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山重水複(四)

“瑞二叔,侄兒是常與掌櫃、莊頭、百姓打交道的,這日日所見,唉,山西百姓實在是苦。”

沈?是個伶俐的,雖低眉順目坐在一旁等着沈瑞讀信,卻一直偷偷覷着沈瑞面色。

見沈瑞已是看罷了信,沉思不語,沈?不由出聲一嘆。

沈瑞聞言也跟着嘆氣,合了信放在手邊案几上,又端了茶向沈?示意。

沈?縱有話也說不出了,只得謝過,端起茶盞來啜飲。

撂了茶盞,他似想好了,垂頭嘆道:“瑞二叔也知,我父親……唉,實在是自從我大哥……失了音信,父親便是日夜懸心……”

這一杆子又從關心民生捅到關心自家上來。

沈瑞撩了撩眼皮,沈珹派沈?的意思他如何不知。

一則是事涉宗藩,不得不機密行事,怕是心腹管事幕僚都信不過,只信親兒子。

再則便是,只消沈?站在着,自讓人想起他上頭那失蹤了的哥哥沈棟。

小棟哥可是在寧王手裡的!

而寧王的反心,沈瑞、沈理等各房宗子最是清楚不過。

沈珹這也是給沈瑞“提個醒兒”,一旦寧王事發,雖沈家分宗了二房不在株連九族之列,但到底是嫡支族侄,必然也會是他日政敵攻訐沈瑞的理由。

他沈珹現在就着宗藩問題出手,便是向皇上投誠,向百官表明立場。難道你沈瑞就不順勢表表態?

沈瑞卻不接沈?這茬,撂下茶盞,淡淡道:“這樁事,李熙有些冒進了。”

沈?呆了一呆,反應倒也快,跟着苦笑一聲,道:“侄兒倒也接觸過李世子,他也是……想着在山西開好商路,能爲皇上分憂。”

“如今晉王府、代王府在地方上盤剝百姓,又把商道也佔了去,開了不少鋪子,霸着最賺錢的生意不許旁人來碰,還時不時徵調民夫、車輛幫着他們運貨,更有強買強賣的事兒。”

沈?頓了頓,聲音低了些,道:“而且,晉府代府與那草原上,也是有生意往來的。可憐我大明百姓家中無餘糧,倒是進了韃子的肚囊。”

“還不止糧草,還有好些個犯忌諱的東西,諸如,鐵器,那在草原上都是賣出了好價錢的。

“澤州大陽的繡花針,瑞二叔想是聽過,聽聞山東海貿裡這針也很是緊俏。”

諸般好處都是挑着山東能用得上的說,卻始終不見沈瑞有些許動容。

沈?目光閃了閃,又道,“這澤州大陽鎮的冶鍛手藝高妙得緊。侄兒也曾聽說延清叔父在兵械局屢立奇功,若有大陽鎮的匠人爲叔父所用,想來更是錦上添花……”

這說的是沈瑞的連襟李延清。

自從山東水師使用了兵械局大量新式軍械一舉端了巨鯊幫之後,李延清便升了正五品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其家學淵源、爲兵械局一等一的功臣更是人盡皆知。

而沈瑞也成了大家眼中支持水師建設、支持新軍械改革的先鋒人物。

沈瑞聞言哂然一笑,他原也派人去考察過澤州大陽鎮那些匠人,也像從顏神鎮挖角琉璃匠人一般挖過冶煉匠人,這些卻是不足與沈?道了。

沈?百般投其所好,終見沈瑞露出些感興趣的模樣,不由心下一喜,忙點火道:“只澤州如今在代府宣寧王、隰川王手中。這二位……唉,前些年還被皇上申飭的……作坊在他們手裡,怕草原上得的比山東得的還快些……”

