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建城

大河滔滔,自河套奔流而下,一路劈開了千里黃土高原,將要東折、一去不復返時,先有一條寬闊支流在靠北處闖來,一頭扎入了大河,遂作匯成一處。

這條支流水色黛藍,俯瞰美若綢帶。若從大河交匯處回溯,則見其先是橫亙於河東的山原之間,繼而又蜿蜒北上,幾乎縱貫了一整個三晉大地,所經之處,正是晉地精華所在。這條美不勝收的支流,便是大大有名的汾水了。

沙苑戰後,西朝趁勢奪取了大半個河東。而汾水正正將河東大地分爲南北兩半,自彼時起,寬廣的汾水就成了兩魏間天然的邊境線。

這是西魏南汾州的高涼郡(今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境內,碧水如藍的汾水粼粼西流,南岸處,正見數騎沿河緩馳。馬上幾個騎士或觀河情,或察山勢,一路指指點點,不住議論,有時甚而爭執起來,雖說聽不大清到底在吵些個甚,也知聲響頗大。

“裡頭那騎黃馬的,就是裴使君罷?”

“可不是?這些個日子裡裴使君來來去去的,我都見着好幾回了。”

不遠處起伏的高崗上,這裡一簇、那裡一撮,立着不少平頭百姓,嘴裡頭嘮叨的,自然就是河畔那幾個顯眼的騎士。騎士們固然正在指點河山,卻不知同時也成了被指點的對象。這其間有一位青衣騎士,騎了匹高大的黃驄馬,談笑自若,瞧來最是醒目,非是旁人,正是西朝東道大行臺、南汾、華兩州刺史、驃騎大將軍、趙郡公裴果。

“這裴使君。。。真個是儀表堂堂,風度翩翩,不愧爲裴門子弟。”

“那還用說?總歸一筆寫不出兩個裴字來。”

“裴使君不在蒲阪城(南汾州州治,今山西省運城永濟市)里布政,反而長久滯留在我高涼郡裡,卻是爲何?”

連日來皆見裴果帶着從屬馳馬於汾水之畔,還常常“高談闊論”。此情此景,不獨教聚居於汾水南岸的舟夫鄉民們覺着稀奇,也引來了高涼郡裡的豪族大家,個個議論紛紛,猜不出這位一州之主如何會在高涼這等邊郡裡“流連不去”。

正閒聊間,忽聞一陣馬嘶,就見崗下裴果與從屬們揚鞭策馬,一溜煙竄了出去,不久遠去不見。

。。。。。。

依舊是汾水南岸,河畔忽見一片高塬隆起,頗是廣闊。

噓律聲裡,裴果急急扯繮止馬,雙眼好是一陣發亮,目光所及,正是眼前這一片瀕河高塬。

身側正是韋標相隨,見狀呵呵笑道:“我說什麼來着?轉來轉去,阿兄還是最青睞此處罷?”河橋戰後,韋標因戰功封作了遊擊將軍,又進爵晉陽縣子,裴果更擢其爲南汾州兵曹從事,以之執掌河東兵事。韋標位次高了,行事談吐愈見沉穩。

“我也還是那句話!”那廂東道大行臺尚書左丞裴寬聲如洪鐘,開口叫道:“此處雖作地勢險要,可東西南北四方只南面一處可通,萬一叫賊軍堵住了南頭,豈不進退維谷?”

“左丞說得沒錯!”不遠處東道大行臺尚書右丞柳虯騎了馬追將上來,氣喘吁吁地道:“要我說,這建城之處,還是方纔那百里坡最佳,既據河陰高坡,足恃險要,東西南三面又開闊暢通,進退得宜,豈不妙哉?”

兩位河東名士連珠炮也似,好是一頓搶白,頓然教韋標訥訥而滯,再也接不上口來。

你道他幾個東道大行臺的主事人一發聚在這高涼邊郡裡頭,日日沿河巡勘,還作爭執不休,所爲何事?

原來裴果擊退薛修義之後,思忖着南汾州毗鄰敵境,晉陽也是不遠,少不得要時時防備東賊來犯。可若是回回都同先前幾次那般,總教東賊深入腹地四處肆擾,那這州中如何能夠平靖?民生又如何能夠安昌?

沒得說,當阻敵於國門之外,不使東賊入境擾民,這纔對得起河東百姓,也不負自個頭頂這一尊南汾州刺史的高冠。

如此一來,裴果便生了在邊境建堅城、屯大軍的念頭。召來東道大行臺府諸文武商議時,因着裴果威望極高,泰半人都同韋標一樣,不過是點頭應喏,壓根就不去多想。其餘如裴寬、柳虯這些個心思縝密些的要緊人物,也因多半出身河東大族,身家產業俱繫於此,若得南汾州腹地免遭戰亂,豈非最好不過?遂也一拍即合。

事兒就這般定下來了。

既要建城,頭一樁事體自然就是選址。

南汾州與東魏交界處,自西向東,計有龍門(今山西省運城河津市)、高涼(今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南絳(今山西省運城市絳縣)與邵(今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四郡也。

其中龍門、南絳及邵這三郡或枕呂梁、或倚中條,邊境處山勢崎嶇、道路難行。自裴果到了河東,早是於險要處築堡建壘、挖溝引水,不敢說高枕無憂,實也無失守之虞。唯這高涼郡,地勢相對平坦,利於大軍行進。正因如此,東軍欲圖南汾腹地,每來犯時,必先經高涼郡。

於是商議下來,建城之所,當在這高涼郡裡。這也是裴果等一衆跑來高涼郡徘徊不去的緣由所在了。

然則,高涼郡土地廣袤,又該於郡中何處建城爲好?

