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十條罪

“陛下,你不管啦?”司馬光藉着侍讀講課之機,忍不住說道。----

忍無可忍了,而且他有點莫明其妙,這個小屁孩子,自己不但沒有鬥倒,反而吃了幾次小虧。

“司馬卿,韓琦殺焦用,與王巨殺人,誰殺得更高明?”

“韓琦殺人不同,他是渭州知州兼安撫經略司。”

“這麼說,韓琦知了渭州知州比朕的詔書命令還有效?”

“陛下,這個小國賊早遲會敗壞大宋的。”

“卿乃忠厚之人,朕不想再聽什麼國賊之類的刻薄話了。”趙頊不悅地說。

不過這次王巨殺人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所有仇恨一起被王安石拉去了。

先是唐介,活活氣死了,然後是曾公亮,實際曾公亮對王安石變法還是支持的,就是不大清楚王安石怎麼變。然而隱隱感到王安石不大好掌控,並且可能朝堂會不得安寧。於是以老請退。富弼身體不大好,時常請病假。趙抃能力不足,或者反應能力慢,一遇到事,稱喏數十聲,沒有了。因此時人稱中書爲生老病死故,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趙抃苦。這個中書實權,基本就掌握在王安石手中,但也更招人恨了。

特別是鄭獬,更看不慣了。

而且他有大功,在倒韓那一夜,有兩道重要的詔書,一道是張方平寫的外放韓琦的詔書,一道就是他寫的任命張方平與趙抃爲參知政事的詔書。

正是這兩道詔書,讓趙頊順利倒韓。國家也順利平穩過渡。

與地域無關。純粹是眼紅。因此很看不慣王安石。

不過有一些南方大臣因爲上位了,同樣與宋燦們走到一起,不要問爲什麼,請看xx露薇,不過她這類人很少,包括真正的燦們同樣不多。但在宋朝宋燦很多,要命的他們手中都有權利,包括話語權。是宋朝真正的精英。

也不是所有北方大臣都反對變法,如韓絳便是王安石哼哈二將之一,但這個原因也複雜,韓絳從開始便被王安石拉上了戰車,並且他們家的家產遠不及呂家,受到的傷害不大,因此本質上對變法不大排斥。還有呂家的一些人也支持變法,有的是本心爲了國家支持,有的純粹是爲了投機取巧想上位。

所以王巨一句話說得很準確,變法派與保守派。新黨與舊黨,南人與北人。比如二蘇,他們就是舊黨,然而他們也是變法派,但屬於溫和性質的變法派。

暫時是混戰。

鄭獬對王安石上位很不舒服,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滕甫,滕甫與司馬光不是一路子的人,呂誨纔是司馬光一路子的人。

滕甫與王安石很早也有恩怨,他們爲開封府試官時,滕甫屢稱一試卷,王安石只好列爲高等,拆封後乃是王觀,王觀平時與滕甫比較親善,但爲人很差,王安石素惡,這時他知道上了滕甫的當,自此以後,與滕甫不再往來。新仇舊恨,涌上心來,滕甫同樣恨上了王安石。

他下去治災,勞苦功高地回來,趙頊召見,滕甫便趁機進言道:“治亂之道,如黑白東西,所以變色易位者,朋黨汩之也。”

趙頊沒有當一回事,便隨心問了一句:“卿知君子小人之黨乎?”

滕甫說道:“君子無黨。譬之草木,綢繆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朝廷無朋黨,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聖之主也不能治。”

趙頊十分同意,這才象話嗎,歐陽修那個朋黨論在放屁,都整成朋黨了,還是君子!那麼牛李二人豈不是君子了?

因此將滕甫提爲翰林學士兼知開封府尹。

兩人不時地下絆子,王安石同樣也不高興,目爲“滕屠鄭沽”。

這裡又有一個規矩,除罷宰執,必須皇帝下詔,翰林學士草詔,送達銀臺司,然後在朝會上宣讀,才能通過。

然而兩制官員的除罷詔書,那就要宰相親自書寫了。

其他四個宰相老病苦死,只有王安石來書寫了。王安石久久沒有落筆,正好這時候鄭獬送了一個機會給王安石,有百姓喻興與妻子阿牛合謀殺一個叫阿李的婦人,鄭獬不按新律處執。於是王安石有此爲藉口,將鄭獬外放到了杭州,滕甫便來救。不是說君子不朋嗎,爲什麼要營救鄭獬?

