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國力(上)

“小四,我聽說你上個月生了個大胖小子,恭喜你了。”河西省的省會涼州,這是古西涼州所在地,這些年經過發展和內地不斷的支援,涼州已經逐漸擺脫了之前的緩慢發展境況,各大型的廠礦企業也在耶律家族的帶動下建立起來,雖然相對於內地這裡的面貌還是很緩慢,但是已經是河西曆史上難得的一個太平發展時期了。而且河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大族避難的所在地,文化面貌和當地百姓受教育水平都高於其他地方,唐末溫末人統治涼州時間不長,造成的破壞經過努力基本上已經撫平了。

胡小四被萬毅這開玩笑一般的恭喜弄得有點不好意思,訕訕一笑道:“我都還沒來得及辦滿月酒呢就被皇上給打發到你這來了。這回去搞不好就要到年底了,說實在的這一年到頭東奔西跑的,也是難爲格桑了。”

“皇上讓你過來是準備年底出兵?西北冬季可不是出兵的好時候啊,起碼到明年三四月份纔可以,否則的話只怕還沒打就要被這該死的天氣給放倒一大片了。”萬毅有點嘀咕道:“這大半年以來我在河西這邊籌劃佈局都是按照明年的時間表來拍的,要是提前出兵只怕河西走廊這條路難走了。”

胡小四拍了拍萬毅的肩膀笑道:“你就放心吧,咱們的皇上可是比誰都精明,哪還會想不到這些?我來河西是本來是打算去歸義軍那邊看看,但是剛剛接到草原分部的消息,只怕在進軍安西之前,咱們在草原上還要再打一仗了。也不知道這黠戛斯人到底是犯了什麼毛病,在東線集結大軍,這不是在挑動咱們的神經嘛?”

“你的意思是皇上打算在草原先行開戰?”萬毅有點驚疑不定道:“帝國剛剛結束南線戰事,再度開啓北線只怕財政吃不消吧?”

“北線作戰以快爲主,不會和南線一樣曠日持久,而且我們的作戰目標也不是逐城逐地的爭奪,一切都以打擊對方的有生目標爲主,時間應該不會長的。聽說總參那邊已經將葛存周兵團和高思繼兵團西調,準備參與北線作戰了。”胡小四頓了頓道:“而且這件事也沒打擾到咱們皇上的興致,聽說和巧兮一起在視察國內的工業發展情況了。”

“皇上這是在爲安西做準備。”萬毅點點頭肅然道:“大戰之前整頓內部,釋放國力,這是對於安西那邊毫不放鬆啊。”

“是啊,聽說今年冶煉行業裡面焦炭的替換工程光財政部的補貼資金就達到了七千萬唐幣之多,這是決心利用戰爭加速經濟發展了。而且後勤部採購部門已經開始向國內的幾個大廠廣發訂單,趁着冬季到來儲備物資了。”胡小四知道的比萬毅要多得多,但是對於萬毅一眼看出李玄清的目的還是很佩服的,點頭道:“而且工業集團之前爲了豐州鐵路的事情把一年的收入都抵押給錢莊了,要不是海軍和徐興夏的遠航船隊長臉,只怕皇上要破產了。”

他們兩人在涼州這邊討論李玄清的動作的時候,李玄清卻已經帶着巧兮來到山東煙臺港了,這裡作爲山東目前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渤海灣經濟圈的重要一環,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山東省的治所青州。

“大哥哥,你怎麼把萊州改成了煙臺啊,好像這兩個地方也不對吧?”巧兮對於李玄清這個惡作劇一般的辦法也很無奈,不過也沒說什麼,唐代的地名確實不好記,都是什麼州什麼州的,而且很多還重複了,根本無法記得住,還是後世的地名好記。

“不過山東發展的很不錯啊,煙臺如今好像是全國最大的鹽業基地吧?海產品很豐富。”巧兮點了點頭道:“到處都是一股子醃製品的味道。”

“你就別說這個了,我聽說興夏這一次連這些都準備賣到海外去,而且他們這次的貿易對象可是加上了三韓地區,玄影衛也派人過去了,從海路走比起從東北繞過去要快得多了。”李玄清倒是沒有太大想法,笑道:“聽說日本和三韓靠海居然還缺鹽,這倒是奇了怪了。”

“這應該是氣候原因,無法像咱們直接曬鹽,所以雖然靠海,反倒是無法利用了。”巧兮想起了後世的一些說法,笑道:“山東好像是個好地方,可以籌建一個大型的精鹽加工基地,還能發展副產品。”

