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朝堂風雲

江南告急的軍報多次送到李儇的御案上,李儇看了這些,心情越來越糟,他實在不明白,爲什麼大唐這麼多兵馬,就不能徹底剿滅那些毛賊呢?

昨天,李儇又收到了來自杭州的軍報,是董昌親自寫的奏章,稱黃巢賊寇已經佔領浙西很多地區,又提兵來打浙東,形勢危急,要求朝廷派兵征剿。恰好東都留守劉允章也上了一道奏摺,稱洛陽軍需物資奇缺,很多兵士吃不飽飯,無心駐防,不斷有兵士逃亡,要求朝廷火速調撥軍需物資。

李儇決定升殿議事,今日早朝,李儇很早就來到了宣政殿,只聽得三聲淨鞭響,滿朝文武列二旁。李儇掃視了一下羣臣,基本上都到齊了。少年天子開始發話:“衆愛卿,今日早朝,所議有二事,一是要調集重兵征剿江南、中原、齊魯一帶的黃巢賊寇;二是洛陽軍需物資不足,要迅速調撥。大家想想辦法吧!”

衆文武鴉雀無聲,很多人望着田令孜,鄭畋今天心情似乎不太好,一直緊鎖眉頭,心事重重。

田令孜見無人說話,很多人又盯着他,不由得洋洋得意,心想多年的多年的努力總算有了回報。如今朝堂之上,哪個敢與他平起平坐?天子李儇,在他眼裡也不過是一具擺設,自從控制了神策軍,他就將李儇玩弄於股掌之上。只是礙於鄭畋、於琮等少數大臣死保李儇,他纔不敢過於放肆。

田令孜輕輕咳嗽一聲,出班奏道:“陛下,老奴日思夜想,倒是想出了一些辦法,能爲陛下分憂!”

“速速奏來!”李儇急不可待。

“老奴認爲自從西川節度使高駢出任中原剿賊總指揮後,治兵有方,故爾將士用命,要徹底剿滅黃巢賊寇,陛下必須給高駢更大的軍事指揮權!”田令孜慢條斯理地說道。

李儇催問道:“田愛卿,詳細點說!”

田令孜一拱手,清了清嗓子,語速不緊不慢:“以前剿賊,各方鎮之間因爲擁兵自重,缺少統一指揮,致使賊寇暢行無阻。這次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剿賊方式,嚴令中原、江南各方鎮兵馬統一由高駢調動,齊魯各方鎮兵馬由曾元裕指揮,京師附近方鎮兵馬則由皇上親自管理,全國各戰區形成一盤棋,互相配合,哪個方鎮膽敢違抗軍令,則嚴厲處置!這樣一來,還怕黃巢賊寇不能剿滅嗎?”

衆文武開始議論,大多贊成田令孜的這個辦法。說實在的,田令孜作爲宦官,專權是事實,但此人的確也有些軍事才能,玩弄政治有一套,在軍事戰略方面,也是有二把刷子的。如今黃巢起義軍力量越來越強,田令孜屁股當然坐不住了,如果李唐政權被黃巢起義軍推翻,他還能像現在這樣,在朝堂上吆三喝四嗎?從古至今,權力這根魔杖,很少有人不想要的。它能點石成金,它能化腐朽爲神奇,它能使人瘋狂,它能讓人毀滅!

“好,朕這次要傾大唐之所有力量,徹底剿滅黃巢賊寇,重鑄大唐雄風!”李儇站起身來,信心十足。

田令孜趨前一步,擠了擠魚眼,繼續奏道:“陛下,至於東都軍需物資調撥一事,老奴也想了一個辦法。如今朝廷府庫存量不足,因爲黃巢賊寇控制了一些關鍵地區,致使漕運變得越來越困難。老奴認爲可以暫時以朝廷名義,向洛陽富戶借貸錢幣糧食,以充軍用。對貢獻大的富戶,可以授予官職,像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職位,就可以頒發給這些富戶。”

“這個辦法挺好!真好玩!”李儇笑嘻嘻地說道。

於琮一聽,非常着急,馬上出班奏道:“陛下,授予富戶官職這個口子萬萬不能開啊!此令一下,大唐官職任命就如同兒戲,只要有錢,就能做上大官,將來還會有多少人努力讀書、赴京趕考啊?!沒有了飽學之士,就沒有了治國之才,大唐危矣!”

田令孜惡狠狠地瞪了於琮一眼,心想皇上都答應了,你卻出來作梗,老東西,看我下次怎樣收拾你!

“陛下,於僕射所言全無道理,如今局勢危殆,向富戶借貸是應急之法,效果明顯。等剿滅了黃巢賊寇,就可以規範律法了,非常之事要用非常之法,才能奏效。於僕射迂腐之論,不足爲聽!”田令孜大聲喊道。

“好吧,朕就依田愛卿之法!”李儇拍板了。

於琮沉着臉退回原位。

兵部侍郎、判度支楊嚴伏地啓奏:“陛下,臣年老體衰,想告老還鄉,懇請陛下准奏!”

