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功名

本來鄧名還考慮進行一些經濟規劃,不過掂量了一番自己的數學水平,以及能夠在這個時代找到的數學幫手後,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秀才功名的給予問題,成爲了成都周圍軍民最熱衷於討論的話題。自從新政策發佈後,現在無論是城外種地的秀才,還是成都府的駐軍,幾乎人人都把“秀才”和“欠條”掛在嘴邊。熟人見面,互相問好之後,不出三句話就會討論起這個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現在成都附近的百姓都是散居而沒有形成村落,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德高望重的族長出來進行總結性發言。臨時搭建的宣講臺一下子變成了居民聚集的場所,加上現在又是農閒階段,衆多秀才終日聚集在一起議論這項政策。

得知此事後,鄧名立刻找到了仍毫無反應的劉晉戈,讓他派人去各個宣講臺站崗。這些宣講臺都是提刑衙門的兵丁在荒地上搭建起來的,鄧名認爲它們應該是成都官府的財產,因此每個登臺講話的秀才要收一元作爲演講半個時辰的費用。付費後會有提刑衙門的兵丁幫助維持秩序,不許別人搶奪付費者的使用權力,還可以提供一個鐵皮擴音器。由於欠條剛剛開始印刷,所以如果演講者手中沒有,可以在提刑衙門記賬。

半個時辰一元,這當然並沒有多少收入,可鄧名希望藉此進一步鞏固欠條的信用。此外,一元就相當於一升糧食,肯花一升糧食上臺說話的,大多都是比較有政治天賦的秀才,既需要進行鼓勵,也值得把他們的姓名記錄下來跟蹤觀察。

白天用於演說的時候,這些講臺是免費旁聽的,但從傍晚開始也許會有收費演出——這個主意依舊是鄧名想出來的。劉晉戈多日來苦苦思索,但一個收費項目也沒想出來。

劉晉戈按照鄧名的建議,從成都府軍中挑了一些士兵組成演出隊,去遠近的宣講臺巡迴表演戲曲和雜耍,每個觀衆要收一角的門票錢。雖然表演的水平相當一般,但觀衆們還是提前趕來佔個好位置,看得津津有味。事先鄧名曾和劉晉戈和衛士們說,現在欠條的信用度比較低,所以百姓很願意用來消費——以前若是讓百姓隔三差五地花幾個大錢去看戲,多半沒有多少人願意去——事實也證明了這個判斷,雖然收入有多有少,但各個集合點的演講費和表演門票收入加起來,一天也能給提刑衙門掙回百來元錢。

實施後的第二天,鄧名又去視察了一遍。鄧名對劉晉戈說,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等到農民更富裕了,可以根據座位的前後區別收費,比如第一排三角、末排一角,通過消費者對消費質量的追求和攀比心理提高收入。見到鄧名隨隨便便就能拿出一個又一個回收欠條的辦法,劉晉戈佩服得五體投地,並且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勝任行政長官的能力。

不少衛士都覺得劉晉戈確實沒有什麼悟性。任堂雖然略有同感,但還是好言安慰劉晉戈說,在這個世上,恐怕很少有比鄧提督更會做買賣的人了,輸給鄧提督實在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半個月後,先後從江油和綿竹返回的劉曜、楊有才二人,從兩地帶回了五千多男丁,還有兩千婦孺。得知成都的鉅變後,劉曜和楊有才暫時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這一年來,鄧名的種種政策給二人帶來不少好處,讓成都恢復了一定的自衛能力,因此他們對鄧名的任何新政策都不會立刻反對。

剛剛抵達成都的五千多男丁,他們的身份大都是隸屬於將領的輔兵,住下幾天以後聽說了鄧名的法規,立刻就掀起了退軍還民的狂潮。

大批的軍戶紛紛奔到劉晉戈的提刑衙門前哭訴,說他們本來就是大明的百姓,是被江油、劍閣等地的軍官強逼着從軍的,現在他們堅決要求鄧提督爲民做主,恢復他們的平民身份。不少人還表示願意按手印,保證繳納雙倍的保護費給提刑官衙門,如果還不行,三倍、五倍也可以商量,只要能換到欠條成爲秀才就好。

