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亂臣賊子

[======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十六章

亂臣賊子

“黃將軍,現在馬上就到春節了,過了春節,到了春暖花開時節就該是我們回師四川,進入關中的時候了。

”張珏端着一杯茶,道:“這個春節,我們一定要過好,讓將士們好好休息一下,來年的大戰會很多。

黃漢點頭補充道:“規模還不會小。

南宋收復了西南三省,各條戰線捷報頻傳,處於一個極爲有利的戰略態勢,北伐中原的條件已經成熟了,來年的大戰必然是中原大決戰,要打的硬仗惡仗不知道有多少,這是生死之戰,規模必然是很大。

黃漢是個不喜言語的人,說得非常簡短,只區區數字卻把來年決戰說得很非常透徹。

“二位將軍所言極是有理,陳興道本是化外之民,越南小國之將,蒙皇上不棄,委以重任,陳興道感佩至深,本不該多言,然而皇上以手足之情待我,我要是不說說心裡話,實是愧對皇上。

”陳興道分析着道:“以我看來,我們回師四川,會接着去關中。

關中自古是重地,從關中出兵必然是皇上數路大軍中的一支,在休整期間,我們應該對士卒加以訓練,選擇近似於中原的地形地貌來訓練軍隊。

張珏撫掌稱善,道:“陳將軍所言極是有理。

雖然我們現在身處西南邊陲,但是不能坐等時日消逝,要抓緊時間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不僅僅是要訓練軍隊,還要向周邊國家購買馬匹。

以此來裝備大軍。

中原之地,一馬平川,是騎兵的天堂,特別有利於騎兵機動作戰,我們要儘可能多地組建騎兵,這事刻不容緩,要馬上進行。

中原是平原之地。

不象江南那樣多水泊沼澤,是騎兵軍團地樂園。

特別有利於騎兵軍團的大規模機動、縱深穿插、大迂迴大包抄,要是南宋擁有足夠多的騎兵,擁有足夠多的機動部隊的話,好處有多少自是不待言。

要是南宋擁有了足夠多的機動部隊,完全可以拉大網,大規模地包圍分割,再聚而殲之。

換句話說。

機動部隊的數量與質量將是決定即將到來地中原決戰的命運,要是擁有了足夠多地機動部隊,南宋完全可以打一場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戰爭。

張珏不愧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具有過人的眼光,把他們眼下的主要任務定位在打造騎兵部隊上,實是讓人讚佩。

黃漢喝口茶道:“步兵的訓練也得加強,特別是體能與行軍這兩者更是要強化。

後面的話他沒有說,張珏和陳興道完全能明白他要說地是什麼。

那就是步兵只有擁有足夠好的體能才能長時間地行軍,才能在中原決戰是發揮出最大的機動性,便於從一地快速穿插到另一地,讓蒙古人想不到,摸不着,才能可以保證發鬥發起的突然性。

給蒙古人致命的打擊。

“好主意。

”張珏和陳興道同聲贊同。

張珏道:“這就要黃將軍多加費心了。

黃漢朗聲道:“光復中原,黃漢責無旁貸!”

