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喜悅滿堂

兵十送來摯墨,周陽提鬈在年。略沉思。寫了起心引“後。交給李廣他們看過,叫人送往長安。

“哈哈!”李廣開心不已,端着酒杯,美滋滋的喝着:“我們終於有事做了。”

“幹!”程不識學起了李廣,高喉嚨大嗓子,吆喝起來。

衆人興致不錯,舉杯共飲。

如此美事,景帝焉能不準?一定是欣然同意。周陽他們等着出兵就走了。

如今,匈奴新敗,若是漢軍趁機出兵,河套之地很有可能拿下來。河套之地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多說。一旦漢朝拿下河套之地,漢朝無異於把利刃對準了匈奴的胸膛,出兵漠北只是時間間題。

前景如此之廣闊,要周陽他們興致不高都難,人人高聲叫嚷着。酒到杯乾,痛快淋漓。

聯默

未央宮,養心殿。

景帝一身燕居之服,跪坐在矮几上,一臉的喜意,彷彿叫化子幸運的給餡餅砸進嘴裡般歡喜,大嘴裂着,雙眼眯着,一雙手放在短案上,不時輕敲着,出輕輕的碰撞聲。

春陀侍立在側,眼裡全是喜意。一張嘴緊抿着,時不時瞄一眼怡然自得的景帝。

追隨景帝這麼多年,很少,不,從來沒有見過景帝如此歡喜,就是平定七國之亂後,景帝也沒有如此輕鬆自在。

“哼哼啊啊!”

景帝腦袋竟然微微晃動,搖搖晃晃的。哼起了曲子。春陀差點笑出聲來。忙以手捂嘴,卻是一臉的笑意。

“臣竇嬰拜見皇上!”竇嬰進來,向景帝施禮。

景帝的腦袋不再搖晃,微眯的眼睛猛的睜開,精光四射:“寰愛卿。快上前來,與聯說說邊關情由!”

並沒有要竇嬰平身,而是半唱半說,這是景帝爲帝這麼多年的第一遭。

“這”箕嬰乍聞之下,給弄糊塗了。景帝爲何如此歡喜?心情如此不錯?

“快!”景帝聳促起來。

“諾!”竇嬰領旨,來到景帝身前,景帝一招手,要他坐下來。

竇嬰跪坐下來,問道:“皇上何事歡喜?”

“還不是周陽!”景帝未語先笑:“他太會逗人歡喜了。”

逗人歡喜,在漢朝那應該是徘優類似於現在的笑星,只不過有醜的意思。周陽身爲大將,怎能是徘優?

“窒嬰,你是知道的,匈奴一直是懸在大漢頭上的巨石,什麼時間砸下來,誰也說不清。周陽這一仗。搬掉了這塊石頭,你說,聯能不歡喜嗎?”景帝笑呵呵的解釋起來。

略一停頓道:“長城大捷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可是,聯的喜悅並沒有減弱,反到是越想越歡喜。不僅僅是周陽這一仗長了華夏的志氣。還在於,聯在九泉之下見着高祖。終於有臉相見了。竇嬰,你知道高祖血詔的事嗎?”

“高祖血詔?”簧嬰眉頭一挑。一臉的迷茫。

“你不知曉,那也很正常。”寄嬰微一點頭:“高祖平城之圍後。不能雪此仇,心情一直不佳。以致後來箭創作,本來可治,高祖氣怒難平,沒有治,最終駕崩。”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時,爲流矢所中,因此得病。呂太后找來良醫。劉邦問可不可以治,良醫說可以治。劉邦不僅沒有治。反倒是破口大罵“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拒絕治療。

緊接着,劉邦就安排後事,蕭何死後曹參可代爲相,曹參之後王陵可爲相,王陵性直需要陳平輔之,陳平情格稍弱,需要周勃輔助。呂后問陳平之後誰爲相。劉邦說他不知道了。

後來的歷史展完全和他的預料相冉,呂后死後,陳平周勃聯手誅殺呂氏一脈,重安劉氏,纔有漢文帝登基。

這事,朝野皆知,沒想到竟是和匈奴有關,竇嬰大是意外。

景帝打量他一眼道:“高祖起於細微,誅滅暴秦,平定天下,雖屢敗於項王之手,高祖性豁如,也未放在心上。獨對平城之恥放之不下,一直引以爲恨。高祖曾言,自趙武靈王起,華夏對匈奴作戰,趙武靈王、李牧、蒙恬,無不是打得匈奴大敗而逃,獨高祖被圍平城,差點爲冒頓所擒,豈不是遺臭千年的笑柄?高祖每每思之,難以釋懷,氣怒難已之下,不治箭創而崩。高祖駕崩前,用指血寫下一詔,傳於惠帝。惠帝之後呂后得之,誅呂之後先帝的之。先帝駕崩前傳於聯。”