於是將滕甫外到鄆州。而且這次王安石執筆很快了,迅速就將兩道詔書寫好。

錢公輔看不下去了,也來相救,外放到了江寧府。

王拱辰不服氣了,也來上書,判應天府。

只放過了一人,呂誨,這時候王安石沒有與司馬光撕破臉皮,呂誨是司馬光的好朋友,因此看在司馬光面子上,繼續讓呂誨呆在御史臺。

不但呂誨,王安石繼續在拉攏呂公著,這也證明了他感到變法的困難,渴望這些豪門之後,能協助他。

所以至今他還沒有大動靜,一是沒有想清楚,二是繼續在觀望。

做了,開始做得很小心,比如派劉彝、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行諸路,察農田水利賦役。究竟全國下面是什麼情況,先了解一下。

再者就是這個民不加賦稅,比如鄭白渠,修好後,不加賦稅,但國家收入提高了,還豢養了五萬名保廂軍。但鄭白渠建修難度很大的,若是江東圩,河北水利,除了河工外,其他難度都不大,用錢也不多,也不是用錢不多,主要勞力是免費的,所以真正花錢的地方不多了。然而見效快。

修好了,只要守住,不讓豪強吃掉。真正分到百姓手中。國家就能納到賦稅。這也是一種民不加賦稅而國用增加。

接着免河北流民夏稅秋稅。賜河北役兵特支錢,先施下仁政,換取好名聲。

接着改革科舉,建學校復古,罷詩賦明經諸科,專以經義、論策取進士。

大蘇聽到後,立即上奏說:……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爲有用,詩賦爲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策論均爲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爲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詩賦爲名臣者,不可勝數。何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

意思沒這個必要。

是沒有這個必要,但王安石此舉大有用心,就象趙頊裁減恩蔭,馬上大名府就傳出了謠言,爲何,咽喉也,輿論也。科舉改革,什麼形式都無所謂,主要就是爲了這個輿論,這樣一改後,以後就能用新政,做爲論策的題目,天下讀書人就不得不爲新政吆喝鼓吹了。

雅一點就是大義。

趙頊當然不知道了,大蘇同樣也不知道,只是認爲這樣做沒必要,因此趙頊召見,大蘇說道,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

實際大蘇不是反對變法,就是希望慢一點,動靜小一點……

過節便產生了。

但這時王安石還在觀望,這種心理也是在仿佼桑弘羊,王巨說霍光殺桑弘羊是爲了贏得豪強的歡心,王安石不會這樣認爲,他認爲桑弘羊之死純粹是捲入了政治鬥爭才被處死的。他在變法中,雖有許多豪強反對,但還有一些頂級豪強在支持他。

所以王安石變法有兩條沒有動,一是恩蔭,即便現在趙頊動了恩蔭,他自始至終沒有表態支持,反而說了一句,陛下,你太急了。

其次是商稅,士大夫在王安石變法中,他們家人行商,仍是免稅政策。

但王安石沒有弄明白就是,捅一刀也是捅了,捅兩刀與捅一刀有何區別?於其試圖緩和這些人的怒氣,何必不拉攏一些溫和派大臣?

正是這種心理,他遲遲沒有動手。

但兩人的變化,終於讓他開始了真正的變法。

科舉只是一個改革,不能算是變法。

忽然呂誨打了雞血,上書王安石十條大罪。第一罪,嘉佑時,因開封府爭鵪鶉公事不當,御史催促謝罪,傲倨不從,這是對領導不尊敬。

第一條就操蛋,那麼你對領導尊敬哪?

第二條,王安石把辭官當成行爲藝術,在英宗朝時,“有山林獨往之思”,等到“陛下即位”,“自知江寧府除翰林學士”,居然屁顛屁顛地來上任了。這就是對前任領導不尊重而對後任領導極尊重,這是“見利忘義”,是“好名欲進”。

這一條更操蛋,夫子說的,君明則出,君暗則隱,王安石是君明則出,也不能點出來哪,趙頊能高興嗎?況且還有富弼呢。

第三條,王安石居然給小趙上課時想坐下來講,他到底想幹什麼?“將屈萬乘之重,自取師氏之尊”,“真不識上下之儀,君臣之分”。

帝師是坐着講還是站着講,官員早就說明確了,司馬光也坐着講過的。這一條翻將出來,司馬光何以情堪哪。

第四條,王安石上任以來,“事無大小,與同列異議”,如果事情做得很好,就把美名自己要了。如果發生了什麼錯誤,就把責任歸到領導那裡,讓老大當冤大頭。

事實是其他三個老大是苦病老,議都沒得議,何來異議?豈不是睜着眼睛說瞎話?