對於巧兮的說法李玄清不置可否,光是一個煤化工,自己就搞了好幾年也才搞出幾種簡單的產品,這個鹽業深加工只怕難度未必小到哪去。不過這件事倒是可以交代下去讓實驗室先行一步。

兩人說說笑笑,從煙臺轉到登州然後折返回青州,找到山東布政使陳文淵。其實山東的發展還是比較快速的,本身的基礎也比較好,在兩年在山東建立的大型企業也不少,只是缺少了一個重工業的行業標誌,後世的山東和中原兩地基本上都是重型工業的發展地點,現在反倒是走上了輕工業的道路了。不過李玄清也沒打算糾正,隨着東北工業帶的逐步完成部署,基本上已經能夠支撐起帝國經濟的發展了。所以在面對人口大省走上輕工業道路的時候李玄清和巧兮反應淡然。事實上在後世工業革命的初期,輕工業尤其是棉紡織工業纔是走在所有行業的最前沿。

不過在這一世,李玄清和巧兮提倡的棉紡織工業興起纔不久,幾個大型的棉紡織企業去年纔在北方紮下根來,而江南一帶的織布行業除了幾個龍頭企業採用的是最新式的織布機,其他的依然以手工作坊爲主,少部分採用了水裡織布機,但是一時之間還沒有形成規模。倒是江南的幾家絲綢商人和北方的棉紡織新進豪門在聯手投入資金研製最新式的織布機和紡紗機,這讓李玄清和巧兮看到了新的希望。

兩人從山東和陳文淵談過之後,對於山東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針對當前輕工業和農業爲主的山東,李玄清讓陳文淵在此基礎上嘗試和五大豪門洽談,想辦法在礦藏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開設部分採礦企業,一次帶動整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而對於陳文淵目前在主抓的旅遊業,李玄清也表示了支持,但是短時間內由於國內剛剛安定下來,有能力開展這種新式的消費活動的人肯定不多,倒是南來北往的商人會在沿運河的幾大城市過往,他們會停留消費,這纔是正理。

“還是人口數量跟不上啊。”從山東坐船南下去中原的路上,李玄清嘆息不已,唐末雖然讓自己犁庭掃穴硬生生的將動亂的時間縮短了一大半,但是在經歷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大唐帝國的人口從最巔峰的兩億多驟減了一大半,按照民政部去年統計的人口計算,全國人口數量總共才六千萬左右,別說被打爛了的中原地區,就算是一直繁華的江南地區比起盛世都蕭條了很多,沒有人口就沒有動力,也就沒有消費市場。

“大哥哥別擔心,隨着帝國統一,加上經濟發展速度的提升,人口會大大增加的。”巧兮知道李玄清的心思,和他一起站在船頭安慰道。事實上如果不是人口不足,李玄清也沒有必要這麼早就去開闢遠洋航線來另找市場。早期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如果不能提前找到市場,打開銷路,只怕未來很快就會因爲市場狹小而失去生機,這是李玄清絕對不能容忍的。只是偏偏其他的東西都可以拔高,但是人口卻急不來。

“偌大的一箇中原省,去年統計上來的人口才兩百多萬,這在後世這裡可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啊。”李玄清劃定的中原省其實是後世河南省的一部分,但是和後世相比這樣的人口總數實在是沒有辦法去說。

“大哥哥,汴州到了,咱們去看看王衍,看看他在這裡做的怎麼樣。中原比起山東,更加靠近關中,而且有鐵路相連,應該會好一點吧。”巧兮看着已經在前方的汴州城笑道:“中原地區是自古以來的龍興之地,地處平原,交通便利,除了運河還有鐵路,想來不會差。”二人帶着親衛隊上岸之後,王衍已經在汴州城外迎接了,進城之後李玄清詢問起了中原的發展狀況。

中原因爲上半年疏浚運河,所以交通事業發展的速度確實很快,運河兩岸的城鎮在繁忙的航運交通中受益匪淺,各自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並藉助運河運往南北兩地銷售,而且因爲是關中東出的第一站,所以還需要承載着大量的物資西進關中的任務,所以基本上沿線的各大碼頭都修的很大很完善,來來往往的商船也不斷在這些港口卸貨運貨。

不過王衍的主要精力和其他地方的布政使不同,他主政中原以後發展的主要方向卻是農業,一年多時間的時間讓這傢伙將昔日中原省的所有農田全部恢復過來了,利用中原常年有幾大軍營,部分軍隊的駐地在此的優勢,除了民間的復墾計劃,還一下子建立起了十五個大型農場,鼓勵民間百姓種植經濟作物,而農場則負責種植糧食作物。甚至爲了考察哪些經濟作物比較掙錢,王衍甚至組織了好幾批官員去豐州和江南等地考察,回來直接指導百姓種植,這樣一來百姓的收入明顯提高了不少,而且大型農場在採用了最新式的機械耕作和耕牛並舉的措施之後,糧食生產也進入快車道,多餘出來的糧食除了供應關中和北方几個省份之外,還鼓勵當地的豪門組建了大唐帝國第一個糧食深加工企業集羣,除了最初的米麪,還開始聯合河中地區的企業合作生產巧兮之前發明出來的麪包等面製品銷往外地。其中製作精美的麪包甚至超過了河中地區,打入長安等大城市的上流消費市場。

