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孫承宗的努力(1)

大明政客sodu

七十七歲的孫承宗,經歷了太多。

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四十二歲的時候,參加會試,中一百一十五名,參加殿試,中頭甲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之後進入翰林院,成爲了編修,四十八歲的時候,主持會試,錄取了錢謙益、傅宗龍、陶碧道、包鴻逵等進士,這些人,都是大明很有名氣的人物了,五十八歲的時候,成爲了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六十歲的時候,出任了兵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之後主動請求督師山海關,開始與後金韃子正面對峙,六十七歲的時候,以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級殿大學士的身份復出,當年再次趕赴山海關,督理軍務,最爲傳奇的還是在七十四歲高齡的時候,出任了大明朝的內閣首輔,主持朝政。

幾起幾落,孫承宗看透了世道,也領悟了太多的道理。

大明王朝的弊端,他是很清楚的,在這種弊端之下,若是不能夠做出來根本性的改革,依舊沒有多大的出路。

孫承宗非常看重蘇天成,認爲蘇天成是大明朝唯一的希望,若是蘇天成能夠出任內閣首輔,大明朝將從此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剿滅後金政權,只是時間上面的問題,蘇天成提出來的太多建議,包括正在實施的某些改革,都是切中了大明朝弊端的,也是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惜這些改革的措施,損害了某些權貴的利益。

但孫承宗也明白,總有一天,皇上會對蘇天成產生恐懼,乃至於下旨清剿的,若是這一天真的到來了。大明朝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那個時候,任何人都不能夠挽救大明朝了,誰也不敢保證,萬一蘇天成開始反抗了,有誰能夠阻止。

這種思想折磨着孫承宗。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接觸。孫承宗明確的認識到,蘇天成不是有野心的人,也不存在稱帝的思想,一直都是兢兢業業爲改變大明朝窘況努力的,儘管說在這個過程中,有人誣陷,有人想着置蘇天成於死地,但蘇天成都沒有計較,一如既往的進行着努力。

蘇天成的功績是不用說的。從大淩河城回來之後,老辣的孫承宗,已經預見到了,蘇天成將成爲後金政權的終結者。

可問題也就在這裡了,一旦蘇天成剿滅了後金政權,那時候,皇上將沒有辦法獎勵蘇天成了,或者說蘇天成的力量。已經強大到了無人能夠輕易撼動的地步了,矛盾肯定是會出現的。而且一定會爆發的,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不是蘇天成想不想反抗的問題,而是迫不得已反抗的問題了。

皇上的心思,孫承宗還是知道一些的,以唐世濟爲代表的一些官員。就是皇上扶持起來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足以和蘇天成抗衡,包括和自己抗衡,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面,孫承宗是不遺餘力的支持蘇天成的。也正是因爲這樣的支持,令皇上產生了疑慮和擔憂,這樣的擔憂是不好意思說出來的,就只能夠採取如此的措施了。

一旦孫承宗辭去了內閣首輔的職位,朝廷裡面,恐怕是要發生一些變化的,內閣首輔基本確定,就是楊嗣昌了,孫承宗對楊嗣昌還是有些瞭解的,楊嗣昌對權力的追求,是有些癡迷的,其父親楊鶴,曾經擔任三邊總督,結果在剿滅流寇的戰鬥中,因爲力主議和,遭遇了重大挫折,被罷官了,那個時候,楊嗣昌已經嶄露頭角,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楊嗣昌出任內閣首輔之後,孫承宗可以斷定,蘇天成的權勢,將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影響的。

時間進入了十二月了,孫承宗早就想着辭去內閣首輔職位的,可惜皇上不允許,說是開年之後考慮這個問題,其實這是皇上再爲楊嗣昌造勢,楊嗣昌進入內閣的時間不長,缺乏一定的根基,只能夠是自己穩住一段時間的局面,等到大局定下了,楊嗣昌徹底的站穩了,那個時候,自己才能夠卸下身上的這副擔子的,不過這個時間肯定是不長了,估計正月就會有結果出來了。

