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節 慘痛(下)

根據李自成和吳三桂的誓約,李自成不但立刻將太子還給了他,而且還答應讓出北京城,讓吳三桂去輔佐明朝的太子,“自誓以後,各守本有之疆土,不相侵越,所有大順已得之北京,準與五月初一交還大明世守。”而誓約的最後一句則是:“如果北兵侵擾襲掠,合力擊之,休慼相共。如違此誓,天地亟之。”

“歸還北京,做攝政王,闖王開出的條件真是很不錯啊。”如果不是有前世的經驗,鄧名估計大部分聽到這個條件恐怕都會心動,畢竟當時清軍還沒有在關內成功立足過,如果吳三桂不獻山海關的話,估計還是不能;而吳三桂憑藉這樣的功勞,很有可能成爲曹操一樣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鞏焴沒有講,但鄧名覺得李自成開出這個條件的時候,肯定會認爲至少能安撫吳三桂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想到吳三桂毫不猶豫地倒向滿清了,放棄了獨立權,掌握朝政的機會、以及再造朝廷的功勳,剃髮投降了多爾袞,甚至連一絲的猶豫都沒有。

“吳三桂知道他根本守不住這麼多東西,就算他貪心拿下來,最後也得被別人奪了去,而且還會多面豎敵耗盡他的兵力。不過所謂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平西王面對這麼大的誘惑,居然一點兒也不心動,或者說就算心動也絕對不會爲此去莽撞行事,當真是豪傑啊。”說到後來,鄧名對吳三桂都忍不住用上了平西王的稱呼,換個稍微頭腦不清醒的人,恐怕都會抱着“富貴險中求”或是“不做怎麼知道做不到”的心理去賭一把,替李自成擋住多爾袞,或是暫時繼續中立,而不會讓清、順之間的平衡被立刻打破。

對吳三桂來說,這無疑是極其明智而且有利的選擇,但對中國來說,則是大不幸了。收起所有對吳三桂的輕視之心後,鄧名又開始琢磨李自成的策略,發現其中的算計也是相當了得:“北京剛剛拿下,闖王說還就還,如果能不毀約的話——那闖王還真是拿得起、放得下。”

“皇上當時的難處和吳賊一樣,甚至比吳賊還要大上很多,”鞏焴又是一聲苦笑:“而且早已經騎虎難下,國公大概想不到吧,在山西的時候,皇上、平章就不想打北京了,但形勢比人強,逼得皇上不得不一步步走到北京城下,當時若是能把北京扔給中立的吳三桂,坐山觀虎鬥,那平章恐怕做夢都要笑出聲來。”

永昌元年,李自成剛剛取得陝西,同時命令袁宗第經營湖廣,河南的根據地因爲東林大佬侯洵在開封掘河,已經變成了一片澤國。四川的張獻忠態度曖昧,北方已經和清軍接壤,大順的戰略形勢依舊相當嚴峻。

而一開始對山西的進攻,本意也是爲了西安的安全而發動的掃蕩性戰爭。當時明廷判斷李自成如果有意進攻京師的話,也肯定不會走山西這條路,因爲上面重兵密佈;但沒有想到李自成偏要走這條路,因爲李自成的目標本來就是嚴重威脅西安安全的這些明朝重兵,而不是北京。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山西明軍聞風而降,十幾萬大軍向六萬順軍交出堅城要塞。

“東征唯一一場仗就是寧武之戰,放在河南可能這都不算什麼,因爲周遇吉前後就守了一天,然後就被我軍擊敗了。在河南的時候這種一天見勝負的仗估計很快就不會有人記得了,但東征中的寧武之役被反覆提及,就是因爲實在沒有別的好提的了。而且就是周遇吉,其實都是誤會。”永昌元年的東征,是大順的輝煌勝利,但鞏焴說起來卻毫無喜色。

“誤會?”

