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一柱擎天

李曜這番命令下達,賓主雙方都頗爲驚訝。作爲客人,王博士幾人自然不好說什麼,盧三也不可能當着客人質疑自家少主人的命令,當下匆匆領命下去佈置安排去了。

眼見得氣氛有些異常,王博士便提出告辭,理由是現成的:一路奔波,身體疲乏,且去休息。李曜客客氣氣送他們離帳,然後自己實在坐不住,便叫了憨娃兒一起,再去河邊查探一下情形。一邊走,一邊暗罵這昭宗皇帝不曉事,也不知死後怎麼混到這個“昭”字的。這位皇帝就是典型的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就您那京城富家子弟組成的禁軍,還不如招一羣流氓無賴,好歹拿了錢就敢豁出膽子動刀,您那禁軍跟沙陀兵相比,差了豈止一個檔次!您還偏挑中李克用這條獨眼龍來開刀,真是不知怎麼說纔好。

其實如果以後世普遍的觀點來說,歷史上的唐昭宗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的皇帝,昭宗嗣位時二十一歲,也算是一個聰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輕人,他充分了解阻礙恢復朝廷力量和權威的形勢,併發誓自己要復興王朝。但是唐朝已經積弱難返,迴天無力。而這種境況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昭宗李曄同僖宗李儇皆是懿宗的兒子,僖宗行三,昭宗行七。僖宗雖然是出了名的昏君,但是根據史書上記載,其實僖宗的天份還是很高的,騎射,劍槊,算術,音樂等,無不精通。可惜的是,他十二歲即位,正是貪玩的年紀,於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託給宦官田令孜處理,着他自行處之,不必彙報。宦官弄權,政令不明,又加上天災人禍,終於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發了王仙芝、黃巢“大起義”。

起義過程無需贅言,只說在王仙芝死後,黃巢率領起義軍在全國流動作戰,最後攻進了長安,僖宗步玄宗的後塵避入蜀地。僖宗逃到成都後,在成都向各路節度使封官許願,又藉助沙陀兵來平叛。加上農民軍出身的朱溫等人的叛變,黃巢兵敗,退出長安,後在山東自殺。“起義”被平定後,以往在形式上聽命於中央的節度使們,現在也無視朝廷了。

經過近四年的四川流亡生活以後,僖宗在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陰曆三月回到京師。經歷了戰爭和洗劫的歲月的長安已經完全荒廢了:“荊棘滿城,狐兔縱橫。”而僖宗在長安也沒安心的住多久,又開始了逃亡避難,這一次是因爲邠寧節度使朱玫擁立肅宗的曾孫襄王李熅爲帝,僖宗四處輾轉,最後於光啓三年(公元887)由當時的神策軍將領宋文通護衛着逃到了鳳翔,鳳翔節度使李昌符領兵攔截,和護駕的先頭部隊發生激烈衝突,宋文通帶兵猛攻,殲滅了李昌符全部。宋文通因爲立了首功,被唐僖宗封爲節度使,而且賜名李茂貞,僖宗還親自爲他定字爲正臣。從此,李茂貞便憑藉這些常人所沒有的榮譽和雄厚的實力割據一方。

這一年的其餘時間僖宗仍在鳳翔,光啓四年正月回到長安。然而,他在鳳翔已經得了重病,陰曆三月便死去,只活到二十七歲。僖宗在位一共十五年,這十五年裡,很難說他曾進行過真正的統治。他在位期間的唐朝,是軍事、政治、社會和制度各方面的重重危機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的時代,有人把王朝的迅速崩潰歸罪於僖宗的孩子氣和任性,或歸罪於他對施政的漫不經心。

比如蔡東藩先生的《唐史演義》中第九十五章的結尾詩評價唐僖宗:“世衰總爲主昏多,喪亂相仍可若何?十五年來無一治,虛名天子老奔波。”算是這種說法的代表。

僖宗病危時,羣臣因僖宗子幼,擬立皇弟吉王保爲嗣君,只有宦官楊復恭請立皇弟壽王傑。壽王正是後來的昭宗,他與僖宗同母所生,僖宗一再出奔,壽王都隨從左右,僖宗也特別倚重他。於是由復恭倡議,奏請僖宗,此時僖宗已經不能說話,只是略微點頭算是恩准了,於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下詔立壽王傑爲皇太弟,監軍國事。當天就由中尉劉季述,率禁兵迎入壽王,安置在少陽院,由宰相孔緯,杜讓能帶人去觀察。羣臣見他“體貌明粹,饒有英氣,亦皆私慶得人”。結果剛到第二天,僖宗就駕崩了,遺詔命太弟嗣位,改名爲敏,壽王即位柩前,後又改名爲曄,是謂昭宗。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諱曄,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鹹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於東內。以其日爲嘉會節。鹹通十三年四月封壽王。名傑。乾符四年。遙鎮幽州。文德元年三月。立爲皇太弟。監國。改名敏。翌日。即位。改名曄。”——《新唐書》卷二。

