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決心

大功告成,鄧名打算再和陳佐才閒聊幾句就告辭,現在陳佐纔對四川的民風民情比鄧名還要了解得多。//

“回頭老夫再琢磨一下,把這個書名給改一改,此外,這本書最好也不能說是國公親筆寫的。”在鄧名起身道別的時候,陳佐才隨口說道,這是他剛纔閒談時想好的辦法。

“爲什麼?”本來已經要走的鄧名,突然又停下了腳步:“用我的名字不好嗎?如果話是從我的口中說出來,老師和學生們都更容易相信吧?”

“這當然沒錯。”陳佐才輕輕嘆了口氣,眼前這位成都的統治者其他什麼都好,就是太不懂得愛惜自己的名聲了,就好比當初辦這個書院也不知道改個名字,結果使得許多的人都認爲鄧名就是要搞一套謀朝篡位的工具出來。

略一沉吟,陳佐纔沒有正面回答鄧名的疑問,而是提出了一個人選:“鞏老先生怎麼樣?就說是他寫的。”

陳佐才和鞏焴長談過幾次,對方的學問、見識都讓陳佐才佩服得五體投地,陳佐才也很清楚鞏焴對鄧名非常關心愛護,雖然到四川的時間不太長,但居然也和文安之差不多了,簡直就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鄧名的身上。

“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呢?”陳佐才心裡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個念頭,但他馬上就將其驅散了:“我在胡思亂想什麼啊?我深受皇上的隆恩,被提拔爲……嗯,被提拔爲把總……總之,我絕不能辜負了皇上,要是沒有陛下的恩典,保國公還根本不會有機會見到我呢。”

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驅趕出去後,陳佐才繼續剛纔的話題:“不如就說是鞏老先生寫的好了,他反正連神主牌都燒了,這點事也不會放在心上了。”

聽到這句話鄧名才反應過來,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陳祭酒是覺得這本書對我的名聲不好啊?沒關係,我敢作敢當,再說,也不能什麼壞事都往鞏老先生頭上推啊。”

“國公的前程遠大,現在不知道輕重,以後會明白有個好名聲還是很重要的。”陳佐才微微搖頭,輕聲勸說道。

“嗯。”鄧名低頭愣了一會兒神,片刻後擡起頭來,語氣堅定地說道:“這本書就是我寫的,這樣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慈不掌兵,這個道理老夫也很明白。不過這事就像帶兵打仗一樣,每個人都需要各司其職。”陳佐才依舊沒有放棄說服鄧名的念頭,實際上,他認爲鄧名在一次次下江南的時候就做過很多不妥的事。其實很多公開出去不好聽的事完全可以讓手下挑頭去做,鄧名只要裝不知道就行了。有些話陳佐才並沒有挑明,他覺得自古以來一個能成大事的領袖總是會有比較好的名聲,因爲他自己注意維護,手下也明白這是君臣分工。鄧名的實際表現要比陳佐才所知道的大部分領袖都要好得多,如果再加上注意宣傳的話,打扮成一個聖人沒問題。

“陳祭酒怎麼也說起這種話來了?”鄧名聞言又是微微一笑。鞏焴就多次和他私下談過這個名聲的問題,而且鄧名也很清楚鞏焴到底在想什麼,就是要讓鄧名更好地爭取民心——老百姓都盼着能有個青天大老爺,更盼着能有個聖明的天子;不僅百姓有這個期盼,就是士人也是一樣。所以鄧名被包裝得越好,就越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百姓們越是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

鞏焴也承認鄧名到現在爲止名聲很不錯,不過爲什麼不更進一步呢?把那些強盜、帝國的理論統統交給別人去發佈好了,鄧名只要坐享其中的好處就可以。鞏焴甚至推薦過具體人選,一個是周開荒,鞏焴稱完全可以把此人打扮成一個殺人不眨眼、蠻橫兇狠的形象;此外還有一個任堂,也可以賦予他一個搖羽毛扇的陰謀家的形象。這樣,諸多關於帝國的理論都可以被稱爲出自這兩個人的策劃——鞏焴並不是沒考慮過毛遂自薦,不過他擔心自己年事已高,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離開人世,無法保證幫助鄧名把這個黑鍋背到底。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一件事,議會投票的那天,陳祭酒在議會裡說的那番話,我也聽說過了,陳祭酒講得很好。”鄧名輕嘆了一聲:“其實這種吃絕戶的事,仔細想一想,我好像也幹過。而且,如果這次東南督撫把案子辦成了,我也要去推銷債券的——我不可能看着他們把這麼一大筆銀子全部花到自己的軍隊上,或是進貢給清廷。”

