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恐怖(上)

三堵牆騎士從禁衛軍的最右翼橫貫全軍直抵左翼,全程不過幾分鐘而已,期間鄧名只有一次是擔負主攻手的角色,而協助了兩側的戰友五次之多。

當明軍停下腳步後,三堵牆的隊形也不可避免地開始散亂,鄧名勒定了戰馬,轉身重新面對戰場。在等待衛隊重新排好陣型的時候,鄧名趁機觀察對面的敵軍,他越是觀察越是確信順治就隱藏在這支禁衛軍中。

“這裡總共有四百多個敵兵吧?”鄧名目視前方,對身邊的任堂道。

“差不多。”任堂大口地喘着氣,連續的攻擊讓他呼吸有些急促。在三堵牆橫掃過的路途上,躺着近二百名禁衛軍,突然發動的側翼攻擊,給猝不及防的禁衛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幾乎沒有幾個人能進行有效地抵抗。當明軍的衝擊將近終點時,雖然有禁衛軍嘗試提速對衝,但每一個禁衛軍獨自面對三把武器時,都毫無懸念地倒下了,他們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稍微擾亂了一些明軍的陣容——雖然禁衛軍的坐騎在看到毫無間隙的騎牆時會繞頭避讓,但還是會造成一定干擾——明軍沒有把馬速提到最高,就是想讓對方的戰馬有機會躲開,而不要嚴重阻擋明軍的通道。但還是有一些明軍騎士不得不減速脫隊,以防和失去主人的敵方戰馬發生猛烈衝撞。

“你說哪個人是韃子皇帝?”鄧名飛快地掃視着禁衛軍的殘餘,他認爲皇帝應該不在那些已經下馬步戰的禁衛軍中。

“我也看不出來。”任堂飛快地答道。

還騎在馬上的那些禁衛軍已經被明軍一分爲二,他們的表情倉皇失措。剛纔事起突然,這些位於明軍衝擊軌跡邊緣的禁衛軍只來得及躲開三堵牆的橫掃,在一片兵荒馬亂中誰也沒來得及注意皇帝的下落。本來皇帝是位於重重護衛的隊形中央,禁衛軍陣容最厚實的一部分也是明軍的重點打擊目標,所以皇帝剛纔的位置差不多就在明軍衝擊隊列的中心線上,那些有機會看清皇帝身影的禁衛軍無一例外地被斬落馬下。

任堂同樣一直在尋找着可疑的目標,但他沒有發現殘留的禁衛軍向任何人的身邊圍攏過去,或是有意識地攔在某人身前阻擋明軍。

“我們遲早會知道的。”這時三堵牆已經重新排成雙層的嚴整衝擊隊形,鄧名再次把馬刀指向前方,隨着鄧名的這個動作,所有三堵牆的騎兵都齊刷刷地把馬刀斜指前方。

從昆明帶出來的那隻長馬劍此時穩穩地系在鄧名的馬鞍上,其他三堵牆的騎士馬鞍上也有一些沒有取下的長兵器,這些武器只有在對陣敵方的步兵時纔會考慮動用,而且也只是考慮而已;現在長江提督衛隊在與敵軍對衝時只會使用馬刀,這種長短適中的武器不但靈活而且宜於配合,也不會干擾臨近同伴的攻擊。今天上午三堵牆對付高郵知縣的時候,同樣是選擇了馬刀而不是長兵器。雖然三堵牆騎士中有一種聲音,認爲應該研究長兵器的集團使用方法,但現在還沒有取得戰術上的突破,還遠沒有馬刀用得熟練。

“殺!”

隨着鄧名的喝聲,三堵牆再次開始緩緩提速。現在長江提督衛隊的規模還不算很大,不需要號角或是喇叭,只靠口令就可以滿足指揮的要求。三堵牆的騎士們一邊加速,一邊用餘光看着兩側的同伴,以保持齊頭並進的隊形……

營門上,索額圖手中的弓箭無力地跌落到地面,他身邊的禁衛軍官兵一個個都目光呆滯,看着明軍肆意地殺戮着潰不成軍的禁衛軍馬隊。明軍第一次衝擊過後,營門上的禁衛軍官兵就再也沒找到皇帝的身影,而在第二次衝擊後,禁衛軍就沒有幾個人還騎在馬上,現在明軍的騎兵已經掉頭,攻擊那些仍在和明軍步兵纏鬥的禁衛軍步戰武士。

幾個營牆上的禁衛軍士兵軟倒在地,或跪或趴地大聲嚎啕起來。索額圖也感到身體搖搖欲墜,雙膝一個勁地搖晃,隨時都可能栽倒。禁衛軍的統領有着二十年騎戰的經歷,那些瞭解統領的人都知道,他在關外曾經有過至少幾十次的騎兵對衝經歷,不但能夠倖存下來,還幾乎每戰都有所斬獲。除了統領以外,還有一些資深的軍官也都和明軍騎兵對衝過,他們敏捷的身手、迅速反應的能力都不容置疑。但這樣一批經驗豐富、武藝高強的禁衛軍,在他們最引以爲豪的馬戰中卻不堪一擊,被明軍毫無懸念地輕易擊敗了。無論是禁衛軍統領還是所有的資深軍官,都和皇帝一樣,在明軍的第一擊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噗通。

在嘗試突圍的禁衛軍主力消失不見後,索額圖終於也跪倒在地,雙手支撐着地面,喪失了一切戰鬥下去的意志,放聲痛哭道:“皇上啊!”