說到此處,略一停頓,一臉肅穆:“聯從先帝那裡繼承的不僅僅是江山社稷,還有仇恨和恥辱。如今,長城大捷,平城之恥終於洗刷,高祖在天之靈有知,必將大慰。”

匈奴和中國是世仇,打了數百年,中國處於上風。唯有漢朝初期屈居下風,最倒黴的就要算劉邦了。差點成了冒頓的俘虜。

劉邦性格通達之人,性豁如。一生的敗仗很多,韓信譏笑他不善將兵。只善將將,對此事也是耿耿於懷,這的確是人生莫大的恥辱。千年

柄。

若不是漢武帝擊破匈奴,洗刷了平城之恥,劉郭真的會成爲千年笑柄。會遺臭萬年。

對於皇帝來說,遺臭萬年,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比。,萬比

;,是以,依劉邦那麼豁達的性格,也是不能

“皇上,臣可得觀否?”竇嬰懷然心動。

“要是在以前,這隻能是皇帝知道的事兒,如今,平城之恥已雪,可以昭告天下了。”景帝衝春陀示意。春陀送來錦盒,景帝打開,取出一束絹帛。遞給竇嬰。

竇嬰跪在地上,以大禮接過,展開一瞧之下,雙手一顫。絹帛差點掉在地上。驚愕萬分,結結巴巴的道:“這這過

景帝濃眉一挑,一把奪過來,一雙虎目盯着絹帛,猛的瞪圓了,結巴道:“這這這”聯在高廟時,不是這樣的。那時的字跡鮮活如血,雖然數十年過去了,卻如初寫之時。如今,竟然暗淡了。”

血詔上的字跡依然在只是色彩與那日在高廟所見大爲不同。那時的血詔,字字如血,仿若剛剛寫就。如今,有些黑,早已不再是那般奪目。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竇嬰衝景帝叩頭。

“哦!”景帝微覺奇怪。

“皇上,必是高祖在天之靈知曉平城之恥已雪。先前字跡鮮活如血。那是高祖精氣所化,如今,平城之恥已雪,高祖了無遺恨,字跡當復舊觀。”簧嬰解釋起來。

用鮮血寫字,過一段時間就會黑。眼下字跡纔是正常的。景帝先是一愕,繼而就是歡喜不已,笑道:“簧嬰起來吧。”

竇嬰謝過恩。跪坐下來。道:“高祖至死不忘平城之恥,留此血詔,大漢若是不能破匈奴,必成千古笑柄!”

“這話極是!”景帝臉色一行,道:“箕嬰,你到邊關,把你所見所聞說與聯知道。雖然周陽的奏章裡寫了。可是,哪能與你親眼所見相比呢。”

奏章再好,文辭再漂亮,也是及不上親眼所見那般生動、翔實。

竇嬰應一聲,略一整理思路。開始說起來。這一說就是好長時間。吃了好幾盞茶,方纔說完。他口才好,一一道來,娓娓動聽,讓人如臨其境。

景帝聽到高興處,忍不住叫好;聽到悲傷處,熱淚盈眶;聽到激奮處,緊握着拳頭,,

“竟然如此悲壯!如此悲壯!”景帝含着熱淚,緊握着雙手用力過度,手背青:“這個周陽也是,怎麼不在奏章裡說呢?要不是窒嬰你說與聯知。聯哪裡知道將士們是如此的捨生忘死。

“皇上,奏章只能寫重要的事情。這些事哪能寫在上面呢。”冀嬰爲周陽開脫。

景帝的埋怨實在沒有道理,不過,那些熱血事蹟很能震憾人心。不期然就埋怨上了。微一沉吟,景帝道:“寰嬰。長城大捷,數十年未有。聯決心,要好好慶賀一番。對周陽、李廣、程不識、公孫賀、公孫建、馮敬、秦無悔這些有功將士大加封賞!”

