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瓷器

翻過柵欄的明軍迅速地聚集到營門周圍,還有一些矯健的明軍射手爬上了兩側的塔樓,掩護步兵的攻擊行動。看見營門被明軍打開後,營內的清軍已經失去了鬥志,董衛國帶來的南昌披甲沒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水手和民夫,他們此時只想着如何逃命。

“早降!”

“早降!”

“坐者免死!”

衝進營地的明軍一邊繼續進攻,一面齊聲大喊起來。

清軍的披甲兵中,還有一些曾在九江被俘過,被釋放後又跟着董衛國來從事這場軍事冒險,這些人非常有經驗。他們知道如果激烈抵抗給明軍造成傷亡的話,那多半不會得到寬恕,但如果老老實實投降,那多半沒有性命之憂。

“投降!”

“投降!”

見大勢已去,這些有經驗的老兵立刻扔下手中的武器、飯碗和麪餅,雙手抱頭蹲在地上——這是向鄧名所部投降的標準姿勢,鄧名的部下現在也發現這種姿勢能夠保證對方無法暴起傷人,也無法隱藏武器,因此要求投降者全部採用這種動作。上次在九江投降時,明軍還糾正過俘虜的動作,反應慢的還捱過棍子。

除了這些就聰明的,還有一些有過被俘經歷的綠營士兵驚慌之下忘記了這個標準動作,他們先是像以往那樣趴倒在地,見到那些記性好的同伴的動作後,又連忙蹲起來雙手抱頭,嚮明軍證明他們沒有在身體下藏着刀劍。不少民夫和水手見無路可逃,也紛紛效仿這些經驗豐富的戰友,嚮明軍投降求饒。

中軍的董衛國則在衛士的簇擁下,急匆匆地向湖邊趕去,他的身邊都是亂哄哄的人羣,這些還沒有被明軍追上的清軍爭先恐後地向船隊的位置擠去。

而這時在湖面上,船隻上的清軍突然聽到背後響起鼓聲,他們轉過頭,驚愕地看到一片打着紅旗的快船正向衝過來。這些明軍的戰船在把步兵x運輸過來後,就藏在距離此地不遠的湖灣後面,通過響箭把進攻的信號傳過去後,明軍就急忙出發,他們趕到時明軍步兵已經順利打開了營門。

一些船上的清軍望了望一片大亂的營地,又看看正急速駛來的明軍戰船,終於有人顧不得等同伴了,甚至連布政使的死活也不管了,催促着水手趕快鬆開纜繩,升起風帆逃走。

儘管這些清軍船隻想逃,但船上的大部分人手也都已經上岸,等水手手忙腳亂地解開纜繩後,明軍戰船又逼近了不少。而升帆需要的人手同樣缺乏,更不用說急需的槳手,情急之下不少哨兵都去操槳,想快一點讓船隻能夠動起來。

其實就是有足夠的槳手和操帆手,這些清軍的船隻也無法和明軍的快船相比。江西的水師已經覆滅在九江,輕便一些的漕船也都損失得一乾二淨,董衛國帶來的這些都是笨重不便的大船,這些船隻也就能在鄱陽湖和長江裡行駛,運河估計都進不去——董衛國本想把漕糧送到南京或是揚州,就算完成任務或是換船繼續運輸去北京。

這些裝滿的糧食的大船吃水很沉,任憑心慌意亂的清軍用船槳在水裡一通亂攪,它們卻如同遲緩的蝸牛一般,遲遲無法離開錨地。

“怎麼又不動了?”一個急於離開的清軍軍官望着越來越近的明軍戰船,已經急得滿頭大汗,剛纔他差不多是第一個叫嚷起來,要水手們拋下陸地上的同伴率先逃走的,但折騰了半天這船卻始終沒有駛出錨地。

