價值大的貨物,比如象牙,犀牛角,名貴藥材等。這些物品的價值雖然大,但是整個需求量並不太大,用現代經濟學的話來說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這條通道的運輸能力能夠滿足需要。

象糧食這種無論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平頭百姓都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臨安作爲主戰場,造成無數的難民,這一需求就更大了,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天文數字,要是從梅關運送,成本太高,收效甚微。如此大規模的運輸,根本就承受不了。經過考慮後,李雋決定走海路,時間短,運量大,更重要的是不給百姓增加負擔,可以讓不堪其苦的百姓獲得喘息的機會。

文天祥等人只覺眼睛一亮,讚道:“好好好。”

陳宜中不無遺憾地道:“不過,朝庭沒有可供御貨的港口。焦山一戰後,蒙古人確立了水軍的絕對優勢,是不會給我們機會的,原本處於杭州灣的港口將不能再使用。”(按:杭州灣一說在宋代是沒有的,爲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不用去查歷史地圖,我就用現代名了。)

陳宜中所言是真的,焦山一戰後,南宋水軍損失慘重,元朝水軍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以伯顏的精明絕對不會給南宋運輸物資的機會,必然要實施打擊。

這事,李雋早就考慮成熟了,微微一笑,道:“我決定等條件成熟後在這裡修建一座港口,專門御載物資。嗯,就叫寧波港吧。”他指的是杭州灣最靠前的地方,道:“在這裡修建港口的好處是因爲有舟山羣島,可以在上面建築防禦工事,制衡蒙古水軍。港口要修建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要保護好船隻。在離寧波港四十里的地方,修一座城市,就叫寧波城吧。作爲中轉站,用來貯存物資,派重兵防守。”

頓了頓,道:“從臨安開始,修一條公路,通到寧波城,再向東,通到寧波港。如此一來,江南之地的特產可以通過寧波港運到廣州,再裝船銷往海外。南方的物資可以暢行無阻地運到臨安。”

文天祥他們都知道一條6路運輸的教訓,就是成本太高,而運輸量小。原因在於民夫的糧食難以解決,自帶糧食運糧食,等運到目的地不僅把自帶的糧食吃光了不說,說不定連運輸的糧食都給吃得七七八八了,這是非常讓人頭疼的事。就算採用接力式的運輸方式,成本也太高。要是真如李雋所說,走海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按:民夫遠途運輸糧食真的會把運輸的糧食吃掉,這在歷史上是存在的。)

文天祥不無擔心地道:“我們可以把防禦工事修得很堅固,可以很好地制衡蒙古水軍。臣擔心,要是蒙古水軍繞過寧波港南下,去攻擊我們的運輸船隊的話,後果會非常嚴重。”

李雋點頭道:“履善所言不無道理,朕決定走近海路線,不要離開海岸太遠,一旦遭到攻擊,可以向附近的港口停靠,獲得保護。所以,沿岸的港口都要修繕,加強防禦工事。不過,這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重建水軍,取得制海權纔是上上之策。各大船廠要開滿工,加快戰船的生產,我們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水軍。

“另外,這些港口還可以作爲補給站,給南下北上的船隊提供蔬菜、糧食、淡水,還要修些收費適中的旅店,供船工水手歇息用。”

李雋一向認爲“開明的多元化和諧社會”可以使百姓獲得很好的福祉,他的施政總是那麼溫馨,富有人情味。

這次御前會議,李雋圍繞即將到來的臨安保衛戰進行了全方位部署,涉及到軍事、經濟、貿易、科技、教育、民生、民權等方方面面,其影響是深遠的。可以說,這是李雋到達另一時空以來布的施政綱領,自此以後,在他治下的華夏逐步向他推崇的“開明的多元化和諧社會”方向展。

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1章 暴虐獸行第8章 新戰略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0章 臨安新貌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26章 揚州會戰第31章 細菌戰第43章 建設寧波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67章 另類研究第24章 全民教育第39章 婦女權益第78章 以血止血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59章 長江水道第42章 閃電戰第54章 危機重重序言第63章 淮西混戰第38章 忽必烈震怒第36章 十萬火急第22章 議和(下)結束感言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80章 直奔日本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31章 光復蘄黃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2章 威振異域第62章 世外高人第12章 開發廣州(上)第37章 大都血戰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3章 悲慘人生第48章 寧波海戰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79章 郭侃之死第2章 威振異域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67章 再戰郭侃第58章 突出部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41章 御駕親征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下)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21章 議和(上)第60章 奇計破城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56章 東線圍殲戰第20章 生財之道第11章 全面改革第43章 建設寧波第51章 夜襲江陰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18章 戰爭措施(中)第25章 臨安血戰(上)第2章 威振異域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58章 奇襲略陽第52章 伯顏去世第76章 血債血償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52章 伯顏去世第85章 威震東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22章 議和(下)第73章 關中父老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23章 威行列國第85章 威震東洋第23章 漢奸的末日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36章 援軍到來第54章 郭侃入伏第57章 郭侃受命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22章 連戰皆捷第16章 三千壯士(上)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56章 困獸之鬥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66 古剎梵聲
本書部分書目公告第1章 暴虐獸行第8章 新戰略第81章 舌戰真金第10章 臨安新貌第49章 成都戰役(下)第15章 新式科技(下)第26章 揚州會戰第31章 細菌戰第43章 建設寧波第40章 釣魚城之戰第67章 另類研究第24章 全民教育第39章 婦女權益第78章 以血止血第14章 糧食危機(下)第14章 糧食危機(中)第59章 長江水道第42章 閃電戰第54章 危機重重序言第63章 淮西混戰第38章 忽必烈震怒第36章 十萬火急第22章 議和(下)結束感言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75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80章 直奔日本第75章 血洗函谷關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31章 光復蘄黃第53章 黃河上的較量第2章 威振異域第62章 世外高人第12章 開發廣州(上)第37章 大都血戰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24章 揚州解圍(上)第3章 悲慘人生第48章 寧波海戰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79章 郭侃之死第2章 威振異域第45章 喜慶春節(下)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下)第67章 再戰郭侃第58章 突出部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41章 御駕親征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77章 處決旭烈兀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下)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21章 議和(上)第60章 奇計破城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56章 東線圍殲戰第20章 生財之道第11章 全面改革第43章 建設寧波第51章 夜襲江陰第27章 臨安大捷(中)第18章 戰爭措施(中)第25章 臨安血戰(上)第2章 威振異域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17章 重建計劃(下)第58章 奇襲略陽第52章 伯顏去世第76章 血債血償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52章 伯顏去世第85章 威震東洋第76章 圍殲旭烈兀(下)第22章 議和(下)第73章 關中父老第25章 臨安血戰(下)第4章 李雋的難題第13章 佛門弟子(上)第23章 威行列國第85章 威震東洋第23章 漢奸的末日第30章 衝冠一怒(中)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中)第36章 援軍到來第54章 郭侃入伏第57章 郭侃受命第10章 敵後戰場(下)第22章 連戰皆捷第16章 三千壯士(上)第86章 神奇的進軍第56章 困獸之鬥第8章 運籌幃幄(上)第4章 威懾羣臣(下)第34章 戰略對話(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66 古剎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