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分鍾時間,英國驅逐艦就被打沉了七艘!一艘德國戰列艦有六個三聯裝副炮塔,總計十八門150毫米副炮。德軍採用的半齊射炮擊法:每個炮塔中間的那一門先發射,30秒後炮塔兩邊的火炮射擊(15秒後輪到第二艘戰列艦發射),每分鐘發射18發炮彈,兩艘戰列艦加起來每分鐘發射36發150毫米炮彈。英國驅逐艦幾乎是頂着彈幕在前進,而德軍這種150延時高爆彈,一發就能致英國驅逐艦於死地。
英國追擊艦隊司令貝蒂少將看不下去了,雖然英國海軍有“逢敵必戰!”的傳統,但是用驅逐艦去追德國戰列艦,無異於送人頭。現在德國戰列艦已經殺人如麻,英國人總還要留下幾艘驅逐艦,打打雜、跑個腿,所以英國追擊艦隊司令貝蒂少將下令驅逐艦隊減速,與德國戰列艦保持距離,爲英國驅逐艦留點兒種子。畢竟德國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就有三萬五千噸,比英國驅逐艦大了幾十倍,雙方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
德國戰列艦的副炮太兇猛,英國驅逐艦衝不過去,但是戰列巡洋艦可不怕你。獅級戰列巡洋艦上的9吋裝甲帶,能夠免疫德艦150副炮(你的副炮打不穿我)!現在德國戰列艦航速24節,而英國獅級戰列巡洋艦已經加速至28節!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和不倦級戰列巡洋艦也開出了25節高速。雙方主力艦之間的距離越拉越近。
就在英國戰列巡洋艦編隊緊追德國戰列艦的時候,德國公海艦隊也駛出威廉半島的秘密軍港,前來援救4艘“地獄”級戰列艦。德國人出動了軍港中全部12艘戰列艦,以及8個驅逐艦分隊共計40艘新式驅逐艦,加上北海中的4艘“地獄”級戰列艦,這已經是德國人的全部家當了。這麼大規模的出擊,肯定瞞不過英國人的耳目,赫爾戈蘭灣上的僞裝漁船、潛水艇紛紛向英國發報:公海艦隊傾巢而出!
斯卡帕灣中的英國皇家海軍本土大艦隊還在生火釀汽,不同於德國軍艦使用的直流鍋爐(可以在幾十分鐘內提供足夠的蒸汽壓力),英國人使用的是自然循環鍋爐,沒有4~5個小時開不動船。直流鍋爐是克虜伯公司的獨家招牌產品,沒有耐高溫合金鋼、高壓管道閥門、水處理設備以及高溫動力泵,玩不轉直流鍋爐。直流鍋爐又稱爲強制循環鍋爐,要到20世紀的20年代,由於大型火力發電廠的需求,直流鍋爐才得以大規模運用。而克虜伯集團早就開始在大型商業郵輪、火力發電廠、軍艦上運用直流鍋爐,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全世界就此一家,其他人都還沒有進入商業階段(鍋爐容量不夠大,直流鍋爐的效益就體現不出來)。所以,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只能坐在他的旗艦裡乾着急,等着蒸汽壓力緩緩上升後才能出海。英國戰列巡洋艦艦隊司令貝蒂少將,也收到了德國公海艦隊傾巢而出的消息,頓時壓力大增。現在英國艦隊的形勢是:3艘獅級戰列巡洋艦最快,行駛在編隊的最前列,幾公里之後是:3艘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和3艘不倦級戰列巡洋艦。而4艘德國戰列艦成“一”字橫列(不怎麼整齊的橫列)並排行駛,如果英國戰列巡洋艦追上去,最前面一艘有可能遭到德國人的集火攻擊。但是貝蒂少將管不了那麼多了,他認爲只要他的軍艦纏住德國戰列艦,後面跟上來的“無敵”級和“不倦”級會讓德國人遭受成倍的傷害。而且現在德國的公海艦隊全體出動,給他的時間不會太多了。於是,行駛在最前面的3艘獅級戰列巡洋艦繼續保持高速,和後面的“無敵”級、“”不倦”級戰列巡洋艦越拉越遠。