“滇馬的種性不是太好,不太適合大量裝備騎兵。

”陳興道提醒張珏。

張珏深表贊同道:“理是這個理,滇馬不宜於大量裝備騎兵。

但是可以用做其他之用,比如說後勤保障之類。

再者,目前我們這裡的軍隊主要是以步兵爲主,騎兵不多,我想來年大戰騎兵的運用將是佔有非常地位地事情。

即使我們不能把滇馬派上戰場,也可以讓將士們熟悉騎兵作戰的特點,所以我們要先打下基礎。

他這是未雨綢繆。

意思是說要儘可能多地讓這裡的宋軍接受騎兵訓練。

讓他們掌握騎兵技能,必要時可以迅速把他們改裝成騎兵。

“將軍此言有理。

陳興道多慮了。

”陳興道很是佩服。

張珏還有沒有說話,親兵快步進來,道:“啓稟將軍,營外有人求見。

“誰?”張珏問道:“馬上就要過年了,不呆在家裡好好過年,跑來找我們做什麼?能不見就不見了。

親兵回答道:“將軍,這人說他姓高,名祥。

他還說,將軍聽了他的名字一定會見他。

“高祥?他是誰?”張珏有點摸不着頭腦,道:“他要是沒錢吃飯,就給他十兩銀子打發走算了。

”以他想來,高祥是打秋風的,來蹭酒水銀子,才如此處理。

親兵正要轉身去處理,陳興道叫住他,對張珏道:“君玉且慢。

君玉可知道前大理國主有一宰相,正是姓高,名祥。

“怪不得這名字聽起來這麼耳熟,原來是他。

”張珏恍然大悟,奇怪地道:“他不是給韃子殺了嗎?不會是他吧?”

忽必烈滅大理時,大理權臣,也是當時大理的丞相高祥率軍與蒙古人對抗,其結果是給忽必烈打得大敗。

後來,他給兀良合臺在追擊途中殺死,這是天下人都知道地事情,要不是陳興道提醒,張珏哪裡會往這方面想。

“管他是不是,看看就知道了。

”黃漢雙眼中射着明亮的眼神,簡潔明瞭地道。

張珏對親兵,道:“叫他進來吧。

親兵出去,不一會兒帶着一個看上去五六十歲的男子走了進來,這個男子一身錦袍,很是富態,單從容貌上看的話倒還不錯,雖然年紀大了些,仍然頗有幾分玉樹臨風之態,三綹長髯垂於胸前。

不過,他給人的感覺是一種陰鷙之感,讓人一看見他就很不爽。

來人向張珏他們行禮道:“大理亡臣高祥拜見張將軍,黃將軍,陳將軍。

真的是大理權臣高祥。

張珏他們是說什麼都想不到,不由得愣住了,過了一會兒,張珏才還禮道:“原來是高丞相,張珏失禮了。

”在張珏地示意下,親兵給高祥端過凳子,張珏道:“丞相請坐。

“謝將軍。

”高祥坐了下來。

張珏目光炯炯地看着他不說話。

高祥也不是傻蛋,想了一下明白過來。

道:“高祥亡國之臣,本該死於二十年前,賴國主尚在,高祥身負重任,只好苟活於世。

他這話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讓張珏他們吃驚不已,衆所周知。

忽必烈滅大理之戰中,高祥被殺,國主段興智被俘投降,以段氏兩萬兵力爲前導,才掃蕩了大理其餘兵力。

而段興智給押往大都,後死於大都。

高祥卻說國主尚在,這話任誰乍聽之下都難以相信,不能不吃驚。

張珏驚奇之極地問道:“你說什麼?段國主仍在?”

“回將軍,國主仍然健在。

”高祥一臉誠惶誠恐地回答。

黃漢一下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高祥跟前,一雙虎目瞪得老大,看着高祥,雙手一拍。

