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等待(上)

建立書院在明朝末年並不算很了不起的事,最著名的非東林書院莫屬。不過在現在這個時候,由一方諸侯出面、出錢來辦一個書院就有些敏感了。當初文安之教鄧名這一招的時候,很多話都沒有說明,文安之沒想到鄧名對此完全不理解。

天子的官吏儲備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科舉正途,另一個就是貢院的學生。永曆天子東跑西顛,無暇召開科舉考試的時候,李定國就支持他在昆明辦學,教導少年們讀書,這些人自然就是皇帝的學生,將來也會成爲明朝的官員。對於這些學生的教育,便是權傾朝野的李定國也不插手,完全由天子一個人說了算。

鄧名不是什麼大儒,他辦學顯然不可能爲了傳承什麼門派,那就只可能是用來培養自己的預備官吏。換言之,如果在這個書院裡唸書不能帶來功名的話,士子們又何必去浪費時間呢?至於鄧名用書院這個名字,只是不打算明目張膽地培養、選拔官吏罷了,算是搶班奪權行動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鄧名這時已經注意到周圍的氣氛變得尷尬,不過他依舊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說錯了什麼——這幾年來他一直帶兵打仗,顧不得關注其它的事情,無論是文安之還是部下都認爲他應該懂,只是故意裝不懂而已。

見陳佐才臉上又出現了憤憤之色,而昆明其他人開始試圖把話題岔開,鄧名心裡感到愈發的不對了,心裡想到:“書院是文督師讓我辦的,他也支持我興辦教育,給不認字的孩子們開蒙,難道這裡面有什麼不妥嗎?”

四川和雲南的同盟還很脆弱,鄧名雖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還是急忙解釋了一番,稱自己這個書院面向成都的全體兒童,除了要教他們認識一些常用字外,還教算學等技巧,以便培養更多的人才,滿足成都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飢渴。

不過鄧名的話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他描述的義務教育在大部分人看來是沒有先例的。因爲昆明的人完全不明白鄧名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沒人接茬——除了陳佐才。

“鄧提督只是要教孩子們認字嗎?只是要把私塾變成官家來辦嗎?”陳佐才的語氣裡滿是懷疑,顯然鄧名說的他一個字都不信。

“確實如此。”好不容易有人出聲,鄧名對陳佐才真是感激不盡,他一個人坐在位子上唱獨角戲感到非常難受。

“下官曾經在昆明貢院教過書,”當年永曆在昆明開的貢院沒有幾天就關門大吉了,期間陳佐才就是教員之一:“不知道提督的這個書院裡教授夠不夠,下官應該還是能勝任的,正好閒來無事,可以去成都助鄧提督一臂之力。”

在陳佐纔看來鄧名肯定不會同意的,陳佐才只是爲了挖苦鄧名幾句,稍微出口惡氣罷了。這種培養未來官吏的地方,教育的關鍵不是學識而是忠誠,要保證從上到下都是自己人,才能教出死心塌地的文官集團來。

可惜鄧名依舊聽不懂,在他的印象裡,貢院出來的學生都是監生,那麼能夠在貢院裡教書顯然水平更是了得,聽了陳佐才毛遂自薦後,鄧名幾乎不假思索地答道:“歡迎,成都的書院確實是缺乏教授,只是怕陳先生不肯屈就。”

這個時代是官本位,當教師自然比不上當官吏吃香,鄧名招募來的士人都是沒什麼機會當官的底層士人。而陳佐纔是大理的望族,現在好歹也在朝廷裡有一席之地,平日還能出入晉王幕府,所以鄧名覺得對方多半不肯來自己的學校。

但陳佐才卻吃了一驚,完全沒想到對方竟然會答應下來:“難道這個書院真不是用來培植黨羽的?不對,若不是爲了培植黨羽,怎麼捨得花錢做這個?”在陳佐才的心目中,公立學校除了選拔官吏就沒有其他的功能了,所以他心思一轉,自認爲看懂了鄧名的意圖:“哼,他多半是覺得朝廷式微,想要拉攏忠臣義士,成就他的非常之謀。現在居然拉攏到我的頭上了!”