“是啊,從西安出發的時候,我們有六萬軍隊,權將軍(劉宗敏)帶着兩萬前鋒,號稱五十萬,皇上帶了四萬人,號稱百萬。我們宣佈要推翻明廷,號召地方官吏獻土投降——出征嘛,總要有點氣勢,把目標說的大一些。但沒有想到居然這麼輕鬆,出兵後不費一刀一槍,就拿下了大半個山西,受降了十萬多明軍。而周遇吉把我們的檄文信以爲真,誤會我們確實是要奔北京去的,所以他棄城逃跑,放開了通往北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寧無關,多半心裡琢磨着:你們不是要去北京嗎,那你們過去好了,讓我呆在這裡看看風頭。”但李自成此戰的真實目的是爲了保證西安的安全,當然不能讓周將軍在身後看風頭,就離開大陸追了過去,趕到寧武城下把他消滅了:“打寧武用了一天,打完皇上就想回師了,因爲連姜鑲都投降了,整個山西已經平定了,明廷能夠用來威脅西安的重兵已經全部不復存在了。”

“可你們沒有回師,”鄧名隱約猜到了李自成的難處:“因爲投降的明軍太多,闖王養不起了嗎?”

“正是,陝西三邊本來就需要外地賦稅的支援,不過靠着整頓吏治,還有沒收的秦王府財產,我們還支撐得住;但山西也是一樣,每歲都要上百萬兩的軍餉,以前是明廷給,但現在投降我們了那明廷肯定是不給了。這十幾萬降兵降將,把他們統統遣散吧,那以後恐怕就沒有人願意投降大順了,但如果不遣散,平章說那是萬萬養不起的。”

因此在姜鑲投降後,李自成的東征非但不能勝利結束,反倒要爲尋找新的財源而戰,這時李自成發出了東征後的第二道檄文,勸崇禎投降。不過在大順取得空前大勝後,檄文看上去反倒像是遭遇了大敗一般,在這篇新的檄文中,李自成一反之前稱崇禎爲無道昏君的說法,反倒讚賞崇禎“君非甚暗”;在幫崇禎推卸了不少責任後,李自成還公開號召明朝大臣要繼續忠於崇禎皇帝。無論是替敵國的皇帝洗脫罪名,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號召敵國的臣子要格盡職守,忠君愛國,這都是古往今來的頭一份。

不過這個時候李自成的檄文還是蠻有氣勢的,要求崇禎皇帝自降爲藩王,禪位給順王李自成。鞏焴對鄧名解釋道:“如果大明成爲大順的藩國了,那讓它進貢些軍餉總是可以的吧?”

但李自成的號召顯然沒有起到作用,在崇禎皇帝拒絕禪讓的同時,紫荊關等地的北直隸兵馬也開始接二連三地向順軍投降,很快就連代帝出征的大學士李建泰都領着崇禎的四萬禁衛軍向李自成投降了。

“不但沒有能逼崇禎甘心進貢,反倒又多了十幾萬降軍,這又是一大筆軍餉啊。”鞏焴一臉的無奈,到這個時候,李自成連遣散投降的明軍都不太敢了,因爲投降的明軍實力已經超過順軍主力好幾倍,要是一下子羣起作亂,李自成還得千辛萬苦地殺回陝西去。

當逼近京師後,李自成發出了東征後的第三道檄文,建議崇禎接受他的投降,只要承認李自成的順王地位,而且把山西、陝西等地封給他做藩國,並且提供軍餉,那李自成就嚮明廷投降。

“嗯。”鄧名把鞏焴敘述的東西串了起來:

最一開始,李自成帶着兵馬殺出了西安,衝着崇禎大喝一聲:昏君,我來推翻你了!崇禎則不甘示弱:我兵馬比你多,你這是來送死!

