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商場老鳥陳東開着董昊的越野車,逛遍了附近同古十幾個鄉鎮的山山水水。
商業談判嘛,除了實力對比之外,耐心也很重要。陳東不相信李家明真能放棄直接進入日本市場的機會。除了收購價更高之外,還能建立他們自己的品牌,這樣的好事到哪去找?要換成陳東自己,他寧願價格低一點,也要抓住這機會,把品牌建立起來。
已經開學了的李家明還真不在乎,每天上完課到公司轉一圈,看起來悠哉遊哉的,可他的手下吃不住勁了。
當初他答應過曾春他們,三年之後會將生產與外貿合併,與大家分享成長的紅利。現在外商主動尋求合作,收購價還比銷售價更高,怎麼就不答應別人呢?收購價上漲他們不在乎,漲得再多也是李家明跟他大姐得利,合作可是對公司大爲有利。
知道什麼叫訂單農業嗎?
只要那個假日本鬼子給訂單,公司就可以甩開膀子幹!別看公司去年才生產110萬菌棒,今年上半年也只安排220萬袋的生產任務,可囤積的硬雜木已經有了3000立方米,完全可以生產600萬袋。鄧灝他們整合了生產線,生產效率得了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細木工板廠有的是閒置人手,一批生產600萬袋那是輕輕鬆鬆的!
年輕人總是沉不住氣,當李家明安排公司與崇鄉、高橋、幽居、港口四個鄉鎮政府接觸,準備由銷售公司出資扶持窮困戶種植香菇時,領頭的曾春終於忍不住了。
“家明,我們是公司,不是民政局。這些貧困戶都住得非常偏遠,我們的工人去監督生產和收購,很不方便的。現在又不是剛開始,還要求着農民種香菇,何必費那個力氣?”
是啊,何必費那個力氣?要是將那十幾家太偏遠的貧困戶也納進來,會增加工人們的勞動強度,李家明猶豫了一陣,提筆將最偏遠的那十幾戶劃掉,但保留了高橋上宵的胡四清。自己想積陰德、扶貧幫困,卻不能損害手下人的利益,那不是當老大該乾的事。
“曾春,這一戶要盡點心,能關照的多關照一點。”
崇鄉就挨着高橋,可能是家明的哪個親戚或朋友,會意的曾春連聲答應,小聲道:“跟陳東談得怎麼樣了?”
“僵在那,你有什麼主意?講講,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一直跟在李家明、王賢成後面學管理的曾春也不藏拙,建議道:“我覺得條件差不多了,只要他能夠包銷,我們就可以放開生產。
家明,我們又囤積了3000方雜木,看這架勢下去,到下半年囤5000方是沒問題的。”
5000方,那就可以生產1000萬袋,毛利能達到500萬,難怪他們沉不住了。明白這小子想什麼的李家明,好笑道:“曾春,曉得爲什麼‘養豬的不如殺豬’的嗎?”
“話不是這麼講的,要是沒殺豬的,豬賣給誰?”
目光短淺啊,李家明耐煩道:“曾春,這一行只會發展不會倒退的,價錢一旦定下來了,以後想再想往往上漲就難嘍。等我們發展起來了,又會損失幾多利潤?”
話是這麼說,可眼看着能賺的錢賺不到,曾春心裡象貓撓了一樣。
“家明,外縣也開始搞這個了,我聽說連奉上、萬新都成立了食用菌推廣中心。我們要是不抓住機會,別人可就搶了先!”
這倒是個麻煩事,現在的領導眼睛只盯着政績,壓根就沒有爲農民考慮的想法,李家明也無可奈何,只能安撫道:“我們做外貿,他們做內銷,沒關係的!做事要沉得住氣,桌子上多爭一塊錢,當得我們累半天。“
勸不動,曾春只好提醒道:”家明,我們的成本上漲了,價格也要漲一漲吧?一袋漲個兩三毛錢,沒人會有意見的!“
漲什麼漲?要不是利潤不高,李家明還想降價,逼得外縣的食有菌開發中心也降價。
”曾春,這也就是一波風潮,只要我們不提價,人家就賺不到什麼錢。那幫當官的德性,你還不曉得?賺不到錢,撈不到好處的事,哪會有什麼熱情?“
道理是這道理,但萬一又跟細木工板樣,人家就是要對着幹呢?
