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攻勢

見到劉體純後,鄧名立刻告訴他:“大敗李世勳繳獲衆多,賀將軍給你們每人留了五百套盔甲,現在存在他的營中,劉將軍可以派人去取。”

劉體純頓時面露詫異,掃了一眼先到的袁宗第,後者點點頭:“確實拿到了五百副,雖然都舊得很。”

“這賀珍……”劉體純正奇怪賀珍怎麼轉性了,突然恍然大悟,望向鄧名:“是提督分給我們的吧?只是暫時存在賀珍那裡。”

“不是。”鄧名矢口否認:“此戰全靠賀將軍的兵馬,我憑什麼能分到一千五百領盔甲?賀將軍現在盔甲多的燒手,拿到李世勳的東西后,他手下的大寧兵就是一人穿兩套也穿不過來了。”

雖然鄧名不承認,但劉體純和袁宗第都懷疑這一千五盔甲是鄧名的,被他分成三份分給其餘三人。他們倆看到不少俘虜都被賀珍扒得接近赤身裸體了,有些人身上連布條都不多,靠樹皮、草裙蔽體,賀珍連布衣都不放過,能放過盔甲麼?哪怕是些舊盔甲。

這二人猜得其實也沒錯,戰後鄧名指出賀珍的計謀沒有完全奏效,他的突擊行動還是起到了相當的作用,所以鄧名理直氣壯地要求得到一部分繳獲。見鄧名一要就是一小半盔甲,賀珍感到十分傷心,雖然正如鄧名指出的那樣,他的盔甲已經多的穿都穿不過來了,但賀珍覺得哪怕就是堆在倉庫裡看着也好啊。畢竟這是難得的資源,雖然現在可靠的大寧兵不夠,但士兵易得,盔甲可難以打造。

不過鄧名起到的作用賀珍無法否認,而且鄧名錶示這些裝備會以他的名義轉交給郝搖旗等人,賀珍總算是勉強答應了。當然其餘的繳獲:銀兩、銅錢、布匹、糧食,鄧名全都交給賀珍一人所有。

事後賀珍爲此狠狠地痛罵了他兒子一頓,若是他兒子跟着鄧名一起發起突襲,分去鄧名一部分功勞,那他就有理由少給袁宗第他們每人二百套盔甲了,這個敗家兒子不但一下子就讓老子損失了六百套鎧甲,還錯失了一個結好鄧名的良機。賀珍說到氣頭上,本來還想抽兒子兩鞭子,但鞭子都拿在手裡了,想想還是捨不得,於是賀珍又將它放下了,大罵賀道寧一通了事。

出征以來各軍軍營的管理自然輪不到鄧名插手,只有其他人都不在鍾祥時,鄧名纔會對大小事務提出自己的意見,同樣不曾下達任何強制性的命令給夔東衆將的部下。只有這些俘虜如何管理完全由鄧名說了算,這批俘虜在鍾祥呆了好幾天了,每日就打工掙吃穿,傍晚鄧名還組織一些唱戲、說書的藝人到俘虜營中表演。

本來劉體純已經對鄧名如何處置俘虜抱着不聞不問的態度了,聽說此事後又起了好奇心,就跑去俘虜營那邊看看。

更讓劉體純感到意外的是,鄧名居然也親自出馬,在其中一個臺子上給周圍的俘虜們說單口相聲,看到三太子如此自貶身價,劉體純覺得自己如墜夢中,感到三十多年來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要被顛覆了。

跟着劉體純來的衛士中,有兩個人這段時間一直駐紮在鍾祥,他們二人對鄧名的舉動倒不是很驚奇,這兩個人聽了兩句後還面露失望:“老段子,聽過了。”

