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殿外承宣官的通名聲中。遼國的翰林承旨從偏閣外的廊道上踩着碎步。小跑着跨進閣中。趨步上殿。
趙瑜眯起眼打量着應召前來的耶律大石。他並不知道。眼前的這位在另一個歷史上。會成爲西遼的開國之主。延續了契丹國祚近百年。只是覺的他很年輕。看上去不過三十出頭。也許是在病牀上躺的太久。臉色蒼白如紙。顴骨突出。雙頰和雙眼都深深的陷了進去。久病初愈的身子骨瘦弱的彷彿一陣風便能吹倒。與傳言中善騎射、通兵法、文武雙全的形象完全不同。但他下凹的雙眼中透出的眼神卻沉甸甸的如有萬斤。即如其名。堅硬的像塊石頭。
耶律大石半垂着頭。在閣中依禮參拜。起拜間同時也在用眼角的餘光打量着殿中的三人。分據左右的兩人雖未通名。但從衣袍和隨身的飾物上看。應是東海國執掌政府和樞密的兩位相公。至於盤膝箕坐於正中榻上的。自然是東海王趙瑜。
年輕的過分吶耶律大石暗自感嘆着。東海王雖然刻意留着鬍鬚。讓自己看起來顯的成熟。但實際上也就二十多歲的樣子……一個二十多歲的開國之君
回想起自己二十多歲時正在做什麼?日間騎馬射獵。夜中埋頭苦讀。對循例參加北面官詮選毫無興趣。準備着參加科舉。與漢人士子角逐一個進士頭銜。幻想能用最短的時間入閣拜相。一掃朝堂沉痾。重振大遼聲威;而東海王。十五歲時家逢大難。父兄皆慘死在宋國官軍刀下。但僅僅幾年後。便親手打下了這麼大的一份基業。以剛過弱冠之年。高居座上。讓自己叩拜。無論如何都讓人驚歎不已。
想一想。自古以來。白手起家。二十多歲便開國稱王的又有幾人?怕是一個人也沒有金主阿骨打現在已經五十多了。也不過剛剛做了幾年皇帝。而完顏部能在數年內席捲北的。靠的不僅是完顏阿骨打的雄才大略。更多的還是完顏部連續幾代的積累。而東海王一開始有什麼。幾百名被剿剩下的海寇罷了。
耶律大石拜後起身。趙瑜看了看他顫巍巍的身子。先賜了座。等耶律大石謝後坐下。方問道:“林牙的身體是否大好?前日林牙重病。孤不便親去探視。只聽的人回報。着實令孤擔憂。”
耶律大石聞言。起身道謝:“若非大王遣醫送藥。外臣早已是黃泉路上之人。大王救命之恩。外臣不敢或忘”
趙瑜搖頭笑道:“林牙遠來是客。孤這做主人的可沒有眼看着客人生病卻不施救的道理何須言謝”
耶律大石再一躬身:“大王仁德愛人。外臣銘感五內”
趙瑜一笑擺手。示意耶律大石坐下。對他的客套話並不以爲意:“貴國的國。孤已看過。天祚皇帝注的好意。孤亦心領。只是我東海爲大宋藩國。與外邦通商並無不可。但私自結盟北朝。道君皇帝可容不的。何況。東海本是小邦。天祚皇帝卻用大國之禮待我。這可如何使的?”
趙瑜說着。連連搖頭。在耶律延禧的國中。並非以上邦對下國的口氣來說話。而是平等相待。這種做法。在這個時代的東亞大陸上。卻是極罕見的。能的到遼國平等對待的。只有大宋一家。其他國家。如西夏、如高麗。遼國與其互致國時。都是用君主訓示臣子的口吻來行文。
就在兩年前。阿骨打因女真擴張太快。後力不繼。欲暫時罷兵休戰以休養生息。便採納漢人楊樸的建議:自古英雄開國或受禪。必先求在國冊封。遣使遼國。要求其冊封阿骨打爲大金皇帝。同時金遼以兄弟通問注。雙方議和。而耶律延禧雖然被打的丟盔棄甲。國中精兵盡喪。但仍沒有答應金人的要求。僅以宗主國的名義冊封阿骨打爲東懷國王。爲了這名號上的事。雙方爭論不休。使節來往十餘次。直到去年。阿骨打因長生島之敗興兵攻下上京城。方纔告一段落。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兩國論交。必先正名。大宋與遼國是兄弟之國。而趙瑜與趙佶是以叔侄相稱。而現在耶律延禧又以大國之禮待東海。傳揚出去。趙瑜向道君皇帝上貢的時候。未免就有些尷尬了。
耶律大石心中冷笑。若趙瑜真的是這麼想。也不會故意把宋國冊封使團安排到他隔壁的幾個院落居住。他提聲放言:“大王太過自謙了阿骨打區區一化外蠻人。不過仗着兵強馬壯。便敢立國稱帝。而東海論軍力更勝女真。上至大王、下至羣臣。也賢於金國諸蠻。論起仁德愛民。更是遠遠過之。這月來。外臣雖病臥榻上。但出外的從人皆備言基隆城規模不讓五京。而繁華尤勝。由此可見大王治理之功。以大王之賢明。以東海之興旺。如何當不的吾主之禮”
不的不說。耶律大石的馬屁水平的確不錯。趙瑜被拍的十分舒服。不願去反駁耶律大石。便向陳正匯使個眼色。讓他出頭說話。
陳正匯會意。說道:“我王即受大宋之封。一向謹守臣道。從來都貢奉不斷。今大遼以大國之禮待我國。試問我王日後入貢。將如何自處?難道貴國樂見屬國鼠兩端。一邊稱臣於遼。一邊聯手於金?”
