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十五章 硝煙下

初九之卷 九二之卷 地十五章 硝煙(下)

地十五章 硝煙(下)

京東東路。

亦即是山東。

金人南侵。來往河北、河東,肆虐京畿。卻沒有在京東動過一兵一卒。而張叔夜在京東領兵勤王,將東路、西路的州郡兵一齊抽調一空。滑州一敗,張叔夜自刎河畔,京東東路無人執掌,無軍鎮守,便頓時成了盜賊的樂園。

半年多來,京東百姓連番遭劫,天災**,諸般苦厄,卻是吃了個遍。起兵結爲團練、護衛鄉里者,爲數衆多;而直接落草爲寇者,更是不知凡幾。京東百姓日夜南望,只盼着南面的新官家及早發兵,來還京東一個太平。

等了又等,他們終於盼來了救星。八月中,一個傳聞在京東東路上不脛而走。

“宗爺爺回來了!宗爺爺親自帶着大軍回來了!”

“宗公回來了……”

“是那個宗公!?”

“還有能有哪個宗公,當然是做過登州知州的宗澤宗汝霖!”

“多謝佛祖、菩薩,終於將宗爺爺盼來了!”

“新官家給了宗公什麼官?”

“京東東路鎮撫使!”

“……京東終於要太平了!”

宗澤自任官後,除了一開始的幾年,其餘時間皆在京東東路遍歷地方。從知縣做到知府,爲官近二十載,保境安民,治理有方。京東士民無不敬服,名望猶高。他這一行,京東的人心頓時就安定了下來。

“相公遺澤京東二十載,想不到數年過去,還有這麼多百姓心念相公!”

“京東盜匪遍地,安靖地方,還要多勞徐將軍。”

在宗澤的馬車邊,小心陪笑的一名校尉,喚作徐文,人稱徐大刀。在征伐日本的時候犯了錯,從指揮使的任上被調到士官學校任教。不過蹉跎了幾年,終於重新得到了機會,得領新成立的暫編靖安第二軍團第一營,跟着宗澤北上京東。

這徐文也是京東人氏,家鄉萊州。有他熟識地理的將領配合,也見樞密院的確是用心調配人手了。

說了幾句閒話,徐文離開宗澤的馬車,去領着他的第一營繼續前進。不同於岳飛等人的兩千人的小營頭,他這個營卻是四千人的滿編,只要稍立功勞,很快就會去掉前面暫編字樣。

車廂中,宗澤和他的兒子宗穎面對面的安坐着。

透過窗簾,看着徐文遠去的背影,宗穎搖頭道:“這個徐文。滿口諛詞,諂媚巴結,不是什麼好人!……官家如此看重大人,大人何苦出來吃這份苦!”

“無功不受祿,區區一介通判,遽然擢爲兵部。你爹爹我也擔不起!”

宗澤總覺得趙瑜對他實在太過優厚,論起過去的地位,他宗澤其實也不過是個普通京官,連朝官也未入,最高也不過是個知州;論名聲,在他之上的名臣也還有許多。但他入覲問對,便當即被選爲兵部尚書。他千辭萬讓,才討了個京東東路鎮撫使的職司出來,但已是服紫腰玉,佩了金魚袋了。

可宗澤並沒有受寵若驚。又非基業初興,哪能如此輕率?他對趙瑜的評價當時便低了許多。只看在趙瑜的確有還天下一個太平的心思,才決定再勉力賣命數年。

“吾爲京東東路鎮撫使,你卻是管勾使司文字,父子一堂用事,在朝中也非好事。”

宗穎不以爲然,他父親的能力。做兒子的最清楚。洪武天子看重他父親,這叫有知人之明,怎說不是好事!

大軍一路北行,於途的盜匪聽說宗澤來了,連夜遠避數百里。竟讓宗澤和徐文安安生生抵達了目的地濟南府。

“末將關勝,拜見宗相公!”