“錨又掛住了!”拼命劃了半天水,船卻一動不動,終於有人發覺不對,一個水手跑到船幫邊瞧了一眼,發出一聲絕望的慘叫。

剛纔匆匆收起錨後,這船上的幾個水手就忙着去掛帆,讓哨兵幫忙卷好,很快這些士兵和水手又被喊去划槳,結果沒有收好的錨又落入水中,把船重新拴住。

幾個槳手聞聲跑過來,大家一起用力地拉錨索,但船剛纔行駛了一小段,落在湖底的錨可能拖住了太多的水草和岩石,四、五個人一起用力竟然還是拔不起來。

“要把船倒一段再拉。”有經驗的水手說道。

“胡說!”軍官紅着眼跳過來,抽出佩刀就向錨索上斬去。

這條船忙着砍錨索的時候,另外一條船從它的側面駛過,成爲了第一條離開錨地的幸運兒。不過儘管順利駛離淺水區,這條船的速度依然慢得不像話,上面的清軍士兵都發了瘋一般地划槳,但船依舊不慌不忙地緩緩前行。由於划槳的士兵不全是水手,所以他們的動作並不一致,也不太會聽着號子統一劃槳,再加上人手不夠,儘管一個個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氣,這船依舊是快不起來。

“帆已經都升起來了,沒法再快了。”一個水手滿臉惶急的說道,向這條船上的軍官報告道:“貨太多了,要扔!”

遠處的明軍船隻疾馳而來,兩者之間的距離仍在繼續地拉近,船雖然開起來了,但和剛纔原地不動時相比,這距離拉近的速度似乎依舊,至少軍官的肉眼看不出其中的分別。

“扔!”軍官當機立斷,這些糧食雖然重要,但命都要沒有了,糧食還有什麼用。

一個人下到艙中沒有多久,就又探出頭來訴苦:“總爺,大包的糧食捆得很緊。”

“割!”軍官更無二話,他最後看了一眼那些打着紅旗的敵艦,縱身跳下船艙。面前就是小山一般的糧包,軍官和部下一起的動手,連砍帶鋸,把捆着幾大包大米上的繩索切斷。

“太沉了!”

兩個人拼命地想把米包拖上甲板,但才把口袋從糧堆裡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累得氣喘吁吁,當初把這些糧食裝船時可是用了很多民夫,更不是一時片刻完成的。

又喚來了幾個槳手,大家齊心合力,總算把一包米擡上了甲板,正要把這包米往水裡推時,一艘明軍船隻已經駛近,已經能夠看到敵船甲板上站着的人影。

“完了。”軍官終於絕望了,明軍用不了多久就能追上自己,而船艙裡的米還多的是,說什麼也來不及都推進湖裡去了。

回頭看了看這一船的糧食,軍官終於做出了決定:“降帆,我們投降!”

要是把糧食推進了湖裡還沒能逃掉,憤怒的明軍會怎麼處置自己就不好說了,軍官下令把剛剛拖上來的米包再塞回艙裡去,對周圍的士兵悲哀地叫道:“這麼一大船糧食,應該能給我們換回一條活路吧?”

“對,對,總爺說的好,我們應該算反正的!”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後,部下們紛紛附和,七手八腳又把糧食推了回去,把船帆都降下來的時候,清軍士兵順便把綠旗也降了下來,還有個水手掏出塊紅布,將它升到了桅杆最高處,以示這條船倒戈的決心。

董衛國帶着衛兵衝到湖邊時,只有一半的船隻還留在錨地,大批的清軍士兵紛紛脫去衣服,向水中躍去,想游上船隻逃生。有些士兵跳入水中後,就開始掙扎呼救,他們情急之下忘記了自己不會游泳。

背後的喊殺聲越來越近,很快董衛國就聽到四周都傳來此起彼伏的的勸降聲,不死心的董布政使領着衛兵在亂兵裡左衝右突,搶上了一個土丘。

向大營的方向望去,董衛國看到那裡已經升起了紅旗,大批的明軍正從四面八方追趕而來,衝在最前的還有一隊騎兵,所到之處清軍紛紛伏倒,若是還有人繼續逃跑或是仍直立不降,就會被他們無情地砍翻。

再看湖面上,董衛國的心徹底變得冰涼,大批明軍快船已經開到了水寨附近,最前面的距離這裡只有半里之遙,一艘艘都快逾奔馬,顯然是由訓練有素的水手在駕駛。

關閉而那些從錨地逃出去的清軍大船,最遠的也就是上百米遠,而最前的幾條船已經降下了船帆,升起了紅旗。董衛國看到其後的清軍船隻也學着領頭人的模樣,紛紛開始降下船帆,他知道船上的清軍士兵都已經明瞭,他們根本無法逃脫明軍的追擊,只能希望用船上的糧食換取明軍的寬大了。

擁擠在水寨錨地周圍的上千清軍先後看到了這番景象,那些逃上船的清軍士兵在看到明軍船隻逼近的速度後,也無意催促水手開船了。

“早降!”