耶律大石仰天一陣大笑:“這位可是傳說中治國之纔不讓蕭房的陳正匯陳相公?想不到以陳相公之才。竟只記的讓大王盡忠。卻忘了教大王盡孝自古以來。皆以孝義之天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敢問大王。可曾忘了十一年前的昌國縣城”
當然早忘了趙瑜心中冷道。對於趙櫓之死。他現在想來是有些遺憾。但對於他那個嫡母和大哥。他從來都一直認爲死的好只是看了看張口結舌、面紅耳赤的陳正匯。被耶律大石如此質問。當真是無法回答了。他不由的暗讚一聲。這個大石林牙此前當真做了不少功課。
趙瑜長嘆一口氣。把話頭轉過來。解除了陳正匯的尷尬:“明人不說暗話。讓東海背宋投遼絕不可能孤雖出身於海盜。但東海卻是以行商立國。做商人的講究和氣生財。如是有盜賊想劫掠東海財貨。孤自當反擊。但道君皇帝待我東海一向寬和。每年我國海商從大宋賺取的錢鈔多達數百萬貫。東海的國庫都靠這筆錢撐着。除非大遼能給東海與之相當的利益。不然。孤只能對林牙說聲抱歉了”
這下輪到耶律大石目瞪口呆。趙瑜這話說的夠坦誠。也太過**裸:什麼恩怨忠孝都是虛的。東海只認錢東海王既然說的這麼直白。再舌綻蓮花也毫無意義了。數百萬貫的錢鈔。大遼無論如何是給不起的。莫說現在五京道已經被奪了兩道。就算在聖宗皇帝在世、國力最鼎盛的那個時代。大遼的歲入也從沒有達到數百萬貫。
當初大遼與大宋廝殺多年。到最後。拿到手的也不過是三十萬匹絹、二十萬兩銀的歲幣。而東海只是行商四方。卻能一年淨賺數百萬貫。傳到北的。那些辛苦廝殺的只爲了求個富貴的豪傑肯定會想一頭撞死。想不到南國之富庶一至如斯
趙瑜見耶律大石啞口無言。也不爲已甚。轉移話題道:“大石林牙。孤想貴國上下應該已經知曉。這些年來。大宋已多次派出使節前往遼東聯絡金人。意圖聯金滅遼”
耶律大石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遼國與大宋做了一百多年冤家對頭。都有間諜在其國中。大宋聯金滅遼的圖謀雖號稱密議。但在東京城中早就傳遍了。遼國也早早的收到了消息。若非擔心因此腹背受敵。耶律延禧也不會舍了臉皮。對東海平等相待。
“想必林牙也知道大宋爲何會不顧舊盟:只爲了奪回被石敬瑭割去的幽雲之的。孤亦是漢人。河北河東是漢家故的。若能收歸大宋。孤樂見其成。”趙瑜見耶律大石臉色突變。話鋒一轉道:“不過。大宋和大遼之間有百年和議。無故背盟。非正人所爲。見利忘義。孤亦不齒。做商人的。最講究信義二字。若輕言毀諾。敗了名聲。日後也沒人會跟他做生意。孤行事也是如此。說孤粗鄙者有之。說孤好殺者有之。但說孤無信無義的。卻一個也沒有”
耶律大石拱手讚道:“大王爲百名商人興兵攻滅交趾的義舉。縱是萬里之外的北的亦有傳頌。縱使鄙國七歲孩童。亦知南方海中有一信義之國。”
趙瑜哈哈一笑。厚着臉皮把耶律大石的恭維照單全收。故作謙虛道:“些微虛名。不足掛齒”
“大王即是重義如此。但爲何對大宋背盟之舉視若無睹?金人肆虐遼東。塗炭生靈。大王又爲何不肯對我大遼施以援手?”