“不準不準!現在朝堂上能辦事的大臣太少,楊愛卿能力超強,我父皇多次對我說過,要我把你一直留在京師,負責財政工作。”李儇語氣堅決,表情變得嚴肅。

“陛下,這幾年大旱成災,蝗蟲遍地,流民激增,盜賊蜂起,田地荒蕪,很少有人養蠶織布。朝廷徵收到的田賦捐稅,遠遠不夠日常開支。老臣力不從心,故爾提出辭職,請陛下錄用年輕有爲的忠臣接任,則社稷幸甚!”楊嚴繼續伏地啓奏。

“你想拍拍屁股開溜?朕就是不準!朕要你一直呆在京師,就算你將來年老病故了,朕會善待你的家屬的!安心工作吧,朕捨不得楊愛卿走啊!”李儇說這話時,倒是動了真情。其實李儇這個晚唐君主,爲人也不算太壞,智商還是挺高的,只是因爲在田令孜長期誤導下,把主要精力放在聲色犬馬方面,才使得大唐帝國一步步走向沒落。

楊嚴無奈,只好立起身子,噙着老淚,迴歸原位。

鄭畋終於開口了:“陛下,老臣有一件大事要啓奏,前幾天,南詔國主隆舜,派酋望趙宗政到京師來,要求晉見陛下,讓我們將大唐公主許配給南詔國主。趙宗政此來,沒有攜帶奏章,而只把他們督爽的一封*,交給中書舍人盧胤徵,見面時態度十分傲慢,說隆舜與陛下,是兄弟關係,不是君臣關係,真是豈有此理?!”

李儇面呈慍色:“蠻夷之邦,如此無理!隆舜欺朕太甚,朕決不答應將大唐公主許配給這個蕞耳小國之主!”

禮部侍郎崔澹出班發表看法:“南詔驕傲僭越,不知禮儀,此事系由高駢在西川任職時引起。高駢目光短淺,不識大體,竟然藉着一個和尚景仙的幾句順口溜,引誘蠻夷派遣使者,到大唐來搞什麼和親!目的就是博得南詔歡喜,不發兵攻打西川。陛下如果答應南詔的這個要求,天下人就會笑話大唐!所以陛下剛纔的決定是正確的!”

盧攜大聲叫道:“陛下,老臣有不同意見!老臣認爲陛下應答應隆舜的這個要求。大唐與南詔結親,利大於弊,如今黃巢賊寇猖獗,代北李國昌已經正式起兵反唐,一些方鎮節度使越來越不聽朝廷命令,如果我們與南詔鬧翻,南詔勢必出兵攻打西川。西川一失,則大唐將陷入更大的災難之中!故老臣犯顏進諫,大唐與南詔和親,有利於大唐!”

田令孜尖叫起來:“老奴同意盧攜的意見!”

“老臣不同意盧攜的意見!”鄭畋梗着脖子喊道。

李儇心亂如麻,二手捂住耳朵,強打精神問道:“鄭愛卿,朕聽聽你的看法!”

鄭畋說道:“剛纔崔澹分析得相當有道理,雖然目前大唐境內有黃巢、李國昌等反唐武裝,但大唐各鎮兵力雄厚,大多數地區還在大唐的控制之下,大唐完全有能力平定叛亂!如果我們答應與南詔結親,就是示弱的表現,爲天下人所不恥!大唐的國際威望也會下降,所以老臣堅決不同意大唐與南詔結親!”

盧攜聽了鄭畋的話,不由得勃然大怒,用力一拂袍袖,因爲盧攜靠近御案,竟將御案上的硯臺拂到地上跌碎!

盧攜此時頭腦完全發熱,開始大罵鄭畋。鄭畋和盧攜是多年的政敵,常常因爲對政事的見解不同而產生矛盾,二人積怨已久。今日盧攜在朝堂上謾罵鄭畋,鄭畋豈肯退讓?也回罵盧攜!二位李唐重臣在朝堂之上對罵不止,讓其它大臣免費看戲,古今罕見。

李儇大怒,揮手將御案上的奏章全部拂到地上,臉色鐵青,大叫道:“大唐宰相對罵,成何體統?怎麼能做萬民之榜樣?今天朕不好好懲治你倆,我就不當這個天子了!”

鄭畋、盧攜見天子發火,不由得害怕起來,自古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李儇還是一個少年,但畢竟是大唐之主啊,萬一開了金口,真的嚴懲這二個老臣,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鄭畋、盧攜誠惶誠恐,像做錯事的小孩一樣,雙雙低着頭,二眼望着腳背。

李儇發話了:“你們二位老臣,朕要是不看在你倆輔佐先皇的份上,早就將你倆革職查辦了!可以讓你倆坐牢!沒收家產!但朕一向信佛,不願妄用重典,姑念你倆年事已高,勞苦功高,可憐巴巴的,就繼續留用你們。但大唐律法不容更改,宰相一職你倆就不要做了,從今日起,你倆到東都洛陽辦公,做太子賓客。”

“老臣叩謝聖恩!”鄭畋、盧攜雙雙落淚,伏地謝恩。

李儇清了清嗓子,再開金口:“今兒個朝堂之上,處理了多道奏章。我既然前來親政了,就再說幾句!是關於人事任免的!”

