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追擊(上)

但是李國英對趙良棟的計劃並不是很贊同,尤其是後一種情況的應對。趙良棟說若是鄧名堅壁不出、交替後退的話,李國英就應該帶領主力繞道明軍前頭堵住明軍去路,這樣清軍就會一分爲二,若是趙良棟統帥的後軍戰敗,那麼前面的清軍也會陷入險境。

李國英沉吟不語的時候,王明德已經搶先反對,他的擔憂和川陝總督一樣:“我軍兵力佔上風,爲何要分兵冒險?”

“兵兇戰危,若想全殲賊人,豈能一點風險不冒?”趙良棟不屑一顧地說道。

“可是鄧賊有大量的船隻,他可以沿江逃竄。”另外一個李國英的部將說道。

“能帶多少?而且若是他的船隻都用來裝士兵,還如何與我軍的船隻水戰?”清軍的水師雖然相比明軍遜色,但若是明軍不打算交戰,只打算運兵逃走的話,清軍就可以銜尾追擊,和第一次重慶攻防戰的情況類似。趙良棟認爲在水面上逃跑會讓明軍元氣大傷,不得不拋下很多輔兵:“就算鄧賊出此下策,我們也可以先消滅他扔下的部隊,然後讓俘虜拉縴,繼續追擊他。”

雖然有人已經在心裡暗通趙良棟的計劃,但部將看李國英的臉色,知道川陝總督恐怕也不同意。現在和鄧名前世三藩之亂時不同,趙良棟還沒有足夠的威望和地位,沒有人會在川陝總督不支持這個計劃的情況下幫趙良棟說話。

就是和趙良棟一起從貴州趕來的張勇和王進寶也表示反對,張勇認爲根本不需要讓川陝總督冒險也可以擊敗鄧名:“我們不如陸師緊緊跟着鄧名,水師若即若離,鄧名需要讓他的水師保持戒備,還要防備緊跟在他後面的大軍,根本無法迅速逃走。只要要到敘州鄧名纔可能得到增援,這一路上他只能捱打不能還手,只要他一疏忽我們就咬他一塊肉下來,一口、一口地咬,不必冒任何風險就可以獲得勝利。”

聽到張勇的計劃,李國英頓時眉頭舒展,頜首道:“張將軍這是萬全之道。”

仗着自己和李國英一樣都是旗人,趙良棟繼續爭辯道:“我軍披甲估計能有鄧賊的兩倍,沙場經驗更不是他手下那羣幾個月的新兵能比的,何必浪費這個時間?而且我軍直接上門挑戰,若是鄧名不敢應戰,那他氣勢就會被我壓倒,鄧賊手下的黨羽也會知道大勢不好。”

“若是鄧名應戰呢?”王進寶問道。

“那更是求之不得。”趙良棟大笑道:“鄧名小兒,統兵時間滿打滿算也沒有超過一年,我們兵多將廣,正面交鋒,難道還會怕了他不成?”

“可是如此就會給鄧賊狗急跳牆的機會,若是用張將軍之策,緩緩近逼,鄧名即使交替撤退,也勢必要不停地把後衛丟給我們。手下的黨羽看到受傷就會落入我們手中,士氣也會不斷消磨。”李國英終於張口說出他的想法,而他說的都是以前被袁宗第和劉體純追擊時的慘痛教訓:“很快就會連一戰之力也沒有,追擊切勿心急啊。”

“只有畏敵如虎的懦夫纔會這麼說,我們勝券在握,沒必要這麼謹小慎微?”趙良棟不走腦子地脫口而出,完全沒有意識到川陝總督是在講述他自己的經歷,接着又發出一聲冷笑:“而且這是給鄧名逃跑的機會,他退了幾天後,完全可能丟下自己的大部隊,帶着親兵逃走。”

李國英微微色變,冷冷地說道:“趙將軍是在以己之心度人麼?”

這時趙良棟才意識到自己剛纔那話對川陝總督十分不敬,連忙行禮道歉:“末將失言了。”

這時李國英手下的將領護主心切,也紛紛出言諷刺:“趙將軍久經沙場,金蟬脫殼之計用的當然是爐火純青,那鄧賊滿打滿算也沒有帶過一年兵,怎麼能用得好此計?”

