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

“事急矣。”

——野狐嶺之戰,金軍敗北,精銳喪失殆盡,徒單鎰緊急向衛紹王如是彙報,但是衛紹王沒有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只是微微譴責了完顏承裕

第二天一大早,高俊就帶着郭延嗣進了宣德。

何志也和潘正自然要負責鎮守營盤,高俊本來還想順便把蒲察阿虎帶上,但是後者現在還處於“三不”狀態,一口回絕了高俊的請求。這讓高俊感到十分爲難,他的計劃是面見行高官官,如果武衛軍蒲察阿虎帶路,那會容易得多。

宣德已經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城門僅僅在中午開放兩個時辰,高俊在城樓下喊了好一會兒話,還把押剌謀克的腰牌遞了上去(在李小七兒的幫助下,從紇石烈端那裡“順”的),又磨蹭了將近一個時辰,才答應把高俊用繩子縋上城。

身材高大的高俊,足足需要四五個人才能把他拉上去,剛剛到了牀上,一名身穿公使服色的人,走上前來行禮。

“閣下可是高百戶?”

“正是。”高俊知道謀克和白戶是一個意思。

“閣下入城所爲何事?”

“有重要軍情,當面白張郎中。”高俊所說的張郎中不是別人,正是宣德行省日常行政的最高長官、左右司郎中張翰。

“張大夫?”那名公使小小吃了一驚:“我等可不敢隨意煩擾張大夫啊。”

“軍情緊急,容不得許多了。”高俊心裡也有點焦躁。

那公使泄了氣,腦袋耷拉下來,不情不願的引路,帶着高俊、郭延嗣二人進了宣德行省的辦事公廨。門廳裡面嘀咕了好長時間,一個穿着皁袍的中年男子款款而來。

“在下行省令史李知古,百戶有何事,吩咐在下便可。”

話說的很客氣,高俊也只能笑臉相待,他現在可知道,令史雖然只是小小的吏,但是行省令史卻是比縣令還要高的存在,哪怕紇石烈端站在這裡,雙方的地位也只能說是旗鼓相當,更何況是自己呢?

“在下有要事,必須立馬面見張翰郎中。”高俊硬着頭皮提出自己的要求。

“若是不明白說出何事,怕是不好引見。”李知古的語氣也冷淡了不少。

高俊吉的額頭冒汗,突然發現身後的郭延嗣腰裡別的短刀,讓郭延嗣解下佩刀,遞到李知古手中。

“這是被殺的行省令史完顏宣的佩刀,不知先生認識否?”

接過刀來的李知古雙手微微一顫,這顯然逃不過高俊的眼鏡,他知道這事兒有門兒了。

又過了兩刻,高俊站到了張翰面前。

這位張翰大人已經五十多歲,鬚髮皆白,但看上去神氣自若,還可以再爲國效力20年,顧盼之間,還真有點一千年後和他重名的一位當紅流量小生的意思,看得出來,年輕的時候也是相貌堂堂。

他是大定28年的進士,擔任隰州軍事判官,隨後歷任東勝、義豐、會川三縣的縣令,終於成爲了令人羨慕的尚書省令史,爬上了監察御史的好位置,之後還擔任過山東省鹽運使、戶部員外郎等官職,行政經驗頗爲豐富。

保證他平步青雲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他是國朝文派的文人之一。所謂國朝文派,是指在金朝中後期崛起的一個文人羣體,從大定十年的党懷英、孫即康開始,歷經四代人,成爲了金朝政治除去女真人之外最大的參與力量。金代最有名的那些文學家:楊雲翼、趙秉文、王若虛、李純甫、元好問、麻九疇、王寂都屬於國朝文派。

張翰是山西忻州秀容人,北宋時期,理學大師二程曾在山西做官,故而這裡學風很盛,文人輩出。張翰在朝廷內部,有不少的同鄉、好友、師生,自然是好風憑藉力。而在國朝文派遭遇慘重打擊的“明昌黨獄”期間,他恰好父親去世在家守孝,躲過一劫,等到再次出山的時候,國朝文派已經重新迴歸朝堂。