代王府也少有良善之輩,這二位自也不是,只不過他們沒有像慶成王那般公然違法罷了。

至於那次申飭,乃是正德四年,宣寧王成鈷祿、隰川王聰羨私自出城遊戲、包占樂婦被告發。

尋常公子哥出城包個樂伎自然是小事兒,但藩王私自出城便是大罪,故此他們在城中橫行地方官府反倒不敢處置,唯有抓了出城這樣的大忌纔好“告發”。

而彼時壽哥的判罰如今看來頗有深意,乃是革了宣寧王三分之二的祿米、隰川王三分之一的祿米,相關知州等各有貶黜。

皇帝,當也是清楚宗祿難發了。

沈瑞手指輕叩着那信箋,晉府宗室三千餘,代府宗室兩千餘人,沈王一系算少的,也有五六百人,都是這樣的主兒,要拿財政白花花的銀子養這樣一羣禍害,怎不令人扼腕。

山西自然是個大好地界,大有可爲,不然趙弘沛、李熙、田豐、陸二十七郎也不會早早被佈局過去。

然到現在仍沒見什麼成效,還不是因着地方上勢力盤根錯節。

邊關武將,鎮守太監,還有這些個橫着走的宗室藩王,哪個都不是善茬。

如今安化王叛亂,原有格局必將被打破,首當其衝怕就是武將要換防,山西的這幾位能挪一挪位置了。

鎮守太監麼,現在暫時無法,但是很快——劉瑾倒臺,自然要換掉一大批。

只剩宗藩。

李熙想要揪“藩王參與謀反”事,拔掉幾個郡王、鎮國將軍,也是想着藉此收回商路。

而若是能從這裡撕開一塊,解決宗祿問題……

指尖輕叩在信箋紙面上劃出細微聲響,連綿不斷,讓人心緒也跟着飄遠。

半晌,沈瑞擡眼看了看沈?,擺手道:“此事,容我斟酌斟酌。且先去歇着吧,晚上與你接風洗塵。”

這樣大事自不是立時能有決斷的,有這一句便表示沈瑞已動心,沈?心下歡喜,當下忙恭恭敬敬起身行了禮,退了出去。

*

謝先生被請進書房時,沈瑞已在紙上寫寫畫畫列出數條來。

檄文不是秘密,沈府幕僚盡知,而田豐遞來的消息因涉宗藩,卻是機密,只謝先生等幾位高級智囊曉得。

因李熙採取的是“揭發惡行”的手段,這在永樂朝是十分常見的,且當年成祖是默許甚至鼓勵這種對藩王的檢舉揭發的,彼時不少人以此進身,故而謝先生並不十分在意。

直到看到了沈珹書信,謝先生方大驚失色,又掃了一眼沈瑞所寫果然是宗藩改革內容,不由連聲急道:“大人不可!萬萬不可!”

這東家方纔沒答應攪合彈劾劉瑾的事兒,他是頗爲高興的,覺得東家睿智沉穩,遠超其他年輕官員。

卻沒想到東家這衝動起來,比那些毛頭書生更甚!

李熙只是對一家藩王下手,一樁藩王謀逆捲進去一二其他宗室也不奇怪。

沈珹沈瑞這卻是要對所有宗藩下手了!

這是不反也要將人逼反了!

謝先生不好過去搶沈瑞的紙筆,急得跺腳,“大人!現下是什麼時候?!叛亂一起,朝廷只會更加安撫諸藩,唯恐有人從逆!”

“大人這般摺子遞上去,被內閣里老大人們痛斥都在其次,萬一有隻言片語傳出去,又恰好有那麼幾個刺頭宗藩也跟着反了……大人!到時候朝廷問罪起來,大人可就是萬劫不復了!!”

沈瑞起身親自爲謝先生拉了椅子,請他坐下,道:“先生莫急,我有分寸。等我這摺子進京時,只怕叛亂平定的消息早已先一步入京了。”

“咱們方纔不也說了,有張永張公公、楊一清楊大人在,沒準兒這會兒就已平叛了。”沈瑞雖臉上仍有笑,眼神卻是凌厲異常,“如此迅速平叛,諸藩當知天子之強,當畏天子之威,安敢造次!”

謝先生眉頭未鬆,仍勸道:“雖有張、楊兩位大人,應是無虞。但,但,這到底是兵事,瞬息萬變,哪裡會是盡如你我算計?若有個萬一……賭不得,賭不得!”

“這不是賭,先生放心。”沈瑞語氣篤定。

“即便是,大人,您指望諸藩都會因此畏懼皇威不成?”密室中的謝先生毫無顧忌,直言道,“諸藩心思難辨,大人也見了,這些藩王哪個真個怕過國法?”

他抖着手中沈珹的書信,“安化王敢在檄文裡寫叢大人,旁的藩王他日便不會誣陷沈大人了嗎?!”

“正是知道他們無法無天,纔不能容許他們再這般扒在大明百姓、大明朝廷身上喝血吸髓!”沈瑞伸手攥緊沈珹的信,一字一頓道:“先生最知禮部事,如今的宗藩,已將大明壓成什麼樣了?”