明軍的呼喊聲變得清晰又響亮,董衛國環顧四周,留在岸上的這些清軍已經無人還有抵抗的慾望,他們紛紛按照明軍的要求,抱頭下蹲。雖然此時明軍還沒有抵達董衛國的土丘,但周圍的清軍士兵已經有人未雨綢繆,搶先一步蹲在地上了。

“穆……”董衛國看清了敵將的旗號,他身體一晃,右手一鬆,佩劍就無力地掉落在地面上。

“怎麼一遇上我,他就記得偵察了呢?怎麼一遇上我,他本事就都來了呢?”董衛國氣憤得大叫起來,仰頭質問蒼天:“他怎麼就會欺負我呢?”

此戰明軍傷亡不到二十,擊斃二百多清兵,俘虜了三千多敵兵。戰後鄭堯君並沒有立刻去營地裡和同伴歡慶,而是和其他弩手一起在戰場上尋找被他們射死的敵兵,每找到一個被自己殺死的敵人後,鄭堯君就會掏出匕首,把弩箭從屍體上挖出來。

這些純鐵的弩箭也都是張長庚給的贖城費的一部分,都府目前根本無法提供同樣質量的兵器,所以鄧名鼓勵弩兵自行回收弩箭。

“這一仗有什麼可總結的呢?”鄭堯君一邊尋找着,一邊在心裡琢磨着,現在明軍戰後肯定會有總結會,作爲一個常備軍中士,鄭堯君暫時還沒資格參加軍官會議,不過肯定要在班組討論會上發言。

去年跟着張煌言前去南京的時候,鄭堯君帶上了妻子、妹妹,所以他沒有選擇冒險返回舟山,而是加入了鄧名的軍隊。那時鄭堯君雖然是個射手,但不識字、對旗鼓也缺乏瞭解,可他顯然有打仗的天賦,在湖廣的幾次戰鬥中脫穎而出,戰技也通過軍事訓練迅速提高,黃州之戰後就分到了一把精緻的弩機。等到了成都後,也沒有絲毫意外地被留在常備軍中。

現在鄭堯君已經認識近一百個字了,還給自己起了這個正在用的名字,這個識字數已經達到了鄧名定下的軍官資格標準,如果將來軍隊擴編,從軍士中提拔更多的軍官的話,鄭堯君有很大的機會。

晚上的班組討論會上,鄭堯君主要就潛伏接近和班組配合進行了發言。後者是鄭堯君發言的重點,他覺得明軍目前還有不少問題,清掃戰場時在好幾個敵兵身上發現好幾處致命傷,也曾親眼看到一個重傷的敵兵,只是因爲遲遲不肯倒下,就繼續受到弩箭打擊——明明這個敵兵已經失去戰鬥力了,但是明軍射手卻因爲緊張情緒下意識地不停攻擊,直到他徹底倒地。

鄭堯君覺得這可能是因爲明軍彼此間配合還有問題,而且在緊張的戰場上也不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能準確判斷目標的威脅程度——浪費火力無可避免,但如果浪費太嚴重就不好了。至於怎麼改進訓練方法,鄭堯君暫時沒有想法,沒有提出任何建議。除了鄭堯君以外,還有幾個明軍射手也提出了類似的報告。

……穆譚第二天返回九江後就去向鄧名報告戰果。

“又是董衛國?”鄧名吃了一驚:“他不是才走麼?”

“沒錯,有給我們送船送糧食來了。船不好,適合在鄱陽湖裡用,但不適合長江,若是提督想進入運河,這些船可真夠嗆。”穆譚已經檢查過所有的船隻,他向鄧名報告道:“不過糧食不少,足有三十萬石吶。”

除了董衛國以外,還有好幾百在九江被俘、經過甄別拿了一兩銀子走人的清軍士兵再次落入明軍手中,這批有經驗的老兵損失並不大,幾乎都沒傷到一根寒毛。被明軍擊斃的多是從南昌派來的綠營,這些人沒有和明軍交戰的經歷,抵抗最激烈,傷亡極其慘重。

“他們是不是覺得我的銀子太好拿了?”鄧名眉頭皺了起來,這批九江綠營十天前纔拿了遣散費,這就又來拿第二份。

穆譚觀察着鄧名的表情,試探着問道:“是不是不給他們遣散費了?”