一個用來生產官吏的學校的負責人位置,當然不可能像鄧名說的那樣是個不起眼的職位,相反極其重要,鄧名把它遞給陳佐才稱得上是極爲露骨的收買了。但陳佐才心中卻是一陣陣地冷笑:“我對皇上、朝廷的效忠之志百死不悔,你想收買我嗎?這絕不可能。好吧,我就去一趟成都,定要讓你偷雞不成蝕把米。”

……

第二天陳佐才就和李定國說明了緣由,然後來鄧名這裡報到。在陳佐纔看來,書院是非常重要的輿論陣地,他既然下定決心要去成都的書院裡講述君臣大義,那當然是越早去越好。見到鄧名後,陳佐才就表示他願意馬上動身,先行一步趕去成都,只要鄧名給他書院祭酒的委任狀就可以。

鄧名也知道祭酒差不多就相當於校長,他從長江中、下游招募來的士人都是年輕人,上明軍的戰船以前,都是悶在家中讀書,既沒有多少閱歷,也沒有從事過管理工作。陳佐才本來是雲南的縉紳,投軍以後當過沐天波的把總,曾經去建昌催討軍餉、視察軍屯,又先後在永曆御前和李定國的幕府中效力,無論學識、閱歷,都比鄧名找的那些年輕士人強太多了。有這麼一個文武雙全的校長,鄧名覺得對成都的書院會有很大的好處——直到現在,鄧名依舊糊里糊塗,對昨天晚宴上爲何造成冷場還是一無所知,還以爲是自己不該在武將的宴會上談論教育。

看見陳佐才真地來了,又驚又喜的鄧名與其對答了一番,他對陳佐才的履歷和學問都非常滿意,馬上寫就了給他的委任狀,還建議他在雲南多呆幾天,以後和自己一起回去。

但陳佐才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破壞鄧名的篡位企圖,當然一天也不肯多呆,拿到祭酒的委任狀就連稱他急於上任,不能在昆明這裡多停留了——鄧名的喜悅之情都被陳佐才理解爲收買的手段。眼下陳佐才關注的是如何破壞鄧名的陰謀,而不是再簡單譏諷他幾句,因此陳佐才藏起心中所有的不滿。他已經打定主意,等到了成都他就要向學員們大聲疾呼,努力宣傳君臣綱常——這必然會導致鄧名惱羞成怒,但陳佐才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到時候大不了就是被野心家千刀萬剮而已。而一個烈士的死,更能給成都的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員們的天良。

陳佐才爲了這個崇高的目的,暫時虛與委蛇,隱藏起自己對鄧名這個野心家的鄙視,甚至還會違心地奉承他幾句,但若是長期和這個奸賊相處,陳佐才擔心自己會真實感情流露,讓對方察覺到自己的正氣——陳佐才決心要去成都,把忠臣孝子的大道理植進鄧名的書院裡,要是因爲自己忍不住再次出言譏諷亂賊而導致計劃失敗,那真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了。

得到鄧名的同意後,陳佐才深怕對方突然醒悟過來,所以一天也沒有多停留,急忙啓程離開昆明。反正建昌他去過一趟,現在手裡有鄧名的委任狀和介紹信,也不怕建昌方面不招待自己。

鄧名把新上任的書院祭酒一直送出昆明城,見到陳祭酒利落地翻身上馬,絕塵而去的時候,鄧名還不禁感慨:這位陳祭酒的馬術和軍人也相差無幾了,真是難得的人才。而且陳祭酒的工作積極性如此之高,顯然也是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家——這讓鄧名感覺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很不錯。

雲南的天氣四季如春,蒼山、洱海風景如畫,而且菜蔬品種豐富,有大量的可食用菌類,也很合鄧名的口味。不過李嗣業派來的衛士卻不讓鄧名自行採摘。據他們說,每年都有云南人因爲吃菌類而中毒,很多菌類在某些人的家鄉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在另外一處就會因爲依附的木頭不同而產生毒素,變得不可食用。所以只有本地人摘下來的菌類,纔可以擺上鄧名的餐桌,事先李嗣業派來的衛士們還要讓廚子們先嚐嘗看。

成都的莊稼一年兩熟,鄧名計劃在八月第二季糧食收穫後發起對重慶的進攻,過早返回成都也沒有什麼事情好做,他就在昆明這裡等待朝廷頒發給他的爵位。除了在昆明周邊遊玩,鄧名也很關心貴州那邊的局勢,似乎還有着什麼期待。

但一直到五了月底,貴州的吳三桂依舊很老實,沒有任何進攻雲南的徵兆。

“難道吳三桂就這樣一動不動了嗎?”鄧名和衛兵們在郊外遊玩時,對趙天霸說道:“以前我每次去什麼地方,總是有麻煩不停地找上門來,最後的結果也總是出乎意料;這次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地一動不動,那就是我第一次沒遇到任何意外就回都府去了。”