謝先生不由一頓,管理宗藩也是禮部的重要工作,宗藩的冊立、婚喪、爵祿、入京覲見等各項事務,都需要經過禮部尚書覈准之後方能上奏批覆。

他最是瞭解宗藩的情況,實說不出現在宗藩問題不重要的話來。

他長嘆一聲,頹然鬆了手,口中只道:“只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

沈瑞將信箋放在一旁,壓低聲音道:“就是這個時候,朝廷大勝,且勝得迅速,可見武力之強,諸藩都要掂量掂量!

“藉着李熙的揭發,以雷霆手段料理晉府,諸藩只會惶惶,生怕下一個輪到自己,這時朝廷頒佈怎樣的政策,他們都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晉王一系三千宗室,各種問題不在少數,在查附逆時曝出此事,順勢而推宗藩改革,也不顯得處心積慮對付宗室了。

謝先生張了又張嘴,腦中繞過無數想法,然兩害相權取其輕,他終於緩緩點頭,“此時,也好。”

此時推出來,先查山陝,後續還查不查別處的藩王,那就要看局勢了。

皇上若是順勢免查別家,亦是大恩典一件,也算安撫了諸藩。

而且,此時還有一個好處……

謝先生低低喟嘆,聲音幾不可聞,“皇上尚無嗣……,對宗藩也厭煩得緊。”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了兒孫,哪個會不爲兒孫打算呢,這一打算起來,就容易捨不得。

如成祖那般人物,也免不了愛子之心,沒卸了漢王的護衛軍權,以至後來有了漢王叛亂。

皇上無嗣,這幾個字卻讓沈瑞心下一緊。

一時倒是更堅定了宗藩改革的心——如果真個天不遂人願,壽哥無嗣,那也要讓宗室裡能出一個適合大明的皇帝,而絕不要將大明拖入深淵的那一脈!

謝先生一面起身去拿那一摞沈瑞所寫條陳的初稿,一面道:“大人,親王郡王先不能動,與他們無涉,纔不會催生反意。”

郡王以下,基本上沒造反的實力了。

沈瑞點頭道:“頭一宗,是想着五服之外,能否解了藩禁,開四民之業。”

謝先生一愣,隨即點頭讚道:“難得大人能想到這些人,實是大善大仁!那些藩王對旁支都不甚搭理,老朽還見過不肯爲旁支請封的事,更勿論五服之外。

說着不免有些憤慨,“宗祿短缺,那親王郡王是餓不着的,活不下去的都是這些五服之外、無名無爵卻要守着藩禁無以養家餬口之人!

“這些人,祿米微薄,就是拿了祿米也難養家,可這些人卻是丁口衆多,祿米積少成多,對國庫卻是不小負擔。”

謝先生先是爲這些丁口省下的宗祿而開懷,轉而又有些悵然道,“只這些人,便是開四民之業,也不知道士農工商能做哪行……”

就怕這麼多年的祿米把人都養廢了,什麼也做不得。

不過,那又怎樣,總歸是給國庫省下銀子了。

ωωω ☢ttКan ☢℃ O

“只要勤勉肯幹的,總不會餓死。屆時請朝廷許些優待政策,如減免賦稅之類。”沈瑞淡淡道。

而話鋒一轉,“我不怕他們不事生產餓死自己,我怕他們還敢端着架子欺壓百姓,比如那經商的強買強賣,只怕還要細化一些法令。”

謝先生也是無奈搖頭,仔細看了條陳,頻頻點頭,末了又道是既許開農商之業,也得適當放開城禁了,不然困守一城,也做不得什麼工。

只不過範圍還是不能太大,農商者許於封城四境謀生等等。

這開藩禁算是間接的去除掉了一批拿祿米的丁口。

當然還有更直接的方法,也是禮部擅長的——限制各級宗藩額妾數量,並嚴格封爵,直接控制拿祿米的丁口數量。

其實當時的大明對於納妾是有很明確規定的,如“世子及郡王額妾四人,長子及各將軍額妾三人,各中尉額妾二人。世子、郡王二十五歲嫡配無出,許選妾二人,至三十歲無出,方許娶足四妾。長子及將軍、中尉則是三十嫡配無出,許選妾一人,三十五歲無出方許娶足。庶人四十以上無子,許選娶一妾。”

