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西北唐民

“我怎麼覺得咱們這不是在打仗,這是在屠殺啊。近十萬人被咱們三下五去二擊殺在這裡了。”薛洋自己在寫戰報,徐英坐在一邊苦笑道,這種戰報他都不知道該怎麼寫,而且要命的是一旦護密一戰的具體戰報被公佈出去只怕國內國外都會引起軒然大波,國內就不說了,那薩法兒王朝只怕真的會拼老命了。

“咱們是軍人,只負責戰場之上的事情,何況這是對外戰爭我們如果不能夠震懾住對手,只怕未來一旦帝國稍微露出一點頹勢周圍的敵人都會露出獠牙。要我看就應該打得狠一點才能夠震懾羣雄,讓他們明白,跟我大唐帝國作對的下場到底是什麼樣的。”薛洋搖搖頭道:“至於有什麼其他影響,大不了辛苦一下外事部的人來一趟西北就是了。”

“好了就這樣了,戰報讓親衛隊快馬送到于闐然後讓李陽那邊快速處理。咱們也別閒着了,不是還有三萬多人的俘虜嗎?讓他們挖坑將城內的那些屍體全部就地埋了,清洗一下城內,咱們在護密只怕要待一段時間了。”薛洋將寫好的戰報遞給在一旁等待的親衛長讓他火速發出之後道:“但是我覺得咱們兩萬大軍守着這一座孤城也不是辦法。”

“那咱們要不就分兵吧。我帶山地營守在這裡防止薩法爾王朝捲土重來,你帶兵回援于闐,增援李陽,順便將這三萬名俘虜押回去,咱們佔着他們的地盤如果他們有異動只怕這護密城會不得安生的。”徐英點了點頭笑道:“咱們搶下來的那些糧食可不夠五萬多人堅持太久。”

薛洋點了點頭,對於徐英的提議很贊同,山地營本身的戰力就不比第三營差,在高原地帶作戰其實力而言可能比第三營還要更勝一籌,所以兩人合計完畢之後第三營在護密被拿下的第三天也就是天啓四年二月二十三這天從護密匆匆啓程返回于闐,而徐英則帶着山地營並少部分俘虜駐守在此,從此以後護密這所蔥嶺重鎮就永遠的納入到大唐帝國的版圖之中。

而在薛洋他們決定分兵的時候,于闐北部邊境,飛鷹旅也迎接到了一羣特殊的人士,五萬多人身着西域回鶻服飾和裝扮的人在張勝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翻閱疏勒和于闐邊境進入北方鴨兒城屬地,和飛鷹旅第二大隊匯合。

兩部會合之後從鴨兒城用了五天的時間穿越七百多裡地來到于闐城外,此時于闐城也已經提前得到消息的李陽帶着悟心等人迎出城外五里,天策軍第十五營一個都全體在城外列隊迎接遠道而來的昭武九姓後裔。

而張勝則和此次昭武九姓中的康氏和石氏兩部組成儀仗隊按照安西時代唐軍的禮節鄭重拜見李陽,並送上百年前康氏和石氏被大唐冊封的詔書印綬。

“昭武九姓隨遠隔中原百年之久,但是其部族在羣雄環伺之中尚且能夠心繫中原,心繫大唐正統,李陽代表我大唐帝國皇帝陛下接受各位的忠心,我宣佈從今天起,給予所有昭武族人以大唐公民待遇,享受和中原百姓一樣的福利。”由於于闐這邊沒有及時安排民政官員過來,所以李陽也只能勉爲其難將帝國基本的國策簡單說明了一下,但是好在如今大唐的戶籍和唐民的待遇福利基本上已經傳遍西北,就算是不清楚具體的細節,但是還是能夠說得出來一二三的。

原本李陽這幾句有點乾巴巴的話說完他自己都有點赫然,畢竟他不是正統的民政官,對於很多民政細節都不瞭解。但是這些話聽在此次前來的這些昭武九姓後裔耳中卻不亞於晴天霹靂,百年以來和中原斷絕聯繫,昭武九姓當年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而隨着安西軍回國,大唐在西域的勢力最終被吐蕃消滅,他們這些當年安西軍的羽翼也備受西域各族欺凌,不管是吐蕃人還是回鶻人對於這些堅持說唐言堅持大唐正統的昭武九姓都是另眼相看,不僅僅在政治上壓制他們,還在經濟上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障礙,使這些當年建立過國號的部族這麼多年以來日漸凋零,很多堅持不下去的部族族人都已經改換門庭,另謀生路。能夠堅持到現在的都是那些心志堅定,對於東方的那個中原帝國一直心存眷念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褒獎比起李陽的這幾句話有感染力,這是對於他們失落的百年的身份的肯定,也是對於昭武九姓大唐正統的一個肯定。所以包括張勝在內所有人都激動的熱淚盈眶,跟隨張勝而來的幾名頭領更是直接踉蹌跪下,操着半生不熟的唐言齊聲道:“多謝將軍垂憐。”