道:“你好大的膽子,居然敢冒充高丞相,還妄言國主的生死,饒你不得。

來啊,把這個騙子拿下了。

幾個親兵跑過來,就要動手。

高祥忙道:“慢,將軍且慢,請容高某把話說完。

黃漢擺擺手,親兵把高祥圍在中間。

高祥知道他要是不說個明白,今天他肯定討不了好去。

道:“將軍。

高祥所言句句屬實。

當年,韃子追迫得緊。

高祥無法脫身,一個和高祥容貌相象的家臣代高祥去死,高祥才得以苟活至今。

“你如何證明你地話是真地?你如何證明你就是高祥?要是你的話是真,家臣與你容貌相似,難道你不會就是那個家臣?”黃漢無動於衷地反詰。

黃漢這話並非多慮,要是真有人長相與高祥相近地話,在大理沒有蒙古人的情況下,難保他不會心懷鬼胎來冒充高祥,從中撈取好處。

高祥從懷裡掏出一個用紅綢包着地物事,道:“將軍請看,這是我大理國的丞相大印。

黃漢看都懶得看,問道:“不是我不信你,大印只是一種信符,不會說話,擁有的人更可以憑他招搖撞騙。

”這話有理,時隔二十多年,高祥就算當時沒有死於蒙古人之手,這麼多年過去了,也應該老死了。

此人自稱是高祥,還擁有丞相之印,其中的曲折足以讓任何人起疑。

依高祥想來,只要他出示丞相大印,黃漢他們就不會再盤詰他了,沒想到反而引得黃漢的疑心大起,不由得愣住了,想了一下,道:“將軍有所不知,國主現仍在點蒼山中隱居,將軍可派人去點蒼山迎接國主。

他的話音一落,三聲質問聲響起:“你說什麼?段國主在點蒼山?”正是張珏三人一齊質問他。

段興智已死,天下週知之事,沒想到他說還在點蒼山中隱居,實是太出人意料,這事關係極大,張珏三人雖然經歷過大世面的人物,也是不由得驚奇得差點掉下眼珠了。

“高丞相,還請你說清楚。

”陳興道擺擺手,親兵退開,道:“高丞相,請坐。

親兵一退,這意味着自己地話已經使張珏他們相信了,高祥不由得鬆了口氣,道:“國主當年不幸被俘受辱,做下讓人痛心之事,後來國主幡然醒悟,愧悔莫及。

高祥得知之後,派人把國主救出來,國主才得以倖免於難。

“那你告訴我,死在大都的國主又是怎麼一回事?”張珏緊跟着問道。

高祥不慌不忙地道:“這是國主身邊一個忠義侍衛代國主而死。

“你的意思是說這是偷樑換柱?”張珏有點難以置信地問道:“韃子也不是吃素的,難道韃子就這樣相信你們了?”

高祥嘴角掛着一抹得意的笑容,道:“將軍有所不知,這個侍衛平日裡喜歡模仿,模仿什麼象什麼,他跟隨國主時間長了,模仿國主是形神韻皆俱,不要說韃子,就是高祥也不一定能認得出來。

”言來頗有些得意。

黃漢濃眉一軒。

問道:“國主被俘,事出突然,你爲什麼處心積慮地要一個侍衛如此模仿國主?”雙手一拍,原本退下的親兵又圍了上來,把高祥圍在中間,虎視眈眈,他要是一個答對不好。

就會給拿下。

模仿國主是殺頭地死罪,一個小小的侍衛要模仿到如此相似地程度必非一朝一夕之功。

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高祥言來頗爲得意,很明顯此事與他有關係,黃漢雖然不太喜歡說話,但他的思慮極其周詳,哪會聽不出來的道理,才如此處理。

“將軍所言差也,不是高祥處心積慮。

這個侍衛性喜模仿,與高祥無關。

”高祥仍然嘴硬,死撐着不說。

張珏看着他道:“你是丞相,你不會不知道模仿國主者死,你既然知道爲什麼不治侍衛的罪?再說了,用一個侍衛去代替國主固然是不錯的計策,但是這個侍衛就甘心爲國主而死嗎?要是國主沒有做那些讓人痛心地事,他在大理百姓心中擁有超然地位。

侍衛代他去死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國主以兩萬軍隊爲前導,幫着韃子掃滅自己地軍隊,把自己地江山拱手讓給韃子,在大理老百姓心目中,他的地位已經下降得太多了。

按理侍衛不會代他去死。

你是這事的策劃人,你說,你用的是什麼辦法讓侍衛甘心代國主赴難?”