一名身高七尺,紅臉長髯的將軍拜倒在宗澤面前。濟南知府朱琳正領着一衆部屬來拜見新任的上司。這將軍,正是濟南諸將之首,喚作關勝的便是。

“向聞關將軍大名,如今一見,卻是見面勝似聞名。”

濟南關勝卻是如宋江等三十六梁山賊,是正史中人,並非水滸杜撰。金虜入侵後,二帝北狩,他領兵鎮守濟南府,多次抵禦金軍來襲,在濟南威望極高。只恨建炎二年,意欲投降金人、日後建立僞齊的漢奸劉豫接任濟南知府,唯恐忠心大宋的關勝礙事,便設計殺關勝而出降。

不過如今的劉豫卻不知身在何方,趙瑜只打算等他一來投,便給他個招討使的身份,去上京會寧招安女真,讓完顏吳乞買將他剝皮算了。而關勝卻好端端的在濟南府中整軍備戰。濟南附近盜匪絕跡,確是他的功勞。

拜見過,宗澤留了知府朱琳下來,與徐文一起,打聽起當地情況:“山東烽煙四起,賊寇遍地。不知朱知府能否向老夫介紹一二。”

朱琳嘆着氣:“如今京東遍地塵煙。也就濟南安定一點。劉延慶據青州,高俅據沂州,此二人是官而賊者。張迪掠鄆州,李昱亂兗州,此民而賊者。還有梁山賊寇,宋江等人招安後已不知下落,但餘部又回到此處,此輩是賊而官,繼而官而賊。相公此來,當剿滅此等賊寇,還百姓一個太平。”

“此事當然!老夫早有盤算。等過幾日,老夫便出城去招撫劉延慶、高俅兩人!此二人曾爲朝臣,當易收復!”

“此事萬萬不可!”朱琳、宗穎還沒說話,徐文卻當即跳起,“京東諸賊殘害百姓,當盡數剿除,豈可招安?”

宗澤笑了,笑容中有不可違逆的堅持:“徐將軍,你先下去罷!這事老夫自有定計!總有用到將軍的時候。”

徐文板着臉退了下去。而朱琳與宗澤說了幾句後,也匆匆告退——文武相爭,外人還是遠避爲上。

外人一走,宗穎便活躍起來;“想不到徐文竟然會反對得如此激烈!”

宗澤老於宦海,一雙老眼看東西模糊。觀人心卻越發清楚,“無戰便無功。若是諸賊皆受招安,徐文之輩可就無功可立了。爲着自家能當上中郎將,當然要用人頭換!”

宗穎對徐文本來就沒什麼好感,如今更是視之爲禍害,“一羣驕兵悍將,只想着自己立功,卻不想着兵災如焚,百姓之苦。”

“將士渴戰總比畏敵如虎的要好!”老宗澤卻不像兒子那般偏激,“如今天下失序,正需要一羣驕兵悍將來撥亂反正”

“洪武天子舊部皆是虎狼之師。如今竟日上陣,慣常見得血倒罷了,若是日後天下太平,無功可立,此輩怕是世間大害。”

宗澤暗自嘆氣,他這兒子眼光才具只能算是平庸,卻不知時在變、道亦在變,不過子孫太過聰明也不是好事,蘇子瞻不也是自嘲一輩子被聰明所累,‘惟願子孫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嘛。

“東瀛島上,已經分封了二十多家藩國。日後天下一統,但凡功勳武臣,也都會被分封出去。這是安靖國中最爲便捷的方法!”

三日之後。宗澤只帶着十幾名隨從,輕車出了濟南。

先東去青州訪劉延慶,又南下沂州去見高俅。卻是不動刀兵,便收降兩名舊朝武臣。

劉、高二人一降,其餘草寇便不足爲慮,徐文領軍東征西討,號稱部衆數十萬張迪、李昱二賊,轉瞬覆滅。至於梁山草寇,也僅是苟延殘喘。

京東一地,在宗澤到任後不過一月,卻已然安定!

…………

九月初一。

南京建鄴府。

“好個宗澤!”御書房中,趙文拿着剛剛收到軍報,在趙瑜面前大讚着不費吹灰之力便平復了京東亂局的宗澤,“陛下的眼光確是高瞻遠矚,用人也是別具一格,本以爲宗澤年事已高,已不堪大用,沒想到還有這等膽色,如此手腕!”

“哦!宗澤那裡有捷報了?”趙瑜笑着接過軍情奏摺,展開後一目十行,臉色卻是頓時難看起來,“這個宗汝霖,身爲一路守臣,卻孤身犯險。朕給他兵。給他將,是做樣子的嗎?徐文那廝是怎麼做的,宗穎這個做兒子也是糊塗,老傢伙犯倔,他們不會勸嗎?!不能攔嗎?!”