“你們聽過什麼了?”劉體純更加吃驚,連忙問道,他雖然隱隱猜到了部下的意思,但還是不敢相信。

“提督提議過幾次,若是士兵閒來無事,可以去聽聽書、看看戲……”部下的回答證實了劉體純的猜測,鍾祥城並不算大,藝人也不是很多,鄧名親自出馬給明軍說單口相聲。順便鄧名還幫助手下鍛鍊讀書識字的能力,幾個月來李星漢等人都認識了不少字,鄧名就把相聲本子寫在紙上,讓他們邊看邊聽自己說,看他們到底能不能看明白個大概。

之前鍾祥守軍不多,各有各的崗位,營中規矩也是按照劉體純等人的老辦法來,因此雖然鄧名有名人效應但是並不像現在這麼忙,幾乎每天都要隨機找個臺子說上一段。

鄧名一副說書先生的打扮,拿着驚尺和扇子在臺上給周圍的聽衆講故事,臺子邊上的人大多盤腿席地而坐,穿着賀珍給的破爛衣服或是自制的樹皮草裙,一個個都咧着大嘴喜笑顏開,顯然都聽得十分入迷。當鄧名抖包袱的時候,臺子周圍的俘虜都興奮地拍着大腿狂笑,劉體純看到還有不少人樂得滿地亂滾,眼淚都噴了出來。

跟着劉體純來的幾個衛士,也都笑呵呵地聽着,不時跟着其他聽衆一起喊好,但是劉體純對於鄧名講的故事倒沒有特別認真地聽,他一直在觀察着周圍的人羣。直到大地沉入夜色中,鄧名才結束了今日的表演,從臺子上走下來時,手裡還拿了個盆子,學着其他先生或是戲子的模樣,高聲喊着:“有錢捧個錢場,沒錢捧個人場。”,從人羣中走過,而那些俘虜也紛紛向鄧名的盆子裡扔去銅錢。其他臺子的表演到此也差不多都結束了,人羣發出意猶未盡的嘆息聲,開始走回俘虜營。

端着滿滿一盆銅錢,鄧名滿面笑容地帶着衛士走到劉體純面前,剛纔他在臺上早就看見劉體純來了,表演結束後就徑直走過來,把盆子舉起來向劉體純炫耀:“看,本提督掙的一點兒也不比其他人少。”

這些俘虜每日工作所得,除去吃喝所費的餘錢,有不少都給了這些賣藝人。劉體純低頭看了一眼錢盆,沒有任何助興的稱讚,而是示意鄧名單獨談談。把銅錢裝進口袋揣入懷中,鄧名就和劉體純並排前行,兩人的衛士遠遠跟在後面。

“提督還打算把這麼俘虜都放回去麼?”劉體純開門見山地問道。

“這些人啊,是的,”鄧名點點頭,毫不遲疑地答道:“他們都是賀將軍甄別過的,都是韃子將佐的親兵,或是在家鄉還有老有小的,不會安心跟着我們。等胡全才退兵後,我就把他們都放了,和上次一樣。”

劉體純沉吟了一下,他回來後問過了幾個部下,知道鄧名安排了報酬仲裁司,專門負責協調俘虜和鍾祥居民的錢財衝突。以往或許是士兵居於強勢,不過現在這些清兵都是俘虜,鍾祥的居民覺得正常情況下他們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證,就難免有人想欺負他們,賴他們的工錢。鄧名建立的仲裁機構並沒有偏袒居民,而是努力保護俘虜能夠拿到他們應得的工錢。

“提督如果不想贏得他們的軍心,何必如此?”劉體純問出了自己的疑惑,剛纔他看到鄧名從人羣中走過時,雖然知道這些俘虜絕對沒有膽子在明軍控制下對鄧名不利,就算有個別狂徒鄧名的衛士也足以制服,但這畢竟還是一種顯示信任的姿態,劉體純覺得只會在設法收買人心時纔會出現:“提督如果不想要這些俘虜,又何必多此一舉。”