蒙古敢死隊在禁衛軍涌出皇營的時候已經逃到一邊,此時那個曾經向鄧名乞求活命的蒙八旗佐領正大張着嘴,用不可思議的表情望着眼前的戰場。

在過去的一個時辰,這個蒙八旗佐領不顧身上有傷,抱着必死的念頭帶領手下攻打皇營的營門。不過明軍的遠程火力大大超出了佐領的估計,明軍的弓箭和炮石就好像是無窮無盡一般,幾乎完全壓制住了皇營的火力。佐領雖然幾次遇險,但終究沒有被御前侍衛打死。

禁衛軍衝出來後,沒有武器的佐領趕緊帶着部下退向東面,禁衛軍衝過來時他們情急之下逃到了皇營的營牆邊。而禁衛軍對他們這些人顯然沒有絲毫的攻擊慾望,從他們眼前呼嘯而過,撲向對面的明軍防線。從禁衛軍嘗試突圍,到鄧名帶着三堵牆騎士衝出來,整場戰鬥這些蒙古人都看了個真切。

明軍僅僅是一擊而已,禁衛軍就土崩瓦解,作爲一個經驗豐富的騎手,佐領深知自己也無法抵抗這樣的衝擊。如果他是鄧名的敵人的話,也肯定被斬於馬下。一個戰士無論具有如何傑出的馬術和過人的反應速度,在這樣密不透風的的隊形和四面八方砍來的馬刀中也毫無用武之地。

殲滅了禁衛軍的三堵牆離開戰線,把打掃戰場的工作留給了步兵。在它們從佐領的面前跑過時,鄧名對這些躲在營牆下的蒙古人掃了一眼。與鄧名的視線相碰後,蒙八旗佐領魁梧的身體開始瑟瑟發抖,大汗從遍體的三萬六千個毛孔裡洶涌而出。鄧名帶着衛隊離去時並沒有任何耀武揚威的動作,他們的刀劍也已經收入鞘中,但蒙古佐領卻雙腿如同灌鉛一般,被釘在地面上一動也不敢動。

一直到鄧名和他的衛隊遠去,佐領和其他的蒙古人仍溫順地垂着雙手,恐怖感如泰山壓頂,讓佐領連大氣都不敢透出一口。早上在鄧名面前乞求活命時,佐領心中的恐懼甚至不及現在的萬一。那時他心裡仍有不平和憤怒,只是被極力壓制住了。在佐領隨後的一生中,這種恐怖感覺雖然表面上淡化了,但只是深埋而從來沒有消失過。很多年以後,佐領在一次聚會上看到了鄧名的畫像,那張畫像上的目光和佐領剛纔見到的有些類似,隨即勾起了他記憶深處的恐怖感——佐領周圍的親朋吃驚地看到,老人突然瑟瑟發抖、站立不定,對着畫像汗流浹背……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佐領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恐懼不同於他以往的經歷,並不是因爲對方操着對自己的生殺大權而帶來理智上的臣服和畏懼——這正是他乞求活命時的情緒;而是人類面對自己完全無法抗拒的猛獸時,那種由祖先基因傳下來的本能的恐怖。

剛纔部隊的失控讓鄧名有些惱火,他反覆幾次下令阻止禁衛軍出營,但明軍始終沒有反應,眼睜睜地看着大批禁衛軍從皇營裡涌出來。一線軍官完全沉浸在滿清皇帝投降的巨大喜悅中,士兵們更是忙着歡慶勝利,把所有的警惕性都拋到了一邊。

隨後四個冒牌皇帝的突擊倒沒有起到什麼效果,各隊明軍都嚴守陣地,沒有因爲看到幾個身披龍袍的人在自己面前亂跑就自行展開追擊——之前鄧名所部沒有遇到過詐降,但官兵們都在安慶見過己方的統帥以身誘敵,那些資深的上尉更是在萬縣等地見識過不止一次;明軍的軍官、士官在訓練士兵的時候,也多次地提起鄧名對戰譚弘、譚詣的戰例,與李國英一戰的勝利也和對方自亂陣腳有很大的關係。對詐敗和誘敵有着深刻認識的明軍,自然不會被禁衛軍的伎倆所矇蔽。