這是應該的,箕嬰沒有異議。

“你熟知典章禮儀,就由你來操辦。”景帝濃眉一軒。

“諾!”如此盛事,那是莫大的榮幸,簧嬰興奮不已。

熾蟻

未央宮,宣室殿。

羣臣肅立,竇嬰、張鷗、莊青翟、許昌這些重臣站在前列。其餘大臣站在他們身後,濟濟一堂,卻沒有往日那般的肅穆氣氛。

大臣們臉上帶着喜色,不論文臣還是武將,總是笑呵呵的,胸膛挺起,頭顱昂着。

這都是長城大捷鬧的。漢朝在匈奴面前,數十載擡不起頭,一提到匈奴二字,羣臣總不免氣矮三分。象如今這般,昂頭挺胸,笑臉相向。還是頭一遭。

勝利的滋味不品不知道,一品忘不了!

竟是如此的讓人難以忘卻!

雖然長城大捷過了一段時間了。羣臣仍是沉浸在喜悅當中。

就是莊青翟,他對周陽很是忌恨。也是高昂着頭顱,挺起了胸脯,喜悅的滋味如此悠長,耐人品啊!

莊青翟是萬分慶幸,他沒有莽撞。沒有跟許昌一道去彈劾周陽,算是明智之舉。許昌撞到南牆上了。在朝中威望大降,他就失去了一個對手。這相位離自己更近一步了。他是喜上加喜,一張嘴裂成了荷花。

唯一不爽的就是許昌了,長城大捷讓他威信掃地不說,去了一趟邊關。丟盡了臉面。當着那麼多將士的臉面磕頭認錯,這是人生的恥辱啊。跳進黃河也是洗不清了。

一想起這事。他就恨不得地上有條縫鑽了進去,可是,置身在羣臣皆安的朝堂之上,他只有把不爽暫抑,陪起笑臉。他笑得非常親切好象他彈劾周陽、在邊關丟人的事情根本就沒生過似的。

“皇上駕到,列位臣工早朝!”

春陀尖細的聲音響起。

景帝身着皇袍,頭戴通天冠。大袖飄飄而來。腳步輕盈如風,瞧景帝走路那架勢,那不是在走,是在飄,好象風一般輕快,就飄到了御

景帝站定,面朝羣臣,一雙虎目在羣臣身上掃過。

,正琺比北

“參見皇上!”羣臣見禮。

“平身!”景帝右手一揮,袍袖生風,呼呼作響,極有威勢。

“謝皇上!”羣臣謝過恩,站了起來。

“都坐下吧!”景帝站着,並沒有坐。他不坐。羣臣也不敢坐。他開了金口,

羣臣跪坐在矮几上,打量着景帝。只見景帝與以往大不相同,渾身透着一股輕鬆勁頭,長城大捷的喜悅仍在。

“聯看,你們人人帶着笑臉,一張嘴樂呵呵的,跟那盛開的百花差不多景帝調侃起來了,話裡透着輕鬆。

“時呵!”羣臣一陣轟笑。

“這都是周陽鬧的吧?”景帝盯着羣臣,笑道:“打了勝仗與打了敗仗,就是不一樣。以往,一聽到匈奴犯邊,擄掠屠戮,你們一個個的,臉就白了。張口閉口,說什麼匈奴來去如風,今日在東,明日在西。”

文臣們不由自主的低下了頭,而武將們卻是高昂着頭顱。

“你們中還有人說,與匈奴作戰。就是與影子作戰。即使大漢壯如牛,能打得着影子嗎?”景帝的目光似有意似無意,在許昌身上一掃而過:“今日。你們還有誰這麼認爲的?說呀!”

文臣們的目光匯聚在許昌身上,而武將們卻是笑道:“匈奴不是影子嘛!”

幸災樂禍之意非常濃烈了,許昌恨不得出現一條地縫,立時鑽了進去。以前。聽別人引用自己這話來論戰,那是何等的意氣風。可是。如今聽來,卻是讓人刺耳,讓人羞愧。讓人無地自容”

景帝略一停頓,接着道:“你們樂也樂了,歡喜也歡喜了。你們也該做點事了。你們所知道的勝利,不過是奏章上的,不過是鴻翎急報上的,與實戰相差太遠。今日。我們君臣不說他事,專言此戰之悲壯。竇嬰!”

