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聯手哥舒翰

?儘管唐玄宗李隆基聽取了楊國忠的意見,也表示了一下,但也僅此而已,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首發}

對於唐玄宗李隆基的不作爲,宰相楊國忠是既惱怒又無可奈何。在他看來,李隆基已經成功讓安祿山那廝洗了腦,好話根本聽不懂了。在那個**時代,君主的意志高於一切,楊國忠是再大的本事,也越不過李隆基這道坎兒。是如此,楊國忠只能認慫,看來短時間內,小報告是扳不倒安祿山那廝的,要想對付那廝,老一套不行了,要另闢蹊徑,抓住那廝的要害。

作爲政治的對手,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楊國忠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勢力,發現自己佔有絕對的政治優勢和資源。但是,安祿山也並不是完全處於劣勢,在某些關鍵的方面佔有優勢,有一點他安祿山差得遠,那是地盤。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廣闊的地域,強大的兵力組成,而自己能抓到手裡的唯有一個劍南節度使。無論是從軍事實力,還是從對朝廷的重要程度來看,自己都不是安祿山的對手。政治是靠實力說話的,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自己的話語權無疑受到了挑戰。

看來,爲了對付安祿山,掌握絕對的主動權,是擴張一下自己地盤的時候了。

想到擴張地盤,要拿到軍隊的指揮權,然而,楊國忠高居相位,掌控全局,當一個控制地方的節度使是不可能的,這讓他很頭疼。

當時,因爲國家的實力強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人民安居樂業,因此,大唐朝廷實行了外重內輕的政策,年深日久,朝廷掌握的府兵形同虛設,有戰鬥力的軍隊都控制在藩鎮手。朝廷的軍隊不能指望,於是,楊國忠思考了對策,爲了對付安祿山,最現實的辦法,還是從現有的節度使發展一個同盟軍。

作爲最有名的將軍,高仙芝是最好的人選,可惜的是,當初自己下手太狠,沒有考慮到今天。而作爲安西節度使的繼任者,封常清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但此人性格孤傲,考慮問題周詳,也不是最佳人選。楊國忠否定了一個有一個人選,最終選擇了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隴右節度使和范陽節度使並駕齊驅,掌控朝廷東北和西北的邊防,都是當時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之一。但實事求是的說,隴右的精兵不如范陽。

雖然隴右節度使的實力相對弱小,但這並不能阻擋哥舒翰建功立業。在奪取石堡城以後,哥舒翰再接再厲,又做了一件大事,是派兵奪取了黃河九曲。

哦,應該是收復了黃河九曲。

黃河九曲是今天青海黃河遊的s形區域一塊豐美的牧場和糧食產區。

黃河九曲很有名,原本是大唐朝廷的實際控制地區,因爲面臨着強大的吐蕃王朝,大唐朝廷在此地駐有重兵。

這塊土地肥美,吐蕃人覬覦很久了,屢次興兵奪佔,都讓唐軍一腳捫回去了。

吐蕃人無奈,在戰場得不到的,在談判桌爭取。在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時,吐蕃向老丈人,唐宗李顯討要“嫁妝”,點名要黃河九曲。

唐宗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武周以後復辟,以懦弱無能而著稱。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唐宗李顯如此懦弱,他手下的將領也是目光短淺的敗家子兒。他們被和平矇住了眼睛,以爲金城公主和親,兩國成了兒女親家,誰多誰少都沒關係,大唐地大物博,給給吧。

他們沒有想到,世界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國與國之間,沒有什麼任何的溫情脈脈,唯有利益在決定着和平或戰爭的走向。

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帶走了原本屬於國家的大片領土,按照現在的標準,這是一個很烏龍的舉動,足夠愚蠢的,可怕程度甚至超過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然而,讓人扼腕的是,現在還有史學家拍馬屁,稱之爲這是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的偉大舉措。

是如此,黃河九曲被當成嫁妝送給了吐蕃贊普。吐蕃軍隊歡天喜地的接過了這塊肥美的土地,唐軍撤退到青海東部。然而,地球人都知道,吐蕃王朝是一個極具侵略性的軍事集團,擴張領土是吐蕃貴族不變的國策。很快,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結束了,戰爭在青藏高原燃燒,黃河九曲成爲吐蕃軍隊進攻唐朝的出發陣地和軍事堡壘。

哥舒翰是頗有眼光的軍事家,他意識到黃河九曲對唐軍的戰略意義,認爲固守青海,必須佔有石堡城,穩定石堡城則必須要要奪取黃河九曲。

哥舒翰很快採取了軍事行動,多路大軍攻擊前進。

在石堡城之戰,哥舒翰領教了吐蕃軍隊可怕的戰鬥力,以爲奪取黃河九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一定會付出重大的犧牲。然而,讓他意外的是,唐軍的攻擊很順利,吐蕃軍隊一觸即潰,很快,黃河九曲回到唐軍之手。