張勝也是眼眶紅紅,看着李陽扶起這幾人道:“李將軍,這位便是當年康氏後裔,如今康氏的老族長,此次張勝能夠攜帶如此之多的昭武兄弟前來於闐正是老族長前後奔走的功勞。”

“不敢不敢,大唐百年之後重新踏上西域,我等自當前來報效。天佑大唐,讓我等能夠重見我大唐雄獅登臨安西,如此老朽即便是即可身死也可以含笑九泉了。”老族長見到李陽上前扶住自己,慌不迭的推辭,聲音之中都帶着顫抖道:“將軍儘管放心,我昭武九姓如今尚有十幾萬部衆,只要大唐需要老朽可以馬上讓他們速來於闐聽候將軍調遣,只要能夠爲大唐收復安西效力,孩子們無怨無悔。”

“昭武九姓的兄弟們,我代表天策軍歡迎你們的到來,也感謝你們不顧艱難險阻翻山越嶺來和我等並肩作戰。他日收復安西歸復我大唐國土,我自當上報皇上爲各位慶功。我來的時候皇上說了,安西收復他要親臨故土,爲所有徵戰在這片土地上的英雄後裔慶功,也爲百年前爲了大唐爲了安西前赴後繼死戰不悔的先烈銘石記功,昭告天下,找回我們當年那段悲壯的歷史讓千秋萬代後輩子孫永遠銘記。”李陽的聲音陡然高亢,聲音當中帶着絲絲的悲壯之色,這讓所有前來的昭武九姓後裔齊齊下跪。

“張勝,帶着所有的昭武兄弟們進入大營然後由你負責整編出五個營的編制,我會從第十五營當中抽調一千名基礎將領協助你,給你十天時間,十天後率軍收復整個于闐。”李陽帶着老族長開始入城,張勝則帶着所有前來聽命的昭武九姓後裔進入城外的大營,按照西征集團軍那邊發過來的編制計劃,此次所有人馬和張勝的安西營合編成安西兵團,隸屬於西征集團軍編制。

“老族長,我想請教一下你們昭武九姓如今的現狀,另外我已經接到大唐皇帝陛下詔命,皇上邀請你和諸位族長回長安,他要在長安爲諸位舉行宴會,昭告天下,昭武九姓重新回到大唐懷抱,並且給你們下達冊封詔書。”李陽帶着幾位族長回到于闐城內的王宮之後鄭重道。

“皇上要冊封我們?”老族長顯然對於這個很激動,所以聞言之後直接站了起來道:“我等沒有及早前來王師帳前效力,沒想到皇上還這麼看重我們。老朽自當前往長安向皇上請罪。”

“李將軍,如今我們昭武九姓在西北早已經不復當年了。基本上我們康氏和石氏這些年以來一直受到回鶻的奴役和壓榨,出入各地做生意經商也都被嚴格限制,稅收都是其他各族的好幾倍。在西北只要是說唐言的都被他們稱之爲唐寇,光是人頭稅一項我們每年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各部族百姓辛辛苦苦養的牲畜也時常被這些畜生搶掠,還不許我們出手反抗,否則的話就以叛逆罪屠殺我們。”李陽好不容易安撫好這幾位族長,老族長才緩緩開口道:“將軍,都一百多年了,從我的祖輩開始我們就一直盼着中原的王師能夠返回安西,來解救我們,來帶領我們過上自由的日子,天見可憐,終於讓我這老不死的盼到了。李將軍,你看我這把老骨頭還有沒有用處?只要我們能夠做到的,但請將軍吩咐,我們一定竭盡全力。”老族長的話讓身邊的幾位族長紛紛點頭。而通過他們的訴說李陽也大致瞭解了昭武九姓的遭遇,如今的昭武九姓分散居住在疏勒到以北碎葉城之間的幾個區域,被回鶻和薩曼王朝統治。如今過來的這幾支基本上都是在回鶻境內,也是因爲這次曹仁貴的主意才讓他們能夠從回鶻人的重重監視之下衝破封鎖進入于闐的。而且如今昭武九姓的人口也在殘酷的環境和壓迫之下減少了很多,九姓如今加起來按照老族長的估計也就十幾萬人,他們此次能夠一次性帶來五萬青壯,幾乎算是傾其所有,不考慮任何後果的。

“老族長,如今西北還有多少唐民?”李陽的臉色變得異常陰沉,尤其是聽到幾位族長控訴回鶻人的殘暴和對待西北唐民的種種手段之後,更加是要緊了鋼牙,半晌之後才緩了過來問道。李陽的這句話也代表了此刻中原所有人,包括那些普通百姓在內一提到安西,都在疑問,百年斷根之後那片遼闊的土地上是否還有多少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闊別百年之後再回安西,大唐是否還有自己的支持者?