在李曄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政治問題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問題,此時的宦官頭目正是力排衆議擁立李曄即位的楊復恭。李曄這個人從來沒有像他哥哥僖宗依賴田令孜那樣依賴楊復恭。在即位之後,李曄立即向宰相們表明,他希望由宰相掌握朝政。宰相們於是勸告皇帝,要果斷地抑制宦官的勢力,就像當初宣宗以前試圖做的那樣。經過數次明裡暗裡的交鋒,楊復恭最後被李茂貞和王行瑜的聯軍打敗,並被王行瑜的士兵俘獲,帶回京師處死。這件事使李茂貞和王行瑜的勢力迅速膨脹,也爲後來昭宗個人所受的挫折埋下了種子。

當李曄爲重掌朝綱而進行鬥爭時,他又陷入與李克用的敵對行動之中。雖然李克用是剿滅黃巢的最大功臣,但是藩鎮和朝廷雙方都對沙陀突厥的最終目的存有戒心。因爲沙陀對朝廷的效勞只是在允許他們佔領大部分河東的情況下才取得的,從河東他們可以威脅關中、河南和河北。華北許多地方都普遍對突厥人懷有恐懼之心,這就給朝廷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採取主動行動和對他們組織一場得到廣泛支持的戰役,以顯示皇帝的領導地位,甚至使朝廷恢復對關中以外的疆土的控制。

這一計劃的主要倡議者是懷有利己的政治目的的兩個宰相張濬和孔緯,因爲他們希望勝利會增強自己的力量,使他們有可能徹底根除朝廷中的宦官,結束宦官對大唐軍隊的控制。大多數的朝臣反對這個計劃,其中包括另外兩名宰相劉崇望和杜讓能。李曄本人也相當動搖和恐慌,但是作爲衝動的年輕人,戰勝楊復恭的希望已經矇蔽了李曄的雙眼,最後不顧反對而批准了這一方案。

結果不言而喻,唐廷全面敗北。對李克用之戰是唐朝對京畿區之外最後一次積極干預行動。從那時起直到大唐滅亡爲止,朝廷完全忙於抵禦長安周圍那些越來越咄咄逼人的和懷有敵意的節度使,朝廷自身也繼續爲內部鬥爭所折磨。

討伐李克用的失敗使藩鎮對朝廷更加藐視,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對手就是李茂貞。那時的李茂貞已經加封爲隴西郡王,勢力有了大的發展,他開始對朝政關心起來,有了當皇帝的意思。一些大臣認爲他指手畫腳,眼中沒有君主,便對他加以斥責。李茂貞不肯服軟,立即修書一封反擊。朝中一些大臣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也和李茂貞聯合,對抗其他大臣,這使李茂貞更加驕橫,言語當中經常有不恭敬之詞。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貞在一封寫給皇帝的奏章中嘲笑朝廷的軟弱態度,信的結尾是那句唐末名言,“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年輕天子勃然暴怒,與宰相杜讓能商議懲罰李茂貞,杜讓能卻進諫道:“陛下初登大寶,國難未平,茂貞近在國門,不宜與他構怨,萬一不克,後悔難追。”李曄大罵讓能:“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這正志士憤痛的時候,朕不能坐視陵夷,卿但爲朕調兵輸餉,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與卿無干。”

這話當然說得很有鬥志,於是戰爭是打響了,但結果是悲劇的,朝廷的軍隊還是以失敗告終,李茂貞領兵進軍長安問罪。忠心的宰相杜讓能站出來,用性命爲自己的天子化解了一難。但是此後,大臣們也和皇帝漸行漸遠了。

乾寧二年,李茂貞又指使宦官殺死了另一個宰相崔紹緯,再次移師長安,皇帝被迫逃往河東去尋求李克用的庇護。而走到半路時,卻被李茂貞的盟友,華州刺史韓建追上,韓建恐嚇皇帝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於是挾持皇帝於乾寧三年七月十七抵達華州,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被大臣幽禁了將近三年,期間皇室宗親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陳王、韓王、濟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殺,直到乾寧五年。

這一年朱溫佔據了東都洛陽,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導致李茂貞、韓建和李克用建立暫時的聯盟,他們決定寧可讓皇帝回到長安,也不能讓他落到朱溫手裡。於是李曄在乾寧五年的八月回到長安,同時宣佈改元“光化”,以資慶祝。