而且各王府需要註明妾媵姓氏來歷、入府年月,如有子女出生,要及時將子女生年月日注在妾項下備查。

更在弘治十年規定王府凡有新生子女要造冊兩本,分別送往禮部和宗人府;凡奏報立案者,才能請名請封。

只可惜,規定是這麼規定的,執行力差得驚人——要不然慶成王一個郡王也不會有九十多兒女了。

謝先生處理過這樣的案宗不在少數,深有體會,不由道:“宗藩在地方,花生傳生子女不在少數,不少都記在良妾名下,朦朧請封,騙取宗祿。雖弘治十年有明令禁止,卻仍有不少人無視國法,矇混欺詐。”

(時人稱宗室奸佔娼妓、私收樂婦等不良女子所生子女爲花生、傳生。)

“還有已革爵的子女記在別人名下、乃至認養子女爲親子女,請封騙取祿米的!這番若是查處,又能剔掉一批冒領祿米的,只可惜如今只怕不好掉回頭清查,只能是日後嚴行法度……”

沈瑞所知前世歷史上嘉靖、萬曆朝上摺奏請宗藩改革裡,基本上都會提到限制妾室,通過強調妾室的“合法性”以保證所出子女的“正統性”,這也是扼制宗室人口膨脹的有效手段。

此番沈瑞就在條陳裡重申了弘治朝原有規定,並進一步細化。

如王府姬妾產子造冊時,需令本親支或房族宗室五位與長史教授、收生人等甘結,以憑查考;若朦朧冒請名封,本位參革爵祿,結勘宗室降爵或革爵,長史教授等官罷黜,收生人問罪。

如非良家出身姬妾、花生傳生子女不得入玉牒,更不得請封。已封者革去爵祿,不許造入玉牒。違者,樂工人等俱發邊衛永遠充軍,輔導和保勘官一體問罪。

打着保持血脈“正統性”的幌子,其實還是要減少領宗祿的丁口數。

直白來講,就是國家不會再當冤大頭給藩王養十八房小老婆了。

諸藩王宗室,想廣納美人、開枝散葉,沒問題——只要你自己出錢,編外人員國家不給開資。

隨便從青樓楚館裡接出來真愛再帶仨娃說是親兒子來封爵要祿米,對不起,國家不認。

嚴格的登記制度也避免了宗室謊報年紀提前支取宗祿。

此外沈瑞還將前世萬曆年間修改宗藩條例時提出的宗學制度搬了來,並加以改進。

史上修明宗範針對的是親、郡王以下之子,“未封爵者,年十五請封時給祿米三分之一,要求入宗學學習五年,親王奏請出學,才支給全部宗祿。期間凡有玷宗儀者,革爲庶人。”

沈瑞的條陳中,宗學進一步擴大,要求各藩必須設宗學,有資格享受爵位祿米的宗室子弟到了啓蒙年紀必須入宗學讀書,年滿十五請封時考較一次,通過者給三分之一祿米,繼續學到二十歲考覈出學,方給全祿。

考覈不止考學識,也考品行,並且祿米與考覈結果掛鉤。

學識考覈每年給予兩次重考機會,各相隔一月,三次考覈都未過,祿米降等,並延長學習時間。

品行考覈則更爲嚴格,德行有虧即降等襲爵,若有違法亂紀、有玷宗儀者,則直接革爲庶人。

這一方面是教化宗室,同時也是將宗室享受歲祿的年齡提高了一大截,以緩解宗祿負擔。

對於教化宗室謝先生是一萬個贊成,不由感嘆道:“若宗室子弟皆能循規蹈矩,才真是藩地百姓之福。

“實望由此而始,他日能考察藩王郡王德行,使賢者爲王、爲百姓謀福者爲王,方是太祖所盼之‘藩屏帝室,永膺多福’。”

沈瑞雖也跟着點頭作感慨狀,心下卻嘆,他當然是希望諸藩出些個賢良人,以備日後萬一之選。

但若是諸藩都賢了,現任帝王只怕就睡不好了,恐時刻擔心得了民心的賢王們所謀甚大了。

而宗室們,因爲被斬斷了政治路途,困居一城,也沒有做個賢良的動力,越發自我放飛,肆意妄行。

他們寄生在大明身上,吸食大明民脂民膏,卻對大明沒甚認同感和歸屬感,禍害百姓、破壞法度,乃至裡通外國,完全無視國家利益。

其實歷史上萬曆朝放開宗藩政策時,還有一項放開入仕之禁。

即允許宗室將軍、鎮國輔國中尉有不願授封者,可停封祿,與生員一體應試,根據進士、舉人等出身資格可授予知州、知縣等官,只是不許選京官。

沈瑞此番既將宗學提了出來,也希望能開入仕之禁,給那些想上進的宗室一條新的出路。

“既有宗學,便讓人學以致用,”他道:“先生,不爲京官,不爲武官,品階上也設些要求,最大程度上避嫌。”