至於那個直接突擊鄧名將旗的冒牌皇帝,更是沒能激起任何浪花。明軍從上到下都對他們的統帥很有信心,見慣了鄧名帥兵突擊的場面,沒一個人相信幾十個清軍就能夠對鄧名形成威脅;而實際上這個突擊行動也確實沒有給鄧名的將旗造成任何傷害,他們在距離將旗很遠的地方就被明軍所阻止;那個冒充順治的禁衛軍軍官戰死的時候仍不知道,鄧明甚至並不在他突擊的方向上。

“立刻攻下敵營!”鄧名的命令聲中帶着一絲惱怒之意,他指着大開的皇營營門說道:“把火撲滅,把韃子皇帝找出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第24節 怒潮(下)第11節 攔截第57節 夜戰(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4節 動搖第22節 殿下第53節 衝鋒第31節 呆仗(上)第43節 徵兵第37節 立碑第21節 追兵第22節 尖兵第59節 撤軍第19節 帝國第49節 副手(上)第27節 飲血第44節 失蹤第47節 證據(中)第3節 壓力(上)第47節 證據(中)第13節 債務第35節 請客(上)第10節 麻將第45節 處置第3節 援軍第9節 海權第62節 蠢動(下)第21節 東進(下)第12節 調整(下)第1節 交換第58節 斷後(下)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9節 機密第27節 憧憬第1節 失憶第52節 登陸(上)第7節 出口第11節 兩全(上)第53節 慘痛(下)第13節 提督第25節 矇蔽第31節 佯攻(上)第50節 誤判(上)第22節 突破(下)第23節 援助第32節 才能(下)第38節 迎敵第33節 問策(下)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爭奪(下)第22節 殿下第41節 阻擊第38節 買賣(上)第44節 靖難(下)第60節 管轄第20節 康熙(上)第6節 勇士第36節 方向(上)第1節 精明(上)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登陸(上)第5節 放棄(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2節 升級(下)第58節 遺孤第28節 城前(上)第49節 擴張(上)第9節 海權第24節 整訓(上)第24節 怒潮(下)第34節 經濟第13節 提督第46節 脫逃(下)第15節 攻防第50節 動向(上)第42節 中立(下)第14節 亂戰(下)第1節 轉運第37節 回返第30節 威壓(下)第2節 競爭第7節 窮途第32節 血戰(上)第40節 擁立第12節 調整(下)第23節 代理(上)第10節 默契第66節 加入(上)第3節 信號(上)第57節 觀感(下)第68節 混亂(上)第44節 遊騎(下)第25節 壓力(上)第9節 授權(上)第7節 變臉(下)第51節 夢想(上)第54節 險境
第24節 怒潮(下)第11節 攔截第57節 夜戰(上)第11節 攻勢(上)第34節 動搖第22節 殿下第53節 衝鋒第31節 呆仗(上)第43節 徵兵第37節 立碑第21節 追兵第22節 尖兵第59節 撤軍第19節 帝國第49節 副手(上)第27節 飲血第44節 失蹤第47節 證據(中)第3節 壓力(上)第47節 證據(中)第13節 債務第35節 請客(上)第10節 麻將第45節 處置第3節 援軍第9節 海權第62節 蠢動(下)第21節 東進(下)第12節 調整(下)第1節 交換第58節 斷後(下)第47節 贖買(下)第26節 生意(下)第29節 機密第27節 憧憬第1節 失憶第52節 登陸(上)第7節 出口第11節 兩全(上)第53節 慘痛(下)第13節 提督第25節 矇蔽第31節 佯攻(上)第50節 誤判(上)第22節 突破(下)第23節 援助第32節 才能(下)第38節 迎敵第33節 問策(下)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爭奪(下)第22節 殿下第41節 阻擊第38節 買賣(上)第44節 靖難(下)第60節 管轄第20節 康熙(上)第6節 勇士第36節 方向(上)第1節 精明(上)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登陸(上)第5節 放棄(下)第10節 決議(上)第42節 升級(下)第58節 遺孤第28節 城前(上)第49節 擴張(上)第9節 海權第24節 整訓(上)第24節 怒潮(下)第34節 經濟第13節 提督第46節 脫逃(下)第15節 攻防第50節 動向(上)第42節 中立(下)第14節 亂戰(下)第1節 轉運第37節 回返第30節 威壓(下)第2節 競爭第7節 窮途第32節 血戰(上)第40節 擁立第12節 調整(下)第23節 代理(上)第10節 默契第66節 加入(上)第3節 信號(上)第57節 觀感(下)第68節 混亂(上)第44節 遊騎(下)第25節 壓力(上)第9節 授權(上)第7節 變臉(下)第51節 夢想(上)第54節 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