一回到長安,在宦官和官僚們之間的舊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場危機。以中尉劉季述爲首的宦官垂死掙扎,進行最後的抗爭,他們策劃廢黜昭宗,擁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們實現了他們的計劃,將昭宗關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陽院,爲了防止昭宗逃跑,甚至熔鐵澆在鎖上,徹底封死去路,每日的飯食則從牆跟挖的小洞裡送進去。

但是宦官們害怕李克用、李茂貞和韓建等人會興師問罪,就將包袱拋給了朱溫。而朱溫並不想在殘酷的宮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將實行政變的宦官們一個一個都暗殺了,於光化四年擁立李曄復位,李曄於是改元天覆,加封朱溫爲東平王。

而李茂貞聽說李曄復位,特意從鳳翔趕到長安,厚顏無恥的請求加封歧王,無功受祿,顯得異常跋扈。此後宰相崔胤想借朱溫的力量誅殺宦官,大宦官韓全誨則和李茂貞聯合,請來李茂貞的幾千兵馬駐守京城,保護長安。半年後朱溫領兵討伐韓全誨,韓全誨便迫使李曄一起逃到了鳳翔。朱溫緊追不捨,將鳳翔城包圍起來。一直圍困了一年多,李茂貞守得糧草用盡,從冬到春,雨雪又多,城裡每天餓死和凍死的就有一千人,皇帝只能在宮中弄個小磨,每天磨豆麥喝粥,喝得他一點力氣也沒有。宮人們每天也有三四人死亡,百姓更慘,吃人的現象都很普遍了,“人肉每斤值百錢,犬肉值五百錢,每日進奉御膳,就把此肉充當。”直到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貞實在沒法再守下去了,和皇帝商量了一下,便將韓全誨等二十多名宦官斬殺,將他們的首級送給城外的朱溫,同時將皇帝也交給了朱溫。朱溫這才帶着到手的皇帝撤兵東去。

回到長安,朱溫命令他的士兵將幾百名剩下的宦官趕到內侍省,在那裡將他們殘酷地殺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問題終於被朱溫解決了。但是皇帝也完全落入了朱溫的監控之下,苟延殘喘的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大概是爲了報答朱溫,昭宗任命朱溫爲諸道兵馬副元帥,相當於軍隊副總司令。又加封朱溫爲樑王,並賜“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稱號,還有御筆《楊柳詞》五首。可惜的是,朱溫早就利慾薰心,看重的怎會是這些呢。

天覆四年正月,朱溫將皇帝遷到由他控制的重建的東都洛陽。在途中殺害了所有剩下來的皇帝侍從。八月,朱溫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弒殺天子。

後世評價說,縱觀昭宗的一生,他頗想有番作爲,整頓內政,但是事與願違,大唐事實上早已經支離破碎,任何一個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鎮幾乎都能隨心所欲地置大唐於死地,昭宗所作的,只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而已。

但李曜對此評價很是不屑,李曜認爲,錯非昭宗一次次不自量力地沒事找事,沒準唐廷還能多苟延殘喘幾年。他倒是相信昭宗是真心想要振興大唐的,但他的能力明顯不足駕馭天下。臣下各有打算,這其實任何時代都一樣,只看皇帝如何駕馭,然而昭宗的表現是完全失敗的。再加上昭宗性子輕易,太沉不住氣,張浚那句“強兵以威服天下”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強兵有了嗎?不是聚兵十萬就叫強兵了!

若不是昭宗每次做事這麼沒有城府,急吼吼地就開始,這次他李曜又怎麼會攤上這麼個糟糕的差事?

來到濁漳河邊,天色已經幾乎全暗了。這年頭荒郊野外的夜空可不比後世城市裡,三更半夜天空還有黃橙橙的光,如今天色一暗,到處就都暗了下來,錯非一點月光星光,只怕伸手不見五指也不奇怪。

李曜眯起眼睛望去,果然對面有些星星點點的火光不斷動着,想來正是那五百潞州後院將和李元審送行的三百兵。

看看對方正巧就在對岸,李曜心裡就猶豫起來。自己這兩百人扎的營地方不小,潞州兵過來肯定會發現,那時候,自己這一行人是收起兵器裝作尋常客商好呢,還是明火執仗,把那馬刀、弓箭都操在手裡,表明自己也是全副武裝好呢?

“這年頭,還是橫點好,現在的這些丘八,一貫是欺善怕惡,我若是表現得乖寶寶模樣毫無防備,這羣人只怕就要想着來撈點什麼好處。可我這是來送兵器的,哪有什麼好處給你們撈?不如表現得橫點,讓他們知道咱們不好欺負。想來這羣人連離開潞州都不願意,心裡肯定也是不想打仗送死的,一旦發現自己不好欺負,他們難道還能只要錢不要命?他們根本也看不到錢啊。”

這想法一定下來,李曜就有了主意,帶着憨娃兒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問:“憨娃兒,我聽說潞州兵見錢眼開,一會兒他們過了河,沒準會找咱們勒索財物,可咱們根本沒帶什麼財物,你說到時候怎麼辦纔好?”