等順軍幾乎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山西后,李自成的口氣軟下來了:發現你也不是很昏的皇帝,咱們還是有話好好說吧。而崇禎一如既往地強硬。

然後就是順軍一路暢通無阻地開到了北京城前,這時李自成已經隱隱有求饒的意思了:明君,乾脆收留我做您的臣子吧,只要您肯發軍餉就行。但崇禎還是不鬆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早在三月三日,韃子的使者送了一封信到榆林。”鞏焴提到的這封信,就是多爾袞給李自成的那封信,約李自成共同討伐明朝,由遲啓龍專程送到榆林守將王大都手中:“王將軍款待了韃子的使者,說由於這封信沒有寫明是給皇上的,所以王將軍不小心擅自打得開了。王將軍稱會把這封信的內容轉告皇上,請多爾袞再寫一封表明是給皇上的信,然後趕快送來,好交給皇上證明他沒有胡說。”

“這是緩兵之計吧?”鄧名問道。

“是。當看到這封信後,皇上和平章都非常重視,因爲韃子已經正式詢問了我們對清國的態度,我們不可能答應和韃子約定平分中國的土地和人民,但如果拒絕,那韃子就會成爲大順的敵國。當時大家都認爲,王將軍這個計策只能給我們爭取兩到三個月的時間,當多爾袞第二次送來信件的時候,皇上就無法不表明態度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儘快停止東征,返回西安,部署山西和陝西的關口防禦。”

因此就有了李自成在北京城下的談判,三月十七日,北京城外的明軍向李自成投降,十八日,順軍佔領了彰義門兩側的城牆,此時李自成和劉宗敏一起來到彰義門城下,要求再次和崇禎談判。得到守軍許可後,李自成把太監杜勳派了進去,這次李自成列出了很具體的條款,更苦口婆心地給崇禎講解議和的好處:李自成不但會立刻把北直隸等地的土地、軍隊都還給崇禎,而且還願意幫助崇禎抵禦滿清入侵,更能在必要時幫助崇禎鎮壓其他的農民軍。

這個條款讓鄧名趕到非常驚訝,因爲李自成一個“羣寇”就把自己也給罵進去了,而且這也是李自成唯一一次改變了對農民軍的稱呼,更推翻了闖營的正義性。李自成在這封議和條款中的立場,已經和離開西安時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幾乎是在駁斥自己出兵時的那封檄文,從這封條款的用詞中,鄧名能感到李自成不惜一切代價要結束東征的急切心態,已經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了。

“當夜,杜勳出來了,說崇禎還是不同意。但是皇上的帳內一片沉寂,最後權將軍(劉宗敏)跳將起來大喝一聲:‘這狗皇帝,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拿下北京!我們把他的銀子都搬出來,他都守得住長城,我們也守得住。”接下里的不用鞏焴多說鄧名也知道,在崇禎皇帝拒絕了李自成最後的招安請求後一個時辰,順軍開入北京城。但出乎李自成意料的時,崇禎根本沒有銀子,但崇禎的遺產——整個北方邊境的數十萬軍隊、無數需要維護、修繕的堡壘,都被李自成不情不願地繼承到手了。

“當時皇上手中的主力就是離開西安時的六萬人,但從潼關到北京,向皇上投降的軍隊已經有了近四十萬,對於吳三桂根本不敢不招安。因爲若是血拼一場,那皇上的主力立刻就會折損很多;而如果對方不投降我們也不去征討的話,那立刻就會被數十萬降軍看破虛實,他們蜂起作亂的話,我們靠六萬人根本無法鎮壓,更不用說我們還付不出軍餉來。看起來根本的辦法還是下江南,取東南財富來養西北之兵,但韃子還在關外虎視眈眈,數十萬新降的軍隊還需要軍餉安撫、需要兵力震懾,當時以六萬兵馬震懾北方數省這幾十萬降軍、對抗韃子的威脅就已經讓所有人都坐立不安,更不用說再分兵下江南了。”

因此李自成就採用追贓助餉的辦法來儘快獲得軍費,並努力招降吳三桂等手握軍權的將領,這時鞏焴等大順君臣都意識到現在他們坐在火山口上,南北兩面受敵,財源枯竭,而且還有數倍於嫡系的降軍在內。

不過對於這個形勢,沒人拿得出好辦法來,聽說清軍有破口入關的可能後,李自成沒有任何選擇必須要設法禦敵於國門之外,因爲現在大順已經是在懸崖邊上了,依靠攻滅明朝的聲威勉強維繫着局面的穩定;而一旦讓清軍入關導致局面混亂,那局勢就可能發生全線崩潰。