謝先生沉吟半晌道:“到底是宗藩,這入仕爲官……還是謹慎些罷,若是從五服之外無名無爵者始……”

沈瑞搖頭道:“開入仕之禁原是激勵宗室上進報效朝廷,而五服之外無名爵者其實已與百姓無異,對宗室的激勵作用甚小。確實這條敏感了些,但我想在官員品階上控制一二,對朝廷是沒有威脅的。”

謝先生又是思量許久,方道:“前幾年,劉太監有個‘已故且無子孫者王親可授京職’之政,如今……內閣幾位老大人,想也不會太過反對。”

說到劉瑾,兩人對視一眼,緩緩露出個心照不宣的笑容來。

*

六月的京城已是熱極,夏蟬伏在樹上,叫得聲嘶力竭。

京城錦衣衛談千戶宅邸裡,主院上房裡一片聲嘶力竭的哭號聲,生生把那蟬鳴都壓了下去。

劉瑾站在廊下,臉色難看至極,眼中卻是半點淚意也無。

周圍跟着的人本還跟着開嚎,但見劉千歲這般模樣,一個個也不敢高聲了。

可這到底是死了千歲爺的親兄,又實不敢不哭,只好一個個哭喪着臉,舉着袖子蹭着眼作傷心模樣,眼珠子卻骨碌碌繞着劉瑾打轉。

看診的太醫根本不敢提告辭,提着藥箱的小徒弟更是微微顫抖,幾乎要縮成一團了。

大管家急一腦門子汗,這喪事總是要辦起來的,談千戶久病,東西是早備齊了的,但這怎麼操辦,還是得劉千歲開金口吶。

他暗暗深吸了好幾口氣,才小心翼翼的湊過來,硬着頭皮道:“千歲節哀,該是給大老爺更衣的時候了……”

再晚人就硬了,不好擦洗換壽衣了。

劉瑾黑沉着一張臉,半晌忽然道:“先起孝棚吧。”

說着大步流星就往外走,口中吩咐左右道:“備車,去西苑。”