這種思潮當然給剛剛抵達成都的外地將官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他們根基不穩,只能跑來向鄧名訴苦,稱這些輔兵多年來都在他們的軍中吃糧,本人不但堅持抗清,而且還響應號召來到成都投奔鄧名,要求鄧提督看在他們這些功勞、苦勞的面子上,讓提刑官衙門回絕輔兵們的無理要求。

至於成都的本地官兵,目前還暫時持觀望態度。劉曜和楊有才的控制力相對要強一些,所以成都兵打算先看看外地兵的鬧事結果,如果外地兵得手,他們再參與鬧事不遲。

察覺到自己身下是一座醞釀着噴發的活火山,劉曜和楊有才也坐不住了。和自己的手下以及外地軍官進行了充分交流後,二人聯合任堂一起找來。鄧名知道這就是成都軍方和士人集團的聯合反抗,對此他不敢掉以輕心,早早就打定了分而治之的念頭。

請劉曜和楊有才坐下後,鄧名首先笑容可掬地再次稱讚了一遍他們執行焦土抵抗的功績,對他們帶回如此衆多的男丁表示了極大的欣賞。眼下大敵當前,鄧名根本不願意觸怒任何軍方勢力,更不用說代表軍方勢力而來的劉、楊二人。

民政是軍事將領不該插手的,否則就會引起君父的猜忌,除非民政嚴重影響到軍心。正是因爲這種思維慣性,所以劉曜一開始並不打算在秀才功名上對鄧名指手劃腳,直到軍中暗流涌動,讓大小軍官都驚慌失措。

劉曜首先質疑的就是平民享有的權利是否過高。當然,大明幾百年來平民的地位一直要比當兵的地位高,不然也不會有充軍這樣的刑罰或是“好男不當兵”這句話。但兩者相差並不算太多,因此靠軍餉和口糧可以拉攏一部分平民自願從軍,數量適合的糧餉也可以讓士兵安心地留在軍中當兵。

但鄧名推出了新法令後,平民的地位就比士兵高得太多了,再想讓士兵安心呆在軍中,那無論賞罰,需要付出的成本就不是將領們能夠承擔的了。

“劉帥所言極是。”鄧名聽得連連點頭,這當然不表示他贊同劉曜的意見。公民的平等權利,提高婦女地位,提倡法治與科學,這些都是鄧名想做的,也被他視爲一個五四後的新青年應有的社會理想——要不是根本行不通而且反彈太強,鄧名倒是很想授予所有擁有欠條的婦女秀才功名。

見劉曜進展順利,任堂也急忙搖旗吶喊:“買賣*官職,亡國之兆,提督三思啊。”

“好像我不給他們秀才的名義,大明的國勢就如日中天一般!”鄧名腹誹道。在他看來,賣*官鬻爵並不是亡國之兆,而是國祚將盡的結果——不賣*官鬻爵就沒法苟延殘喘下去,趁着還有人買,賣一點是一點,等到國亡了就徹底一文不值了。

不過兵法有言:欲取先予。好比做買賣時的討價還價,顧客開口要求打折後,要是一點折扣都不打,那就是不給顧客面子,容易攪黃了買賣,所以賣家怎麼也要抹去點零頭——我都這麼給面子了,你還不買未免也太不仗義了吧?除非遇上真正深諳兵法的高手,一般人還是會掏錢的。

“嗯,那就改稱同秀才怎麼樣?以顯示區分。”鄧名先讓了任堂一步。不過他料定這點小讓步不可能讓任堂滿足,不等對方做出反應,急忙向劉曜說道:“那我也給予士兵一些秀才待遇,怎麼樣?”