勝利的戰報傳到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大喜過望。

實事求是的說,李隆基是國曆史頗具開拓精神的帝王,雖然現在老了,變得昏聵,但對於領土的野心,依然是一團燃燒的烈火。

哥舒翰在戰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絕對不弱於任何名將,而有價值的人向來是爭取的對象,楊國忠將目標對準他不足爲了。

然而,世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對於有才能的爭取,必須有一個政治立場問題,道不同不相爲謀。楊國忠選擇哥舒翰,因爲哥舒翰不僅戰功卓著,更重要的是,哥舒翰與安祿山有很深的矛盾。

按照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楊國忠必然會選擇哥舒翰。

因爲阿布思的原因,哥舒翰和安祿山鬧得很僵。後來,哥舒翰因爲地域的原因,又和安祿山的哥哥安思順鬧起了矛盾。矛盾還不小,這個官司甚至打到了朝廷,以至於滿朝都在議論。

在這裡說一說安思順吧,實事求是的說,安思順是一個很有歷史影響的人物。安思順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朝廷的提拔,先後擔任河西軍、朔方軍節度使,執掌一方權柄,乃名副其實的國家幹臣。

三個邊關大佬狗咬狗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耳朵裡,這讓他左右爲難。

安祿山是自己最喜歡的一個,這不用說了,安思順爲人忠厚,穩重,也“深得朕心!”哥舒翰大器晚成,有大功於國家,自然不能冷落。對於三個小弟的矛盾,唐玄宗李隆基束手無策,簡直都要急蒙了。

經過了一番思索,唐玄宗李隆基想了一個很雷人的辦法,對三人說道“你們三個小子燒香吧,結拜成異姓兄弟!”

作爲朝廷的老大,應該時刻提放着武將們拉幫結派。這是歷代統治者的鐵律,是在現代,各大軍區司令員經常對調,你以爲那是心血來潮麼!對於一個大家都在極力避免的事,唐玄宗李隆基竟然鼓勵,這很讓人瞠目結舌了。

不過,你能指望一個古稀老人有什麼高明主意!

儘管李隆基得提議很烏龍,但是,那是聖旨,違抗不得的。於是,三個江湖大佬苦瓜着臉見面了,點起了三炷香,三個腦袋“咣噹”一聲磕到地,在關公老爺面前立下誓言,從此結成異姓兄弟。

然而,結義必須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目標,人爲的搞在一起,註定不會長久。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結義兄弟”的標籤並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哥舒翰與安祿山兄弟依然暗戰,逮着機會互相拆臺,誰也不讓着誰。

唐玄宗李隆基看在眼急在心裡,又想了一個辦法,讓最信任的太監總管高力士出面,擺了一桌酒,同時邀請了三位節度使出席,希望這桌酒能化解三人之間的恩怨。

高力士代表着誰,大家都心照不宣,因此,不能不給面子,酒席的氣氛一度向着和解的方向發展。

安祿山先端起了酒杯,很有誠意的對哥舒翰說道“我的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兄長的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這麼算起來,大家都具有同一血統,沒有理由不和睦相處。”

哥舒翰感受到了安祿山的真誠,感嘆的迴應道“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爲其忘本故也。’兄既見愛,敢不盡心!”

哥舒翰引用的是一句諺語,意思是狐狸對着自己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頭,是因爲忘本引起的。以此隱喻同族兄弟之間不應該同類相殘,以後大家要和和氣氣的,共同發財纔是。

哥舒翰說完,有些洋洋自得,等着安祿山狠狠誇自己一頓,然而,他錯了,錯得很離譜。安祿山勃然大怒,大聲罵道“突厥狗,你竟然如此囂張!”

哥舒翰質彬彬,但他忘了安祿山沒有化,沒化真是太可怕了,沒化的安祿山壓根沒有聽懂哥舒翰的意思,他只清晰地聽懂一個“狐”字。

安祿山是是胡人,因此對具有貶義的“胡”字很敏感,以爲此“狐”即彼“胡”,哥舒翰在敲打自己。

哥舒翰原本是恭維,熱臉蛋卻貼在冷屁股。聽到安祿山口出不遜,一股火“蹭”的冒起來,正要假以顏色,卻被高力士一個眼色給制止了。

哥舒翰沒辦法不給高力士面子,這口氣咽不下去,只好順勢裝醉,離席而去。

李隆基得好心成了驢肝肺,酒席不歡而散,這下子,樑子結得更深了,以至於李隆基也只有聽之任之。

哥舒翰和安祿山兄弟仇深似海,人人皆知,楊國忠當然更清楚其的關節,因此決定加以利用。

楊國忠馬約見哥舒翰,幾句話聊到了正題,雙方一拍即合,結成了共同應對敵人的同盟。

楊國忠掌控着國家的政治資源,對哥舒翰照顧有加,不久,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不僅如此,楊國忠愛屋及烏,鼓動唐玄宗李隆基下達詔令,送給哥舒翰2500個軍官委任狀,讓他可以自由提拔任命級將領。