“唔,我想想。”鄧名琢磨了片刻,問道:“他們都有盔甲嗎?”

“有些人有,不過大部分無。”穆譚答道,這些人剛剛被釋放,江西巡撫張朝沒有立刻補齊他們的裝備,只有董衛國的親信衛隊又一次向穆譚交出全套裝備。

“連盔甲都沒有,太虧了。”鄧名的眉頭皺得更緊了,不過他最終還是搖了搖頭:“還是發遣散費吧,我們連不要的輔兵都給,他們不給也不合適,不過我以後得想個法子,不能老這樣。”

“遵命。”

“那個董衛國還是給一兩銀子放了吧,纔過去十幾天就又來給我送糧食,真是辛苦他了。”想到三十萬石糧食,鄧名覺得多發五百兩銀子也不算什麼了:“我本來覺得江西、湖廣我們不會老來,沒必要建立非常重要人士制度,不過說不定有必要爲董布政使特設一個了。”

“董布政使不肯走,”穆譚笑起來:“他想見提督。”

“他見我想幹什麼?”

“他想賄賂我。”穆譚告訴鄧名,昨天捉到董衛國後,對方曾提出給穆譚一筆錢,讓他高擡貴手放過這些船隻和糧食。

“三十萬石的糧食,他說放就放嗎?他是三歲小兒嗎?”鄧名嗤笑了一聲。

“哭得和三歲小兒也差不多了。”穆譚告訴鄧名,昨天董衛國苦苦哀求放他一馬,說若是丟了這些糧食他只有全家上吊了,還向穆譚保證,說他願意把全部的家產都送給穆譚。

“他的家產值三十萬石糧食?”鄧名有些驚訝地問道,想行賄明軍肯定要用浮財而不是地產,很難想象董衛國一個布政使倉促間能湊出三十萬兩左右的銀子來,估計三萬都懸。

“當然不夠,董布政使拍着胸脯說有兩萬銀子,也不知道真有假有,他說了一堆結草銜環的誓言,還願意把他兩個沒出嫁的女兒送給我。”穆譚笑嘻嘻地說道:“董衛國說,要是不把糧食還他,他這兩個女兒也得送寧古塔。”

“哦,那不就是說不值錢嘛,真不會做生意,居然上來就露底牌。”鄧名不屑地評價了一句:“比周培公可是差得遠了。”

接着鄧名就陷入了沉思,穆譚安靜地等待着,他知道主帥正在消化剛纔他報告的那些內容。

“後來董衛國怎麼想起要見我了呢?”過了一會兒,鄧名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卑職告訴他,我確實受賄,但受賄的前提是不能連累到我自己,所以如果他把兩萬銀子和兩個女兒都給我,我就幫他在提督面前說話。”穆譚告訴鄧名,這個董衛國好像聽說過高明瞻行賄一事,而穆譚給他的解釋是,他收了高明瞻的賄賂,然後幫高明瞻想出一個能讓鄧名同意的交換方案來。

“原來如此。”鄧名哈哈一笑:“你的方案是什麼?”

“是瓷器,江西的瓷器非常不錯,延平在內地有商行專門收瓷器,但江西的瓷器很難收到,太遠了。提督就算不運出海,在這裡收一些,運到湖廣也能賣個好價。”

“嗯,確實不錯,現在長江航運在我們手裡,瓷器運回湖廣也可以優先賣給有欠條的人,”鄧名琢磨了一會兒,點點頭:“那我就見董衛國一面吧,不過人家的兩個閨女……”

“卑職明白。”穆譚放聲大笑:“提督放心,卑職還沒有不知輕重到那個地步。”

說完這件事後,鄧名又問起這次的戰後總結。

“常備軍比那些徵召來的士兵強得太多了。”在九江的時候明軍軍官就有這種感覺,此戰更是加深了穆譚的這個影響。

“當然了,一日一操,當然會強得多。”

“卑職認爲我們需要更多的常備兵,或是添加更多的軍訓日。”

“軍訓一天要付出四斤糧食,還不能從事生產,還要讓他們適當休息,不然轉天也沒法工作了,什麼時候等都府有了百萬人口再說這事吧。”鄧名搖了搖頭:“還有什麼重要的?”