“不妥啊。”劉曜立刻反對道:“不能實行肉刑……僅此一條就行不通。”

見劉曜已經出聲反對,他的同盟軍任堂覺得沒有必要衝鋒在前,就高興地坐在邊上樂觀其成。

“對,軍隊中講究的是令行禁止,我也不會干涉軍中的事。但當士兵不在軍中的時候,他們享受和同秀才完全一樣的待遇,見官不拜、不需要路引,不能受肉刑……不但是士兵,就是軍官也都一樣。”鄧名特意指出一點:“同秀才和秀才不完全一樣,徭役中的兵役是不能免除的。”

“所以,各軍可以徵兵,也可以把同秀才徵爲士兵?”劉曜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楊有才卻突然驚喜交加地問道。

“什麼?”任堂一聽就急了,把平民收入軍籍是一種懲罰,強拉壯丁雖然是大明殘餘領土上的常見現象,但並不符合法理。他聽楊有才的意思要把這種違法的行爲合法化,急忙出聲阻止:“這當然不行了。”

楊有才話一出口就覺得自己有些異想天開,以前把非軍戶徵爲士兵都不合法,更不要說徵秀才;任堂出言呵斥的時候是出於義憤,認爲鄧名只是沒有仔細考慮,失言而已。

但出乎他們兩人意料的是,鄧名沒有立刻回答這個問題,而是仰天開始看屋頂,顯然在鄭重其事地思考這個問題。

“提督,提督!”見到鄧名開始思考楊有才的提議,任堂已經非常不滿,他連聲呼喚着。

鄧名思考了一會兒,覺得現在立刻拋出兵役制度震動太大,一次給百姓太多的信息容易造成思想混亂。高明瞻的軍隊可能已經越過劍閣,眼下不是拿出太多改革方案的好時機。

“楊帥說得有理,我認爲原則上是沒錯的,軍隊應該可以根據需要從平民中徵兵。不過這個比例一定要把握好,因爲如果徵兵過多,就沒有人種地了。”鄧名覺得將來如果實行兵役制度的話,那服役一定年限後退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這種底牌要等開始討價還價的時候再拿出來,暫時沒有透露給軍方的必要:“我覺得,士兵可以視爲服兵役的同秀才,爲了軍隊的戰鬥力,需要在軍中取消一部分同秀才的待遇,而爲了獎勵他們放棄這部分待遇,官府會付給軍餉。除了你們給士兵的那一份外,我還會支付給他們一份軍糧,不過暫時可能要先付欠條。”

如果鄧名有二十年的準備時間,他就會嘗試教育百姓質疑封建等級制度,不過現在他沒有時間來消除百姓對士人的仰視心理,所以乾脆把底層提升到高等級的位置上。不是小民要給士人磕頭麼?好,現在大家都是士人老爺了。

在軍隊中鄧名也打算照此辦理,以後從軍官到士兵,可以擁有一個等同縉紳的身份地位。想到這裡,鄧名忍不住走神,想到了自己畫的那幾張高跟鞋草圖,直到現在爲止,鄧名還沒有想出什麼辦法來提高婦女地位,這可是對勞動力和創造力的極大浪費。

把士兵的待遇提高到可以和平民相比的水平上,鄧名再出一份軍餉幫助穩定軍心,劉曜和楊有才覺得基本達到了此行的目的。

“那給官兵的這個功名該叫什麼呢?”楊有才關切地問道。即使身爲高級軍官,但只要是軍人身份,在縉紳面前就會感到矮人一頭,因此這個待遇楊有才也很想要:“比同秀才又差了一些,那再加一個‘如’字怎麼樣?”

“如同秀才?可以,就用這個名字吧。”鄧名答應了。

“此外還有一事。”劉曜一欠身,又道。

“請講。”

“末將聽說同秀才不可以持有弓弩,但可以佩戴刀劍、火器?”