陳佐才的臉上又浮出孤傲之色,不置可否地聽着。

“當我聽了陳祭酒的那一番話後,我就知道成都書院課教的很好,大家都懂得聆聽別人的話,這實在讓我喜出望外。”鄧名說到這裡對陳佐才抱了一下拳。

“教課是份內之事。”陳佐才簡短地答應了一聲,臉上也不動聲色,安靜地把鄧名的謝意收下了,其實他心裡的想法遠不是這麼簡單。

“這是保國公你的功勞。如果我那次當着劉晉戈、熊蘭和全體老師罵你的時候,你派人把我拖出去殺頭,那你的手下自然會有樣學樣,誰敢在他們面前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他們肯定不會輕饒。”陳佐纔在心裡默默想着:“因爲你不因言罪人——雖然你屢教不改,但你對我表現出來的尊敬,讓你手下都知道該怎麼對待諫言,可以不聽,但不能不讓人說,現在已經變成了全川的風氣。再說我又有一點名氣,所以這次去議會罵他們的時候,雖然他們都有權把我轟出去,但誰也不好意思喊衛兵這麼幹。”

現在鄧名向陳佐才表示謝意,稱讚他教導有方,陳佐才也無意去糾正對方的看法,同樣是在心中默唸:“你不因言罪人,那我就不平則鳴,這就是君子對君子的報答方式。其他的客氣話就不用說了,省得你這個年輕後生經不住誇,驕傲自滿起來。”

這時又聽鄧名說道:“五年前,明軍在重慶城下慘敗,我和其他潰兵一起逃向奉節,途中我 第 589 章 輕輕地放到了桌子上,索尼沉吟了一會兒,對鰲拜和蘇克薩哈說道:“現在江南如此混亂,歸根結底還是在鄧名身上。”

“正是。”鰲拜和蘇克薩哈異口同聲地答道,然後一起滿臉期待地看着索尼。

不久前康親王傑書又上了一份奏章,認爲等拿到漕銀後,清廷就可以揮師西進,取道潼關入陝西,集中河南、山西等地的綠營精銳於保寧、重慶,再加上精銳的河西兵,與鄧名再次決一死戰。

傑書顯然不願意灰溜溜地返回北京,而且無論是他還是遏必隆,都對淮安的失利相當不服氣,認爲如果不是因爲水網密佈,江南人心浮動,偵查不利加上朝廷一再催促等原因,他們不會遭遇挫折。而從保寧、重慶出發,只要糧秣準備充足,輔兵和牲口帶得夠多,完全可以走陸路攻擊成都。

只要攻陷了成都,那所有的動盪不安自然都迎刃而解,就是和鄧名拼個兩敗俱傷,也能阻止他繼續無休止地利用水師優勢騷擾湖廣、兩江、浙江、山東——與其讓官兵在這麼大的範圍上疲於奔命、處處設防,還不如集中人力、物力蕩平了四川。

這個計劃鰲拜和蘇克薩哈也是認同的。作爲去過四川的戰將,鰲拜表示,他認爲走漢中這條路攻擊西川是完全可行的。雖然路上沒有什麼人,但確實可以靠大量的民夫和畜力來解決運輸問題;對於陸戰,清廷也還有一定信心,而且北方的軍隊士氣也還不錯。比如河西的趙良棟,就多次叫嚷有信心把鄧名一舉蕩平——在鄧名燒死了洪承疇、襲殺了胡全才又生擒了郎廷佐後,敢這麼喊的人就沒有幾個了;而在高郵湖、浙江和山東之戰後,趙良棟這樣的好漢就更稀罕了,若是去打成都的話,趙良棟這樣的猛將一定要帶上,他的好搭檔張勇和王進寶不用說也得一起去。

只有索尼依舊擔憂,進行這樣大規模的動員會讓清廷有被掏空家底的危險。

要是能一勞永逸當然好,那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而且還能靠象牙和翡翠來彌補損失——高明瞻不是說西藏都是滿嘴長牙的大象和用來當門墊的翡翠嗎?

可若是戰事不利的話,那清廷又該怎麼辦?