穆譚報告完畢後,鄧名心念一動,對部下說道:“或許我應該成立一支特別的部隊,就叫‘特別裝備與特殊訓練部隊’,不過這事倒不用着急,等我們返回都府再詳細籌劃不遲,先把董布政使請來吧。”

第1節 誤會(下)第46節 戰備(上)第22節 謊言第48節 專利(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0節 算盤(上)第4節 生變第30節 賽跑第44節 條約(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3節 齊射(下)第7節 演變(上)第26節 佈防第2節 競爭第4節 棟樑第43節 鷹派第57節 強弱第4節 國民(上)第6節 疑惑第37節 重慶第55節 死地第47節 情報(上)第7節 演變(上)第6節 戰俘第25節 駭浪(下)第18節 恐怖(上)第65節 援助(上)第23節 代理(上)第4節 推薦(下)第32節 突圍第55章 山崩第14節 初捷第25節 棄軍第22節 突破(下)第25節 捷報第24節 內憂(上)第40節 困境第24節 掠奪第17節 衝擊(下)第2節 目標(下)第27節 派系(下)第54節 官銜第5節 放棄(上)第50節 追擊(下)第58節 狙擊第20節 廷議第10節 負責(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7節 干涉(上)第32節 扶持第55節 報紙(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5節 出降(上)第39節 王佐(上)第6節 魯王第27節 合作(下)第44節 中介第31節 佯攻(上)第11節 實驗第36節 方向(下)第6節 密議(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2節 調整(下)第13節 攻守第50節 追擊(中)第39節 嚮導(下)第7節 演變(上)第15節 出降(下)第32節 才能(下)第26節 佈防第54節 議和(上)第60節 烽火第40節 泥潭(下)第25節 駭浪(下)第13節 勇氣(上)第37節 軍火第24節 川西第8節 戰備(上)第2節 競爭第60節 烽火第14節 肉票第23節 江防第5節 退兵第59節 議款(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動搖第7節 仲裁(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0節 登陸第13節 試探(下)第14節 亂戰(上)第20節 廷議第52節 往事(下)第31節 戰備第8節 震怒(上)第46節 戰備(上)第18節 恐怖(下)第28節 算計(上)
第1節 誤會(下)第46節 戰備(上)第22節 謊言第48節 專利(下)第53節 齊射(上)第60節 算盤(上)第4節 生變第30節 賽跑第44節 條約(上)第10節 決議(下)第53節 齊射(下)第7節 演變(上)第26節 佈防第2節 競爭第4節 棟樑第43節 鷹派第57節 強弱第4節 國民(上)第6節 疑惑第37節 重慶第55節 死地第47節 情報(上)第7節 演變(上)第6節 戰俘第25節 駭浪(下)第18節 恐怖(上)第65節 援助(上)第23節 代理(上)第4節 推薦(下)第32節 突圍第55章 山崩第14節 初捷第25節 棄軍第22節 突破(下)第25節 捷報第24節 內憂(上)第40節 困境第24節 掠奪第17節 衝擊(下)第2節 目標(下)第27節 派系(下)第54節 官銜第5節 放棄(上)第50節 追擊(下)第58節 狙擊第20節 廷議第10節 負責(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7節 干涉(上)第32節 扶持第55節 報紙(下)第62節 蠢動(上)第15節 出降(上)第39節 王佐(上)第6節 魯王第27節 合作(下)第44節 中介第31節 佯攻(上)第11節 實驗第36節 方向(下)第6節 密議(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2節 調整(下)第13節 攻守第50節 追擊(中)第39節 嚮導(下)第7節 演變(上)第15節 出降(下)第32節 才能(下)第26節 佈防第54節 議和(上)第60節 烽火第40節 泥潭(下)第25節 駭浪(下)第13節 勇氣(上)第37節 軍火第24節 川西第8節 戰備(上)第2節 競爭第60節 烽火第14節 肉票第23節 江防第5節 退兵第59節 議款(下)第54節 議和(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動搖第7節 仲裁(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0節 登陸第13節 試探(下)第14節 亂戰(上)第20節 廷議第52節 往事(下)第31節 戰備第8節 震怒(上)第46節 戰備(上)第18節 恐怖(下)第28節 算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