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恢復漕運

第538章 恢復漕運

如果不曾見過光明,便可以忍受黑暗。

這或許便是陳月儀與元樂尚內心的真實想法。

與其在短暫的歡愉過後,因爲年老色衰而跑拋棄,餘生都生活在怨恨之中。

不如懷揣着那份美好的情意終老。

崔澈喟然長嘆,也不再強求。

命人安排好馬車後,崔澈親自將二女禮送出府。

二女與崔澈道別,正要離開,卻被崔澈叫住:

“去了晉陽,不會有人限制你們的自由,什麼時候想去看一看名山大川,隨時都可以離開。

“回來的時候,要是願意,再與我談一談旅途的見聞。

“我若是閒暇,也會去寺中探望你們。

“今生無緣,不能長相廝守,但能多出兩位可以放心說說心裡話的友人,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高處不勝寒,越往上走,人也就越發孤獨。

陳月儀與元樂尚曾貴爲北周皇后,又豈會不明白崔澈內心的孤獨。

她們嫣然一笑,輕輕頷首。

馬車緩緩駛離,車廂內,元樂尚問陳月儀道:

“姐姐當真不會後悔嗎?”

陳月儀默然許久,才道:

“能夠明白他的心意,就已經沒有遺憾了。”

說着,又反問元樂尚:

“妹妹是否又會後悔?”

元樂尚搖頭道:

“如今後悔也晚了,今生只求能與姐姐相互扶持,永不分離。”

顛簸的馬車內,二人依偎在了一起。

元樂尚與陳月儀離開後不久,崔澈重新收拾好了心情。

他派遣秦瓊爲大將,統領五萬大軍東進,奪取潼關、弘農郡,打通關中與中原的聯繫。

使得關東之糧,能夠通過漕運,運往大興。

如今眼瞅着就要到秋收的時候,崔澈不可能繼續在關東維持這麼多的民夫運送糧食,需要放他們回家務農,否則定然要影響今年的收成。

這時候,打通與中原地區的聯繫,恢復黃河漕運,便顯得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崔澈也動員此前留守在渭北的五萬單馬騎兵,命令他們北上,配合他向關中各地太守送去的書信,逼降諸郡。

關中之地,崔澈如今只佔據了馮翊、京兆、扶風三郡。

尚有安定郡(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北地郡(治定安縣,今甘肅寧縣)、雕陰郡(治上縣,今陝西綏德縣)、朔方郡(治巖祿縣,今陝西靖邊東北)、延安郡(治膚施縣,今陝西延安東北)、弘化郡(治合水縣,今甘肅慶城縣)、鹽川郡(治五原縣,今陝西定邊縣)、平涼郡(治平高縣,今寧夏固原縣)、靈武郡(治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

這些地區,在後世屬於陝北以及寧夏等地,其實已經算是關中的邊緣地區。

而關中真正的精華之地,便是崔澈所佔據的關中平原三郡。

此前宇文述等人所放棄的渭北之民,則是京兆郡渭水北岸的民衆。

雖說這些地區的太守是由楊廣所任命,但在關中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自會認清楚形式。