第五條,王安石判案簡直是隨心所欲,“與法官爭論刑名不一”,比如那件阿雲案,王安石就“挾情壞法,以報私怨”。

這又是沒影子的事,難道王安石與那阿雲有一腿,或者報那一個怨?司馬光?兩人現在不是沒有翻臉嗎。

第六條,王安石“初入翰林”,就“稱弟安國之才”,請小趙賜王安國進士。對人“小惠必報,纖仇必復”。當上參政以後,則“賣弄威福,無所不至”。有小人“奔走門下。唯恐其後”。陰結朋黨,“怙勢招權”。

王安石是賜了進士,然而條例司現在只有兩個官員,一是小蘇,二是呂惠卿,呂惠卿不好說了,但小蘇進了條例司,難道也是奔走門下?

第七條。宰相不視朝,王安石任意“逐近臣補外”,“意示作威,聳動朝著”,以“專威害政”。

王安石是逐近臣補外,可其他幾個宰相得視朝啊,其他三人病老苦,王安石比呂誨更苦逼,當真中書裡不做事嗎?

第八條,王安石氣死了唐介。他聯想道:王安石能氣死一個。就能氣死第二個,如此下去還了得!

第九條。王安石鼓動章闢光“進危言以惑聖聰”,“意在離間”,“朋奸之跡甚明”。

這一條就更奇怪了。

當年趙曙在鬧濮儀,高滔滔與趙頊都不大認同,趙曙鬧得越歡,內宮反而越團結。特別趙頊帶頭,兄弟三感情好,與兩個太后關係也不錯。因此兩個太后對兩親王也十分重視。前年趙頊繼位。

著作佐郎章闢光上書,岐王趙顥也漸漸年長,不適宜呆在內宮,讓趙頊最好將趙顥遷於宮外開闢王府。這也是好心話,沾到這個皇權,不要說兄弟了,即便父子也往往會反目成仇。

然而高滔滔大怒,認爲章闢光是在離間趙頊兄弟。趙頊爲了讓母親高興,便派人將章闢光抓到大牢裡關了起來。實際趙頊也不想處理章闢光,但母親在氣頭上怎麼辦?這一拖拖了兩年多,趙頊看到母親氣早消了下去,也將這件事差不多忘記了,於是將此案交給中書審問。

王安石看了一下案情,立判章闢光無罪。

本來就沒有罪嗎,即便說錯了,人家也是爲了趙頊好,爲了宋朝寧。

但正是這個案子引起了呂誨惱火,他堅持章闢光有罪,是離間皇上與親王。好吧,爲了團結,最好將趙允讓的幾十個孫子一直重新搬到皇宮,那才叫熱鬧與友愛呢。

實際鬧將開來後,現在的高滔滔也都一笑了之了,你一個呂誨就是舔高滔滔屁屁,人家也不會領你的情。

第十條,王安石“居政府與知樞密者同制置三司條例”,意圖“兵與財兼領之”,“掌握重輕可知矣”,其所作所爲,“實動搖於天下也”

只有這一條說中了,王安石在集權,可這個集權是趙頊准許的。

按照慣例,御史在朝堂上彈劾宰相,宰相是不能還嘴的。

不過私下裡可以向皇上申訴。

但還用得着申訴嗎?王安石也氣着了,俺氣出病了,請病假。他這一請病假好了,中書徹底罷工。

趙頊不得己,將曾公亮與王安石喊來問話,問王安石怎麼辦。王安石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於是出呂誨於鄧州,蘇頌寫制書,他問曾公亮這道制書怎麼寫,曾公亮只說了一句話:“章闢光治平四年上書時,王安石在金陵,呂惠卿在監杭州酒稅,如何得教?”

蘇頌會意了,於是草寫:黨小人交譖之言,肆罔上無根之語。

趙頊看到這一句大驚,這句批上了,呂誨算完蛋了,蘇頌無奈道,乃是曾公說的。趙頊也無語。

但這個十條大罪,讓王安石終於失望了。

於是他推薦呂公著接替呂誨爲御史中書,由翰林學士到御史中丞,嚴格來說,是平級調動。但沒那麼簡單,因爲呂公弼是樞密使,按照規矩,呂公著做了御史中丞,呂公弼就得要下去。

這是有意相逼呂公著,我初來京城,孤身一人,巴結你,你可以不睬我,但我現在是參知政事,繼續巴結你,你憑什麼高高在上?