又過了一段時間,經過楊國忠的大力鼓吹,唐玄宗李隆基晉封哥舒翰爲西平郡王。

這是大唐朝廷異性將帥受封的第二個王,前代沒有先例。功勳卓著的魏徵、李績、李靖等人都沒有得到這樣的待遇。

請原諒,我讀的書太少,在我的記憶裡,一個王朝在出生和生命的晚期,纔會大肆分封異姓王。異姓王的出現,往往意味着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這是不是預示着大唐朝廷已經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不要跟我說太平天國那是一個野蠻的政治怪胎。其統治階層是一羣瘋子,根本不具有正常的人類思維,那些造反派在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的製造着王爺。

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260章 上元節第16節 飛來橫禍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76章 賄賂特使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13節 波斯美女第183章 抱得美人歸第17節 再見煙花第132章 王忠嗣拒戰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309節 李隆基下野第188章 烈女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58節 香積寺第91章 別了,突騎施第197章 拓枝城危急第211章 鴕鳥比賽第172章 殺人立威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107節 慶功宴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230章 擊潰昭武九國第285章 洛陽守備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237章 信鴿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37節 突厥走私販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15節 詭異的羊皮卷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185章 面聖第260章 上元節第77章 紅堆拉山口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32節 回紇登裡可汗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11章 鴕鳥比賽第195章 進軍拓枝城第128章 偷情血案第144章 波斯奴第199章 厚德的故事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179章 千鈞一髮第320節 光復洛陽第42節 阿史那箤幹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61節 席元慶第213章 阿萊拉第124章 勒索第237章 信鴿第325節 大聖周皇帝第100節 拜火教第212章 同胞的出賣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130章 石堡城的攻防史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2章 雪夜奇遇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299章 無疾而終的御駕親征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321節 叛軍內訌第303節 英雄之死第82節 雪夜突擊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113節 慘烈的睢陽第196章 據河破敵第179章 千鈞一髮第206章 黑衣大食的崛起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302節 那一把刀第21節 芳心暗許第113節 霓裳羽衣曲第81節 撥換城陷落第89章 逃出生天第71章 死亡突擊第68章 難熬的黎明第87節 蘇祿可汗敗了第168章 達扎路恭元帥的猶豫第253章 陌刀軍破敵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27節 母馬計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220章 穆斯林總督的詭計第256章 唐軍敗了
第32節 互市馬牙郎第260章 上元節第16節 飛來橫禍第202章 懸崖上的繩索第276章 賄賂特使第275章 詔令即將下達第13節 波斯美女第183章 抱得美人歸第17節 再見煙花第132章 王忠嗣拒戰第194章 和義公主第331節 史朝義殺爹第277章 榮義郡主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309節 李隆基下野第188章 烈女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58節 香積寺第91章 別了,突騎施第197章 拓枝城危急第211章 鴕鳥比賽第172章 殺人立威第186章 快意恩仇第148章 卡赫塔巴第107節 慶功宴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230章 擊潰昭武九國第285章 洛陽守備第296節 雍丘保衛戰第158章 段秀實揭榜第238章 段秀實出使第237章 信鴿第103節 討伐達奚部第283章 大唐朝廷的歡樂頌第37節 突厥走私販第201章 深山密洞第15節 詭異的羊皮卷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34章 頓兵于堅城之下第185章 面聖第260章 上元節第77章 紅堆拉山口第108節 布衣登場第332節 回紇登裡可汗第265章 楊國忠的震怒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247章 一戰破敵第221章 哈里發曼蘇爾第211章 鴕鳥比賽第195章 進軍拓枝城第128章 偷情血案第144章 波斯奴第199章 厚德的故事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179章 千鈞一髮第320節 光復洛陽第42節 阿史那箤幹第190章 拔汗那王阿悉蘭達幹第61節 席元慶第213章 阿萊拉第124章 勒索第237章 信鴿第325節 大聖周皇帝第100節 拜火教第212章 同胞的出賣第20節 油燜大米飯第130章 石堡城的攻防史第225章 河灘之戰第44節 大老闆鮮于仲通第2章 雪夜奇遇第228章 祭告河神第299章 無疾而終的御駕親征第127章 彩雲之南的南詔第321節 叛軍內訌第303節 英雄之死第82節 雪夜突擊第53章 牛大小姐私奔第263章 安祿山不見了第113節 慘烈的睢陽第196章 據河破敵第179章 千鈞一髮第206章 黑衣大食的崛起第208章 拔汗那王的商隊第157章 徵召秘密特使第302節 那一把刀第21節 芳心暗許第113節 霓裳羽衣曲第81節 撥換城陷落第89章 逃出生天第71章 死亡突擊第68章 難熬的黎明第87節 蘇祿可汗敗了第168章 達扎路恭元帥的猶豫第253章 陌刀軍破敵第34節 奈何做賊第327節 母馬計第280章 搜查安府第216章 背水列陣第220章 穆斯林總督的詭計第256章 唐軍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