“若是幾年前我們肯下這樣的決心,現在就不用坐在這裡發愁了。”鰲拜見索尼又沒了下文,焦急地勸說道:“如果我們現在捨不得花這筆錢、下不了這個決心,那再過些年,鄧名的流竄範圍只會變得更大,朝廷的負擔更重,說不定到時候我們連下這個決心的能力都沒有了,那纔是追悔莫及啊。”

第42節 說客第59節 黃雀(下)第38節 隔江第53節 慘痛(下)第1節 交換第29節 搏鬥(上)第11節 兩全(下)第29節 計謀第45節 南下第47節 情報(下)第9節 問話(上)第56節 宣戰(上)第31節 裁軍(上)第34節 問候(上)第19節 感慨(下)第14節 應對第7節 窮途第32節 才能(下)第3節 裁軍第60節 人心(上)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圍攻(上)第49節 訓練第40節 印象(下)第23節 援助第4節 一致(下)第60節 烽火第28節 盟軍(下)第41節 獻計第23節 瓷器第28節 盟軍(下)第3節 說服第6節 勇士第26節 觀感第29節 機密第40節 入寇(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3節 烈焰第5節 密信第29節 功名第31節 裁軍(下)第48節 專利(上)第30節 成長(上)第34節 攻勢第19節 一騎第34節 糊塗(下)第16節 攀談(上)第62節 蠢動(下)第46節 證券(上)第36節 備戰第38節 整訓(下)第23節 波瀾(上)第50節 追擊(上)第57節 強弱第19節 忠心(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節 放棄(上)第15節 朋友第37節 等待(下)第27節 合作(上)第54節 權變(下)第15節 軍心第48節 提案第54節 霸氣(下)第52節 私心第51節 保衛(上)第45節 合作第12節 專家第11節 劫營(下)第35節 鞏固(上)第40節 登陸第22節 尖兵第21節 煙霧(下)第19節 一騎第27節 派系(上)第7節 窮途第12節 調整(上)第27節 憧憬第19節 忠心(下)第20節 廷議第29節 搏鬥(上)第59節 安撫第19節 一騎第34節 晉王(下)第12節 混亂第34節 糊塗(上)第15節 攻防第54節 權變(上)第16節 攀談(下)第57節 夜戰(上)第62節 蠢動(下)第38節 隔江第47節 贖買(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0節 合夥第44節 先行第26節 生意(上)第49節 昆明第2節 軟硬(下)第1節 秘旨
第42節 說客第59節 黃雀(下)第38節 隔江第53節 慘痛(下)第1節 交換第29節 搏鬥(上)第11節 兩全(下)第29節 計謀第45節 南下第47節 情報(下)第9節 問話(上)第56節 宣戰(上)第31節 裁軍(上)第34節 問候(上)第19節 感慨(下)第14節 應對第7節 窮途第32節 才能(下)第3節 裁軍第60節 人心(上)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圍攻(上)第49節 訓練第40節 印象(下)第23節 援助第4節 一致(下)第60節 烽火第28節 盟軍(下)第41節 獻計第23節 瓷器第28節 盟軍(下)第3節 說服第6節 勇士第26節 觀感第29節 機密第40節 入寇(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3節 烈焰第5節 密信第29節 功名第31節 裁軍(下)第48節 專利(上)第30節 成長(上)第34節 攻勢第19節 一騎第34節 糊塗(下)第16節 攀談(上)第62節 蠢動(下)第46節 證券(上)第36節 備戰第38節 整訓(下)第23節 波瀾(上)第50節 追擊(上)第57節 強弱第19節 忠心(上)第62節 蠢動(下)第5節 放棄(上)第15節 朋友第37節 等待(下)第27節 合作(上)第54節 權變(下)第15節 軍心第48節 提案第54節 霸氣(下)第52節 私心第51節 保衛(上)第45節 合作第12節 專家第11節 劫營(下)第35節 鞏固(上)第40節 登陸第22節 尖兵第21節 煙霧(下)第19節 一騎第27節 派系(上)第7節 窮途第12節 調整(上)第27節 憧憬第19節 忠心(下)第20節 廷議第29節 搏鬥(上)第59節 安撫第19節 一騎第34節 晉王(下)第12節 混亂第34節 糊塗(上)第15節 攻防第54節 權變(上)第16節 攀談(下)第57節 夜戰(上)第62節 蠢動(下)第38節 隔江第47節 贖買(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0節 合夥第44節 先行第26節 生意(上)第49節 昆明第2節 軟硬(下)第1節 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