”家明,這是做生意,不是賭氣,賺到錢纔是真的!“
小家子氣!
”那就賭一把唄,贏了我們把這十來個縣全佔掉,輸了也不過是少賺點而已。這不就跟你們打牌樣,拿到一副好牌還不敢下注?”
玩笑着解釋了兩句,李家明又叮囑道:“曾春,銀耳、木耳的事盯緊點,公司不能光靠一個香菇!”
老大沉得住氣,當小的能怎麼辦?想盡快達成合作協議的曾春只好作罷,繼續去忙他們的銀耳、木耳栽培。別人跟風是沒辦法的事,想賺大錢就不能總盯着已經讓人跟風了的東西,要是銀耳、木耳能栽培成功,公司才能繼續大發展。
時間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着,在外頭轉了個遍的陳東,終於發現了一個秘密——同古的菇農在生產期不用噴灑農藥,每個大棚的菌棒雜菌污染率居然也不足千分之五。
不足千分之五是什麼概念,一個大棚四千袋香菇,被污染的只有十餘袋,成本不過是幾十塊錢,全部扔掉都比噴藥更划算!這也就意味着,‘山裡人家’公司集中生產的路子是對的,只有工廠化生產才能儘可能杜絕雜菌污染;而不象鄰近幾個縣樣的分散作坊式生產,那樣搞固然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不得不靠大量的農藥控制雜菌污染。
生產成本啊,工廠化製作菌棒,並沒有因爲規模而降低,反而因爲交通不便、長期聘用工人的因素,一支達到一塊二毛錢;而分散的作坊式生產,因爲省去了運輸成本,以及工人是臨時聘用的原因,反而每隻菌棒只需要八毛錢左右。
生意人嘛,只要有利可圖,總是能踐踏一些東西的,在商場上摸爬滾打幾年的陳東也不例外。在各個鄉鎮轉了十來天,他又回到了縣城,跟他的發小試探道:“阿昊,我嚟呢邊投資,有咩優惠政策呀?”
兩人太熟了,熟到陳東一撅屁股,董昊就知道他要拉什麼屎,因此理都懶得理他。這年頭外商吃香,說他們是超國民待遇都不爲過,可建生產基地哪有那麼容易?
土地、廠房、招工、培訓、原材料購買、生產安排、產品收購……董昊是自己跟着舅舅幹過的,也看過李家明他們是如何幹起來的,自己這發小雖然人聰明,但要他耐得下那性子,還真不看好他。
更何況,你幹成了又能怎麼着?
香菇產業只是提高農民的收入,解決不了城鎮人口的就業,無法創造大量gdp、提供大量稅收,而且要在官僚碗裡搶飯吃。現在各縣的食用菌開發與推廣,都是農業部門在搞,怎麼願意給外人染指?
外商投資能讓報告更好看,但裡子呢?有開發、推廣的名頭,農業部門、各鄉鎮的頭頭腦腦都能從中得實惠。交給私人搞,哪怕是外商投資,也只是縣領導們有吹噓的資本,經辦的人可曾有好處?
實行流官制才幾年?縣裡主要領導對全縣的控制力,還遠達不到令行禁止的程度,何況一年兩三百萬的gdp、幾萬塊錢的稅收,恐怕報告寫完了,這事也就算完了,哪個主要領導會費心費力監督下面人?
陳東是做外貿的,若是產品質量控制不嚴,如何出口?產品控制得嚴格,勢必從外地高薪聘請技術人員,導致生產成本提高,那還不如與李家明合作,起碼還能省不少心。
說白了,這從小就一肚子壞水的混球,就是想讓自己遞個話,可阿明那小子會吃他這一套?
搞不掂發小,還想再拖一拖的陳東也走人,反正離今年的頭批香菇出棚還早着呢。陳東這一走,李家明毫不在乎。哪怕是大姐夫那邊打不開銷路,他也篤定了陳東會繼續來談,這是兩利的事,人家知道如何選擇。可曾春不行,眼看着一個公司大發展的良機沒了,雖然不敢當面跟李家明爭論,私下可沒少抱怨。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抱怨聲傳到李家明耳朵裡,不禁暗自失望。這小子目光短淺,又沉不住氣,而且心眼太靈活,不是大將之才啊。
能力是可以鍛鍊的,閱歷是可以隨着時間增加的,只有這骨子裡的東西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