忽然,獅級戰列巡洋艦的瞭望崗觀察到,天邊的德國戰列艦閃出了炮口焰——德國人主炮開火了。現在雙方距離纔剛剛拉近到二十公里,雖然是中午(還算上北海難得的少雲天氣),但是也只能隱隱約約看到德國戰列艦的輪廓,而德國人居然開炮了!能隱約看見敵艦,並不等於能夠精確測距,英國艦隊的指揮官以爲是德國的空中飛艇觀測到己方戰艦的數據(有一艘“齊柏林”空中偵察飛艇距離英國艦隊只有大約十公里),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空中飛艇受高空氣流的影響,並不是一個穩定的觀測平臺,所以飛艇不能提供精確的測距參數。飛艇非但不能準確的測量敵艦距離,連飛艇到己方戰艦的距離都無法穩定測量,只能用於發現目標,以及判斷落彈的水柱在敵艦的哪一邊。德國人是通過測量英國軍艦的煙柱,來計算距離和校射火炮(這個時候空中飛艇就派上用場了)。
蒸汽機時代的海戰中,煙柱是最好的目標,又高又大,比觀測戰列艦容易的多。在二戰之前,所有發生在白天的海戰,都是先發現煙柱,再看見敵艦。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爲什麼英國人觀測不到德國戰列艦的煙柱?這就要從德國海軍建軍思想說起了。德國人知道,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最強海軍,沒人敢跟英國海軍正面硬剛。德國人從一開始就打算,從遠處打一把就跑。於是,“從遠處打”就成了德國海軍的造艦思維。
怎麼能夠“從遠處打”?最直接的辦法是:我的炮打得比你遠,所以德國人選擇了更大口徑的主炮,發展了更遠距離的火控技術。一位哥廷根大學的數學天才提出了更好的辦法,就是:我看得見你,你看不見我,我在遠距離上隱身了。剛纔說過,海戰中都是先發現煙柱,再看見敵艦。那麼減少排煙量,就可以降低被發現距離。但是燒鍋爐,就一定要排煙,並且軍艦的馬力越大,排煙就越多。史實上,英國人就曾經抱怨,因爲戰列艦的煙太大,隊列中的軍艦,相互之間連旗語(揮舞旗幟傳遞信號的溝通方式,是艦船的傳統交流手段)都看不清。
德國人又要軍艦跑得快,又不想排太多煙,這就成了一個難題。一位德國物理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發明了一種旋風噴霧除煙塵的煙囪,排出來只是淡淡的青煙。“旋風噴霧”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很簡單。一般來說,戰列艦上都是多臺鍋爐共用一個煙囪(否則一艘戰列艦十幾臺鍋爐,要用多少根菸囪?),只要調節鍋爐的排煙道,煙氣就能在主煙囪裡旋轉着往上升。如果你嫌煙氣的轉速不夠,還可以在煙囪內壁加裝強力鼓風機。煙囪裡面形成了旋轉的氣流後,又用噴嘴順着旋轉氣流的方向噴水霧(反正海水要多少有多少),水霧粘上煙霧、粉塵後,被噴到煙囪的內壁上形成水柱。由於重力的作用,水柱會沿着煙囪內壁往下流,最後把這些攜帶粉塵的海水引出去排到海里就完事了。
這一套旋風噴霧除煙塵投入小,見效大,德軍很快就在新式戰列艦和驅逐艦上安裝使用了,效果十分理想,在一萬米外,幾乎看不見軍艦的煙柱。這下子,德國的軍艦實現了遠距離“隱身”(看不見煙柱)。所以,當德國戰列艦在二十公里外開炮時,英國人還無法對德艦精準測距。
說了這麼多,讓我們再次回到戰場。4艘德國戰列艦集中火力,射擊英國艦隊最前面一艘戰列巡洋艦。每10秒發射一次,第二艘德國戰列艦在10秒後開火,第三艘德國戰列艦在20秒後開火,第四艘德國戰列艦在30秒後開火。40秒後,又輪到第一艘戰列艦開火,以此類推,輪流射擊。
