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蔡攸(下)

“學士請”

“大王請”

互相謙讓了兩句,趙瑜、蔡攸分賓主坐下。趙瑜當仁不讓的坐在座,而蔡攸坐於右客位。冊封使團中有官身的十來位,也都依序次在下作陪。而東海文武諸臣,也都按着各自的品級,一一入座。不過,卻有一人缺席,正是文臣之的陳正匯。

趙瑜早前不是沒有勸過,但陳長史----當然,趙瑜封王后就是陳國相了----卻始終不肯公開露面。並不是因爲他與蔡家的舊怨,只是不想多生事端。畢竟他的身份尷尬,在大宋刑部和大理寺名簿上,他依然是越獄的逃犯。雖說他的身份已經不是什麼秘密,莫說是東海內部,就算童貫,也是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雙方心照不宣罷了。

不過秘密泄露和公開露面是兩回事。若是陳正匯當着宋使的面公然出席宴會,宋廷抹不開臉面,說不定會下旨令趙瑜把陳正匯送還,這不是沒有先例---大宋與周邊各國互相之間,文請對方送歸逃人的例子確有很多----雖然趙瑜肯定不會答應,但這對東海來說,不大不小也是個麻煩。在這種時候,陳正匯並不想再給趙瑜的戰略計劃添亂了。

各人落座,禮樂應時響起,坐在廳中一角的樂人們鼓足氣力開始賣力演奏。蔡攸略略一聽,便暗自搖頭。東海立國,趙瑜也算是一方諸侯,但在他的宮廷宴會上,出來演奏的樂人卻明顯不是漢人,所演奏的曲子也不是正規的宮廷大麴。不過幸好曲調還算清雅,並沒有在宮宴上出現喜迎賓之類歡噪的調子。

趙瑜眼光甚毒,加之一直在留意蔡攸的表情,見他對曲子不以爲然,便說道:“東海荒僻之地,禮樂不張,這些樂人也都是化外出身。倒讓學士見笑了。”

宋時,雖然宮廷舞樂的水平遠比不上唐代,比起民間也僅僅是佔了個古雅二字,但早前趙佶造大晟樂,變革宋代宮廷樂制,若說起來。宮廷樂曲的水準這兩年確是提高了不少。跟大宋比起,現在所用的這些交趾樂人地確差了甚遠。不過,這一切的準備都是按照節度使的等級來做,現在一下封王,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若有些不合禮法,不夠檔次,也是在所難免。

蔡攸笑了笑,和着樂曲的節奏。打了兩下拍子,信口而道:“宮中大麴聽了這麼些年,也早聽膩了。大王的這套樂班。聽起來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一隊身着宮裝的侍女,這時從堂後魚貫而出,上來服侍衆人。這些宮女相貌皆是不俗,且行動應對都甚有章法,顯是久經訓練。看到這些侍女,蔡攸本來因禮樂而起地小覷之心,卻又漲了幾成。

一國之興,最重兵革,若是現在演奏的是軍中鼓樂。同時再讓一羣武夫來伺候,反而能讓蔡攸敬畏幾分。但現在趙瑜兵勢剛興,就開始蓄養樂班侍女,又在小小的廳堂中掛滿價值千金的玻璃宮燈,彷彿要讓所有人知道他的豪闊一般。可見這東海郡王的野心僅止於此,只能算是個小人得志的暴戶。當然,這對大宋來說是個好消息,藩王越是耽於聲色,就越能讓人放

待所有人地酒盞滿上。趙文率衆依禮上前敬酒。趙瑜舉杯迴應。而三巡之後。衆人便放開手腳吃喝起來。一盤盤菜餚流水價端了上來。蔡攸看過去。器皿都出自官窯地瓷器。只有酒盞酒壺是東海特有地玻璃質地。盤中之物。牛羊俱有。更多地則是海味。也算得上豐盛。但論起精緻。當然遠遠不及家中。

蔡家地豪奢著稱於世。就連宮中也難以匹敵。蔡京爲相。曾聚僚屬置宴。其中上了一道蟹黃饅頭。而單單這味蟹黃饅頭。花去地費用。就要一千三百餘貫。平常蔡家食用地鹹豉。不是用黃豆。卻是用一粒粒地黃雀肫所制。蔡府中貯存地這種黃雀鹹豉。多達八十餘壇。因此喪生地黃雀當以萬計。不過。關於蔡京飲食奢侈最有名地一個故事。還是出自於《鶴林玉露》:曾有一個士大夫買有一妾。自稱是蔡太師府上包子廚中地廚娘。一日。士大夫令其做包子。但她卻說不會。詰問其故。才知道她在蔡府廚房中。唯一地工作就是切蔥絲。其餘地一概沒做過。

蔡攸被家中地飲食養起地胃口。當然對一般地菜餚看不上眼。不過。對那幾道他從沒見過地海味土產。倒是有些好奇。

“敢問大王。這幾味名爲何物?”