問完後劉體純就認真地看着鄧名的表情,等待着對方的回答。

鄧名輕輕嘆了口氣,這些俘虜都曾經是他的敵人,在戰場上鄧名也看到過他們猙獰的面目,那時這些人臉上大都是兇狠的表情。不過在鄧名說相聲的時候,他從周圍人的臉上看到的是淳樸的喜悅,這些人樂不可支的樣子讓鄧名感到溫暖和善意,捧着錢盆從這些人中走過時,鄧名同樣能夠感到他們的謝意和友好。

“其中很多人本也是農民,被韃子抓了壯丁,然後就從軍走上了和我們作戰的路,有的人在韃子軍中時間比較長,就成爲親兵、披甲,一些比較短的,就是輔兵。可在很久以前,他們都是漢人,和我們說着一樣的話,吃着一樣的東西,會惦念他們的親人,會疼愛他們的孩子。”鄧名一邊走,一邊平和地說道:“他們都是人啊。”

“都是人又如何?”劉體純對鄧名的感慨有些不解,追問道。

“我以爲,既然是人,那他們勞動就應該得到報酬,他們飢餓的時候就應該能夠找到東西吃,感到寒冷的時候可以有衣服穿,而在他們吃飽喝足之餘,能夠感覺到快樂。”鄧名認真地對劉體純說出他心目中人應該受到的對待:“在戰場上的時候,我對敵人不會手軟,但在戰場下,我還是寧願把俘虜當作人來對待,不侮辱他們,讓他們工作之餘能夠得到娛樂。”

“原來提督是這麼想的啊。”劉體純也輕聲感慨了一聲,不對鄧名的說法進行任何評價,也沒有了更多的問題。

和鄧名分手後,劉體純又去袁宗第營中一趟,後者比劉體純早回來半天,也已經知道鄧名對俘虜的所作所爲,不過他的猜測和劉體純差不多,就是鄧名或許動了心思想把一部分俘虜收爲己用。

劉體純否定了他的猜測,把鄧名對自己說的話重複給袁宗第聽,在後者發愣的時候,劉體純突然用力地拍了一下袁宗第的肩膀:“老哥哥,你這個人挑得很好,三太子是個仁慈有德的人,將來中興後他會對我們不錯的。”

……

郝搖旗不久後也帶着兵馬急匆匆趕來,不過等郝搖旗趕到時,胡全才的大軍距離鍾祥依舊很遠。

“胡賊這是在搞什麼?”郝搖旗一路上緊趕慢趕,生怕不能及時趕到,但沒想到胡全才的行動居然如此遲緩,看起來幾天之內依舊到不了。

“胡賊的大軍走得和烏龜爬差不多,每天中間不動,後營前進變前營,然後就地防守,第二天後面的營地再向前滾,一日走不出幾裡地。”劉體純他們已經把胡全才的情況偵查得十分清楚,清軍看起來毫無鬥志,以他們行軍表現出來的士氣看,正常情況下早就打道回府了。

這些日子通過審訊俘虜,明軍對清軍的情況也相當瞭解,基本就是胡全才一個人在主戰,隨行的文官、幕僚、將佐都不願意爲了湖廣總督的孤注一擲而冒險。若是擱在前明估計軍隊早就一鬨而散了,只是現在滿清剛剛開國,律令森嚴,胡全才的部下們畏懼北京的懲罰,所以纔不得不硬着頭皮跟胡全才來攻打鐘祥。

“說不定他們在盼望韃子免去胡全才的職務,讓他們能夠趕快回家,所以就在路上死命地磨蹭。”袁宗第分析着:“嗯,還有一種可能,他們指望把我們嚇跑,胡賊這次帶了六萬多人、兩萬多披甲,還有水師,他們一步一步蹭過來,指望我們看無隙可乘,打又沒有把握,就自己退兵了。”

“這個想法不錯,多半韃子們就是這麼想的。”郝搖旗覺得袁宗第後一個猜測更接近真相,北京的順治也不是傻子,臨陣換帥多半做不出來,而且李世勳慘敗的消息不會這麼快就傳到北京去,胡全才肯定會拼命掩蓋,就算有其他人捅出去,等北京搞明白到底怎麼回事也要很久以後了。