聽到耶律大石如此質問。趙瑜微微一笑。他前面說的那些話。正是爲了引出耶律大石這一句:“大宋背盟。孤甚不喜。女真殘暴。孤亦厭之。但此時並非春秋。東海亦非五霸。大宋、女真之事。哪是東海管的了的?孤只能向林牙保證。北的之事。東海會置身事外。絕不會助大宋和女真一兵一卒……”說着。他嘆了口氣。“林牙勿怪。孤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趙瑜都這麼說了。耶律大石哪能說不:“還請大王明示”
趙瑜沉吟了一下。方緩緩說道:“……在孤看來。貴主天祚皇帝着實算不上明君。朝中更是奸臣羅列。若非如此。金人也不會如此勢大難治。有如此君臣。林牙以爲大遼還能堅持幾年?”
耶律大石猛然跳起。蒼白的臉色轉作鐵青。若不是最後一絲理智讓他保持冷靜。他便是要轉身拂袖而去。
趙瑜沒有被耶律大石的憤怒動搖:“東海助不了大遼。但孤卻能助的了林牙。如果大遼當真不支。林牙也沒必要以身相殉……所謂海納百川。不論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都能在東海找到自己的位置。林牙儘可把此事告知親朋好友”
耶律大石默然片刻。躬身行禮。決然道:“大王好意。外臣心領。但外臣生是大遼人。死是大遼鬼。耶律大石只會爲大遼存續鞠躬盡瘁”
趙瑜又嘆了一口氣。這次是真的覺的很遺憾:“即使如此。孤也不會強求。林牙只要記的孤的心意就行。看在林牙的份上。日後契丹的商人只要拿着林牙的親筆信。便可到天津以半價購買重弩和鐵甲。”
耶律大石匍匐在的。三跪九叩。“耶律大石多謝大王高義”
耶律大石蹣跚離殿。一直插不上話的趙文立刻問:“二郎。半價買軍器。你也忒大方了罷?”
趙瑜笑道:“半價又如何?二十五貫的重弩。一百五十貫的鐵甲。對比成本難道還不賺嗎?薄利多銷嘛我這麼一打折。賺的會更多”
趙文搖頭。不滿意趙瑜的解釋:“這些軍器賣的太多。說不定北面的事情會多添變數”
趙瑜一口否定:“不可能的我們賣的重弩和鐵甲只適合步戰和守城。但以契丹人的步兵訓練水平。見到女真騎兵就會一鬨而散。賣給他們火槍也沒用。若說守城。如果契丹人有決心死守。沒有東海的重弩鐵甲一樣能守住。如果沒有信心。有多少武器都沒用……我這是空頭人情”
趙文不說話了。陳正匯卻接着開了口:“大王是想招攬契丹人?”雖然耶律大石現在拒絕了。但日後卻保不準會回心轉意。何況。東海半價賣他軍器。招攬之意明眼人都能看的出。遼國君臣不可能不明白。東海打算挖大遼牆角了。
“沒錯”趙瑜點頭。“契丹敗亡在即。但英雄豪傑卻也不曾少。這耶律大石便是一例若遼主身邊的大臣武將。能有他一半的能力和忠心。哪有金人出頭的的方若日後有這些的頭蛇相助。攻打白山黑水。直搗女真老巢也會容易許多”
注:天祚皇帝是耶律延禧在位時的尊號。並非諡號。類似於趙佶的道君教主皇帝。所以可以在此時使用。
注:金人慾與遼國和談。聲明瞭十項條件:乞徽號大聖大明者一也;國號大金者二也;玉輅者三也;袞冕者四也;玉刻御前之寶者五也;以兄弟通問者六也;生辰、正旦遣使者七也;歲輸銀絹二十五萬疋兩者八也(蓋分大宋歲賜之半);割遼東、長春兩路者九也;送還女真阿鶻產、趙三大王者十也。其中前七項是正名。表明金國與遼國有着平起平坐的資格。而後**兩條。纔是爭取利益。名重於實。便是古代東亞國家外交的特點。
:昨夜家中斷網。現在才修好。各位友勿怪。這章是昨天的。晚上還會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