“國難見忠臣”這句話爲人們所熟知,但是爲什麼會有這句話呢?那是因爲在國家存亡之際,好多臣子都會作鳥獸散,那些近臣們得勢的臣子們不把昔日的主子送給敵人去領功,已經是燒了高香,能忠於王事的忠臣就少之又少了。

象段興智這種做過有損大理地事情的國主,要侍衛甘心爲他去死實是有點讓人難以相信,不要說張珏起疑。

誰都會起疑。

要解開這個疑團。

只有問眼前之人了。

高祥感到背上涼嗖嗖地,強作鎮靜道:“將軍有所不知。

這個侍衛是個孝子,臣把他地老母供養在府上,他感恩圖報,甘願代國主而死。

“供養他人之父母,本無可厚非,但是你這是供養還是扣爲人質?”陳興道盯着高祥問道:“你給自己找了一個替身,再給國主找個替身,難道這是巧合?你究竟是何居心?”

象高祥這種老奸巨猾的人要扣人爲人質,他當然不會幹得露骨,要是他發現這個侍衛有模仿才能,能夠達成他地目的,他以供養其母爲名,把侍衛的母親接到府裡來,行供養之名,實是扣爲人質,陳興道一語點破要害。

高祥額頭上滲出了汗水,一顆心怦怦直跳,強自鎮定,道:“將軍此言差也。

高祥生平最敬地就是孝子,哪會做出如此爲人不恥的事。

“你這是養其母而殺其子,侍衛蹈不測之淵,他的母親難道就不思念兒子?難道就不爲兒子擔心?難道就不會傷心?”黃漢緊接着質問。

在這種情況下,高祥只有死撐到底一途了,反正這些事也是無人可以對質,他說是什麼就是什麼,道:“將軍有所不知,侍衛之母也是一個懂得大義之人,她不僅不反對侍衛代國主而死,還很支持。

此人老奸巨猾,看樣子他要在這上面死硬到底,要是與他在此事上糾纏下去,必然是沒有結果,張珏心想該換個話題,說不定有收穫,擺擺手讓親兵退下,道:“來啊,給丞相上茶,上好茶。

“謝將軍。

”高祥心相總算是把最難的一關過去了,放鬆了不少。

他給嚇得出了不少冷汗,正是口渴,端起茶杯大大地喝了一口。

張珏坐了下來,黃漢他們的心思也是敏捷,知道要想弄個明白,只有另想他法,也坐了下來。

“丞相此來,不知有何要事?”張珏叩問他的來意,道:“有事,丞相儘管開口,只要力所能及,自當盡力。

高祥很是高興地道:“高祥此來不是爲私,而是爲公。

大理國本是大宋朝地藩屬,先王蒙大宋朝皇帝賞識,賞賜有加,大理國臣民無不感念於心。

高祥此來,是送一件仁德之功給將軍,還請將軍爲之。

“什麼仁德之功?”張珏問道。

高祥回答道:“高祥是想請將軍上書給大宋朝皇上,請皇上下旨恢復大理國,大理國過去是大宋朝的藩屬,現在依然是,將來也會是。

如此一來,大理百姓無不感念將軍之功,將軍不用尺寸之力卻有恢復之仁,將軍之功德,千秋萬歲之後爲人頌揚,豈不美哉?”

他這是想恢復大理國,他能說會道,卻說成是給張珏送上仁德美名,典型的說客之道。

張珏哪會不明白他的意思,道:“你是想恢復大理國,那麼你說,誰來當國主?誰來當丞相?”

高祥模棱兩可地道:“大理國是大宋朝的藩屬之國,自然是一切聽從皇上的旨意。

”這種事情,他應該是一口回答要段興智來當國主纔對,他如此回答是因爲另有玄機。

黃漢站起來,道:“我看這國主讓高丞相來當最是合適不過了。

高祥大喜,道:“謝將軍!”

然而,他的高興之情只存在瞬間,張珏接下來的話讓他如墜冰窖,張珏說的是:“高丞相,你知道張某在皇上面前是怎麼說的嗎?張某對皇上說了,凡是妄想復國地人,張某保證他後悔來到這個世上!現在,就讓我兌現這一諾言吧!”