“所以吳三桂既然肯和我們約誓,就非答應下來不可。”鞏焴說道。

“不僅如此,如果吳三桂利慾薰心地去當大明的攝政王,那麼北直隸就算是扔給他了,闖王不但拋下了一個大包袱,而且還得到了一個盟友,最重要的是,這個盟友的實力會不斷削弱,最後可能會越來越依賴闖王。”鄧名把鞏焴沒有說出口的那層計算點破:“但吳三桂太精明瞭,他知道東西看着雖好,沒有實力拿下也沒有用,還不如徹底倒向一方,而韃子在關外經營了三十年了,嫡系軍隊是大順的三倍左右,還有穩固的領土和財源,沒有兩面受敵的威脅。所以吳三桂選擇了韃子,也沒有因爲闖王的條件而發生過動搖。”

按照鞏焴的這個說法,雖然一片石之戰清軍很重要,但最關鍵的人物絕不是多爾袞而是吳三桂,雖然是三方中最弱小的一方,但吳三桂卻是這場大戲的導演。而這是多爾袞掌權以來的第一仗,聰明的吳三桂也就安居幕後,把一切榮耀都歸於多爾袞。因此在兵部詢問吳三桂具體戰況的時候,吳三桂纔會讓對方直接去問多爾袞,而多爾袞給盛京的報告,關於一片石之戰也是相當模糊,甚至是前後矛盾的。

“回到北京之後,皇上就釋放了吳襄一家,吳三桂和我們約誓的時候,皇上有意放回他老子,但吳三桂表示只要太子和陳妾就行了,他父母可以作爲人質。因此皇上對我們說,吳三桂這人果然是個梟雄,看起來就是好殺了他的父母也沒有什麼用,還不如留下來。”直到敗退回北京後,李自成、牛金星君臣才醒悟到他們對吳三桂的判斷完全錯誤,不過即使吃了這麼一個大虧,李自成的第一反應依舊是釋放吳三桂的親族而不是殺了泄憤。

“國公可知道這是爲何嗎?”鞏焴這次沒有解開謎底,而是當做題目用來考鄧名。

鄧名沉思了很久,最後緩緩地問道:“是不是闖王直到整個時候,依舊希望離間多爾袞和吳三桂?”

在此之前,吳三桂在檄文稱自己是要做明朝忠臣,在一片石之戰後,吳三桂還在發榜說他只是向清國借兵。

“正是,”鞏焴頜首道:“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平章獻兩份吳三桂的揭帖給皇上,下面的落款是監國大學士平西王吳。皇上見到了,眉目間又有喜色,催促衆將抓緊時間撤離北京。但二十八日,又有一封新的榜文送到,上面已經改成了平西親王吳,下書順治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所以闖王當天就殺了吳三桂一家,因爲闖王知道留着他們也沒有絲毫的用處了。”鄧名長嘆一聲,當時吳三桂聲稱借兵,多爾袞對這個也表示默認,北京人一開始也認爲攝政王是平西王吳三桂,清軍是請來的友軍。而只要這種情況發生,那吳三桂和多爾袞就依舊有矛盾可以利用,李自成不殺吳三桂一家來避免雙方形成不共戴天之仇,放棄北京給多爾袞和吳三桂去產生矛盾,仍有機會從被兩家合擊的局面中跳出來旁觀:“闖王實力不足,只能寄希望於敵人內訌,但只要吳三桂不頭腦發昏,闖王就束手無策。”

不過吳三桂並沒有給李自成這個機會,他選擇了徹底投降,而多爾袞對此當然求之不得,如果吳三桂、高第、唐通等明軍軍頭態度強硬,那他也能接受一個援兵的名義,就像他剛入關時對吳三桂榜文的默認;但既然明軍實力派都不打算維持一個名義上的明廷而是全力幫助清軍建立統治,多爾袞自然也不會把好處往外推。

永昌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在吳三桂把自己的落款從監國大學士平西王吳改爲平西親王吳時,清兵入關的局面就已經不可改變,鄧名前世的神州陸沉命運,也是在四月二十六日這天確定的,而不是之前發生一片石大戰的四月二十二日,在這一天,李自成軍事和政治上兩條戰線上都是敗局已定,而吳三桂者在這天把中國賣了一個好價錢。

“鞏老先生和我講了這麼久的往事,應該不是單單爲了告訴我吳三桂不是易與之輩吧?”

