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守城之術

神木寨守軍使者李行雲自然不是別人,正是飛騰軍使李曜無疑。他隻身赴敵營,連哄帶打一番,最後單騎從定難軍大營慢慢悠悠出來之時,遠處一處山坡背面,冒頭查探的史建瑭緊張得手心都出汗了,看見李曜那瀟灑得彷彿狎妓歸來一般的李軍使,史建瑭忍不住心中腹誹:“您老倒是快點走啊,背後那是狼窩,萬一這時候他們出來人要把你抓回去,我手頭就這十幾二十號人,救還是不救?”

但李曜顯然不是神仙菩薩,不知道史都虞候心中怨念,仍舊慢慢悠悠地騎着那匹馬兒往這邊走。

背後定難軍大營轅門處的箭樓上,一名將官擺了擺手,幾名搭弓控弦的士兵一齊收回手中那原本直指李曜後心的箭矢。

“去回稟將軍,就說此人走時不急不忙,毫無逃走之狀,身份當無異常。”那將官沉聲說道。

下頭的一位親兵立刻應諾,匆匆去了。

李曜走得遠了,過了山坡,史建瑭領着二十來名探馬擁上前來,用李曜自己的坐騎換下出使時騎的那匹劣馬,這纔有些緊張地道:“軍使,某雖淺陋,亦曾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之說,如今軍使乃是大王愛子,今後可再不能做這等親臨險境之事了。”

李曜剛換過馬,聽了這話,笑道:“大王每臨戰事,常率輕騎,馳騁縱橫于軍前,某爲大王之子,更不能稍有示怯。再者說,此番出使,某是有把握的,並非胡亂爲之,國寶不必擔心,如今我們面臨的第一要務,便是打好接下來的這一場守城戰,我們必須在這一戰中,取得一次大勝,這個大勝不已別的什麼爲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大量殺傷敵軍。”

史建瑭聽了,不好多勸,順着李曜的話頭道:“守城的準備方面,都已經按軍使的要求辦妥,軍使可以放心。”

李曜拉過馬繮,點頭道:“那就好,只要守城戰打好了,接下來的勝利,就近在眼前了。”他一邊騎馬朝神木寨方向飛奔,一邊仔細思索,看自己在這次守城上花的功夫,還有沒有遺漏的地方。

他很重視這次守城戰,前面許多迷惑性的舉動,都是爲這次預定的“堅守反擊戰”做準備。因爲在他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的戰爭史,就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着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爲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臺。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羣雄並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築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餘座。據他當年在軍事論壇上看過的某個帖子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着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爲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後世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李曜覺得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築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於是,專守待敵、後發制人的“築城防禦”軍事思想大行其道,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開始至後世,無論是歷代對於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二十一世紀時中國人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牆爲基礎的戰略防禦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多麼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徵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願像遊牧民族那樣遊擊爭鬥。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遊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牆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牆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爲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着四四方方的文字,邁着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着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於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築城的底氣在於“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因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築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牆外,有着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後發制人”的技術法寶。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纔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爲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于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蹟。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爲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幹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不幸的是,這座城目前正在拓跋氏手中。而李曜所需要堅守的神木寨,只是折家以其微薄的能力打造的一座山間小土城。

當然,統萬城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爲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爲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爲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初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裡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他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李曜到達神木寨後,一邊是安排那些迷惑性的動作,一邊則是暗中對這座不算大的小城池進行改造。他的改造方案,都是有的放矢的,結合了他所知道的許多城池防禦經驗。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佈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爲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牆臺)。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爲了與城牆互爲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爲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爲20~250米(一般爲70米)。

李曜便是按照這種方式對神木寨的城池設施進行改進的。這符合宋朝時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爲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李曜在馬面之上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藉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這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臺,他又命人各建樓櫓一座,名爲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神木寨本是小城,但由於沿河五鎮地處緊要位置,折家對其防禦還是很下了工夫的,居然築造了甕城。

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爲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爲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是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如此,李曜在小小一個神木寨,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

其實一座城池的防禦體系強大與否,除卻城池的本身建設因素外,當然也與城址的地理選擇有着極其緊密的關係。中國古代城池的選址,歷來講究“風水”,拋開迷信的說辭不談,借天時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說的“城有不可攻”的優越守勢,自然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之下,這一點尤爲重要。在古代戰爭史上,宋元時期發生的兩座城市保衛戰:釣魚城與襄陽城,就頗能說明問題。

李曜如今這座神木寨,與襄陽城相比從大小上自然完全沒有可比性,就算比釣魚城,也小了許多。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少設施在李曜的督工趕造之下,還是很快建成。至於地理位置,神木寨除了糧食的自給自足方面不如襄陽城與釣魚城,其餘一些方面,倒是很可一比,這一點前文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正因爲這些準備工作基本都已就緒,所以李曜今天才會親自假作軍中幕僚,前往定難軍大營激怒對手,使得他們不得不發兵來攻,而且是大攻特攻,拼命的攻。至於李曜最後偏偏又送上禮物,那卻是另外的考慮了。那兩名佳麗,原是失了族人的党項小族之人,輾轉來到神木寨操持皮肉生意。李曜派人去找來她們時,她們一聽是要將她們送給拓跋貴族,喜不自禁,連連感謝。至於橫刀,李曜麾下配備的橫刀隨便找一把,就能拿去跟拓跋思恩說“此乃神兵利器”。送他們二人這些禮物,正是要他們“猜到”李曜軍中軍心不穩,因爲惟其如此,他們纔會更加放心的來攻伐,畢竟軍心不穩之下,再堅固的城池,也說不定能一戰可下,誰能放棄這種機會?何況是被李曜各種手段迷惑了這許久的定難軍高層?

眼下李曜所要做的,就是再次清點和臨時督造防守利器。只可惜火藥類的產品如今還沒有多少進展,否則李曜一定不介意從城樓上以炮車來發射點燃的火藥包……當然,現在雖然沒有火藥包,甚至手榴彈也沒能製造出來,但軍械監對於守城利器牀弩的改進,李曜經過多次檢驗,還是很放心的,他相信他引導那些工匠大師們進行的連發牀弩,一定會讓拓跋氏非常非常滿意……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107章 決議退兵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第064章 南路轉運第051章 吟滹沱河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158章 紛亂景福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六)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085章 兵臨府谷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009章 神兵初成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052章 “當世大才”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007章 一詠三嘆第197章 汴軍核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77章 李曜練兵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189章 互相試探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六)第060章 得此佳兒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107章 決議退兵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190章 欲往何處?第023章 憨娃揚威第163章 接連失利(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二)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153章 雲州之行(五)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79章 知己知彼(上)第064章 南路轉運第051章 吟滹沱河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212章 秦王變法(六)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158章 紛亂景福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六)第035章 初見存孝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106章 勝負已分第100章 攻守夜襲(上)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95章 晉李汴寇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211章 掌控四鎮(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二)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第212章 秦王變法(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八)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五)第085章 兵臨府谷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009章 神兵初成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九)第052章 “當世大才”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第007章 一詠三嘆第197章 汴軍核心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二)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三)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077章 李曜練兵第128章 兄弟之義(下)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六)第193章 危地最安第136章 如之奈何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210章 力挽天傾(五)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189章 互相試探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七)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六)第060章 得此佳兒第177章 我嫁給他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05章 金蟬脫殼(上)第209章 出鎮河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