這次擊敗李世勳後,賀珍感覺自己吃得已經快撐着了,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賀珍肯定贊同主動退兵,郝搖旗抵達之前賀珍就已經提出過這個建議,劉體純、袁宗第他們也覺得此次出徵收獲豐盛,返回根據地訓練士兵確實是個穩妥的好主意。

但就在郝搖旗返回鍾祥的前一刻鐘,一個明軍使者趕到鍾祥,送來了李來亨和書信,這封書信讓劉體純他們立刻改變了主意。

劉體純把剛剛收到的書信在郝搖旗面前晃了晃,由鄧名念給他聽。

“小老虎(對李來亨的暱稱)已經從江陵趕過來了?”不等鄧名唸完郝搖旗就驚叫起來,夷陵、江陵防線被洪承疇經營得固若金湯,夔東明軍數次在上面撞得頭破血流,但信上說這次明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兩地拿到手,李來亨完全沒有損失,得知胡全才集中主力進攻鍾祥後就從江陵出發,準備趕來和劉體純他們會師。

“你還沒聽完吶。”劉體純笑道:“文督師也回老家了。”

得知湖北清軍一敗塗地,夷陵已經被李來亨攻佔後,文安之也在奉節坐不住了,他急忙帶領奉節兵馬向下遊趕。鄧名還在奉節時,曾經多次提醒文安之多吃點葷的,不要總吃素,一開始文安之還說歲數大了胃口不好,但鄧名反駁說正是因爲老年人吸收能力差,所以纔要多吃魚、肉這種營養豐富的東西,其中富含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也更易於吸收。雖然對鄧名的養生理論持懷疑態度,但文安之在鄧名的反覆勸說下,確實大大提高了菜譜中肉菜的比例。

這次從奉節離開時,文安之又燉了兩塊肉給自己踐行,路上也每天必吃一條魚,他在心裡鼓勵自己:“我要吃魚、吃肉,少唐王說這樣就能身體強健,我一定要活到九十,看到大明中興,光復兩京!”

李來亨得到消息文安之已經抵達夷陵,準備督師東征,在文安之的號召下,其他夔東明軍也紛紛出兵,加入到對夷陵、江陵周圍的掃蕩中。正是因爲後顧無憂,李來亨才能帶領全軍離開江陵。

鍾祥明軍一面派使者去與李來亨的軍隊取得聯繫,一面加緊偵查胡全才的動靜,發現對方依舊在用龜速向鍾祥爬過來後,劉體純輕蔑地評價道:“胡賊不知死活。”

……

吳淞口。

在得知昆明大火後,鄭成功更加急迫地等待鄧名前來他的軍中,這樣一個英武的宗室肯定能夠極大地鼓舞他的軍心。因爲等待少唐王,他耽擱了一些出發的時間,見鄧名遲遲無法趕到,鄭成功最終還是從廈門啓程,帶着大軍來到舟山和張煌言匯合。

已經等得有些不耐煩的張煌言見到鄭成功後就是一通埋怨,責備他不守約期,萬一走漏消息讓清軍有所提防那就麻煩了。鄭成功心裡的小算盤不敢吐露,只能推說南海有颱風,他爲了避風不得不多呆了幾天。

在路上張煌言也和鄭成功談起了昆明大火,還饒有興致地提到鄧名的宗室流言,鄭成功幾次都設法把話題岔開:如果讓張煌言知道鄧名是少唐王,那對方肯定立刻會洞察鄭成功的企圖,他怕過早讓張煌言知道此事會節外生枝,畢竟現在鄧名還沒有平安抵達他軍中——鄭成功知道張煌言是個忠心耿耿的大明臣子,但事關擁立大事他覺得還是小心爲妙。

等拿下南京、接到鄧名,有文安之作證,鄭成功就要擁立鄧名監國。等生米煮成熟飯,再加上夔東的明軍呼應,他覺得張煌言翻不起什麼浪花來,但現在如果裝作一無所知,揣着明白裝糊塗地和張煌言猜測此人的身份的話,那將來張煌言會覺得鄭成功欺人太甚,對兩家未來合作不利。

近二十萬明軍,千艘船隻,雲集吳淞口外,鄭成功先炫耀了軍力半天,讓守軍能夠清清楚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實力,纔派使者去送檄文、戰書。

“馬逢知怎麼說?”

