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內閣議事

周重所在的後世出於某種需要,幾乎一古惱的將歷史上所有與造反有關的人或事都進行了美化,但事實就是事實,有些事情就算再怎麼美化,也無法掩蓋這些事情本質上的醜惡,比如黃巢和李自成這些人,其實他們對當時社會造成的破壞遠比貢獻要大的多,死在他們手中的普通百姓更是數不勝數,但可惜還是出於某種需要,於是他們被塑造成了民族英雄。

劉六劉七造反的影響遠無法與李自成那些人相比,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他們也只能算是衆多不起眼的中小型造反之一,持續的時間倒是不短,足足有三年時間。

不過千萬別小看這次造反,正是劉六和劉七的造反,使得正德在位的後期,國內情況急劇惡化,財政情況更是亂成一團糟,而且劉六劉七還爲後來的李自成等人做了一個壞榜樣,那就是脅迫普通百姓加入他們的造反隊伍,這就使得造反人數在短時間急驟增加,同時也讓無數人家破人亡,對社會千萬巨大的破壞。

說起劉六劉七這兩個人,他們本來就不是什麼良善之輩,這兄弟二人本來就是縱橫河北一帶的大盜響馬,手下帶着十幾個兄弟,在綠林道上也算是一號人物。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劉六劉七是什麼俠盜、義盜,強盜就是強盜,他們搶劫富戶只不過是爲了給自己積累錢財,根本不可能把自己冒着生命危險搶來的財物分出去。

去年劉謹在位時,他也想做出一些政績,於是就派御史在京城周圍的城鎮抓捕盜賊、清理地方的治安,結果劉六劉七的家人受他們的連累被官府抓走,另外一個響馬頭目齊彥名也被抓,於是劉六劉七帶人劫獄救出了齊彥名,但卻沒能求出自己的家人,官府震怒之下,這才把劉六劉七的家人全都斬首示衆,結果劉六劉七一怒之下。帶着十幾個手下舉旗造反。

以上就是劉六劉七造反的經過,而且他們也選了一個好地方,霸州雖然靠近京城,但大明卻在這一帶實行馬政,許多當地的農民成爲馬戶,這些馬戶爲了養好馬,負擔着極其沉重的徭役,生活也是困苦不堪,再加上河北一帶民風強悍,對官府早就有所不滿。因此劉六劉七的造反大旗剛立起來。很快就聚集了上千人跟着造反。

劉六劉七以最開始的千人爲根基。四處脅迫其它的普通百姓跟着他們一起造反,結果造反的人數像是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當地官府一看實在捂不住了,這才上報朝廷。等到正德他們接到消息時,劉六劉七的造反隊伍已經聚集了五六千人,可以說在霸州一帶已成氣候,若是等到他們與山東的楊虎會合,然後再衝出霸州向外發展的話,那時可就真的不堪設想了。

想到劉六劉七給大明社會帶來的沉重打擊,甚至還有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無數百姓被捲入其中,周重也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代替正德發號施令。直接調集大軍把劉六劉七困死在霸州一地,可惜現在的大殿之上,就數他的身份最低,根本輪不到他說話,所以周重也只能乾着急。

只見正德聽完霸州造反的事後。臉上卻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畢竟大明這些年天災人禍,幾乎每年都有人造反,不過都成不了什麼氣候,因此他也不是很在意的對李東陽道:“霸州造反的人才不過幾千人,暫時成不了什麼大氣候,所以放在之後再議,今天我請各位愛卿前來,是要與各位商議一件大事!”

看到正德並不重視霸州的事,李東陽等幾人對視一眼,他們對於國內造反的事也都有些麻木了,所以倒也沒再追問,聽到正德說有一件大事,當下只見楊廷和接口道:“陛下,不知是何大事,竟然需要將內閣所有大臣都叫來商議?”

當初正德還是太子時,楊廷和就是太子侍講,算起來也是東宮的老人,正德對他也十分敬重,當初劉謹弄權時,結果遭到楊廷和的反對,但即便是這樣,劉謹也沒敢拿楊廷和怎麼樣,最多是把他調到南京任職,不過很快楊廷和就又被正德調了回來,由此可知正德對他的重視,也正是有這一層關係在,所以楊廷和在正德面前也比較放的開。

“楊愛卿,朕在說這件大事之前,要先給各位愛卿介紹一個人。”只見正德聽到這裡微微一笑,卻並沒有正面回答楊廷和的話,而是指着旁邊的周重道,“這個年輕人姓周名重字文達,也就是傳說中寫西遊記的那位年輕公子,同時他還是左都御史王倫的女婿!”

