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章 四面楚歌

一百章四面楚歌

七月十九日,民軍的部署意圖徹底明朗了。

無極守軍和混編騎約莫四萬餘步騎在王猛統帶下抵達蠡縣,和鹿勃早會合後,在城西結營駐紮下來。

當天晚上,丁析、李產等六千餘衆從武邑趕到滹沱河渡口;恰逢石青從魯口傳來將令,命令諸葛羽部主力北上增援,渡口水寨留八百人一營的人馬稍加看顧、防止零散燕軍作亂即刻。丁析當下和諸葛羽部合而爲一,一萬大軍連夜北上蠡縣,與王猛、鹿勃早會合。至此,民軍在蠡縣城西聚集了六萬五千餘步騎大軍。

和慕容恪料得一樣,民軍將幽州南部秋糧視爲囊中之物,一俟大軍聚集,王猛即刻派遣五千混編騎兩萬步卒,推着大車帶着鐮刀大搖大擺離開蠡縣,深入到高陽、清樑等地,肆無忌憚地搶收秋糧以爲輜用。

民軍的動作不止這些。從十九日天黑下來開始,民軍士卒喊話之聲在蠡縣城外和魯口燕軍大營外同時響起來。

“田園荒蕪兮,胡不過去;妻子倚門兮,胡不歸去;奸邪好戰兮,胡不歸去;強募好男兮,胡不歸去;沙場慘烈兮,胡不歸去;傷殘無養兮,胡不歸去。。。。。。”

蠡縣城外,民軍士卒繞城而行,反覆吟唱王猛編制的歌謠,聲音淒厲,勾人哀思,聽得蠡縣城內一片綴泣哽咽之聲。

魯口燕軍大營外又是另一番情景。魯口燕軍成份與蠡縣多屬燕國嫡系不同,這裡的燕軍近半是從幽州當地徵募的青壯,石青由此編制了幾條口號,讓軍中士卒在燕營外高聲宣講。

“幽州的兄弟們,不要爲鮮卑人賣命了——”

“中原人士自古是一家,塞外胡人從來都是禍亂幽州的罪魁禍首——”

“李產太守、孫興太守已經歸順民軍了,幽州已經是民軍下轄,幽州的兄弟們,你們的家人妻小都在民軍照看之下了,快到民軍這邊來,與家人團圓吧——”

“慕容氏走投入路了,不要陪他們去死啊——”

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民軍沒有輕易用刀槍發起衝擊,然而這些歌謠和口號的威力比刀槍更厲害,擋住可擋,遮不能遮,無孔不入,直透人心;若不是有上官積威的習慣壓制,十萬大軍很可能會被這話語輕易擊敗。

慕容恪知道石青難纏,知道石青不可能讓燕軍輕易撤走,肯定會有些手段,儘管早有心理準備,當石青的手段施展出來後,他還是感覺到沮喪,不知道燕軍能不能撐到最後。

代郡距離魯口不下六七百里,不是撒丫子一跑就能跑到的,並且大半路程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沒有阻擊追兵的險隘,這種情況下,十幾萬大軍回撤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在敵軍追擊窺視下走走停停紮寨宿營十餘夜,其間既要穩定軍心保持編制健全,還要分派兵馬阻擊追兵,沒有周詳的計劃根本不可能完成。

儘管撤退之旅艱險無比,昨夜在和慕容俊商討撤退計劃時,慕容恪還是很有信心的。民軍雖然完全佔據了上風,但是燕軍並非沒有自保之力;特別是五萬精騎的存在,足以保證擋兵追兵,掩護步卒安然撤退,沿路的秋糧更爲撤退提供了食用保障。

然而,只過了一晚,慕容恪的信心就在四面歌聲中動搖了。再完美的策略,再周詳的計劃,都需要有可靠的人執行才能順利完成。燕軍的數量優勢、騎兵優勢足以保證大軍成功撤退,但是成功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燕軍內部不能亂。內部不亂,民軍根本無法下手,撤退自然容易。可若是內部亂了,不用民軍攻擊,隊伍也會自行潰散。