第6章 斷然收網第54章 郭侃入伏第5章 名臣氣節(下)第3章 叩闕事件第64章 渭水軼事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上)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36章 十萬火急第33章 計中計第50章 攻佔松江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70章 決戰江南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78章 以血止血第31章 細菌戰第87章 第二戰場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7章 海上驚情第58章 難解玄機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59章 戲法奪城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61章 直搗汴京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4章 屠城慘劇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14章 大軍入川第31章 新技術(中)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59章 狡猾似狐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52章 阿鼻地獄第63章 淮西混戰第66 古剎梵聲第8章 新戰略第74章 圍殲郭侃(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3章 叩闕事件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67章 再戰郭侃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83章 渡河之戰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上)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3章 圍殲旭烈兀(上)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55章 僱傭軍第17章 初戰告捷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49章 戰火重燃第55章 圍困郭侃第42章 閃電戰第37章 大都血戰第30章 賊船第13章 佛門弟子(下)第55章 僱傭軍第3章 悲慘人生第36章 援軍到來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64章 馳援江南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5章 巧妙應對第40章 針鋒相對第60章 奇計破城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65章 李雋遇刺第32章 大都風雲(上)第12章 軍事學院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4章 大軍入川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12章 開發廣州(下)
第6章 斷然收網第54章 郭侃入伏第5章 名臣氣節(下)第3章 叩闕事件第64章 渭水軼事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上)第44章 喜慶春節(上)第36章 十萬火急第33章 計中計第50章 攻佔松江第20章 臨安保衛戰(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8章 運籌幃幄(中)第70章 決戰江南第90章 忽必烈之死第78章 以血止血第31章 細菌戰第87章 第二戰場第45章 攻打劍門關第57章 郭侃受命第47章 海上驚情第58章 難解玄機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59章 戲法奪城第19章 奪氣之戰(上)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61章 直搗汴京第30章 衝冠一怒(下)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4章 屠城慘劇第11章 百姓擁戴(下)第14章 大軍入川第31章 新技術(中)第37章 臨安解圍(上)第67章 另類研究第3章 力挽狂瀾(上)第32章 柳河子出手(上)第50章 攻佔松江第11章 百姓擁戴(上)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59章 狡猾似狐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48章 成都戰役(上)第52章 阿鼻地獄第63章 淮西混戰第66 古剎梵聲第8章 新戰略第74章 圍殲郭侃(下)第51章 西進北上第57章 旭烈兀受挫第3章 叩闕事件第39章 臨安解圍(下)第67章 再戰郭侃第三卷汴京篇二十五章 天津登陸戰上第7章 貴妃柔情(中)第83章 渡河之戰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29章 新的威脅(下)第16章 三千壯士(下)第27章 臨安大捷(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22章 淮西兵變(下)第9章 軍事變革第1章 龍騰萬里(下)第7章 貴妃柔情(上)第49章 戰火重燃第73章 圍殲旭烈兀(上)第20章 經濟對策(上)第55章 僱傭軍第17章 初戰告捷第21章 經濟對策(下)第49章 戰火重燃第55章 圍困郭侃第42章 閃電戰第37章 大都血戰第30章 賊船第13章 佛門弟子(下)第55章 僱傭軍第3章 悲慘人生第36章 援軍到來第55章 圍殲博爾忽(中)第8章 運籌幃幄(下)第62章 焦山水戰第13章 會師昆明第24章 揚州解圍(中)第64章 馳援江南第12章 開發廣州(下)第5章 巧妙應對第40章 針鋒相對第60章 奇計破城第17章 初戰告捷(上)第34章 忽必烈的計謀第65章 李雋遇刺第32章 大都風雲(上)第12章 軍事學院第17章 戰爭措施(上)第14章 大軍入川第26章 航海時代(上)第74章 圍殲旭烈兀(中)第12章 開發廣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