趙良棟心中大怒,但剛剛得罪了李國英,他沒有辦法繼續與衆人爭辯。倒是張勇和王進寶覺得自己連累了趙良棟,替他分辨了兩句。

關閉

“好了,不要爭吵這個了。”李國英揮手打斷了部下們的爭吵,本來在重慶最危急的時候,他就想進行交替撤退,李國英覺得這種撤退風險很大,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反過來,追擊者相當輕鬆,只要跟在後面,等着對方犯錯就可以了:“本官心意已定,就用張將軍之策,水陸並進,銜尾追擊鄧賊。就算這次不能擒殺此獠,也要讓他數年內不敢正視重慶。”

……鄧名剛剛撤離江津,後衛部隊就報告清軍跟上來了,留後的水師看到不計其數的清軍在重慶水師的協助下渡過綦江。現在明軍水師逆流行軍,速度並不快,若是風力不夠時還需要縴夫拖拽,因此也不敢落後陸師太多,沒有長久地綦江附近監視而是返回陸師附近。

“李國英和趙良棟還真追來了。”在江津整頓俘虜花費了一些時間,當時鄧名最擔心的是清軍不顧疲勞趕來挑戰,若真是那樣他也只能應戰,希望一舉擊敗體力不足的清軍主力以保證大軍安全撤退。結果清軍並沒有出現,這讓鄧名安心不少,現在得知清軍還是追擊而來後,鄧名並沒有感到一天前那麼緊張:“清軍這是膽怯了啊。”

“韃子多半是想慢慢跟在我們身後,等待我們露出破綻。”衛士們都沒有鄧名那麼樂觀,尤其他們還聽袁宗第講過他是如何追擊李國英。

“是的,但終歸還是膽怯,袁將軍的辦法雖好,但終究是取巧,沒有信心制服孤注一擲的敵人。我知道現在形勢很險惡,但這樣總比李國英帶着全部人馬,氣勢洶洶地開到我們營地前紮下陣腳好。”鄧名捫心自問,若是自己有絕對信心擊敗敵人,那肯定不會尾隨,而是一戰定乾坤,讓敵人一個都跑不掉。

接下來的幾天,鄧名行軍速度變得越來越慢,擁有騎兵優勢的清軍在明軍身後如影隨形,若是明軍行動速度稍快他們就衝上來嘗試攻擊明軍的後隊,而若是明軍轉身試圖交戰,清軍騎兵就迅速脫離,不給明軍騎兵粘上他們的機會。

“找這個速度走下去,我們一個月都未必能到敘州。”鄧名承認清軍的戰術非常討厭,而且造成明軍的高度緊張,每次明軍回身都要防備清軍主力上來交戰,需要全軍協調一致,而掌握了交戰主動權的清軍則不需要如此:“李國英躲在後面,讓士卒充分休養。但我們卻一次都不能大意,如果我們魯莽地分兵驅趕敵騎,清軍的主力就可能一起撲上來,那就不可收拾了。”

又過了兩天,清軍變得越來越大膽,一些清軍步兵也在騎兵的掩護下,在明軍附近從事騷擾工作。經過這段時間的適應後,李國英把追擊節奏也控制得更好,每天都緊貼着明軍後衛紮營,除了騷擾明軍樵採外,還組織過幾次夜晚劫營。雖然明軍嚴密防範讓清軍的劫營都沒獲得成功,但李國英一點兒也不着急,因爲他本來也沒指望一上來就能把明軍擊垮。

“當年袁賊,劉賊就是這樣折騰我的。”李國英看着不遠處的明軍營地,又想起了十幾年前的種種困窘局面,被闖軍日夜襲擾,士兵一天天變得更心浮氣躁,就算李國英親自指揮斷後部隊都沒有用。當士兵因爲無休止的騷擾而身心俱疲之後,就會開始失去鬥志,甚至會有人自暴自棄地放鬆警戒。

當時李國英絞盡腦汁也拿不出對策,把袁宗第和劉體純恨到了骨頭裡:“真是風水輪流轉啊。”現在李國英心裡有一種類似貓捉老鼠的快意,同時在心裡告誡自己:“不要急,慢慢來,鄧名會變得越來越急,很快會賭氣停下部隊和我對峙,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挑戰,我不要搭理他,繼續騷擾,直到他軍心崩潰。”

……“李國英他這是和我們耗上了。”今天明軍沒能走出幾裡,因爲後衛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全軍都不得不停下來掩護斷後部隊能夠安全脫離。

這兩天明清兩軍的小規模戰鬥也變得頻繁起來,這導致明軍出現了一些傷員,鄧名下令把這些傷員裝上船,一定要保證他們先走:“還好傷都不算太重,但遲早會出現連坐船都不行的重傷員,如果不拋棄傷員那全軍都別想走了。”

“我軍並沒有軍糧問題。”雖然鄧名把大批的軍糧都運走了,但明軍攜帶的軍糧吃一個月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必要還可以從成都把糧食運回來。

