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識朝政

雲端。

陸判與黑判幻回原形,放出我的元神。

“臭小子,剛纔的一幕你可看見了,你就是趙佶,趙佶就是你,只不過與歷史上有些人和有些官職變化罷,世上再沒有你陸長天這個人了。你要是行差踏錯,小心我找一衆小鬼扁你一頓。”

“好了好了,陸兄別嚇他了。”黑判接口道:“我們沒有封你的靈識,讓你還有今世趙佶和前生陸長天的記憶,保證你大有可爲。”

“去吧,臭小子。”

※※※※※※※※※※※※※※※※※※※

福慶宮。

我睜開眼睛。

第一眼看見朱太后的時候,我知道,這世上已經沒有陸長天了,只有宋徽宗趙佶,陸長天就是趙佶。

“母后,朕怎麼了?”

朱太后鬆了一口氣,道:“皇兒啊,你三天前突然昏迷不醒,藥石不靈,幸好國師的祖師爺陳摶仙師救你一命。”

“陳摶,是與太祖賭華山的仙人希夷先生陳摶嗎?”

“好了,當然是了。來,這是國師空靈大師,他還有另外三個徒弟是我們皇宮的守護供奉。”

“見過國師。”

空靈略一作揖道:“皇上有禮了,既然皇上已然沒有事,那老臣告退了。”

我雙目一描,向韓忠彥、曾佈道:“曾卿家、韓卿家,你們也在這裡。”

“謝皇上還記得微臣兩人。”

“啊!” 我故意一捂頭部。

“皇兒你怎麼了?”

“皇上,皇上。”

我故意震驚了一會,“朕怎麼覺得頭腦有些不清晰?朕怎麼衆卿家的名字和模樣全模糊了?這爲什麼啊?”

“好了,皇兒,讓曾、韓兩位卿家給你說說吧,我累了。”

治病的過程我自然知道,不過依然耐心地聽了下去。

“皇上,臣有一個建議,不知該說不該說?”說完了剛纔陳摶老祖的治療過程,韓忠彥說道。

“說給朕聽聽。”

“剛纔皇上不是說記不起其它臣子嗎?微臣有一計,待會皇上在南書房召見三品以上大臣,臣與曾相則在一旁指點一二即可。”

好計,我不禁望了韓忠彥幾眼。隨即長身而起,“走,與朕傳衆臣工,到南書房議事。”

經過南書房議事和幾天的早朝後,新生的我逐漸認識一衆臣工們了,也對這個時空的北宋有所瞭解。其實在這個時空,歷史還未出現過什麼大的變數,還好。

這幾天的朝會,我對自己來到的這個朝代有了認識。其實有宋一代,乃是中華史上相當繁華的年代,是封建社會中承上啓下的大轉折時期,如果不是歷史有了一些波折,也許中華民族就從此開始逐步踏入工業化社會的萌芽階段了。

在我前生陸長天的那個年代,所瞭解的北宋只不過是有靖康之恥和水滸傳而已,然而歷史豈能如水滸傳之簡單呢?

我醒來之時,太皇太后向氏方死,奉詔上京的前宰相范仲淹之子範純仁也在官拜樞密使一個月後去世。蔡京、章惇、安惇的相繼被貶,朝中六部尚書的人選紛紛易位。這幾天,新舊二黨爲幾名尚書之職紛爭不已。

徽宗趙佶即位之時,章惇爲宰相,副相即樞密使爲範純仁,吏部尚書爲曾布,兵部尚書爲韓忠彥,禮部尚書爲蘇轍,工部尚書爲範純禮,刑部尚書爲安惇,戶部尚書爲蔡京,章惇被貶,韓忠彥繼爲宰相,兵部尚書一職出缺,蔡京、安惇的被貶,戶部尚書刑部尚書二職亦出缺,範純仁的去世,曾布繼爲副相,吏部尚書亦空缺,四名朝中二品大員空缺,使北宋王朝一時運轉艱難。而左右二相韓忠彥與曾布兩人歷來交惡,向太后初始之時不過爲平衡朝中新舊二黨局勢讓兩人相互制衡,但卻使局面和六部尚書人選更爲撲朔迷離。

我幸好也從黑判口中大略瞭解到北宋的一些官員狀況,知道自神宗王安石變法以來,朝野局勢混亂,其實在現代人的趙佶(陸長天)的觀點來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大部分是可行的和有益的,只是太過激進,讓人無法理解,吏制與兵制、稅制的改革只能一步一步來,一口吃不了一個大胖子。

趙佶其實也是剛親政,前三個月處理哲宗駕崩事宜,後來又是向太后病重,再最後哲宗葬禮和向太后葬禮,然後是新年和更改年號,剛剛親政了一個月又遭昏迷。

“我能怎麼辦?” 我輕輕的問了自己一句,“我什麼也辦不了!”突然間自己有種想立刻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的衝動。“這個宋朝已經沒有救了!就算我給它造出槍支火炮又怎麼樣?現在宋朝的武器已經是世界第一,有上百萬的正規軍隊,實力當屬第一,但這些東西並不能挽救宋朝的命運,這還要看那些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唯獨打仗不通的大臣們的意思! ”

看着遠處金碧輝煌的皇宮和街頭人來人往的人羣,我無奈的笑了:“你們的命運我全知道,但我也沒有辦法,我改變不了歷史的!我只能讓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更舒服一些,卻無法顧忌你們的生活了!”

要說我不想改變宋朝的歷史,那連自己都不相信,但當我有這個念頭的時候,一想想內有蔡京加上今後源源不斷、前赴後繼的秦檜等貪官奸相隊伍,外有遼、金、西夏還有那個馳騁亞歐大陸未嘗一敗的蒙古,就什麼心思也沒有了。我覺得自己再厲害,在面對歷史的時候自己也不過是一隻螞蟻而已,除非能活上兩百歲並且這個國家由自己掌控纔有可能不被剷平,但那可能嗎?

“要怪就怪你自己吧!” 我望着遠處的風景默默的說道,在我眼中,宋朝就像一個早產兒,生在這個時代是它的悲劇,它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刀和勇氣,而旁邊的幾個大國什麼都沒有,但偏偏都是一羣屠夫和強盜,這也就註定了它的命運。

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
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三十七章 西北大員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十九章 整軍待旦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二章 借屍還魂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九十一章 河東路帥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七十章 陳留軍營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