“臣在!”箕嬰應道。

“你把你在邊關看到的。聽到的,都說給他們知道。”景帝大手一揮,坐了下來。

“諾!”竇嬰應一聲,輕咳一聲,略一整理思路,開始講說在邊關的所見所聞。

他才思敏捷,口齒便給,一一道來,動聽之極,讓人如處戰場,彷彿參與當日之戰似的。

景帝已經聽過一次了,再次聽到,依然動容,情緒隨着竇嬰的講解而變化。或喜或悲,變化不定。

羣臣的反應就各不相同了,武將聽得熱血如沸,緊緊的握着拳頭,眼裡含着淚花,胸膛急劇起伏,恨不得立時殺上戰場。

而文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人搖頭嘆息,有人不住喃喃低語,有人擺出一副慘不忍睹之樣,有人以手捂面,表情之豐富,堪稱表情大匯聚了。

,正泣比北

竇嬰見到的當日情景浮現在眼前。越說越激動,等到說完,已是淚流滿面,泣下沾襟。

他說完,宣室殿裡沉默了,沒有人說話。

“許昌。簧嬰所言是否屬實?”久久之後,還是景帝率先打破沉默。

許昌心頭一跳,景帝如此問。那是要拿他出醜,忙道:“卓皇上。魏其侯所言屬實,大戰之後。邊關慘象,讓人不忍卒睹。”

不是不忍卒睹,是他膽兒嚇得躲到一旁,不敢象竇嬰那般四下裡察看。可是,他好意思說出來嗎?

“你們或搖嘆息,或喃喃低語。或掩面而泣,或憤憤然,聯就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景帝的目光落在一衆文臣身上:“你們一定是在想,打仗這麼慘。殺這麼多人,真是殘暴不仁。聯有沒有說錯?”

漢朝破擊匈奴,是天經地義的一場戰爭。可是,在當時,就有不少讀書人搖脣鼓舌,說那是殘暴不仁,對匈奴應當施以王道教化。漢武帝曾把一個頑固的讀書人派去守邊,要他去教化匈奴。這個讀書人信心滿滿。滿以爲可以大施王道教化。結果卻是沒多久就給匈奴砍了腦袋。成爲千古笑柄。

朝中大臣就有不少人如此想。一聞是言,驚疑不定,不知景帝如此說話有何用意。

“你們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當匈奴砍百姓人頭的時候,你們怎麼不說殘暴不仁期”景帝的聲調有些高,眉梢兒一揚:“誰要是還以爲這是殘暴不仁,那好啊。匈奴還多的是,還龜縮在漠北呢。聯就派他去大施王道教化,教化匈奴。你們誰願去?”

王道教化不過是好聽的屁話。對匈奴,刀劍纔是最管用的,文臣哪裡敢應承,個個乖覺的閉嘴,低眉順眼。

以往,一聽提起匈奴,這些文臣就說匈奴如何如何了得,不可戰勝,象今天這鴉雀無聲,還是第一遭,景帝打壓了他們的氣焰,大是欣慰:“聯意已決。要大肆封賞有功將士。傳旨給周陽。要他兩月後。率領有功將士返回長安受封!”

虎目中精光閃爍二臉上泛着特有的光輝:“傳旨給各郡國:各郡太守、各封國的劉姓王爺、徹侯、關內侯。務必在兩月之內趕到長安。參與大漢盛事!”

長城大捷,漢朝從未有過之事,景帝自然是要大操夫辦了,把各地太守、王爺、侯召到長安,這是很大的手筆了。

也只有這樣,纔對得起漢朝創建以來最大的勝仗!