石青顯然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沒有逼迫過緊,只想法渙散燕軍軍心。偏偏這讓慕容恪感覺最難對付。薊城、北平、范陽失守的消息早已傳遍軍中,大軍後撤在即,此時無論如何都遮掩不了失利的局面。士氣低落時,最忌諱強行鎮制,要不然往往會激發兵變。所謂騙也不是,壓也不是,無奈之下,慕容恪決定提前聚集衆將會議撤退事宜,打算藉機以情義恩德感化麾下部衆。

七月二十日凌晨,在民軍紛紛擾擾的喊話聲中,燕軍大營響起了緩慢沉悶的點卯鼓聲,慕容恪召集全軍校尉以上兩百多名將官趕往帥帳會議。

會議人數太多,帥帳容納不下,慕容恪讓親衛在帳外空地上燃起三堆篝火,舉起數十支火把,乾脆在帳外會議。

“諸君——”

衆將齊集完畢,慕容恪彎腰向四周團團一揖,語帶哽咽,懇切地緩緩說道:“諸君,慕容氏原是塞外一小部落,說是不知教化,不懂禮儀之胡人也不爲錯;然則雖爲胡人,慕容氏卻傾慕王化,心懷忠義,數十年來,對天下正溯之大晉朝廷耿耿忠心,可昭日月;慕容氏起於塞外,不僅是爲一己私利。中原荼毒,民衆流離,慕容氏一小部落收容照顧數十萬黎庶,其中艱難,諸君大多身感親受。慕容氏並不後悔,因爲此是大晉人臣之本,是慕容氏義不容辭之所在。石趙暴虐,乾坤顛倒;慕容氏興正義之師,奉朝廷聖命,入塞救黎庶於水火,此乃堂堂正正之義舉,豈是禍亂幽州之魁首!石青逆賊,先是棲身於石趙太子東宮,不容之後瞿而跟隨徵東軍作反,隨後轉由尊奉朝廷的徵東軍轉投冉閔逆賊,再而投晉叛晉,以至欲自立稱帝;短短四五年間,反覆無常不知凡幾。如此無君無義之輩,竟反污我慕容氏之忠良,實乃天下之大謬!”

“輔國將軍說得是!石青這等混淆黑白的伎倆只能欺騙三歲蒙童,他想混淆是非,欺瞞天下有識之士只是妄想,燕王和輔國將軍一門如何,我等自然深知,絕不會上他的當。”慕容恪的辯駁很有效果,一幫將校立馬蹦出來義憤填膺地予以迴應。

慕容恪感激地點點頭,誠摯地說道:“困厄之時見忠義。眼見戰事不利,諸君對慕容氏不離不棄,高風亮潔實讓慕容恪感激涕零,永銘心頭。無庸諱言,薊城、北平、范陽都已失守;戰局對我大燕極其不利。需要在此說明的是,此戰之敗與諸君無干,純屬慕容恪無能所致,一俟善後之事了結,慕容恪願自戮以向天下謝罪。。。。。。。”

說到這裡,慕容恪舉袖掩面,神傷淚流。衆將心有慼慼,嘩地一下跪倒數十人,齊聲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輔國將軍勿須哀傷自責,請善加保重,忍耐一時,一俟他日再起。”

衆將此舉讓慕容恪十分感動,搶上去挨個攙扶衆將,口中連聲說道:“好好好。。。。。。慕容恪願聽諸君忠告,也請諸君和慕容恪一道珍重自身,一俟再起之日。。。。。。”

說到這裡,他把衆將一一都扶了起來,站在衆將之中,環顧四周揚聲說道:“諸君,此戰雖然失利,然則我大燕還有二十萬勇士,還有五萬精騎;只要大家同心戮力,石青便奈何不得我等,此戰最終誰勝誰敗,尚未一定呢!告訴諸君一個好消息,燕王已經定下新的作戰方略,準備率領全軍轉至代郡,從西邊向民軍發動攻擊,重新收復薊城、北平等失地。”

“轉戰代郡?!”