憨娃兒撓了撓頭:“不知道。”他這話一說完,忽然福至心靈,道:“郎君自有妙計,怎問俺這笨人?”

李曜哈哈一笑,然後突然把臉一沉,森然問道:“我若叫你長刀見血,你可敢爲我殺人?”

憨娃兒一愣:“殺官兵不是造反麼?”

李曜冷然道:“若是官軍要殺你,你就肯伸長脖子讓他殺嗎?”

憨娃兒連連搖頭:“自然不肯。”

李曜嘿嘿一笑:“那如果他們要殺我們,你還不敢反抗?”

憨娃兒奇道:“官軍真要殺俺們?那他們殺不殺郎君你?”

李曜冷然點頭:“如果他們要殺,第一個要殺的自然就是我。”

“直娘賊!”憨娃兒突然大怒:“趙小娘子要俺護着郎君,俺是答應了的,官軍想讓俺說話不算話,那俺只好把他們當狗宰了!俺自從跟耶耶學屠狗,還從來不用第二下的!”

李曜愣了一愣:“屠狗?你……還有這手藝?”

憨娃兒怒氣稍斂,點了點頭,甕聲甕氣道:“俺九歲就會了,那時候耶耶不給俺用刀,俺是用棒子,俺勁兒大,一棒一個……俺打狗快,又不收錢,只吃一頓飯,很多人家怕犯血衝的,都叫俺去幫忙。俺……俺還有個綽號,叫‘一棒倒’呢!”

李曜憋不住一下笑了出來,笑了半晌才搖着頭道:“你這綽號太土了,人家用劍的愛叫什麼‘南天一劍’,用刀的叫什麼‘震天刀’,你這綽號跟人家一比,土得都掉渣了,半點威風也無,不如改一個。”

憨娃兒眨了眨眼睛:“那叫什麼好?”

李曜故作沉吟:“我想想……你是用棒?”

憨娃兒用力點頭,爲了討了好名兒,居然還知道自誇一番:“俺勁大,又吃得苦練,俺還沒碰上打得過俺的人呢!”

李曜心道:“那是你交際圈子就這麼屁大一點地方而已。”嘴上卻正色道:“那便有了。”

憨娃兒大喜:“鐵坊裡都說郎君有才,這綽號也要給俺換個好的纔是!”

李曜點頭道:“那是自然……不如就叫‘一柱擎天’如何?這可是頂天的巨-棒啊!”

憨娃兒喜出望外:“使得,使得!這名兒好……呃,怎的這名兒俺好像在哪兒聽過?真是頂天的巨-棒麼?”

李曜強忍着笑,差點憋出內傷,正色道:“我豈會騙你?所謂一柱擎天,就是一根柱子把天頂住了……你想啊,柱子不就是大一點的棒子?我這是說你勁大,棒子威猛無比,連天都頂得住,你想想,那還有誰能在這棒子下逃得命去?也就是今晚或有大戰,我才賜你這麼好的綽號,你要是不樂意,那就算了……”

“使不得,使不得!”憨娃兒大急:“俺樂意,俺太樂意了,以後俺就是一柱擎天了!”

第006章 一聲暴喝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85章 兵臨府谷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帝058章 河東派系(下)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034章 李曜拜師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216章 再續盛唐(一)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48章 父子決裂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102章 攻守夜襲(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六)第216章 再續盛唐(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七)第065章 外間動向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九)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二)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三)第061章 棍法初成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001章 必有後福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021章 執迷不悟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六)第025章 王弘託孤
第006章 一聲暴喝第212章 秦王變法(十)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六)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85章 兵臨府谷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帝058章 河東派系(下)第090章 神木定計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一)第018章 馮霸造反第034章 李曜拜師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舊五代史·李存孝傳》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九)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第216章 再續盛唐(一)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48章 父子決裂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第168章 洺州刺史(四)第102章 攻守夜襲(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六)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215章 北都風雲(六)第216章 再續盛唐(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九)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七)第065章 外間動向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九)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第135章 存信受罰(下)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九)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209章 出鎮河中(二十)第214章 秦王之尊(二)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五)第207章 邢洺之亂(三)第061章 棍法初成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067章 王妃密函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213章 王業之基(一)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192章 主客顛倒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九)第001章 必有後福党項族拓跋部的發展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174章 規劃未來第021章 執迷不悟第083章 拓跋思恭第019章 君子之風第213章 王業之基(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六)第025章 王弘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