“正是。”

“哎呀,提督有所不知,這條規矩是國朝初期定下的,秀才可以持刀劍,但不能有盔甲、盾牌、弓弩和長矛。只有刀劍在身,秀才固然能夠對付劫道的山賊土匪,但沒有盔甲、盾牌、弓弩、長矛,就無法對抗官兵。”劉曜急忙給鄧名解釋起來:“其它的也罷了,這火器卻不可小覷,如果製作精良,威力恐怕比弓弩還要大!”

鄧名心道:“我怎麼會不知道,我衛隊中還有好幾把火銃呢,不過我的目的沒有必要現在就說出來。”

“應該禁止同秀才擁有火器。”劉曜和楊有才異口同聲地說道:“雖然好的火器難尋,但萬一民間擁有了,那就是非同小可。”

“祖宗之法不可變!”鄧名斷然拒絕道:“祖制裡不禁火器,那就不能禁。”

“正是,祖宗之法不可變。”任堂剛纔已經徹底失去語言能力了,聽到這句話後感覺突然恢復了活力,大叫起來:“提督明鑑,功名不可輕授,就是同秀才和如同秀才也不可以。”

“事急從權。”鄧名不爲所動。

他對劉曜和楊有才說道:“將來官兵如果受傷致殘的話,我覺得不一定還要呆在軍中,可以離開軍隊。”鄧名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將來推出服役的年限問題,但這個傷殘問題可以用來做一個突破口:“還有那些勞苦功高的將官,將來若是歲數大了騎不了馬,都應該允許退伍免除軍籍。我在考慮,朝廷可以授予這些退伍的軍人舉人……不,同舉人功名。”

“同舉人功名?”楊有才和任堂一起大叫起來,當然他們兩人的喊聲表達出來的感情完全不同。

“敢問提督,同舉人功名是什麼樣的?”楊有才提問的時候不由得聲音微微發顫。舉人擁有比秀才更多的特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稅,所以一旦中舉,就會有大量百姓投其名下。

“我還沒有想好,不過既然在軍中是如同秀才,爲了保衛朝廷放棄了一部分功名待遇,那麼退伍後給同舉人待遇作爲補償,也是完全應該的。嗯,傷殘再議。我想,軍官若是免去軍籍後,根據軍中的等級,給予幾百畝到幾千畝的同舉人待遇是很合理的。如果是將官級,上萬畝的同舉人功名也是完全應該。”

任堂和楊有才的身體都在發抖,原因當然是完全相反的,不過鄧名並沒有放在心上。相比同秀才功名,同舉人功名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首先,鄧名並不打算只提拔有功名的人爲官;其次,雖然現在劉曜他們因爲慣性思維還沒想到、短期內也不會意識到,但實際在低賦稅的情況下,一個同舉人功名並沒有什麼了不起。鄧名口中的一萬畝同舉人待遇,聽起來好像很不少,但其實只是一年一千元的退休金而已。

只要欠條的信用能建立起來,鄧名覺得再多給點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這件事可以慢慢議,規矩不要由我一個人來說。等打退了高明瞻後,無論是同舉人功名還是徵兵問題,軍中各級將官可以先商議,然後報告給我,我雖然無智但可以御衆智嘛。”

“先生!”任堂再次鼓起勇氣反對:“大家都知道您是爲了鼓舞軍心民心,所以要給一個同秀才功名,但有些待遇實在沒必要給,比如徭役,比如攜帶武器,再比如不需要路引。”

“祖宗之法不可變。”鄧名絕不妥協。

“不對啊,”任堂立刻指出:“同秀才不免除兵役,可祖制是要免除的。”

“事急從權。”

“既然如此,那就不一定要給同舉人免稅!”

“祖宗之法不可變。”

“沒有科舉就不能授予功名!”

