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關到遼東有條出於綿延的山脈和洶涌的大海之間的狹長平原。這段平原長約一百八十公里,最寬處大約十五公里,最窄處則只有大約八公里。地理上稱之爲“遼西走廊”。這也是內地和遼東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這條戰略要道的一頭是山海關,另一頭便是錦州。對於中原政權而言,只要控制了處於這條走廊出口處的錦州,在戰略上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而相反,一旦失去了錦州,想要再打進遼東,一般來說,就只能沿着遼西走廊硬攻錦州這處堅城,而防禦一方需要防禦的位置也僅僅只是錦州,自然也能很容易的集中起物資和人員,然後利用堅城,獲得有利的防禦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中原的力量強大起來了,對於根基在遼東的滿清來說,錦州就是他們的山海關。黃臺吉無亂如何是不能坐視錦州失陷的。
但是其實鄭森並不願意在錦州和黃臺吉決戰,這裡面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錦州不靠海,對鄭森而言,補給不太方便。雖然大淩河有一定的通航能力,但是運力有限,而且,到了冬天的時候還會結冰,從而導致斷航。而如果要從陸地上對這座城市進行補給,成本偏高不說,還要佔用大量軍力才能保證補給線的安全。此前鄭森要來襲擊錦州,到不僅僅是爲了要通過奪取錦州來切斷清軍的補給線,也是因爲錦州被滿清作爲了攻擊山海關的前進基地,大量的物資都存放在這裡。其實在現在,對於鄭森來說,重新奪回遼東,對於他來說,並不是最爲急迫的事情。最爲急迫的事情其實是儘快的消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
這倒不是因爲鄭森信奉某個千古完人的“攘外必須按安內”的思想,而是爲了儘可能的減少人口的損失。大明朝的內戰帶來了巨大的人口損失。雖然這個損失還不能和原來的歷史上滿清入關帶來的損失相比,但鄭森還是覺得必須儘快讓這種損失終止。
在穿越之前,鄭森曾看到過一篇分析中國歷史上很明顯的三百年興亡週期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將這一週期歸結於土地承載能力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認爲三百年的人口增長,足以讓中國的土地承載能力飽和,然後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導致大規模的饑荒和戰亂。這種說法也被鄭森所接受,甚至表現在他的《物種起源》以及其他的一些類似的著作中。如果沒有其他的辦法,如果天下真的只有中國如今控制的區域這麼大,出於自私自利的想法,也許鄭森還真不打算太早結束戰亂,因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口的大量損失,正是下一個朝代得以長治久安的基礎之一。
但鄭森卻是有着其他辦法的,因爲天下遠遠不止中國這麼點大。殖民主義,就是走出農業文明三百年週期律,就是獲得足夠的積累,從而開啓全新的工業時代的不二法門。而國內充足的人口,便是進行全球殖民擴張的天然的有利因素。所以,對於鄭森來說,如今最爲重要的事情首先就是結束國內的戰爭,儘可能的減少人口的損失。
所以暫時來說,鄭森並不打算立刻就消滅滿清,他只打算先把滿清擋在關外就可以了。要做到這一點,鄭森覺得能切斷遼西走廊就夠了。要達成這個任務,佔據錦州並不是一個費效比很高的做法。在鄭森心中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據點,那就是當初鄭芝虎曾經佔據過一段時間的筆架山。
筆架山是一座半島,有一條陸橋和大陸相連。這座陸橋在漲潮的時候會沒入海中,只有退潮的時候才露出水面。所以假設滿清要對這個目標發起攻擊,他們會發現,他們即使把他們所有的力量都動員起來,就像他們在鬆錦之戰中那樣,他們也沒有辦法對這個目標形成圍困,因爲這是一座半島,海船可以直接在那裡停靠。要圍困這樣的目標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而如今滿清的海上力量,基本上強大得就像後世的蒙古國海軍一樣。