孫承宗的府邸,慢慢的清閒下來了,朝廷裡面的文武官員,早就知道他要卸任了,這個時候,可沒有誰會專門來巴結一個即將卸任的內閣首輔了,相反,楊嗣昌的府邸特別的熱鬧,拜訪的人是絡繹不絕,都想着在楊嗣昌上任之前,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他人的提拔,豈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出任內閣首輔,孫承宗以前根本就沒有想過,可偏偏做了三年的內閣首輔,而且這三年是非常關鍵的三年,大明朝剿滅了流寇,穩定了內部,和後金韃子的戰鬥,也慢慢開始平衡,不像以前總是捱打了,大明的財政也開始緩解過來,皇上不需要拿出來皇宮裡面的人蔘賣出去了,位於江寧縣的市舶司,每年上繳到戶部的白銀,超過了六百萬兩,解決了很大的難題,陝西不再需要朝廷的救濟,裁撤了陝西的衛所軍隊,整合了寧夏的衛所之後,朝廷的開支也明顯減少了,增加了收入,減少了開支,雖然朝廷依舊困難,但不會出現過去拿着付不出來軍餉的情況了。

應該說,剿滅了流寇,是真正穩住了大明朝,以前每年用於剿滅流寇的軍餉,包括流寇造成的破壞,都令朝廷捉襟見肘,這一塊的開銷不需要了,戶部的官員輕鬆很多了。

這一切離不開蘇天成,恐怕今後一段時間,維持這樣的局面,同樣是離不開蘇天成的。

後金奸細的事情,令孫承宗痛心,這樣的事情,對蘇天成肯定是有影響的,儘管蘇天成在自己的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蘇天成是那樣的聰明睿智,不可能不想到今後的事情,也不可能不做出來相應的準備的。

皇上在這件事情上面的表現,令準備徹底致仕的孫承宗,無法放心了,他經歷了四任的皇上了,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檢,如今是明思宗朱由校,分析這四個皇上,光宗朱常洛不予評價,登基僅僅一個月就駕崩了,其餘的三位皇上,都有着不錯的能力,最勤勉的是朱由檢,最有能力的是朱翊鈞,最大度的是朱由校。可惜三人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朱翊鈞懶惰,不大願意被朝政所拖累,朱由校信任宦官,弄得朝政大亂,朱由檢個人的能力不是很突出。

有些時候,孫承宗甚至會分析,要是沒有出現蘇天成這樣的中流砥柱,還不知道大明朝走向了什麼方向了,說不定好多的地方,已經被後金韃子佔據,說不定流寇已經成了氣候,難以剿滅了。

小兒子孫沛進來的時候,手裡拿着信函,孫承宗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蘇天成寫來的信函,自己從大淩河城回來之後,蘇天成的信函來的很是密集了。

看見了孫沛,孫承宗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小兒子孫沛比蘇天成還小一歲,自己有六個兒子,大兒子孫銓,五十四歲,二兒子孫鉁,四十七歲,三兒子孫鈐,四十歲,四兒子孫鋡,三十六歲,五兒子孫玥,三十四歲,最小的兒子孫沛,也有二十六歲了。至於說自己的孫子,跟隨蘇天成的孫思明和孫思宗,已經入朝爲官了,最大的孫子孫之沆,也有三十歲了,家族裡面的人口,多大五十餘人了。

可是在擔任朝廷高官的時候,孫承宗從來不爲自己的家人謀取絲毫的利益,一直到現在,出來孫思明和孫思宗進入了朝廷爲官,其餘的都是在家裡,令孫承宗趕到遺憾的是,自己的兒孫中間,沒有人考取進士,也就沒有進入朝廷做官的機會了。

這方面,蘇天成都曾經建議,是不是考慮一下,可孫承宗拒絕了,他認爲科舉考試就是爲朝廷謀求人才的,除非是個人有着重大的貢獻,尋常的讀書人,不能夠隨便進入朝廷做官,否則就是壞了朝廷的秩序,至於說做吏員,孫承宗更是不會允許的,他的身份,也不能夠讓子孫去做吏員的,那樣有辱門第。

或許是年紀大了,或許是要退下來了,更或者是感覺自己在世上的時間不多了,孫承宗想到了這件事情,但進入朝廷爲官,也是有講究的,官場非常的複雜,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爲家族惹下禍事,在這種猶豫的心態裡面,孫承宗最終沒有多少的動作。