“晚輩周重,見過各位閣老!”聽到正德介紹自己,周重急忙站出來向李東陽等人行禮道,眼前這些人不但年紀比自己大,而且還掌管着大明的權力核心,每個人的官職都比自己那位岳父要大上兩級,因此他可不敢在禮數上有所欠缺。

李東陽等人聽到周重的身份時,也都是驚訝的上下打量着他,特別是李東陽和楊廷和,他們已經關注周重很長一段時間了,甚至還暗中猜測周重與正德皇帝肯定有着暗中的聯繫,那個所謂的南洋商會,很可能就是陛下爲自己斂財的工具之一,沒想到今天竟然會在豹房這裡見到周重本人。

“原來傳說中才華橫溢的周公子,竟然真的如此年輕,若非今日親眼所見,老臣還真有些不敢相信!”這時站在李東陽旁邊的一位內閣大學開口誇讚道,這個名叫劉忠,與樑儲一樣,都是在劉謹倒臺後,被李東陽舉薦入閣的新晉大學士。

“多謝大人誇獎,小子愧不敢當!”周重自然不認識劉忠,不過對於人家的誇獎,他自然也要客氣的謙虛幾句,雖然很虛僞,但卻讓李東陽等人對他的印象不錯,至少覺得他應該不是一個自傲的人。

因爲正德在這裡,所以周重與李東陽他們也僅僅客氣了幾句就不再交談,接着只見正德皇帝笑着開口道:“這次朕與各位愛卿要商議的大事,正是與周公子有關,今年周公子收留了一些佛郎機人,結果從這些佛郎機人的口中,竟然得知佛郎機人中的一個名叫葡萄牙的國家,竟然準備攻佔南洋的門戶馬六甲城,也就是我們大明的屬國滿剌加國。”

說到這裡時,正德頓了一下接着又道:“馬六甲城從成祖時就不斷向我大明朝貢,是我們大明的屬國之一,現在屬國有難,身爲宗主國的皇帝,朕自然也不能眼睜睜的看着不管,所以朕決定調遣我大明水師援助馬六甲城,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陛下不可!”正德的話音剛落,立刻就遭到了李東陽的反對,只見這位內閣首輔神色激動的道,“孫子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想那馬六甲城遠在南洋,若是我大明出兵援助,必然是勞師遠征,能否打敗那些葡萄牙人還在其次,關鍵是這些兵馬需要的糧餉就不是個小數目,以現在國庫的情況,實在支撐不起這樣一場戰爭啊!”

李東陽身爲內閣首輔,對於大明的情況再清楚不過,特別是之前剛剛平定了安化王的叛亂,再加上劉謹亂政帶來的後果,使得大明現在國庫空虛之極,因此在他看來,現在大明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對外界的威脅也只能防禦,絕對沒有力量主動出擊。

對於李東陽的話,旁邊的樑儲和劉忠也立刻表示了贊同,一來他們都是李東陽推薦入閣的人,自然要在這種大事上與李東陽站在一起,二來他們與李東陽的政見相同,認爲現在的大明絕對不能再動刀兵。

“陛下,臣以爲李公言之有理,以我們大明現在的情況,的確不宜出兵,不過馬六甲城那邊也不能不管,臣以爲陛下可以號召南洋各個屬國出兵,到時大明只需要派出一兩個主事的大臣,指揮那些屬國的軍隊即可,根本不用我大明親自出兵!”這時楊廷和倒是又提出一個辦法,只不過他這個辦法聽起來好像不錯,但操作起來卻有極大的問題,首先能不能召集到一支足夠的軍隊就是個大問題,而且就算是召集起來,但各個屬國之間本來就矛盾重重,這時再把他們的軍隊召集在一起,恐怕還沒等到葡萄牙人,聯軍內部就先打起來了。

正德通曉軍事,而且爲人也精明,自然一眼就看出楊廷和出的是個餿主意。不過他在看到幾個內閣大臣全都反對自己出兵,卻並不感到意外,畢竟他也早知道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事先正德就已經商議過了。

只見正德這時看了周重一眼,這讓周重立刻會意,當下上前一步對李東陽等人再次行了一禮道:“本來陛下與各位閣老議事,在下是沒有資格插嘴的,只不過這件事因在下而起,因此請各位閣老聽在下一言!”