第17節 政策(下)第18節 鏈條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接觸(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6節 觀感第23節 瓷器第68節 混亂(下)第25節 矇蔽第37節 刺客第46節 證券(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8節 奔波第34節 糊塗(下)第28節 人心第57節 強弱第8節 信用第39節 良機第14節 強攻(上)第13節 試探(下)第47節 證據(上)第6節 親征(上)第44節 夾擊(下)第28節 借刀第19節 忠心(下)第44節 失蹤第36節 否決第9節 海權第2節 賞罰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軍旗第20節 困獸第49節 坦承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駭浪(上)第2節 抵x制第25節 駭浪(下)第13節 天明(下)第26節 兄弟(下)第9節 海權第48節 融洽(上)第19節 感慨(下)第11節 兩全(下)第15節 出降(上)第20節 康熙(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4節 洞悉第39節 王佐(上)第51節 夢想(上)第39節 嚮導(下)第30節 新年第22節 突破(上)第29節 道破第16節 甕中第40節 困境第54節 霸氣(下)第45節 突破(下)第47節 贖買(下)第34節 動搖第1節 精明(上)第19節 感慨(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5節 俘虜(上)第52節 登陸(下)第27節 反攻第5節 重整(下)第17節 衝擊(下)第26節 反覆第39節 哨探第26節 判斷(下)第29節 道破第5節 退兵第56節 宣戰(上)第22節 搶攻(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9節 訓練第38節 迎敵第63節 黃雀(上)第8節 戰備(上)第53節 慘痛(下)第59節 細作第59節 魔鬼(上)第58節 同盟(下)第30節 變化(上)第38節 隔江第35節 進軍第9節 送神(下)第42節 中立(下)第42節 說客第35節 會面(下)第37節 刺客第27節 飲血第45節 合作第33節 通牒第40節 困境第47節 贖買(上)第40節 入寇(下)第41節 失控(下)第46節 接觸第6節 疑惑
第17節 政策(下)第18節 鏈條第39節 嚮導(上)第58節 接觸(上)第54節 權變(上)第26節 觀感第23節 瓷器第68節 混亂(下)第25節 矇蔽第37節 刺客第46節 證券(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8節 奔波第34節 糊塗(下)第28節 人心第57節 強弱第8節 信用第39節 良機第14節 強攻(上)第13節 試探(下)第47節 證據(上)第6節 親征(上)第44節 夾擊(下)第28節 借刀第19節 忠心(下)第44節 失蹤第36節 否決第9節 海權第2節 賞罰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軍旗第20節 困獸第49節 坦承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駭浪(上)第2節 抵x制第25節 駭浪(下)第13節 天明(下)第26節 兄弟(下)第9節 海權第48節 融洽(上)第19節 感慨(下)第11節 兩全(下)第15節 出降(上)第20節 康熙(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4節 洞悉第39節 王佐(上)第51節 夢想(上)第39節 嚮導(下)第30節 新年第22節 突破(上)第29節 道破第16節 甕中第40節 困境第54節 霸氣(下)第45節 突破(下)第47節 贖買(下)第34節 動搖第1節 精明(上)第19節 感慨(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5節 俘虜(上)第52節 登陸(下)第27節 反攻第5節 重整(下)第17節 衝擊(下)第26節 反覆第39節 哨探第26節 判斷(下)第29節 道破第5節 退兵第56節 宣戰(上)第22節 搶攻(下)第34節 問候(下)第49節 訓練第38節 迎敵第63節 黃雀(上)第8節 戰備(上)第53節 慘痛(下)第59節 細作第59節 魔鬼(上)第58節 同盟(下)第30節 變化(上)第38節 隔江第35節 進軍第9節 送神(下)第42節 中立(下)第42節 說客第35節 會面(下)第37節 刺客第27節 飲血第45節 合作第33節 通牒第40節 困境第47節 贖買(上)第40節 入寇(下)第41節 失控(下)第46節 接觸第6節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