等使者返回後,鄭成功和張煌言一起問道。

“膽子都嚇破了。”使者笑道,稟告兩位大人道:吳淞總兵馬逢知根本不敢接戰書,乞憐之意甚是明顯。

“好,再去傳信,就說只要他不把船隻攔在江上,我就不攻打他的營寨。”鄭成功大笑着說道。

使者領命而去後,鄭成功就下令全軍準備進入長江,張煌言思索了一下,向鄭成功提出一個建議:“不妨勒令馬逢知出降,如果他不肯我們就先攻打他,若是見我們攻勢猛烈可能就會徹底投降了;若是他仍不投降,所謂將爲軍主,他現在肝膽俱裂,也擋不住我們雷霆一擊。”

鄭成功想了想,搖頭道:“馬逢知手下有三千騎兵,是韃子在江南最大一股馬軍,和他交手必有損傷,再說兵法又有言:破軍爲下,全軍爲上。我們先下南京,到時候我不信他還不降,正好令他戴罪立功,爲我們的前驅。”

吳淞提督馬逢知接受了鄭成功的通牒,馬步一律不許出營,連江防炮臺都主動放棄,守軍盡數退回他的大營中。

同時鄭成功發信給崇明島守將樑化鳳,勸其投降。

樑華鳳執掌滿清蘇、鬆水師,和馬逢知一樣都是長江江防的關鍵將領,看到無邊無際的明軍水師後,他也和馬逢知一樣驚駭不已。現在崇明島在明軍水師的包圍中,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好像隨便一波大浪襲來就會傾覆。

“誰說鄭逆專注於福建的?”崇明島大營中,樑華鳳暴跳如雷,由於完全沒有預料到鄭成功會突然出現在長江口,蘇、鬆水師根本沒有做好交戰準備,岸防的炮臺上也沒有儲備足夠的火藥和彈丸,如果明軍發動猛攻,缺乏彈藥的炮臺估計堅持不了多久,弱小的蘇、鬆水師也會很快被明軍消滅。

無計可施的樑華鳳就讓把鄭成功的使者引來見他。

手裡拿着鄭成功的勸降信,看着眼前那虎視眈眈的明軍使者,樑華鳳感到滿嘴都是苦水,雖然有心拒絕,但這個“不”字卻怎麼也不敢吐出口。

“若是樑將軍一時不能決,那王上可以寬限幾天。”

樑華鳳沒有想到反倒是明軍使者開口替自己解了圍,鄭成功對付樑華鳳的策略和馬逢知相同,就是允許對方暫時不投降,只要對方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就可以。鄭成功需要馬逢知做的表示是棄守吳淞口的江防炮臺,而樑華鳳則需要收起全部蘇鬆水師,不干擾明軍的軍事行動。

“王上寬宏,末將敢不從命?”樑華鳳連忙應承下來,當着使者的面傳令全軍,讓崇明島周圍的清軍戰艦統統把船帆卸下,牢牢拴在港內,任何人都不許登船。

得到樑華鳳的回覆後,鄭成功心情變得更好,他對張煌言說道:“等攻破南京,就讓樑華鳳爲先鋒,帶着他的蘇、鬆水師去江西,爲朝廷收復南昌。”

接管了這些險要關隘後,鄭成功和張煌言的大軍就駛入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南京開去,沿途清軍只見滿江都是打着紅旗的戰艦,無不嗔目結舌。