當然,漢朝幅員遼闊,各地郡守、王爺、侯趕到長安需要些時間,花費兩個同時間籌備,那是必須的。

第28章 氣死你第61章 晴天霹靂第91章 晉升列侯第95章 漢家兒郎第32章 天威震怒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27章 舉國歡騰第19章 樑王賀禮第64章 來得好第14章 以逸待勞第94章 留侯兵法第4章 漢家盛典(中)第20章 大漢軍略第12章 一山二虎第75章 末日降臨(七)第53章 調兵遣將第95章 羅馬帝國第93章 漢賊不兩立第37章 天崩地裂第33章 賜官第36章 建章營的秘密第20章 龍城見第28章 非凡的箭術第21章 雁門血戰第50章 一言而決第85章 奏凱而還第40章 人才濟濟第85章 奏凱而還第46章 風雲突變第30章 意外之喜第15章 曹壽逼婚第104 單于復位第60章 怒火滔天第44章 景帝佈局第82章 挖祖墳,隳龍城第42章 名將風範第15章 滅門之禍第47章 絕世之兵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55章 新軍之威第12章 豐碩戰果第72章 龍城到了!第19章 中大獎了第76章 血!血!血!(上)第76章 景帝的怒火第17章 血染龍城(上)第32章 轉機第13章 剿滅烏桓(中)第89章 決戰來臨(二)第93章 功德圓滿第79章 完勝第74章 血染龍城(八)第44章 景帝佈局第19章 樑王賀禮第34章 蠢蠢欲動第65章 凱旋歸來第12章 豐碩戰果第55章 萬事俱備第17章 又見太子第73章 屠殺,開始!第76章 血!血!血!(上)第69章 處處烽火第118章 中華盛世第77章 兩難處境第37章 入宮見駕第109章 滅亡羅馬帝國的計劃第75章 末日降臨(六)第25章 箭術訓練第42章 收百越之議第75章 龍城決戰(七)第90章 大破匈奴(四)第75章 龍城決戰(六)第83章 收臺灣第17章 升任校尉第5章 機不可失第43章 氣象一新第62章 艱難的進軍第33章 墨家城堡第103章 封狼居胥第64章 來得好第23章 明白人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21章 雁門血戰第75章 漢奸第88章 曠世之戰(四)第91章 晉升列侯第97章 幹掉羅馬帝國第103 帝國雄風第19章 樑王賀禮第32章 肩負重任第2章 大義?親情?第63章 痛下殺手第6章 建章營第104章 馬其頓方陣第46章 景帝駕崩第39章 東方朔第39章 景帝的驚喜第25章 徹夜激戰第7章 景帝的雄心
第28章 氣死你第61章 晴天霹靂第91章 晉升列侯第95章 漢家兒郎第32章 天威震怒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27章 舉國歡騰第19章 樑王賀禮第64章 來得好第14章 以逸待勞第94章 留侯兵法第4章 漢家盛典(中)第20章 大漢軍略第12章 一山二虎第75章 末日降臨(七)第53章 調兵遣將第95章 羅馬帝國第93章 漢賊不兩立第37章 天崩地裂第33章 賜官第36章 建章營的秘密第20章 龍城見第28章 非凡的箭術第21章 雁門血戰第50章 一言而決第85章 奏凱而還第40章 人才濟濟第85章 奏凱而還第46章 風雲突變第30章 意外之喜第15章 曹壽逼婚第104 單于復位第60章 怒火滔天第44章 景帝佈局第82章 挖祖墳,隳龍城第42章 名將風範第15章 滅門之禍第47章 絕世之兵第69章 踏平睢陽(上)第55章 新軍之威第12章 豐碩戰果第72章 龍城到了!第19章 中大獎了第76章 血!血!血!(上)第76章 景帝的怒火第17章 血染龍城(上)第32章 轉機第13章 剿滅烏桓(中)第89章 決戰來臨(二)第93章 功德圓滿第79章 完勝第74章 血染龍城(八)第44章 景帝佈局第19章 樑王賀禮第34章 蠢蠢欲動第65章 凱旋歸來第12章 豐碩戰果第55章 萬事俱備第17章 又見太子第73章 屠殺,開始!第76章 血!血!血!(上)第69章 處處烽火第118章 中華盛世第77章 兩難處境第37章 入宮見駕第109章 滅亡羅馬帝國的計劃第75章 末日降臨(六)第25章 箭術訓練第42章 收百越之議第75章 龍城決戰(七)第90章 大破匈奴(四)第75章 龍城決戰(六)第83章 收臺灣第17章 升任校尉第5章 機不可失第43章 氣象一新第62章 艱難的進軍第33章 墨家城堡第103章 封狼居胥第64章 來得好第23章 明白人第46章 景帝的難題第42章 一路凱歌,一路血第21章 雁門血戰第75章 漢奸第88章 曠世之戰(四)第91章 晉升列侯第97章 幹掉羅馬帝國第103 帝國雄風第19章 樑王賀禮第32章 肩負重任第2章 大義?親情?第63章 痛下殺手第6章 建章營第104章 馬其頓方陣第46章 景帝駕崩第39章 東方朔第39章 景帝的驚喜第25章 徹夜激戰第7章 景帝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