當然,外界的助力是一回事,本人的能力是另一回事,這位張翰也是金朝官場中不多得的幹吏,故而此次被衛紹王點將,擔任行省的左右司郎中。

所謂行省,就是“行尚書省”,是在地方建立的一種臨時性的、享有相當權力的軍政機關,他在體制上模仿中央的尚書省,自然尚書省有的東西它都有。

尚書省有尚書令,以及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丞、參知政事九位宰執(海陵王時代開始一般不會滿員),行省也要有一位中央大員處於這樣的決策位置,在宣德行省中,處於這個位置的是完顏承裕和獨吉思忠。尚書省有六部,六部各司其事,承擔一般的行政任務,而在行省中將六部的權力化而爲一,放在左右司裡面,左右司郎中就掌握了行省地區的行政權力。

所以面對這樣一位手握大權的人,高俊小心翼翼納頭便拜。

“小臣親管押剌百戶高俊,參見張大夫。”

“客氣了,將軍爲何不隨行省兵行動,卻來到了宣德州?”

“小臣來到宣德州,是因爲有緊急軍情!”

“是何軍情?”

“數日之內,行省必敗!”

“啪!”張翰手中的毛筆摔在几案上,他“嚯”的站了起來,雙眼圓睜,用手指着高俊。“你剛纔說什麼?”

“行省退軍澮河堡,必遭敗績!”高俊表現出一副豁出去了的樣子。

“無論你遭遇何等委屈,本官都可爲你做主,有何情況直言不妨。”張翰頗爲威嚴的對高俊說道。

尾聲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七章 血鐵(上)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下)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章 欺騙(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尾聲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六章 決(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十一章 新?訊?文(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尾聲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前言第十三章 散(上)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尾聲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四章 遲疑(下)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九章 反對(上)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尾聲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一章 糧(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尾聲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三章 內侍局(上)第十八章 濱州混戰(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尾聲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一章 自願的陷阱(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一章 北?南?亂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一章 前營騎兵(上)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十八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九章 血酬(上)第六章 貓(下)第十八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下)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八章 狼煙茫茫(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十八章。鼠(下)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
尾聲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七章 血鐵(上)第十章 秩序與混亂(下)第十四章 石橫鎮強攻戰(下)第二章 意外的故人(下)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二十二章 山巒回(下)第十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下)第五章 書信頻頻(上)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二十三章 大軍直下河北(上)第二章 欺騙(下)第六章 不想負責的就無解(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十八章 浪淘沙(下)尾聲第十二章 中戰整頓(下)第十二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下)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十八章 冒險與危情(下)第六章 決(下)第十六章 惠民司(下)第十一章 新?訊?文(上)第五章 兩羣不速之客(上)尾聲第一章 金蓮川(上)第二十三章 終舉義幟(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第七章 兵者,詭道也(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四章 調五味諸將論敵策,布七路馮達調軍兵(下)前言第十三章 散(上)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尾聲第一章 數數鈔票永遠都比標籤少(上)第十九章 血策(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七章 冒險與危情(上)第十七章 地陷魯南(上)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四章 遲疑(下)第二十章 西夏的新生(下)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十章 月朗朗(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二十四章 吹不散的悲怮(下)第十九章 反對(上)第一章 瘴雲滾滾(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三章 礪氣桃源鎮(上)第十四章 心殷殷(下)第五章 勸?恨?歸(上)第三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上)第二十二章 洶涌澎湃的追擊(下)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二十三章 魯南根據地的最後一戰(上)第十五章 左翼壘(上)尾聲第十六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下)第一章 糧(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尾聲第七章 陰差陽錯(上)第十九章 凱歌雍雍(上)第十三章 內侍局(上)第十八章 濱州混戰(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十二章 新?訊?文(下)第十四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下)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尾聲第十三章 小鷹原(上)第二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一章 自願的陷阱(上)第十章 掙扎(下)第一章 北?南?亂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九章 抹不去的污點(上)第十一章 前營騎兵(上)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五章 散兵(上)第十八章 徐參軍六裡敗退,完顏珣一下金牌(下)第一章 桃花盡日隨流水(上)第九章 血酬(上)第六章 貓(下)第十八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下)第二十章 武器(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二十二章 獻州的收復(下)第八章 狼煙茫茫(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十八章。鼠(下)第十二章 前營騎兵(下)第十八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