慕容恪話音剛落,四周立時響起一片驚詫。在場之人大多是老軍旅,十幾萬人馬在敵軍眼皮底下轉移六七百里是何等危險之事,個個一清二楚。

“對!轉戰代郡——”

慕容恪肯定而又自信地說道:“幷州張平刺史遣使前來,言道願與燕國同心戮力共抗民軍;代郡與幷州脣齒相依,有幷州軍提供糧草輜重,我軍足以和民軍再戰一場。另外,燕王已經遣使急赴建康、荊州、西涼,請朝廷各部人馬進攻中原以爲呼應。民軍看似佔盡上風,其實內憂外患到處都是破綻;豫州、揚州、秦州兵力薄弱,中原腹地更是空虛,只要朝廷有一路出兵,石青腹心之地必定大亂。民軍士卒鏖戰已久,疲憊難耐,還能堅持到幾時?兼且幽州乃是燕國下轄,燕王入主以來,仁義愛民,爲本地士人擁戴。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我手,民軍憑什麼和我軍爭鋒?只要我軍堅持下去,熬過這段最艱難的時刻。慕容恪相信,最終的勝利必定屬於我等!”

慕容恪語音鏗鏘激越,這番描述讓人振奮不已,惹得衆將議論紛紛,適才的惆悵氣氛不知不覺消減了許多。慕容恪頻頻頜首,微笑四顧,對衆將的表現很滿意。

就在這時,河間太守封奕揚聲問道:“輔國將軍說得太好了,我軍若是到了代郡,自然可以和民軍再爭一長短。不過,屬下不知,我軍怎麼樣才能安然抵達代郡?”

慕容恪衝封奕溫煦一笑,從容說道:“轉戰代郡之路看似艱難,然則所過之處皆是我燕軍轄地,一路之上有城池接應歇宿,不用擔心伏兵,這樣就容易了許多。另外我軍有近五萬精騎,僅魯口、蠡縣就有三萬餘騎,這支騎兵足可阻止民軍追兵;是以,石青對我軍轉戰代郡可謂毫無威脅。事實上,慕容恪顧慮的不是民軍追兵,而是我軍自己。慕容恪擔心軍中兄弟缺乏遠見,被民軍一時僥倖的假象迷惑,產生離散之心。若是如此,實乃燕國以及我等之悲哀。”

封奕眼光一閃,點點頭退了下去。

慕容恪又道:“轉戰代郡一事天明即展開行動。步卒先行出發,各部騎兵負責斷後,慕容恪在此懇請諸君,一定要好生安撫部衆,保持編制完整,寧可走得慢一些,亦不可驚慌奪路。有騎兵在後相護,民軍奈何不得我軍,請大家放寬了心。”

衆將紛紛揚聲應道:“輔國將軍放心吧,我等不會搶路的。”

慕容恪默默點頭,在衆將臉上一一仔細打量,過了好一陣,他再次開口道:“轉戰代郡原是輕而易舉之事,只是明日我軍撤往蠡縣時有些麻煩。從魯口撤往蠡縣,十萬大軍由寨後浮橋渡過滹沱河需要大半日。這段時間民軍肯定會傾巢來攻;若是單用騎兵斷後,民軍步卒結陣緩行輔以弓箭攻擊,騎兵只怕抵擋不住。最好的辦法是留下一支敢死步卒,一支敢死騎兵,敢死步卒依靠營寨工事抵擋民軍追擊,待主力通過浮橋後再行撤離;敢死騎兵留在最後掩護敢死步卒撤離。慕容恪願領五千騎爲最後退走之敢死騎兵,不知有哪一位勇士願統帶本部人馬爲敢死步卒掩護主力渡河?”

慕容恪說罷,兩百多人的會場鴉雀無聲,衆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神色迷離難明,卻沒一人開口應承。這一羣人在民軍手下吃虧吃得夠多了,對於民軍的厲害哪還不清楚?留下來不是當敢死之士,完全就是送死。

望着靜悄悄的會場,慕容恪再次忐忑不安起來,適才的懷柔激勵看似沒有太多作用,這樣的一羣將領真的能將敗軍全部帶到代郡嗎?正在他惶恐疑懼之時,場中忽然傳出一個從容沉靜的聲音:“輔國將軍。屬下願率本部五千人馬留守大營,掩護主力撤走。”

慕容恪心頭狂喜,急循聲看去,但見說話之人乃是河間郡太守封奕。

(今天第二更可能要到夜裡一兩點了,不熬夜的朋友明早再看吧。)