趙天霸心裡也有些着急,他不明白爲何一輪到自己出門,日子就突然變得平淡無奇起來:“皇上的聖旨還沒到呢,吳三桂他還有一段時間,提督不要着急。”——

筆者按:因爲長期的、日復一日的五千字更新,繼續主張諸位讀者手中的保底月票,所有vip讀者看一眼,本月都有保底月票,筆者的更新率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吧。

第27節 飲血第7節 變臉(下)第45節 合作第15節 相識(上)第56節 待遇(上)第55節 壓力(上)第25節 印象第17節 隱姓第46節 合營第34節 經濟第55節 俘虜(下)第50節 懷疑第49節 坦承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裁軍(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節 誤會(上)第12節 強渡(上)第7節 出口第13節 困獸第33節 搜索第58節 接觸(上)第58節 斷後(上)第36節 分攤(下)第20節 康熙(上)第47節 約戰第14節 初捷第59節 黃雀(上)第5節 放棄(上)第58節 戰書第45節 隊友(上)第28節 人心第44節 遊騎(上)第52節 縱火第51節 詐敗第57節 信件第33節 孤注(下)第30節 威壓(上)第36節 施琅第19節 跋扈(下)第31節 戰備第12節 圍困(下)第12節 圍困(下)第35節 表態第60節 算盤(下)第18節 激戰第7節 仲裁(上)第47節 證據(中)第8節 升級(上)第45節 隊友(上)第39節 衝突(下)第20節 僞詔(上)第54節 官銜第28節 借刀第59節 黃雀(上)第27節 合作(上)第16節 攀談(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6節 示威第14節 應對第16節 攀談(下)第42節 中立(下)第45節 移民第28節 算計(下)第35節 捆綁第33節 唐王第60節 算盤(上)第13節 提督第21節 煙霧(下)第25節 壓力(上)第49節 敗像第41節 遭遇(下)第34節 經濟第44節 夾擊(下)第50節 誤判(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8節 人心第65節 援助(上)第63節 黃雀(上)第23節 代理(下)第57節 強弱第2節 目標(下)第41節 獻計第42節 中立(下)第37節 等待(上)第21節 受降第33節 唐王第24節 怒潮(下)第66節 加入(上)第40節 泥潭(上)第21節 追兵第46節 證券(上)第11節 兩全(上)第24節 掠奪第10節 決議(上)第58節 同盟(下)第58節 斷後(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節 軟硬(上)第54節 霸氣(下)
第27節 飲血第7節 變臉(下)第45節 合作第15節 相識(上)第56節 待遇(上)第55節 壓力(上)第25節 印象第17節 隱姓第46節 合營第34節 經濟第55節 俘虜(下)第50節 懷疑第49節 坦承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裁軍(上)第57節 分贓(下)第1節 誤會(上)第12節 強渡(上)第7節 出口第13節 困獸第33節 搜索第58節 接觸(上)第58節 斷後(上)第36節 分攤(下)第20節 康熙(上)第47節 約戰第14節 初捷第59節 黃雀(上)第5節 放棄(上)第58節 戰書第45節 隊友(上)第28節 人心第44節 遊騎(上)第52節 縱火第51節 詐敗第57節 信件第33節 孤注(下)第30節 威壓(上)第36節 施琅第19節 跋扈(下)第31節 戰備第12節 圍困(下)第12節 圍困(下)第35節 表態第60節 算盤(下)第18節 激戰第7節 仲裁(上)第47節 證據(中)第8節 升級(上)第45節 隊友(上)第39節 衝突(下)第20節 僞詔(上)第54節 官銜第28節 借刀第59節 黃雀(上)第27節 合作(上)第16節 攀談(上)第69節 忠臣(下)第16節 示威第14節 應對第16節 攀談(下)第42節 中立(下)第45節 移民第28節 算計(下)第35節 捆綁第33節 唐王第60節 算盤(上)第13節 提督第21節 煙霧(下)第25節 壓力(上)第49節 敗像第41節 遭遇(下)第34節 經濟第44節 夾擊(下)第50節 誤判(下)第58節 接觸(下)第28節 人心第65節 援助(上)第63節 黃雀(上)第23節 代理(下)第57節 強弱第2節 目標(下)第41節 獻計第42節 中立(下)第37節 等待(上)第21節 受降第33節 唐王第24節 怒潮(下)第66節 加入(上)第40節 泥潭(上)第21節 追兵第46節 證券(上)第11節 兩全(上)第24節 掠奪第10節 決議(上)第58節 同盟(下)第58節 斷後(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節 軟硬(上)第54節 霸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