這種集火打擊的密度相當恐怖,大約每10秒,英國戰列巡洋艦四周就會激起一片沖天的水柱,艦上的士兵們驚慌失措,壓力山大!英國戰列巡洋艦艦隊司令貝蒂,也不管打得準不準了,下令立即還擊。德國戰列艦在前,用後部四門主炮射擊(德國戰列艦有四個雙聯裝炮塔,共八門400毫米主炮,前面四門,後面四門)。英國戰列巡洋艦在後面追,用前面四門主炮射擊德國戰列艦。
坐過船的人都知道,船頭的顛簸的幅度大,而船尾非常平穩,速度越大,對比越明顯。英國戰列巡洋艦正在超速追擊,所以船頭的主炮,駕馭不了這麼大的顛簸,飛出去的炮彈,偏差有些感人。而德國戰列艦這邊,船體後部本來就是比較穩定的射擊平臺,還有天上的空中飛艇幫忙校射,打得比平時還準。
剛剛說過:空中飛艇在天上搖擺不穩定。但是飛艇飛得高,觀測戰場比較立體,而且它距離英國軍艦近,看得清楚。雖然不能精準測距,但它能看清落彈激起的水柱,在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哪個方位。比如飛艇可以播報:“一號艦落點近了,二號艦炮彈落點在敵軍左邊,三號艦這次打遠了……”這些信息就對修正火炮射角很有幫助,德國戰列艦第四輪射擊時,一發400毫米穿甲炮彈打中了英國戰列巡洋艦,炮彈鑽進甲板,又穿透了裝甲,引爆了彈藥庫。
最前面那艘英國戰列巡洋艦從中間炸開,爆炸火球的直徑幾乎有船那麼長。小約翰在後面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目睹了這一慘況,棕色、黑色、說不清什麼顏色的爆炸煙塵,突然就從船身中迸發出來,巨大的力量一瞬間就把艦體撕得支離破碎,並扔到幾百米外的海中。小約翰被這爆炸嚇得目瞪口呆,一時間回不過神來。英國艦隊司令貝蒂就在那艘船上,估計在剛纔的爆炸中連渣都不剩了。
現在還追不追?英國艦隊仍在高速行駛,誰來指揮?“無敵”號戰列巡洋艦是第一分隊旗艦,不一會“無敵”號升起了海軍將旗。德國人的炮火也短暫的停了一會兒,他們在調整射擊參數。平靜的時間並不長,德國人又開火了,這次德國戰列艦的炮口瞄準了第二艘獅級戰列巡洋艦。
“無敵”號上也升起了全軍開火的旗號,但是英國編隊呈三列縱隊行駛,只有每列縱隊的第一艘戰艦擁有良好的射擊視野,後面的軍艦被前面的軍艦擋住了視角(前面軍艦的排煙也干擾了視野),不方便觀瞄,影響了射擊。而且“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分隊和“不倦”級戰列巡洋艦分隊,跟前面的“獅級”戰列巡洋艦分隊距離差了好幾公里,對德艦看得並不是很清楚(主要通過炮口火光進行瞄準修正)。所以,真正能夠有效射擊的,只有最前面的一艘獅級戰列巡洋艦。
不一會兒,在德國戰列艦的集火打擊下,第二艘獅級戰列巡洋艦的副炮中彈,德國人的400毫米穿甲延時彈,穿透了副炮炮位,並引燃了一些發射火藥,又鑽進煤倉,並鑽開穹甲,進入底部船艙爆炸,引起了幾處小的火災。這一發炮彈雖然沒有大礙,但是讓英國戰列巡洋艦指揮官大驚失色!德國戰列艦發射的炮彈,可以輕易穿透英國軍艦的核心艙!現在雙方的距離接近二十公里,德軍炮彈在打穿這麼多層艦體結構後,還有這麼大的動能,那麼在正常交戰距離上(英國人開戰前估計海戰可能會在十公里外展開)沒有一艘英國軍艦能夠抵擋住德國戰列艦的炮火。
僅僅隔了一輪,英國戰列巡洋艦又被命中一發400毫米炮彈,這一發正中艦橋,射擊指揮儀被毀,炮彈打穿整個艦橋後,又擦過煙囪,留下一道可怕的大口子,打爛了甲板上的救生艇,再次鑽入船體,在尾倉上部炸開。射擊指揮儀被毀,英國戰列巡洋艦無法統一指揮火炮射擊了(備用火控中心在軍艦後部,有煙囪遮擋),只能各炮塔自由射擊。
第二艘英國戰列巡洋艦,基本上只能捱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