趙文聽了幾句,才明白趙瑜還是擔心宗澤安危的多,宗澤的確也快七十了,一不注意磕了碰了,都會要了他的老命。不過總不能爲着這點,就不讓他做事罷?是宗澤自己放着兵部尚書的位置不做,應是自請出外的!有什麼意外也該自己擔着。

“陛下……宗澤也是爲君分憂,一片苦心。做臣子的能爲國不惜殘軀,也是值得褒賞的事……”

“爲君分憂是好事,爲國不惜己身也是他一番心意。這朕也知道,但身爲一路重臣,何必親冒險地去招安一羣賊人。他是鎮撫使,不是安撫使。鎮在前、撫在後。能剿則剿,剿不了才招安。徐文的那個暫編營,京東一代有誰能抗衡一二?那些賊人各個滿手血腥,不爲民除害,留之又有何用?!”

趙瑜當真是心中有火。看看老宗澤做的什麼事,什麼破爛都往家中收!一羣戰鬥力只有五的廢物啊!

劉延慶是天下少有的廢物,他兒子劉光世更是在抗金戰場上以轉進如風而聞名,卻不知怎的竟坐上了中興四將、南宋七王【注1】的頭把交椅。按趙瑜的想法,這兩父子倆,加上只配去蹴鞠聯賽當個教練的高俅,都是該早死早投胎,他可沒得多餘俸祿去養蛆蟲!

趙文低頭聽訓,心中卻不以爲然。

宗澤親自去招安的,不過是劉延慶和高俅兩人。他們雖是據城劃地、擁兵自守,但也沒真的甘居下流,落草爲寇。殘民之舉也是下面的人自把自爲,劉、高二人作爲舊朝重臣,擺着忠臣的譜,等着趙瑜來人招安,真正賊寇之舉也是不敢做的。說他們是賊,也不過是因爲他們沒有及時來投效罷了。

至於張迪、李昱之流,都爲徐文親自領軍所剿除,皆是斬草除根,一衆匪首或殺或擒,沒有寬宥半分。趙瑜之氣,趙文卻覺得好沒來由。只是皇帝不講理,做臣子又哪能強辯,趙文也不再勸,任着趙瑜發火——反正又不是什麼大事,沒必要爲個剛來投的老傢伙與趙瑜頂牛。

只等着趙瑜怒氣漸消,端起茶來解渴,趙文方纔問道:“劉延慶、高俅兩人雖是廢物,既然已經被招降,也不好再拒之門外。不知陛下聖意如何?”

趙瑜哪會爲劉延慶、高俅考慮太多,隨口道:“讓他們來建鄴,高俅去兵部主持蹴鞠聯賽事務,至於劉延慶父子,放到樞密院,隨便挑個職司,當豬養着好了。”

“他們的軍隊呢?不算在當地強徵的。高俅的京營禁軍,還有劉家父子的鄜延軍【鄜延路,關西五路之一】,加起來也有萬餘人。留在地方必然是個禍害,怎麼處置他們?”

“本地部衆留在原籍編練,高俅的京營禁軍,一起發遣回東京,讓呂師囊處置。至於劉延慶的那隊西軍……”趙瑜沉吟了一下,“還是一起領回來罷,放在南京圈着,也不至於鬧出亂子。”

不像其他皇帝,不敢將外地軍隊放置在京城附近。趙瑜倒是擔心着不服管束的西軍會擾亂地方,乾脆調到眼前,直接監視起來。如今的南京建鄴府內外,水陸諸軍超過七萬,大半是一等一的精兵。再驕橫的外軍到了這裡,是頭虎也得臥着,是條龍也得盤着,任誰也不敢鬧出事來!

“臣遵旨!”趙文應了,“京東東路已然安靖,而荊湖那裡,岳飛雖是爲計劃失敗而請罪,但打得也不算差。領頭的幾家大寨首領皆盡數授首,剩餘一羣殘匪,雖然逃亡湖中。但只要派去幾個合用的守臣,將鼎州、澧州的百姓安定下來,那羣離水之魚,也只有敗亡一途。這靖安地方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得多。是不是可以將虎翼軍提前一點出動。”