至於強攻,那更是不可能,陸橋的寬度有限,受此限制,滿清一次性能夠投入的攻擊軍隊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並不會比防禦方更多;而且攻擊的時間還受到潮水的限制,實際上即使在最理想狀態下,可以持續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三到四個時辰。而且在整個攻擊行動中,整個陸橋都在模範軍海軍艦隊的火力範圍內。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用並不佔數量優勢的軍隊,去攻擊擁有堅固工事和海軍支持的,甚至交戰人數上還佔有優勢的模範軍,那簡直就不是來打仗,而是來送人頭的。
筆架山雖然不大,但是駐紮個兩三千士兵,其中包括各六七百的騎兵還是放得下的。有了這樣的力量,再依靠海軍帶來的處處可以登陸的機動優勢,以此爲基地,襲擊,乃至切斷清軍的後勤線路也不是難事。鄭森覺得,有了這樣的一個據點,滿清要想進入中原去爭奪天下,就會非常困難。
當然,滿清也可以繞道蒙古入關,就像他們以前經常做的那樣。但是這樣做道路遙遠,補給起來會非常困難,所以滿清以前入關,都只能在關內劫掠一番,就撤回關外。因爲後勤的問題,他們的軍隊事實上並不能長時間呆在關內。
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錦州暫時就顯得不是特別重要了。因爲攻擊順利,清軍沒來得及燒燬府庫,所以大量的被準備來支持清軍作戰的物資,比如糧食,比如生鐵和銅,(雖然遼東礦產豐富,但事實上,直到這時候,滿清依舊沒有自己大量開採,冶煉金屬的能力,這些戰略物資,大多都是通過和山西商人的走私貿易而獲得的。)比如布匹,比如皮革,還有大炮、刀劍、弓箭、火藥等等等等,都落到了模範軍的手中。鄭森便下令,讓模範軍將用得上的物資,統計起來,以便於迅速搬走或者摧毀。同時下令模範軍開始對錦州城的城牆進行破壞。
滿清自制的火藥質量很不穩定,完全不符合模範軍質量標準,所以在經過一系列的試驗後,參謀部門向鄭森提出,考慮到這些火藥除了做鞭炮其實沒什麼太大的用處,所以他們請求鄭森允許他們乾脆就把這些火藥全部用於對錦州城牆的破壞。和劉宗敏一樣,他們也想要用火藥炸開城牆。
不過和劉宗敏不同的是,模範軍中的一些人在玩火藥方面要比劉宗敏有經驗得多。所以他們的爆破方式也更爲合理一些,他們先在城牆下面掏出一個能讓一個人爬進去的洞,然後再轉個方向,往下挖出一個可以放進一個木桶的垂直的小洞,接着便將一個裝滿了火藥的木桶放進其中,再用竹管連出導.火.索,再將整個洞都堵上,然後再進行爆破。
事實證明這種辦法相當有效,雖然並不能一次將一整段的城牆炸碎(要做到這一點,靠火藥的威力是做不到的,必須要靠正宗的炸.藥才行。),但一次就可以在城牆根部炸出一個大坑,連續進行幾次爆破,就足以摧毀一段城牆,這個效率,比起讓士兵們用鋤頭挖可是要快多了。
在隆隆的爆破聲中,模範軍的士兵們用馬車將他們繳獲的各種物資從城中拉了出來,通過臨時建造的碼頭,將它們裝上了內河艦隊的船隻。首先被裝上船的是各種大炮和金屬製品。這些東西在運輸清單上都是最爲優先的。這不僅是因爲它們最爲昂貴,更是因爲它們是無法用焚燒的方式來銷燬的。如果清軍回師的速度夠快,鄭森可不想讓滿清把這些東西再繳獲回去。雖然滿清手中的各種大炮,依照模範軍的標準來看都是不合格產品,但是,鄭森完全可以把它們拿去賣給德川幕府或者是中南半島上的那些國家。
內河艦隊的船隻很快就裝滿了各種貨物,而此時錦州的城牆已經被炸開了好幾個大缺口。包括幾座城門,都被炸燬了。其中的一處缺口連綿着又差不多兩百多步,我大清如果要修復它,估計很要花些力氣了。
當內河艦隊滿載着各種金屬物資離去的時候,模範軍海軍陸戰隊的一支部隊也在筆架山登陸了。當初鄭芝虎在筆架山上建立過不少的設施,不過後來在撤退的時候,大多都被他自己燒掉了。清軍對這處地方並不重視,所以自然也沒有在這裡駐軍,於是海軍陸戰隊輕而易舉的就佔據了筆架山,並開始在這裡重建營房倉庫和工事。
在內河艦隊離開一天之後,模範軍的部隊,帶着其他的一些繳獲物,撤出了錦州城,開始向着筆架山轉進。臨走的時候,鄭森又讓人在城中放了一把火,將一些帶不了的東西,還有整座城市都燒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