然而呂公著就是高高在上,甚至默認呂公弼主動辭相,他就是不接過王安石送來的橄欖枝。

呂韓範,呂!

這纔是大宋眼下的第一豪門。

王安石沒辦法了,也不能再拖了,變法開始!

第417章 請求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676章 藉口第252章 地獄(下)第772章 不殺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208章 權威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685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418章 神臂弓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311章 屠刀(上)第383章 王八之氣第630章 條件(下)第22章 禍福第564章 退一步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657章 海戰(上)第433章 默契第850章 磨古斯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84章 鬧大吧(三)第507章 逆轉(上)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89章 高家第452章 爭標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120章 上眼藥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83章 鬧大吧(二)第817章 一波波第42章 爲難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641章 文臣第453章 三十萬第509章 逆轉(下)第416章 潑(下)第216章 報復第849章 冷處理第158章 請權(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118章 舅家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506章 飛天(下)第396章 井田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283章 應戰(上)第136章 快意恩仇(上)第743章 逼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115章 四告(上)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276章 威名(下)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88章 泄露第431章 撫養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767章 控訴第615章 威名(上)第857章 割土(下)第796章 露底第55章 後悔的趙禎第774章 腥氣第738章 哭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上)第453章 膽大包天(上)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150章 葬花第356章 世襲第238章 不能比第189章 不能言第322章 小痛痛第468章 旅(上)第376章 共濟會第252章 地獄(下)第208章 權威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532章 南來風第315章 青澀第660章 漁翁第139章 投名狀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682章 嚇一嚇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3章 伏擊(上)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817章 一波波第570章 戲耍(下)第726章 微調第642章 原來是虎(上)第452章 爭標第504章 放棄第454章 膽大包天(下)第61章 六拜(上)第451章 聖斷
第417章 請求第180章 趙曙的心思第676章 藉口第252章 地獄(下)第772章 不殺第667章 第二國(上)第208章 權威第141章 沽名釣譽第780章 二桃殺三士第685章 打開天窗說亮話第418章 神臂弓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311章 屠刀(上)第383章 王八之氣第630章 條件(下)第22章 禍福第564章 退一步第775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上)第657章 海戰(上)第433章 默契第850章 磨古斯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84章 鬧大吧(三)第507章 逆轉(上)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第89章 高家第452章 爭標第132章 章家之傑第120章 上眼藥第670章 我是第三第83章 鬧大吧(二)第817章 一波波第42章 爲難第32章 山那邊的人第449章 十將-血衣第641章 文臣第453章 三十萬第509章 逆轉(下)第416章 潑(下)第216章 報復第849章 冷處理第158章 請權(下)第474章 鼓聲(上)第118章 舅家第711章 苦肉計嗎?第506章 飛天(下)第396章 井田第584章 東明縣(上)第201章 不能喝的水第283章 應戰(上)第136章 快意恩仇(上)第743章 逼第637章 一念之間(上)第115章 四告(上)第240章 保衛家園第276章 威名(下)第218章 王巨的審判(下)第488章 泄露第431章 撫養第149章 東華唱名(下)第767章 控訴第615章 威名(上)第857章 割土(下)第796章 露底第55章 後悔的趙禎第774章 腥氣第738章 哭第286章 周郎顧曲,瓊娘亂弦第490章 這個夜晚不平靜(上)第453章 膽大包天(上)第324章 逼死皇帝的事物第150章 葬花第356章 世襲第238章 不能比第189章 不能言第322章 小痛痛第468章 旅(上)第376章 共濟會第252章 地獄(下)第208章 權威第695章 第三個(上)第532章 南來風第315章 青澀第660章 漁翁第139章 投名狀第44章 奇蹟之戰(一)第682章 嚇一嚇第519章 死亡樂章(八)第3章 伏擊(上)第462章 三個富翁第597章 兩難之地第817章 一波波第570章 戲耍(下)第726章 微調第642章 原來是虎(上)第452章 爭標第504章 放棄第454章 膽大包天(下)第61章 六拜(上)第451章 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