趙瑜一一介紹道:“一是玳瑁肉。一是鯊魚肝。而那一味雖看着如牛肉。其實卻是鯤魚地肉。”

趙瑜地日常飲食一向十分簡省。日常與妻兒同桌。比之平民也強不到哪裡。要讓做貫了家常菜地廚子。置辦出讓宋使滿意地酒宴來。也是太難爲他們了。他早知道東京城中來地使節。不會看得上東海粗糙地飯食。所以便取個新奇。把一些東海特產地海味端上桌。

蔡攸一聽便好奇起來:“鯤魚?可是能化鵬的那種?”

趙瑜大笑:“南華經裡的鯤魚,說是有幾千裡,那什物除了莊子一人,可沒他人見過。東海中的鯤魚,長也不過如這間屋子一般,若說大小,也只與一般的七八百料海船相當。莫說千里,最大也不過十丈長短,更不會變成大鵬。不過這鯤魚用處甚多,”他指了指頭上的燈具注1:“這些燈都是灌了鯤魚油,燃起來沒有煙氣,比豆油之類要強出許多。”

蔡攸笑道:“千里之說,本就是莊子以物寓人,以表心志,不是實數。能有十餘丈,也是乎想象了。不過這鯤魚竟如此之大,要想捕到怕是不容易罷?”

“出海行船,本就危險重重,偶有損傷,卻也是免不了的。”趙瑜淡淡說着。東海、南海現在都是趙家的天下,戰事極少,爲了練兵,同時也爲了掙些軍費,東海地戰船常常帶着幾條小船深入遠洋,用火炮來捕捉鯨魚。其間也免不了有些死傷,不過對於保持東海水軍地戰鬥力,卻大有好處。

但蔡攸見趙瑜對捕鯨的損失毫不在意,眼珠一轉,便覺得又現了趙瑜地另一條缺點----不恤子民。爲了點魚油和魚肉,便讓國中漁民與屋子一樣大的鯤魚相鬥,可以算得上是暴君了。他也曾讀史,五代之時,這樣殘暴的帝王卻是常見。但這些暴君,往往是倏忽而起,倏忽而敗,壽命短,其國祚也短。能安安穩穩傳位於子孫的,一個也沒有。

此人不足慮蔡攸想道,不過這個東海郡王,竟然能巨鯤化鵬的典故,看起來頗讀過幾年,也難怪能他收復水寇,海外立國。

這麼一想,倒放下了許多心事。他作爲冊封正使,還有個重要任務,便是相人探事。要爲大宋查探清趙瑜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而東海又有多少可能會成爲西夏那樣的威脅。雖然在來時顧慮重重,但現在看來,是不需要多擔心了。

他笑着舉杯:“再爲大王賀”

趙瑜舉杯與蔡攸一飲而盡。他哪知道,就這麼一點時間,蔡攸便從一點細微小事,加上些誤會,便得出了對他再有利不過的結論。蔡攸誤會他蓄養樂師宮女,而他爲了把這些已經分配下去的戰利品都暫借來使用,可是舍了臉皮去下令的。

酒越喝越多,廳中漸漸熱鬧起來。三個身着綵衣的美人,這時領着一隊舞女入廳,隨着樂聲翩翩起舞。蔡攸眯着眼看去,那些個舞者的相貌身段,比起身邊侍女要強出許多,尤其是領舞的三人,就算在汴京也算是一等一的水平。

他酒意上涌,說話早沒了顧忌,對趙瑜笑道:“大王豔福不淺啊”

趙瑜微微笑了一笑,指着領舞的三人道:“那是李乾德前年才封的三個皇后。其後的也都是李乾德的嬪妃。小王攻下升龍府,俘獲的宮人也有不少,不過大半都賞賜了功臣,只有這幾人,身份太高,沒有哪個敢於接手,方纔一直留在小王身邊服侍。”

“南平王的皇后?”蔡攸一驚,酒意一下少了一半。

“正是”趙瑜嘿嘿笑着:“李乾德在其國中僭越逾制,自稱是大越皇帝,又素好女色。在前年,一次便封了這三女做皇后。”

“一國之後啊……”蔡攸喃喃念着,雙眼直勾勾的盯着三位交趾皇后,眼裡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神色。

趙瑜看在眼裡,喜在心裡。這蔡攸是個有野心的。日後他隨童貫北伐遼國,出征前陛見趙佶,當看到趙佶身邊的兩個嬪妃時,竟然說道:臣成功歸,乞以是賞意思是,當他得勝歸來,便請趙佶把這兩個嬪妃賞賜與他。這種人,要引得他野心蠢動,並非難事。