第48節 專利(上)第23節 臨陣第54節 險境第4節 國民(上)第53節 齊射(上)第52節 決心第46節 脫逃(下)第37節 重慶第49節 擴張(下)第39節 哨探第43節 風向(下)第22節 殿下第12節 強渡(下)第49節 副手(上)第22節 尖兵第47節 贖買(上)第49節 坦承第39節 嚮導(上)第47節 證據(上)第60節 人心(下)第31節 大敵(上)第7節 交易第47節 證據(下)第4節 生變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黃雀(下)第25節 投奔(下)第23節 臨陣第45節 移民第44節 失蹤第40節 泥潭(上)第1節 代售第23節 臨陣第18節 詔書(下)第36節 修路第60節 算盤(上)第11節 攻勢(下)第7節 仲裁(下)第6節 事變(上)第25節 投奔(下)第8節 信用第33節 唐王第22節 謊言第8節 震怒(下)第19節 跋扈(上)第40節 入寇(上)第60節 戰俘第1節 精明(上)第30節 賽跑第24節 掠奪第2節 VIP第46節 接觸第31節 血戰(下)第20節 廷議第41節 失控(下)第20節 康熙(下)第35節 會面(下)第15節 戰象(上)第52節 反擊第59節 黃雀(上)第44節 條約(下)第36節 修路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徵稅第24節 掠奪第32節 爭奪(上)第38節 迎敵第43節 徵兵第12節 專家第8節 震怒(上)第11節 攻勢(上)第2節 目標(下)第50節 追擊(下)第50節 金磚第24節 怒潮(上)第17節 挖坑第23節 代理(上)第43節 徵兵第60節 人心(下)第25節 印象第42節 艱苦(上)第45節 處置第2節 競爭第53節 齊射(上)第46節 戰備(上)第15節 雙贏第34節 經濟第6節 事變(下)第47節 自救第52節 往事(下)第18節 詔書(上)第66節 加入(上)第52節 私心第24節 內憂(上)第7節 交易第37節 報告(下)第40節 打賭第39節 嚮導(上)第11節 劫營(下)
第48節 專利(上)第23節 臨陣第54節 險境第4節 國民(上)第53節 齊射(上)第52節 決心第46節 脫逃(下)第37節 重慶第49節 擴張(下)第39節 哨探第43節 風向(下)第22節 殿下第12節 強渡(下)第49節 副手(上)第22節 尖兵第47節 贖買(上)第49節 坦承第39節 嚮導(上)第47節 證據(上)第60節 人心(下)第31節 大敵(上)第7節 交易第47節 證據(下)第4節 生變第40節 印象(下)第59節 黃雀(下)第25節 投奔(下)第23節 臨陣第45節 移民第44節 失蹤第40節 泥潭(上)第1節 代售第23節 臨陣第18節 詔書(下)第36節 修路第60節 算盤(上)第11節 攻勢(下)第7節 仲裁(下)第6節 事變(上)第25節 投奔(下)第8節 信用第33節 唐王第22節 謊言第8節 震怒(下)第19節 跋扈(上)第40節 入寇(上)第60節 戰俘第1節 精明(上)第30節 賽跑第24節 掠奪第2節 VIP第46節 接觸第31節 血戰(下)第20節 廷議第41節 失控(下)第20節 康熙(下)第35節 會面(下)第15節 戰象(上)第52節 反擊第59節 黃雀(上)第44節 條約(下)第36節 修路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徵稅第24節 掠奪第32節 爭奪(上)第38節 迎敵第43節 徵兵第12節 專家第8節 震怒(上)第11節 攻勢(上)第2節 目標(下)第50節 追擊(下)第50節 金磚第24節 怒潮(上)第17節 挖坑第23節 代理(上)第43節 徵兵第60節 人心(下)第25節 印象第42節 艱苦(上)第45節 處置第2節 競爭第53節 齊射(上)第46節 戰備(上)第15節 雙贏第34節 經濟第6節 事變(下)第47節 自救第52節 往事(下)第18節 詔書(上)第66節 加入(上)第52節 私心第24節 內憂(上)第7節 交易第37節 報告(下)第40節 打賭第39節 嚮導(上)第11節 劫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