事情也正如崔澈所預料,部分太守在得知大興易主以後,很識時務的改旗易幟。

剩餘部分太守搖擺不定,但在崔澈派遣的騎兵北上之後,也在下屬的勸說下,向崔澈投誠。

也不是沒有死硬之人,但卻被下屬們取了腦袋,送往大興。

西隋因爲一連串的倒行逆施,以及在戰場上的失利,已經喪失了北方的人心。

一時間,關中各郡傳檄而下。

而秦瓊也傳來了好消息,大軍還沒有抵達禁溝,潼關守將以及弘農太守的使者一同來到軍前請降。

打通了關中與中原的聯繫後,崔澈立即遣散從關東帶來的民夫,只留下京兆、馮翊二郡百姓調用。

戰爭從來不是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關鍵,而是伴隨着戰爭而造成的饑荒。

此前爲了應對崔澈入關,宇文述等人執行堅壁清野的計劃,故而今年京兆、馮翊二郡顆粒無收。

若是崔澈放手不管,二郡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將要被餓死。

這也是崔澈在奪取大興之前,不曾謀取陝北等地的原因。

否則逼得陝北各郡堅壁清野,只怕現在面臨的就是整個關中顆粒無收的局面。

民衆沒有收成,也就沒有支撐到來年秋收的口糧,便需要朝廷供養,真要是背上這麼一個沉重的包袱,接下來一年,崔澈什麼也別想做。

關東的民衆被崔澈遣散,而在秋收季節沒有農活的京兆、馮翊二郡百姓則成了運輸糧草的主力。

借住黃河漕運以及三百里長的廣通渠,只能將關東的糧食運來大興,卻無法藉助渭河運往雍縣。

渭河漕運要是靠得住,當初楊堅也不會修這一條廣通渠。

崔澈此時以及離開了大興,前往雍縣坐鎮。

雍縣城外大營,帥帳之中,衆人爲了是先取隴右,還是先取漢中而爭論不休。

最終平息這場爭論的還是崔澈,他兩手都要抓。

“隴右兵寡,不必大軍親至,只需遣一偏師,許以高官厚祿,便可盡得其地。

“漢川有宇文述坐鎮,囤積兵馬,非吾親征不可!”

崔澈話音剛落,諸位大將就爭先恐後的表態,希望作爲偏師的主將。

誰又不想獲取收復隴右之功,憑此得一個國公之爵。

畢竟在所有人看來,佔據隴右人口過半的天水郡已經歸順,其餘各郡地廣人稀,更是隻有一些被臨時招募的新軍守城,簡直就是白撿的功勞。

衆人太過踊躍,崔澈一時也難以抉擇,這麼一塊肥肉誰都想要,索性讓大將們抓鬮。

反正在崔澈心裡,也是同樣的想法,收取隴右,估摸着也就只有張掖太守陰世師會負隅頑抗。

而張掖郡雖說是一個郡,但實際人口只有6126戶,甚至比不上河北一個小縣,也難怪崔澈輕視陰世師,他又能有多少人馬。

這種白撿的功勞,不如讓他們抓鬮,免得衆人以爲自己厚此薄彼。

李淵是受崔澈之邀,前來參與軍議,他本以爲自己就是來看戲的,但崔澈卻朝李淵笑道:

“小婿特意多寫一張,不如泰山大人也來試試運氣。”

還有

(本章完)

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536章 大興城陷第14章 妙容訪親第71章 一喜一憂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83章 入主相州大家不要等第21章 稚子擇師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26章 變故突發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43章 尉遲身死第11章 近春雅會第71章 一喜一憂第80章 前線覓功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609章 假戲真做下一章在凌晨兩點前請假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27章 胭脂鋪子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245章 奪情與否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72章 誇大成果第64章 再別長安第80章 前線覓功第371章 士族來投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20章 抵達長安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43章 尉遲身死新章節被屏蔽了第603章 疑兵之計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427章 搜尋蹤跡第347章 變故突發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42章 行差踏錯第76章 突厥消息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78章 同姓聯結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10章 少年出遊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299章 遼東之敗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6章 夜不能寐第187章 初見藥師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72章 誇大成果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324章 書信往來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13章 辭親遠行第189章 駕部次官第561章 受禪讓詔新章在審覈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82章 勿慮婚姻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31章 憾失姻緣第149章 歃血爲盟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38章 回鄉省親
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536章 大興城陷第14章 妙容訪親第71章 一喜一憂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383章 入主相州大家不要等第21章 稚子擇師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26章 變故突發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43章 尉遲身死第11章 近春雅會第71章 一喜一憂第80章 前線覓功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518章 壯志滿懷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609章 假戲真做下一章在凌晨兩點前請假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381章 兩軍列陣第27章 胭脂鋪子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245章 奪情與否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72章 誇大成果第64章 再別長安第80章 前線覓功第371章 士族來投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476章 一計不成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20章 抵達長安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43章 尉遲身死新章節被屏蔽了第603章 疑兵之計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427章 搜尋蹤跡第347章 變故突發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42章 行差踏錯第76章 突厥消息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78章 同姓聯結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10章 少年出遊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299章 遼東之敗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6章 夜不能寐第187章 初見藥師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72章 誇大成果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324章 書信往來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13章 辭親遠行第189章 駕部次官第561章 受禪讓詔新章在審覈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82章 勿慮婚姻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31章 憾失姻緣第149章 歃血爲盟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213章 安排諸事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138章 回鄉省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