趙瑜把玩着酒杯,漫聲說道:“伐人之國,收人妻女,砍下敵人頭顱,讓他的臣子跪伏在膝下,這本就是天下間最痛快的事。……只可惜,這等快事,只有率軍出戰才能享受得到,學士怕是沒機會了。”

趙瑜把酒杯向蔡攸舉起,彷彿沒看見他眼裡漸漸升起的火焰。

注1:昨天寫出個酒精燈是我的錯,得友提醒,現在改成歐洲人早年常用的鯨油燈。

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6章 島南(上)第20章 義學(上)第7章 投奔(上)第19章 戰象(下)第24章 輿論(上)第19章 海嘯第6章 對手(下)第5章 未來(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6章 軒波(上)第5章 滿萬(上)第3章 滅國(上)第49章 道阻(三)第40章 內附(上)第25章 輿論(下)第45章 亂象(二)第42章 餘波(上)第22章 戰船(下)第33章 祭靈(中)第9章 懲戒(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6章 決戰(上)第28章 連橫(上)第18章 神機(下)第14章 間奏(上)第28章 星火(中)第44章 亂象(一)第26章 傳承(完)第11章 和議(上)第36章 異變(上)第7章 四方(上)第44章 決勝(中)第33章 局勢(下)第13章 琉球(下)第7章 未雨(上)第53章 道阻(完)第31章 跳牆(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38章 湄嶼(中)第37章 異變(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53章 杭州(下)第43章 帝位(下三)第8章 先鋒(下)第3章 老種(下)第28章 傳言(上)第51章 道阻(五)第30章 祭靈(下)第18章 商戰(下)第9章 懲戒(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50章 道阻(四)第37章 決戰(下)第28章 傳言(上)第4章 新港(下)第48章 江山(下)第7章 紛亂(下)第11章 孤舟(上)第27章 天子(下)第4章 新港(下)第9章 綢繆(上)第30章 人心(上)第1章 老種(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2章 萬馬(上)第43章 餘波(中)第5章 東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38章 異變(下)第19章 陣線(上)第35章 改變(下)第14章 西路(六)第49章 道阻(三)第46章 明教(下)第34章 覆亡(上)第17章 商戰(中)第27章 俘王(下)第29章 攤牌(下)第58章 西軍(下)第18章 豐收(下)第6章 西路(三)第60章 九五(下三)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31章 人心(下)第26章 開春(上)第9章 綢繆(上)第23章 喪事(上)第37章 戰線(上)第40章 內附(上)第32章 中秋(下)第53章 杭州(下)第44章 餘波(下)第6章 滿萬(下)第12章 夜談(下)第44章 蔡攸(上)第2章 老種(中)第8章 投奔(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章 三年(下)
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6章 島南(上)第20章 義學(上)第7章 投奔(上)第19章 戰象(下)第24章 輿論(上)第19章 海嘯第6章 對手(下)第5章 未來(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6章 軒波(上)第5章 滿萬(上)第3章 滅國(上)第49章 道阻(三)第40章 內附(上)第25章 輿論(下)第45章 亂象(二)第42章 餘波(上)第22章 戰船(下)第33章 祭靈(中)第9章 懲戒(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36章 決戰(上)第28章 連橫(上)第18章 神機(下)第14章 間奏(上)第28章 星火(中)第44章 亂象(一)第26章 傳承(完)第11章 和議(上)第36章 異變(上)第7章 四方(上)第44章 決勝(中)第33章 局勢(下)第13章 琉球(下)第7章 未雨(上)第53章 道阻(完)第31章 跳牆(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38章 湄嶼(中)第37章 異變(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53章 杭州(下)第43章 帝位(下三)第8章 先鋒(下)第3章 老種(下)第28章 傳言(上)第51章 道阻(五)第30章 祭靈(下)第18章 商戰(下)第9章 懲戒(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50章 道阻(四)第37章 決戰(下)第28章 傳言(上)第4章 新港(下)第48章 江山(下)第7章 紛亂(下)第11章 孤舟(上)第27章 天子(下)第4章 新港(下)第9章 綢繆(上)第30章 人心(上)第1章 老種(上)第51章 道阻(五)第22章 萬馬(上)第43章 餘波(中)第5章 東京(下)第37章 湄嶼(上)第38章 異變(下)第19章 陣線(上)第35章 改變(下)第14章 西路(六)第49章 道阻(三)第46章 明教(下)第34章 覆亡(上)第17章 商戰(中)第27章 俘王(下)第29章 攤牌(下)第58章 西軍(下)第18章 豐收(下)第6章 西路(三)第60章 九五(下三)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31章 人心(下)第26章 開春(上)第9章 綢繆(上)第23章 喪事(上)第37章 戰線(上)第40章 內附(上)第32章 中秋(下)第53章 杭州(下)第44章 餘波(下)第6章 滿萬(下)第12章 夜談(下)第44章 蔡攸(上)第2章 老種(中)第8章 投奔(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章 三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