第494章 朵顏三衛第3章 宋家父子第123章 錦衣衛來了第216章 海腸冒充海蔘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272章 常遇春的後人第185章 足利一輝的謝禮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376章 收買人心第530章 寧王造反第523章 賽利姆的第二個兒子(上)第419章 懷安衛之戰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174章 重回雙嶼港第199章 海賊遇上山賊第470章 正德出巡(下)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386章 朝鮮戰爭的帷幕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211章 海上試炮第117章 拖延時間第346章 簡陋的臺南縣第77章 港口見聞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257章 遊泰山第220章 王倫對倭國的認識第420章 江彬入京第197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下)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239章 四海提督第240章 內閣議事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179章 推到錦衣衛身上第70章 又是債務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251章 平定叛亂第466章 王守仁的果阿之行第232章 神機營第72章 香皂作坊的選址第449章 加封趙王第534章 清江浦之亂(上)第83章 入股商會(上)第176章 一百多個賠錢貨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第189章 歸來的歐洲工匠第15章 追狗的趙二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46章 又見謝靈芸第101章 差點菊花不保第488章 經濟調控第3章 宋家父子第92章 原來是故人第279章 請不來人第127章 回松江(上)第120章 商會準備就緒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536章 正德的選擇第114章 把女兒託付給周重第491章 晉商(下)第99章 黃泉路上的約定第425章 倭人僕從軍第62章 納德教士的禮物第415章 正德與軍校(下)第90章 鬧鬼第381章 樸靈珠第249章 壽寧候與建昌候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363章 最冷的冬天第278章 接管稅所(下)第300章 葡萄牙人的圍困第115章 白珺婉的請求第370章 舊港漢人第390章 蒞臨濟州島第514章 京觀第327章 惡毒的計劃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183章 辣椒成熟了(上)第416章 理念的差別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508章 李安良的報復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110章 弘治三賢相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393章 倭國拉鋸戰第283章 山東苦力第152章 劉謹倒臺第319章 朱允炆的後人第371章 贖罪的大教長第137章 白珺婉的心事第502章 夜襲第448章 抵達京城第412章 軍校的構想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74章 又見販賣人口第153章 平妻?
第494章 朵顏三衛第3章 宋家父子第123章 錦衣衛來了第216章 海腸冒充海蔘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272章 常遇春的後人第185章 足利一輝的謝禮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376章 收買人心第530章 寧王造反第523章 賽利姆的第二個兒子(上)第419章 懷安衛之戰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174章 重回雙嶼港第199章 海賊遇上山賊第470章 正德出巡(下)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386章 朝鮮戰爭的帷幕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211章 海上試炮第117章 拖延時間第346章 簡陋的臺南縣第77章 港口見聞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190章 奇拉瓦一家第257章 遊泰山第220章 王倫對倭國的認識第420章 江彬入京第197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下)第437章 攔路的老婦人第239章 四海提督第240章 內閣議事第445章 無聊的正德第179章 推到錦衣衛身上第70章 又是債務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251章 平定叛亂第466章 王守仁的果阿之行第232章 神機營第72章 香皂作坊的選址第449章 加封趙王第534章 清江浦之亂(上)第83章 入股商會(上)第176章 一百多個賠錢貨第400章 逃跑的王守仁第189章 歸來的歐洲工匠第15章 追狗的趙二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46章 又見謝靈芸第101章 差點菊花不保第488章 經濟調控第3章 宋家父子第92章 原來是故人第279章 請不來人第127章 回松江(上)第120章 商會準備就緒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536章 正德的選擇第114章 把女兒託付給周重第491章 晉商(下)第99章 黃泉路上的約定第425章 倭人僕從軍第62章 納德教士的禮物第415章 正德與軍校(下)第90章 鬧鬼第381章 樸靈珠第249章 壽寧候與建昌候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363章 最冷的冬天第278章 接管稅所(下)第300章 葡萄牙人的圍困第115章 白珺婉的請求第370章 舊港漢人第390章 蒞臨濟州島第514章 京觀第327章 惡毒的計劃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183章 辣椒成熟了(上)第416章 理念的差別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508章 李安良的報復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110章 弘治三賢相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355章 烽火四起的朝鮮第393章 倭國拉鋸戰第283章 山東苦力第152章 劉謹倒臺第319章 朱允炆的後人第371章 贖罪的大教長第137章 白珺婉的心事第502章 夜襲第448章 抵達京城第412章 軍校的構想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74章 又見販賣人口第153章 平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