時至今日,各州州軍已然編練完畢。虎翼軍的四個軍團都已相繼脫身出來,如今正奉命往建鄴集結。四個軍團合力,便是足以橫掃天下的八萬大軍。

“沒那個必要。虎翼軍到南京後,還是按計劃先休整一個月。到十月中,再讓武兄弟領他們北上燕山府。”對於虎翼軍運用,趙瑜和樞府早有成算,並不想多做改變,“雖然將燕京定爲北京,號爲順天府,將來的國都,但如今卻是一片廢墟,成了盜賊巢穴,不成樣子。讓虎翼軍清理一下,日後也省得麻煩。”

“北京順天府,向西能威逼完顏宗翰的河東、大同,向北過燕山則是銜接金虜東西的要點——中京道,向東還可支援陳伍的遼海鎮撫司,乃是四戰之地,不是武弟這個大將軍,也守不穩,守不住!”

“最要緊的是用不着三天兩頭便看着他鬧着要出外領軍,一哭二鬧三上吊,也就第一、第三沒做了!”趙瑜搖頭說着不在這裡的趙武,幸好今天不是他來鬧的日子,“煩都給他煩死!”

軍中諸將,也只有趙武敢在趙瑜面前鬧一鬧,若是其他將領,趙瑜一個冷一點的眼神過去,他們便得渾身發抖。從一開始,趙瑜就將軍隊牢牢控制在手裡,下面的將領不是如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臣子和主君之間多有合夥人的性質存在。如劉邦與韓信、英布、彭越;太祖皇帝和他的義社十兄弟。

趙瑜帳下的將領從一開始就是俯首聽命的臣子,下面的士兵也不是他們的私人軍隊,整個軍隊系統都是趙瑜親手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趙瑜一句話,就能將他們從天上打到地下,麾下的士兵也決不會爲他們與趙瑜爲敵。洪武朝的將軍們,根本連自恃功勞而跋扈驕橫的實力都沒有,更別說膽量。也就趙武可以仗着少年時的關係,膽子稍大一點。

ωωω●тTkan●c○

“陳伍、陸賈皆是領軍鎮守在外,武弟身爲威遠大將軍,當然也不想白吃俸祿!”

趙文爲趙武說着好話,趙瑜卻是大笑:“朕看是他安撫不了家宅裡的女人,嫌着聒噪才趕着要逃出去的!”

趙文也忍不住要笑,趙武如今也不過三十三,但妻妾五十餘,兒女活下來的也有五十多個。趙瑜賞他的宅子在南京城中算是最大的一個,但仍是不夠住,還是他自己掏錢又買下了附近一條街上所有的宅邸。但人口多,家宅大,家事也繁瑣。

趙武駐軍南洋的時候,每有一個妾室懷孕,便會送回基隆府中,枕側從不會有太多女子。但如今一起住在身邊,卻是給鬧的烏煙瘴氣,每天府中雞飛狗跳,都成了南京城中的大笑話。御史臺的言官們也有幾個上書參趙武持家不謹,管束不嚴,有失大臣體面。趙武鬧着要出外,說不得肯定也有這些因素在裡面。

君臣兩人笑過也就罷了,趙武的家事就算親兄弟也不便多插嘴。等日後分封出去,讓他自己頭痛好了。

天下大局,東南西北。北方之事說罷,趙文又問起西面之事:“聽說夷陵那裡進展不順,要不要再派點兵過去?”

說起蜀中的情況,的確是有些不順。趙瑜心中雖有些不快,但還是讚賞執掌川陝財政的趙開的想法居多。趙開能先引蛇出洞,將楮幣局在蜀中收買的奸商、細作幾乎殺了個精光,然後才施施然推行鹽茶交引,卻是順利無比。

“趙開確實有一手,但畢竟楮幣局自己先犯了蠢,竟然半公開的兜售假幣,吃點虧也是自找的。不過大勢在我,就算一開始讓趙開佔了點上風,但局勢還是一點點偏回來了。

如今夷陵、南陽盡在我手,蜀中對外的通道已經全數封鎖,光靠一個關西,蜀地的藥材、綢緞能賣掉多少?關西解州有鹽池,蜀鹽的出路唯有荊湖、京西,現下鹽路被封,鹽引的實際價值可是不值幾文,如今的幣值也支持不了多久。

趙構並不足爲慮,你只要準備着明年的戰事怎麼打罷……”

注1:中興四將,爲劉光世、韓世忠、岳飛、張俊。而七王,則是被追封的高宗時七位大將。其中劉光世爲鄜王。其餘六位則是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鄂王岳飛、和王楊沂中、涪王吳玠、信王吳璘。

【……】@!!