“這是事急從權。”

……

此時,高明瞻已經在廣元誓師,帶着上萬綠營兵馬向劍閣進發,他還不知道鄧名已經趕到成都。

第9節 問話(下)第6節 親征(上)第47節 贖買(上)第19節 忠心(上)第47節 矛盾第54節 議和(下)第7節 北上第67節 守法(上)第35節 會面(下)第46節 接觸第45節 合作第3節 上風第52節 登陸(上)第29節 計謀第56節 待遇(下)第30節 成長(上)第34節 經濟第47節 情報(上)第29節 搏鬥(下)第37節 立碑第37節 立碑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突擊第69節 忠臣(下)第3節 信號(下)第55章 山崩第60節 人心(下)第1節 代售第16節 龍騎(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轉運第39節 嚮導(上)第47節 證據(下)第20節 困獸第55節 壓力(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9節 安撫第36節 備戰第51節 夢想(下)第8節 升級(下)第18節 詔書(下)第57節 信件第54節 權變(上)第52節 登陸(上)第18節 拒絕第11節 劫營(上)第38節 買賣(下)第26節 觀感第58節 斷後(上)第3節 上風第18節 恐怖(上)第50節 追擊(上)第34節 攻勢第6節 事變(下)第32節 奉節第6節 事變(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5節 駭浪(下)第17節 隱姓第15節 出降(下)第26節 反覆第27節 圍攻(上)第40節 擁立第48節 潛逃第17節 政策(下)第49節 風氣(上)第19節 軍功第55節 死地第52節 決心第51節 晚宴第40節 困境第54節 權變(上)第45節 突破(上)第30節 變化(下)第20節 康熙(下)第8節 信用第44節 夾擊(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0節 劍閣第2節 賞罰第16節 甕中第41節 爭奪(下)第9節 穴攻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軍旗第7節 變臉(上)第62節 蠢動(上)第11節 優待第3節 上風第43節 續戰(下)第10節 決議(下)第33節 通牒第19節 忠心(上)第9節 買路第21節 東進(下)第5節 潤滑第25節 印象第37節 回返第41節 遭遇(下)
第9節 問話(下)第6節 親征(上)第47節 贖買(上)第19節 忠心(上)第47節 矛盾第54節 議和(下)第7節 北上第67節 守法(上)第35節 會面(下)第46節 接觸第45節 合作第3節 上風第52節 登陸(上)第29節 計謀第56節 待遇(下)第30節 成長(上)第34節 經濟第47節 情報(上)第29節 搏鬥(下)第37節 立碑第37節 立碑第56節 宣戰(上)第56節 突擊第69節 忠臣(下)第3節 信號(下)第55章 山崩第60節 人心(下)第1節 代售第16節 龍騎(下)第45節 鍊金(上)第1節 轉運第39節 嚮導(上)第47節 證據(下)第20節 困獸第55節 壓力(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9節 安撫第36節 備戰第51節 夢想(下)第8節 升級(下)第18節 詔書(下)第57節 信件第54節 權變(上)第52節 登陸(上)第18節 拒絕第11節 劫營(上)第38節 買賣(下)第26節 觀感第58節 斷後(上)第3節 上風第18節 恐怖(上)第50節 追擊(上)第34節 攻勢第6節 事變(下)第32節 奉節第6節 事變(下)第55節 報紙(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5節 駭浪(下)第17節 隱姓第15節 出降(下)第26節 反覆第27節 圍攻(上)第40節 擁立第48節 潛逃第17節 政策(下)第49節 風氣(上)第19節 軍功第55節 死地第52節 決心第51節 晚宴第40節 困境第54節 權變(上)第45節 突破(上)第30節 變化(下)第20節 康熙(下)第8節 信用第44節 夾擊(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0節 劍閣第2節 賞罰第16節 甕中第41節 爭奪(下)第9節 穴攻第21節 東進(上)第12節 軍旗第7節 變臉(上)第62節 蠢動(上)第11節 優待第3節 上風第43節 續戰(下)第10節 決議(下)第33節 通牒第19節 忠心(上)第9節 買路第21節 東進(下)第5節 潤滑第25節 印象第37節 回返第41節 遭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