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十三章 反覆第7章 公祭之序幕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六十一章 議和六十七戰事四十章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十一章 亂局二十三章 狩獵下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三十三章 值得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9章 反覆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五十九章 媾合七十一章 人要有覺悟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三十三章 值得三十二章 好苗子要培養第2章 青兗的政治六十三章 建制四十四章 四月初八四第6章 郎闓的發現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四十六章 壓力五十八章 襄國之戰八七十五章 前夕下四十五向西追八十一章 博浪六三十二章 踏上旅程九十七章 猛虎脫籠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第7章 禽獸不如!十九章 新生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三十六章 邂逅第6章 姚氏兄弟十八章 開戰三十三章 上黨風雲補第9章 勝未必可喜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十六章 惡狼志願兵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第2章 重返鄴城三十六章 邂逅一百零四章 再入囚籠第6章 初來乍到 沒人關照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第2章 小耗子歷險記(中)六十二章 賠償損失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五十四章 一手硬還要一手軟四十五翻臉不認人十三章 見到姚弋仲二十四章 殺恩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五十三章 主公在上二十四章 殺恩二十八章 彌合三十章 疏而不漏第1章 煎熬三十七章 殺道正道七十九章 博浪四十四章 偶遇五十章 冉遇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十四章 好苗子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全面開戰中四十六章 大晉風流人物四十六章 王猛定軍心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十六章 蟄伏五十三章 用什麼下酒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四十七章 夜戰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第10章 聯合操演第6章 佞臣的用途四十五章 逃遁四十七章 慕容恪的謀算六十三章 司州的形勢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三十一章 全力一搏能逞否四十一章 賤人喜歡硬的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第3章 談婚論嫁六十一章 議和八十六章 逼近對壘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十七章 密謀第7章 禽獸不如!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
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十三章 反覆第7章 公祭之序幕六十一章 襄國之戰十一六十一章 議和六十七戰事四十章九十八章 口袋成形十一章 亂局二十三章 狩獵下第7章 公祭之序幕二十三章 接風宴上的變故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三十三章 值得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9章 反覆九十四章 可怕的謠言二十章 關中的意外五十九章 媾合七十一章 人要有覺悟六十二章 榮譽與驕傲三十三章 值得三十二章 好苗子要培養第2章 青兗的政治六十三章 建制四十四章 四月初八四第6章 郎闓的發現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四十三勝利來得如此簡單六十章 慕容恪的疲憊四十六章 壓力五十八章 襄國之戰八七十五章 前夕下四十五向西追八十一章 博浪六三十二章 踏上旅程九十七章 猛虎脫籠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第7章 禽獸不如!十九章 新生十五章 精雕細琢的風情三十六章 邂逅第6章 姚氏兄弟十八章 開戰三十三章 上黨風雲補第9章 勝未必可喜五十八章 張遇複姓十六章 惡狼志願兵五十五章 將星閃耀第2章 重返鄴城三十六章 邂逅一百零四章 再入囚籠第6章 初來乍到 沒人關照三十八章 另外一場對話第2章 小耗子歷險記(中)六十二章 賠償損失三十章 王猛王景略五十四章 一手硬還要一手軟四十五翻臉不認人十三章 見到姚弋仲二十四章 殺恩六十一章 記住這個日子五十三章 主公在上二十四章 殺恩二十八章 彌合三十章 疏而不漏第1章 煎熬三十七章 殺道正道七十九章 博浪四十四章 偶遇五十章 冉遇三十一章 荒唐的政治十四章 好苗子二十九章 以後的打算未完稍後補全全面開戰中四十六章 大晉風流人物四十六章 王猛定軍心三十九章 潼關露出的端倪十六章 蟄伏五十三章 用什麼下酒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四十七章 夜戰二十九章 去戰鬥吧第10章 聯合操演第6章 佞臣的用途四十五章 逃遁四十七章 慕容恪的謀算六十三章 司州的形勢五十六章 攻守較技十六章 南安雷弱兒三十一章 全力一搏能逞否四十一章 賤人喜歡硬的二十八章 中國式政治第3章 談婚論嫁六十一章 議和八十六章 逼近對壘五十九章 襄國之戰九十七章 密謀第7章 禽獸不如!四十四章 楊羣的青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