“那樣就夜長夢多了,我們不知道劍閣那裡會不會有什麼變數,會不會有新的清軍入川,而且我們還得早日回到都府開荒呢。”鄧名在緩慢前進的同時,派出大量士兵在前方偵察地形:“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我們不能這樣下去了,要和李國英好好打一仗。”

“李賊多半不會應戰的,”李星漢說道:“他現在一門心思取巧。”

“不錯,帥膽即軍膽,統帥一心取巧,將士自然情怯,現在我們需要用一些手段,讓李國英肯和我們堂堂正正地打一仗。”鄧名下令召集所有的尉官。

第59節 黃雀(下)第26節 佈防第19節 感慨(上)第69節 忠臣(上)第60節 算盤(上)第56節 宣戰(下)第43節 續戰(上)第4節 生變第51節 緊俏第25節 壓力(上)第16節 攀談(上)第57節 輕取第12節 軍旗第11節 劫營(下)第60節 管轄第60節 爭奪(下)第50節 挫折第17節 虛招(上)第45節 顏面第30節 成長(上)第46節 證券(下)第10節 負責(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風起(下)第64節 平息(下)第22節 突破(下)第17節 堅壁第60節 人心(上)第60節 烽火第49節 風氣(上)第5節 密信第3節 說服第20節 萬縣第55節 報紙(下)第1節 代售第45節 隊友(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1節 胥吏第15節 出降(下)第13節 天明(下)第36節 修路第27節 飲血第36節 宿命(下)第51節 保衛(下)第35節 捆綁第11節 事變第49節 敗像第6節 疑惑第40節 泥潭(上)第56節 蠱惑第44節 靖難(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9節 坦承第59節 魔鬼(上)第35節 會面(下)第34節 晉王(下)第24節 整訓(上)第8節 戰備(下)第12節 強渡(下)第12節 專家第20節 困獸第18節 激戰第40節 印象(下)第45節 隊友(下)第9節 授權(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6節 合營第13節 試探(上)第39節 哨探第12節 軍旗第17節 虛招(上)第34節 晉王(下)第18節 登陸(上)第4節 國民(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5節 駭浪(上)第58節 同盟(下)第36節 分攤(上)第41節 爭奪(上)第10節 負責(下)第40節 泥潭(下)第50節 追擊(下)第28節 借刀第17節 政策(上)第19節 帝國第55節 報紙(上)第49節 訓練第43節 鷹派第47節 證據(上)第59節 助剿第1節 失憶第3節 說服第4節 國民(下)第50節 懷疑第56節 宣戰(上)第2節 目標(上)第8節 戰備(下)第14節 肉票第63節 黃雀(上)
第59節 黃雀(下)第26節 佈防第19節 感慨(上)第69節 忠臣(上)第60節 算盤(上)第56節 宣戰(下)第43節 續戰(上)第4節 生變第51節 緊俏第25節 壓力(上)第16節 攀談(上)第57節 輕取第12節 軍旗第11節 劫營(下)第60節 管轄第60節 爭奪(下)第50節 挫折第17節 虛招(上)第45節 顏面第30節 成長(上)第46節 證券(下)第10節 負責(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風起(下)第64節 平息(下)第22節 突破(下)第17節 堅壁第60節 人心(上)第60節 烽火第49節 風氣(上)第5節 密信第3節 說服第20節 萬縣第55節 報紙(下)第1節 代售第45節 隊友(下)第31節 裁軍(上)第31節 胥吏第15節 出降(下)第13節 天明(下)第36節 修路第27節 飲血第36節 宿命(下)第51節 保衛(下)第35節 捆綁第11節 事變第49節 敗像第6節 疑惑第40節 泥潭(上)第56節 蠱惑第44節 靖難(下)第26節 生意(上)第49節 坦承第59節 魔鬼(上)第35節 會面(下)第34節 晉王(下)第24節 整訓(上)第8節 戰備(下)第12節 強渡(下)第12節 專家第20節 困獸第18節 激戰第40節 印象(下)第45節 隊友(下)第9節 授權(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6節 合營第13節 試探(上)第39節 哨探第12節 軍旗第17節 虛招(上)第34節 晉王(下)第18節 登陸(上)第4節 國民(上)第37節 干涉(上)第41節 遭遇(上)第25節 駭浪(上)第58節 同盟(下)第36節 分攤(上)第41節 爭奪(上)第10節 負責(下)第40節 泥潭(下)第50節 追擊(下)第28節 借刀第17節 政策(上)第19節 帝國第55節 報紙(上)第49節 訓練第43節 鷹派第47節 證據(上)第59節 助剿第1節 失憶第3節 說服第4節 國民(下)第50節 懷疑第56節 宣戰(上)第2節 目標(上)第8節 戰備(下)第14節 肉票第63節 黃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