“有,將軍,請將軍轉告皇上和所有的大唐百姓,雖然西北被賊人佔據百年,但是我大唐的熱血是永遠都不會消沉下去的,只要有一個唐民在西北,安西就永遠屬於我大唐的。我等昭武九姓後裔就是大唐最堅實的奴僕,他們都在期盼王師早日收復安西,匡扶正義。”老族長激動的再次站起身來道:“請將軍轉告皇上和百姓,不要灰心,安西大地還有千千萬萬的昭武九姓後裔和漢民百姓,他們雖然生計艱難,不見天日,但是所有人的心中都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希望,大唐就在那裡。”

“將軍,這也是我等西北所有唐民的心聲,請將軍放心,我們稍後就會前往各地區聯絡那些散落在各處的唐民,告訴他們,我們的王師已經來了,讓他們配合將軍的行動,這一次我們絕對不會重蹈當年龜茲的慘劇,就算是讓我們幾個老骨頭上戰場也一定要打敗那些該死的回鶻人和吐蕃人。”老族長白鬍子一抖一抖的,他知道李陽心裡的擔憂,但是卻在不經意間說出了往昔的秘辛。

“將軍可知道當年龜茲一戰,郭大都護爲何得不到任何的支援?要知道就算是吐蕃佔領了安西全境,但是偌大的一個安西怎麼會抽不出一支援軍?”老族長雙眼垂淚道:“我們安西所有的百姓都對不起他們啊,使我等對不起郭大都護和所有的安西兄弟。”

“老族長此言何意?”李陽緊緊地抓住老族長的袖子,這是所有大唐百姓心頭的疑惑,百年前龜茲一戰,郭昕大都護率領安西軍最後的力量在龜茲和吐蕃十萬大軍決一死戰,城坡之時只剩下幾千名滿頭白髮的老兵在抗擊外侮,讓郭大都護留下了千古遺憾。這裡面爲何沒有其他軍隊和部族來援?要知道那時候大唐雖然已經式微,但是在邊疆各族心中,那個曾經的中央帝國的威懾從來都不曾衰落,更何況安西還有十數萬漢人和昭武九姓這樣的鐵桿羽翼在,說什麼都不可能湊不出一直軍隊出來。

“郭大都護當年被困龜茲其實是叛徒出賣導致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龜茲那邊的戰況,等到我們知道的時候龜茲已經城破,再也沒有迴轉的機會了。”老族長一句話說出了驚天的大秘密,“那個叛徒就是如今的高昌回鶻王族一支,將軍,千萬不要放過高昌回鶻,當年就是他們背叛了郭大都護,在關鍵的時刻撤軍返回北庭大草原,導致郭大都護功虧一簣啊。”老族長抹了一把眼淚道:“故老相傳,當年郭大都護其實是準備在龜茲城和回鶻軍隊裡應外合圍殲攻城的吐蕃人,然後一舉匡扶整個安西的,結果卻慘遭背叛,這些叛徒自己撤退還封鎖了所有的消息不讓我們知道龜茲那邊的戰況,導致安西軍孤立無援最終城破的。”

老族長的話讓李陽倒吸一口涼氣,這種曲折如果不是老族長這樣活了幾十歲的人親口說出,後來的人在百年的離亂之後恐怕早就不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什麼了。

“老族長,你隨我一起我們一起去找大唐西征主帥,我想他一定會替當年的安西軍報仇的。”李陽豁然站起朝着老族長深深鞠了一躬,淡淡的聲音之中蘊含着無窮無盡的殺意。

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十七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三百一十章 追擊胡敬璋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滿月宴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七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下離心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九十三章 城郊之戰(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五百二十九章 傾銷商品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方底定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五百九十八章 梭魚島和臥龍港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五)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
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六十四章 同室操戈(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義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十七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三百一十章 追擊胡敬璋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二百三十二章 滿月宴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一百三十四章 收復河西(五)第六百一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四十七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七十三章 上下離心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論泰西局勢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八章 變局開始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軍艦隊編制和佈局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九十三章 城郊之戰(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五百二十九章 傾銷商品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方底定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八十二章 夏州易幟(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一百八十五章 撲朔迷離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十八章 河套大戰(下)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五百九十八章 梭魚島和臥龍港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五)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一百二十四章 連環佈局(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