如今想到這件事情,孫承宗將希望寄託在蘇天成的身上了,從蘇天成身邊出來的官員不少,悉數都是蘇天成舉薦的,而且有些官員,根本就不是讀書人,憑着戰功步入了朝廷,這些人在蘇天成的身邊做事情,不會受到那些讀書人的覬覦,就說自己的兩個孫子孫思宗和孫思明,一個留在了河南府,擔任同知,一個留在了陝西,擔任平涼府知府,可他們的身份,進入是生員,這在朝廷裡面諸多大人看來,就是不可思議的。(未完待續。。)

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525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774章 海戰(4)第1235章 奇怪的情況第1218章 滄州血戰(12)第1187章 行動(4)第239章 故人來(1)第623章 行刺第987章 朝廷的動態第871章 雄心壯志第773章 海戰(3)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1223章 天津決戰(2)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857章 軍令如山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1184章 行動(1)第489章 當機立斷第1127章 眼見爲實(1)第967章 非凡一戰(1)第68章 落地第717章 范文程的精明(2)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954章 豪格的野心第77章 郡主來了第881章 對決(3)第905章 新的護衛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056章 無法預料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268章 敵情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9章 忠告第851章 果斷的祖大壽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577章 白桿兵的慘敗(5)第1060章 遼東決戰(2)第1202章 不可能的事情第42章 人市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442章 張鳳翼的貪心第1112章 藩王的問題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133章 準備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18章 秦淮河(2)第365章 一團亂麻第507章 必須支持第622章 廟會戲班子第1182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2)第758章 遼東的變化(2)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366章 闡明態度第311章 軍商結合第1137章 果斷的戰鬥(3)第653章 預判第1000章 分析局勢(3)第165章 劉鐵漢第375章 風聲鶴唳第1211章 滄州血戰(5)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1118章 硬骨頭(3)第399章 炮兵營誕生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586章 真真假假第794章 邀請函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14章 清晰的計劃第139章 官田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788章 無法放心第1188章 行動(5)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647章 夜襲(2)第182章 家信第33章 精心策劃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307章 萬國來朝(2)第616章 理還亂第811章 詫異第1105章 自作孽(1)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413章 羣英會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927章 兩線出擊?第791章 偶遇(2)第1125章 泰然處之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321章 聖旨下第402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1)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18章 詳細的計劃
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525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774章 海戰(4)第1235章 奇怪的情況第1218章 滄州血戰(12)第1187章 行動(4)第239章 故人來(1)第623章 行刺第987章 朝廷的動態第871章 雄心壯志第773章 海戰(3)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1223章 天津決戰(2)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215章 明確的態度第857章 軍令如山第573章 白桿兵的慘敗(1)第1184章 行動(1)第489章 當機立斷第1127章 眼見爲實(1)第967章 非凡一戰(1)第68章 落地第717章 范文程的精明(2)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954章 豪格的野心第77章 郡主來了第881章 對決(3)第905章 新的護衛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1056章 無法預料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268章 敵情第425章 窮途末路(1)第129章 忠告第851章 果斷的祖大壽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577章 白桿兵的慘敗(5)第1060章 遼東決戰(2)第1202章 不可能的事情第42章 人市第640章 黃在勝的渴望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442章 張鳳翼的貪心第1112章 藩王的問題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133章 準備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18章 秦淮河(2)第365章 一團亂麻第507章 必須支持第622章 廟會戲班子第1182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2)第758章 遼東的變化(2)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366章 闡明態度第311章 軍商結合第1137章 果斷的戰鬥(3)第653章 預判第1000章 分析局勢(3)第165章 劉鐵漢第375章 風聲鶴唳第1211章 滄州血戰(5)第1026章 無力迴天(4)第1118章 硬骨頭(3)第399章 炮兵營誕生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586章 真真假假第794章 邀請函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14章 清晰的計劃第139章 官田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788章 無法放心第1188章 行動(5)第924章 皇太極的目的第647章 夜襲(2)第182章 家信第33章 精心策劃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307章 萬國來朝(2)第616章 理還亂第811章 詫異第1105章 自作孽(1)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413章 羣英會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927章 兩線出擊?第791章 偶遇(2)第1125章 泰然處之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321章 聖旨下第402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1)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18章 詳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