第四百九十章 引蛇出洞(六)第二百四十三章 天作之合(六)第五百三十四章 至親骨肉(四)第680章 覆手爲雨(一)第三百八十二章 同室操戈(下)第五百零五章 順藤摸瓜(五)第九十四章 名士風流(一)第637章 緱山鶴飛(七)第五百四十六章 明鏡高懸(三)第五百二十九章 各方匯聚(四)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重水複(一)第626章 晚來風急(二)第五百零九章 廬山真面(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時來運轉(五)第679章 花明柳暗(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鶺鴒在原(九)第三百四十七章 倦鳥知還(二)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行(五)第四百七十七章 兄弟齊心(三)第三百零三章 改惡遷善(三)第三百六十八章 桃李之教(三)第五百零八章 廬山真面(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木本歸根(二)第六百十三章 鳳凰于飛(十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夙世冤家(六)第二百零六章 如意算盤(二)第648章 星河明淡(十)第二百五十一章 褏然舉首(三)第四十章 臘盡春回(三)第四百九十七章 別有用心(二)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58章 田月桑時(六)第四百四十五章 頭角崢嶸(五)第三百五十三章 兩姓之好(三)第三百零五章 改過遷善(五)第四百七十五章 兄弟齊心(一)第五百三十章 各方匯聚(五)第四百四十章 頭角崢嶸(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慈母之心(五)第三百四十章 山高水長(五)第二百三十章 未雨綢繆(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白龍魚服(五)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未雨綢繆(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漸生嫌隙(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迴腸九轉(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萬象更新(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雙桂聯芳(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聞風而動(六)第四十四章 千里之行(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開誠佈公(五)第一百三十章 順水行舟(四)第五章 歲暮天寒(五)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第683章 朱闕牙璋(一)第五百八十章 多方角力(六)第五百四十章 嫌隙漸生(五)第五百零二章 順藤摸瓜(二)第二十章 前塵影事(五)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變將生(三)第680章 覆手爲雨(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恩甚怨生(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兄弟齊心(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慈母之心(四)第二章 歲暮天寒(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意氣之爭(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紅衣使者(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未雨綢繆(五)第四百一十六章 百年歸壽(五)第三百零一章 改過遷善(一)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五百八十章 多方角力(六)第五百三十六章 漸生嫌隙(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青雲路始(二)第三百三十章 與人爲善(五)第四百八十六章 引蛇出洞(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夙世冤家(五)第699章 克紹箕裘(九)第626章 晚來風急(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679章 花明柳暗(三)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二百八十四章 較長絜短(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鳥飛魚躍(四)第二百五十四章 近朱者赤(一)第六百零五章 鳳凰于飛(四)第十七章 前塵影事(二)第四百八十章 抽絲剝繭(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與人爲善(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近朱者赤(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天理昭彰(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開誠佈公(一)第二百零一章 塵埃落定(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事難兩全(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小人之道(二)第八十章 一喜一悲(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鳳凰于飛(二十)第一百二十章 高飛遠走(五)第六百零九章 鳳凰于飛(八)
第四百九十章 引蛇出洞(六)第二百四十三章 天作之合(六)第五百三十四章 至親骨肉(四)第680章 覆手爲雨(一)第三百八十二章 同室操戈(下)第五百零五章 順藤摸瓜(五)第九十四章 名士風流(一)第637章 緱山鶴飛(七)第五百四十六章 明鏡高懸(三)第五百二十九章 各方匯聚(四)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重水複(一)第626章 晚來風急(二)第五百零九章 廬山真面(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時來運轉(五)第679章 花明柳暗(三)第五百九十三章 鶺鴒在原(九)第三百四十七章 倦鳥知還(二)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行(五)第四百七十七章 兄弟齊心(三)第三百零三章 改惡遷善(三)第三百六十八章 桃李之教(三)第五百零八章 廬山真面(三)第二百一十二章 木本歸根(二)第六百十三章 鳳凰于飛(十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夙世冤家(六)第二百零六章 如意算盤(二)第648章 星河明淡(十)第二百五十一章 褏然舉首(三)第四十章 臘盡春回(三)第四百九十七章 別有用心(二)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58章 田月桑時(六)第四百四十五章 頭角崢嶸(五)第三百五十三章 兩姓之好(三)第三百零五章 改過遷善(五)第四百七十五章 兄弟齊心(一)第五百三十章 各方匯聚(五)第四百四十章 頭角崢嶸(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慈母之心(五)第三百四十章 山高水長(五)第二百三十章 未雨綢繆(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白龍魚服(五)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未雨綢繆(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漸生嫌隙(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迴腸九轉(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萬象更新(五)第二百八十一章 雙桂聯芳(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聞風而動(六)第四十四章 千里之行(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開誠佈公(五)第一百三十章 順水行舟(四)第五章 歲暮天寒(五)第七十三章 人心不足(六)第683章 朱闕牙璋(一)第五百八十章 多方角力(六)第五百四十章 嫌隙漸生(五)第五百零二章 順藤摸瓜(二)第二十章 前塵影事(五)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變將生(三)第680章 覆手爲雨(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恩甚怨生(五)第四百七十六章 兄弟齊心(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慈母之心(四)第二章 歲暮天寒(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意氣之爭(一)第三百七十四章 紅衣使者(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未雨綢繆(五)第四百一十六章 百年歸壽(五)第三百零一章 改過遷善(一)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五百八十章 多方角力(六)第五百三十六章 漸生嫌隙(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青雲路始(二)第三百三十章 與人爲善(五)第四百八十六章 引蛇出洞(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夙世冤家(五)第699章 克紹箕裘(九)第626章 晚來風急(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679章 花明柳暗(三)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二百八十四章 較長絜短(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鳥飛魚躍(四)第二百五十四章 近朱者赤(一)第六百零五章 鳳凰于飛(四)第十七章 前塵影事(二)第四百八十章 抽絲剝繭(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與人爲善(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近朱者赤(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天理昭彰(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開誠佈公(一)第二百零一章 塵埃落定(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事難兩全(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小人之道(二)第八十章 一喜一悲(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鳳凰于飛(二十)第一百二十章 高飛遠走(五)第六百零九章 鳳凰于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