“皇上,娘娘,微臣在中原也是被逼無奈纔想出這個辦法的。”王衍也是一臉苦笑解釋起自己當初搞得這個計劃,中原地區農業發展本來就很好,朱全忠主政的時候就大力發展農業,所以天策軍接手之後這個基礎依然還在。王衍到任之後發現中原這個地方雖然推行了土地改革,但是大部分大家族依然對於土地和農業有極大的興趣,所以他一門心思想着如何將這些資金導入到經濟發展上來,最終纔開展出這樣的經濟格局來。

“也算是歪打正着了,當前工商業蓬勃發展的時候也難得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發展農業。而且還想到了農產品深加工這個產業鏈條。”李玄清點點頭,雖然對於自己的工業版圖中“中原塌陷”有點危險,但是還是沒有多說什麼,畢竟農業是基礎,沒有農業就沒有工商業。對於農產品深加工李玄清倒是還很有辦法,隨便出了幾個後世常見的辦法就足夠王衍消化好一段時間了。不過想到中原省才兩百多萬人口,李玄清又搖了搖頭,沒有對此報多大希望。不過很顯然王衍還是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農產品加工出來的產成品很大一部分都被軍隊採購走了,只有部分外銷到其他省份,所以一聽到李玄清的辦法王衍暗自記在心裡,回去自己琢磨如何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和王衍分別之後巧兮沒有去洛陽,而是乘船繼續南行,在運河被重新疏浚之後如今的大運河比起前代自然是寬闊了不止一倍,通航能力絕對比後世還要強得多,而且越往南越繁忙。抵達淮南省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到零星的新式貨輪冒着滾滾黑煙了。

看樣子天津造船廠又該擴張了,不然依靠着杭州和廣州的造船廠只怕應付不了這船隻的更新換代啊。新式貨輪在內河中的優勢其實比起海上還要大,因爲內河水流平緩,在無風的時候帆船隻能靠船槳來提供動力,這一點比起新式貨輪差得太遠,尤其是貨船,一般情況下載重都非常大,單單靠船槳一天走不了多少水路。

“我一進讓張大哥來南方考察了,只是南方沒有深州和天津那樣好的工業條件,造船所需的材料如果都需要從深州運到這裡,那還不如在天津造呢。”巧兮笑道:“大哥哥規劃中的南方工業中心在哪?”

巧兮的這句話倒是將李玄清給問倒了,南方工業中心是他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但是想來想去都沒有一個好的地方,此時的江南只有杭州和金陵這樣幾個大的城市,其他地方如揚州等地等等基本上都被打成廢墟了,再者說南方尤其是這一代只怕也未必有合適開採的煤鐵資源啊。

“巧兮你覺得如果在巢湖地區也就是廬州地區建立一個造船廠如何?專造內河船隻。”李玄清沉思片刻道:“如果設立在廬州,那麼煤鐵資源基本上我能夠想辦法解決,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這附近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南方工業中心。”

“大哥哥說的是兩淮煤礦和馬鞍山的鐵礦?”巧兮一下子明白了李玄清的想法,不過卻皺着眉頭道:“這樣是不是離鄂州那邊太近了點?咱們現在可不是後世,消費不了太多的鋼鐵,除非?”頓了一下驚詫道:“大哥哥的意思是準備籌建上海了?”巧兮的話還未說完就被李玄清打斷了,但是依然擋不住她臉上興奮的神情。

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海大捷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瀚海難幹(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六百一十九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州之戰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臨潮州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羅之戰(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一百四十章 以義之名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
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五百三十五章 俘虜比勝仗更重要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四百五十一章 護密會戰(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二十章 突擊強化(二)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北海大捷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三十七章 東西商路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瀚海難幹(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戰第六百一十九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四十二章 豐州新政(中)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六十六章 靈州改革第一百一十六章 整編授銜(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滄州之戰(五)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登基開元(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州之戰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五十六章 鐵血戰魂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上)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聯盟(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兵臨潮州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羅之戰(上)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二百零九章 釣餌戰術(上)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一百四十章 以義之名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五百一十九章 馬穆魯克的無奈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