文武大臣剛纔見李儇免了鄭畋、盧攜宰相一職,方知這少年天子還真有點魄力,敢拿重臣開刀。所以衆臣再也不敢像往常一樣,七嘴八舌了,都站在原地,大氣也不敢出。

“朕任命翰林學士豆盧瑑擔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崔沆兼任副判度支,協助楊嚴工作,你二人同時兼任同平章事,到相府工作。忠武節度使崔安潛調任西川節度使。”李儇大聲說道。

“陛下聖明!”宣政殿裡,文武大臣齊呼。

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三十五章 分進合擊第三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六章 絕其必返第十一章 圍獵淮南(2)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二十四章 蜀地舉義旗(2)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三十四章 迂回奔襲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四十章 荊門喋血第十四章 大戰碴砑山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十章 取汝州第二十章 黃王五行陣(1)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二十五章 火攻唐兵第十二章 攻守易勢(4)第二章 破解危局第二十六章 除奸行動第三章 戰濮州第七章 柳州涌怒潮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二十一章 用兵如神第三十五章 通了敵情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章 拱衛洛陽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十三章 出奇制勝第十三章 出奇制勝卷首語第二十二章 暗無天日第四章 浙東風雲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三十六章 疾風暴雨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二十九章 議取譚州第十二章 江淮雷霆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三章 戰濮州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三章 叛齊降唐(1)第三十五章 圍陳州(3)第三十三章 圍陳州(1)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十八章 席捲江南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二十二章 公判鬥雞臺第三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章 剪羽孤勢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三十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2)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二十八章 萬衆一心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五章 鐵血征途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四章 迂回奔襲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五章 鐵血征途第八章 失於察兵第十一章 亂自上作第四章 鐵壁合圍第三章 戰濮州第二十二章 暗無天日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一章 河東亂象第九章 勢如破竹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二十章 痛擊八都軍
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三十五章 分進合擊第三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六章 絕其必返第十一章 圍獵淮南(2)第三十三章 外線出擊(4)第二十四章 蜀地舉義旗(2)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三十四章 迂回奔襲第二十七章 血淚傖悲歌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十五章 休言女子無英物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五章 叛齊降唐(3)第四十章 荊門喋血第十四章 大戰碴砑山第三十四章 外線出擊(5)第二十二章 遠征播威名第十章 取汝州第二十章 黃王五行陣(1)第十八章 挺進浙西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十三章 戰旗漫卷第二十五章 火攻唐兵第十二章 攻守易勢(4)第二章 破解危局第二十六章 除奸行動第三章 戰濮州第七章 柳州涌怒潮第二章 智取長垣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二十一章 用兵如神第三十五章 通了敵情第十六章 造孽多端第十章 拱衛洛陽第十八章 佔毫州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大齊英雄》序暨簽約感言第十三章 出奇制勝第十三章 出奇制勝卷首語第二十二章 暗無天日第四章 浙東風雲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三十六章 疾風暴雨第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二十九章 議取譚州第十二章 江淮雷霆第十四章 扼潼關者得天下第三章 戰濮州第二十九章 霹靂手段(3)第三章 叛齊降唐(1)第三十五章 圍陳州(3)第三十三章 圍陳州(1)第二十九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1)第十二章 平叛立功第八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三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十八章 席捲江南第一章 長垣風雲起第四十章 抗旨不遵第三十九章 訪賢赤山島第三十章 討李唐檄第十七章 寺名話英雄第二十二章 公判鬥雞臺第三章 敲山震虎第三十章 剪羽孤勢第二十一章 精忠報國第三十二章 湘陰縱敵第三十七章 民歸如流水第三十章 此去故國已成空(2)第二十二章 飛兵越仙霞(1)第八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章 天縱奇才第二十三章 蜀地舉義旗(1)第三章 兵貴神速第二十八章 萬衆一心第二十章 山重水複疑無路第三十一章 外線出擊(2)第七章 同仇敵愾第三十四章 依依離別情第五章 鐵血征途第十七章 唐僖宗出逃第三十四章 迂回奔襲第十三章 知兵非好戰第五章 鐵血征途第八章 失於察兵第十一章 亂自上作第四章 鐵壁合圍第三章 戰濮州第二十二章 暗無天日第十章 攻守易勢(2)第一章 秋菊凌寒第二十九章 分險相拒第一章 河東亂象第九章 勢如破竹第二十八章 猛虎掏心第二十章 痛擊八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