汾水自高涼郡流過,分郡地爲南北。北部本就只窄窄數十里,又常見東軍馳馬,百姓們不堪其擾,多已渡河遷去了郡南,可謂十室九空。說實話,保之無益。且汾水橫亙,雖不敢似大河那般稱爲天塹,實也阻塞南北交通,若在郡北大量駐軍,給養是個大問題不說,一不小心還容易給東賊包了圓,那可就大事不好。

於是乎,大傢伙一致贊同,索性棄了郡北之地,就在南岸瀕水建城。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前有長河阻隔,先就多了一道天險不是?

汾水寬闊,古來就是水運要道,若至夏季水勢暴漲時,有時竟能通行樓船大艦。故此,地勢低平處定然是不能選的,否則東賊只需駕起大船,居高臨下攻來,那麼這城池還濟得何用?

裴果遂與一衆麾下來回奔馳,沿着汾水南岸一路勘察,專挑那高塬險坡處去。

南汾州士民不知裴果他等的算計,好奇心起來,這便有了大傢伙聚於高崗看熱鬧的戲碼來。

第五章 裴果第六十九章 安排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六章 伽藍第六十二章 瀍曲第五章 殖貨第十五章 六月第九十四章 大石第四十九章 出兵第七十二章 山河第八十九章 破賊第三十章 拓疆第二十三章 斛斯第九十九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嵩高第四十章 大魚第三章 遊俠第一百零五章 服色第四十八章 百鞭第五十二章 四貴第九章 幽夜第八十四章 謀劃第五章 中大第八十四章 北宅第十七章 西伐第三十五章 軍議第三十一章 狐裘第三十四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欺瞞第七章 留戀第五十七章 老魚第八十章 地道第八十章 地道第九十章 轟頂第四十一章 冤家第一百章 真相第五章 北鄉第五十五章 格局第七十四章 高乾第五十三章 渭水第六十九章 漢兒第五十六章 邑邑第十五章 蜀獠第二十七章 突圍第七十章 關西第八十五章 蠕蠕第七十五章 跨橋第六十六章 反正第二十九章 鄉人第四十九章 出兵第四十一章 三章第八章 戊戌第十章 氣吞第八十七章 西征第八十二章 孔雀第四十三章 重振第六十九章 安排第八十八章 煙燻第九十四章 大石第二章 武川第八十五章 是你第四章 狼狽第五十五章 戰況第二十四章 三弄第四十七章 叛亂第五十三章 洗補第八十二章 寶炬第八十四章 天威第七十五章 跨橋第四章 撲朔第三十章 不睦第七十七章 紅柳第三十四章 鄴城第七十一章 柱國第五十九章 金刀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五章 白袍第十五章 小卒第二十二章 元朗第八十九章 破賊第三十四章 突變第二十七章 醉生第十章 氣吞第十七章 小娘第五十九章 金刀第八十五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凜冬第七十三章 就計第四十八章 闌珊第四十九章 說客第三十九章 火光第五十五章 禮物第十三章 異樣第七十六章 仁德第五十四章 痛快第四十四章 漁邱第五十九章 李虎第八章 苦呵第一百二十章 雪夜第八十五章 名冊
第五章 裴果第六十九章 安排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六章 伽藍第六十二章 瀍曲第五章 殖貨第十五章 六月第九十四章 大石第四十九章 出兵第七十二章 山河第八十九章 破賊第三十章 拓疆第二十三章 斛斯第九十九章 南下第八十三章 嵩高第四十章 大魚第三章 遊俠第一百零五章 服色第四十八章 百鞭第五十二章 四貴第九章 幽夜第八十四章 謀劃第五章 中大第八十四章 北宅第十七章 西伐第三十五章 軍議第三十一章 狐裘第三十四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欺瞞第七章 留戀第五十七章 老魚第八十章 地道第八十章 地道第九十章 轟頂第四十一章 冤家第一百章 真相第五章 北鄉第五十五章 格局第七十四章 高乾第五十三章 渭水第六十九章 漢兒第五十六章 邑邑第十五章 蜀獠第二十七章 突圍第七十章 關西第八十五章 蠕蠕第七十五章 跨橋第六十六章 反正第二十九章 鄉人第四十九章 出兵第四十一章 三章第八章 戊戌第十章 氣吞第八十七章 西征第八十二章 孔雀第四十三章 重振第六十九章 安排第八十八章 煙燻第九十四章 大石第二章 武川第八十五章 是你第四章 狼狽第五十五章 戰況第二十四章 三弄第四十七章 叛亂第五十三章 洗補第八十二章 寶炬第八十四章 天威第七十五章 跨橋第四章 撲朔第三十章 不睦第七十七章 紅柳第三十四章 鄴城第七十一章 柱國第五十九章 金刀第五十六章 求援第六十五章 白袍第十五章 小卒第二十二章 元朗第八十九章 破賊第三十四章 突變第二十七章 醉生第十章 氣吞第十七章 小娘第五十九章 金刀第八十五章 名冊第三十六章 凜冬第七十三章 就計第四十八章 闌珊第四十九章 說客第三十九章 火光第五十五章 禮物第十三章 異樣第七十六章 仁德第五十四章 痛快第四十四章 漁邱第五十九章 李虎第八章 苦呵第一百二十章 雪夜第八十五章 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