()

第26章 傳承(完)第30章 輕取(上)第6章 戰前(下)第45章 亂象(二)第17章 傳承(三)第37章 決戰(下)第47章 新年(下)第35章 移民(下)第34章 南行(下)第26章 天子(中)第16章 商戰(上)第31 回航(下)第2章 三年(下)第51章 杭州(上)第19章 軍器(下)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西路(一)第34章 經濟(中)第18章 戰象(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章 奇襲(上)第19章 海嘯第28章 帝國(下)第25章 帝國(上)第58章 九五(下一)第4章 東京(上)第22章 烈風(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56章 西軍(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0章 開局(中)第14章 間奏(上)第48章 助守(下)第7章 敵至(上)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雄心(下)第36章 海上(下)第41章 關山海(中)第46章 江山(上)第20章 陣線(中)第31章 戰備(下)第41章 內附(下)第7章 四方(上)第36章 海上(下)第8章 交趾(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21章 傳承(四)第9章 三國(上)第29章 星火(下)第3章 新港(上)第9章 迎擊(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3章 經濟(上)第13章 包圍(上)第30章 祭靈(下)第16章 船場(下)第61章 門戶(上)第14章 西路(六)第5章 戰前(上)第17章 豐收(上)第14章 間奏(上)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64章 等待(下)第32章 跳牆(中)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交涉(下)第36章 島南(上)第47章 道阻(一)第20章 陣線(中)第23章 傳承(五)第58章 九五(下一)第5章 天津(上)第44章 餘波(下)第34章 經濟(中)第4章 新港(下)第9章 三國(上)第6章 天津(下)第10章 宣傳(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4章 移民(上)第4章 滅國(下)第48章 江山(下)第35章 海上(上)第30章 回航(上)第4章 奪城(下)第9章 懲戒(下)第23章 武功(下)第4章 對手(上)第46章 江山(上)第17章 商戰(中)第12章 孤舟(下)第10章 三國(下)第31章 輕取(中)第49章 道阻(三)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3章 決勝(上)第5章 東京(下)第7章 敵至(上)第25章 天子(上)第2章 奇襲(下)
第26章 傳承(完)第30章 輕取(上)第6章 戰前(下)第45章 亂象(二)第17章 傳承(三)第37章 決戰(下)第47章 新年(下)第35章 移民(下)第34章 南行(下)第26章 天子(中)第16章 商戰(上)第31 回航(下)第2章 三年(下)第51章 杭州(上)第19章 軍器(下)第43章 交涉(上)第4章 西路(一)第34章 經濟(中)第18章 戰象(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章 奇襲(上)第19章 海嘯第28章 帝國(下)第25章 帝國(上)第58章 九五(下一)第4章 東京(上)第22章 烈風(上)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56章 西軍(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0章 開局(中)第14章 間奏(上)第48章 助守(下)第7章 敵至(上)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雄心(下)第36章 海上(下)第41章 關山海(中)第46章 江山(上)第20章 陣線(中)第31章 戰備(下)第41章 內附(下)第7章 四方(上)第36章 海上(下)第8章 交趾(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21章 傳承(四)第9章 三國(上)第29章 星火(下)第3章 新港(上)第9章 迎擊(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3章 經濟(上)第13章 包圍(上)第30章 祭靈(下)第16章 船場(下)第61章 門戶(上)第14章 西路(六)第5章 戰前(上)第17章 豐收(上)第14章 間奏(上)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64章 等待(下)第32章 跳牆(中)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交涉(下)第36章 島南(上)第47章 道阻(一)第20章 陣線(中)第23章 傳承(五)第58章 九五(下一)第5章 天津(上)第44章 餘波(下)第34章 經濟(中)第4章 新港(下)第9章 三國(上)第6章 天津(下)第10章 宣傳(上)第15章 傳承(一)第34章 移民(上)第4章 滅國(下)第48章 江山(下)第35章 海上(上)第30章 回航(上)第4章 奪城(下)第9章 懲戒(下)第23章 武功(下)第4章 對手(上)第46章 江山(上)第17章 商戰(中)第12章 孤舟(下)第10章 三國(下)第31章 輕取(中)第49章 道阻(三)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3章 決勝(上)第5章 東京(下)第7章 敵至(上)第25章 天子(上)第2章 奇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