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

盛京皇宮內,四阿哥弘曆眼圈發紅,望着跪在下首的馬齊等人,悲聲道:“幾位大人,如今我阿瑪已經崩逝,咱們大清該當如何?”

馬齊心裡已經有了全盤的打算,當下便高聲道:“皇上在戰前已經吩咐了奴才等人,但有變故便可啓開遺詔,以定天下繼統。”

一直還沒有說話的張廷玉卻是眉頭一皺,皇帝先前是命令莊親王允祿、大學士徐元夢、馬爾賽還有他張廷玉爲顧命大臣,後續雖然因爲種種變故,可是這道詔書卻沒有改變,嚴格來說,那時候的馬齊還在家裡蹲着呢。

可是眼下皇帝駕崩了,莊親王允祿和大學士徐元夢還在路上沒有回盛京,而他張廷玉和馬爾賽二人也還沒有說話,他馬齊就要把遺詔公佈了?

不過張廷玉心裡明白,他的分量還不夠,因此當下也是默默不說話。可是馬爾賽卻不一樣,他打心眼裡就不服馬齊這個老頭子,輕輕咳嗽了一聲,將衆人的目光吸引了過來,才緩緩開口道:“開啓先皇遺詔之事,是不是要等莊親王允祿和大學士徐元夢他們過來?”

馬齊卻渾然不當一回事,面對着皇后還有幾個阿哥,表現出一副倚老賣老的模樣,他揮了揮手,“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我大清更不可帝位空懸,早日定下繼統方纔是大事,至於莊親王還有許大人,應該也能明白。”

馬爾賽有心想要反駁,可是那一瞬間又看到了弘曆期待的眼神,當下也只得把話吞進了肚子裡,不再說話。

眼見得無人反對,當下馬齊也就不再猶豫,派人去通政司開啓遺詔,衆人嘩啦啦直接跪在了面前,等待着遺詔宣讀。

“朕蒙皇考聖祖仁皇帝爲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紹登大寶,夙夜憂勤,深恐不克負荷。惟仰體聖祖之心以爲心,仰法聖祖之政以爲政,勤求治理,撫育烝黎。無一事不竭其周詳,無一時不深其袛敬.......”

當馬齊唸到這裡時,衆人的神色不由得凝重了起來,他們雖然知道繼統已經定下,可是依然有些緊張。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爲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弘曆聽到最後,終於長長嘆了一口氣,癱跪在地上,一聲嚎哭聲從他的嗓子裡活生生擠了出來,彷彿響起了信號一般,衆人也都開始了嚎哭。

等到此番事了,馬齊雖然沒有顧命大臣之資,可是畢竟是三朝老臣,威望卓著,再加上他又有立鼎之功,當下便被弘曆委任爲顧命總理大臣,連同馬爾賽和張廷玉二人,開始幫助新君穩定眼下的局面,

眼下的大清可謂是內憂外患,除了即將會趕到的復漢軍威脅之外,還有內部的人心混亂問題,因此顧命總理處針對弘曆的登基之事,並沒有選擇大操大辦,甚至都沒有等到徐元夢等人率軍回來,就已經在盛京宣佈登基,並且直接頒佈了年號爲‘乾隆’,取自天道昌隆的意思。

等到登基一事完成後,衆人才簇擁着弘曆,不,乾隆皇帝坐在了盛京皇宮大殿龍椅之上,然後上百名在盛京的臣子們,開始對着乾隆三拜九叩,高呼萬歲。

“衆位臣工請起,朕年少德薄,於國事並無建樹,朝中大政尚需各位臣工擔之。”

弘曆抿了抿嘴脣,他望了望殿中跪下的臣子們,終究是個少年人,勉強壓住了內心的激動。

馬齊道:“皇上如今已經登基,奴才等人自然竭力盡忠,早日克服中原。”

弘曆點了點頭,眸子裡彷彿帶着光,朗聲道:“皇考壯志未酬,身先士卒而崩猝,朕亦心嚮往之,亦當以皇考遺志爲念,與衆卿齊心協力,匡扶河山,復大清江山社稷!”

.........

正月十五,寧渝在京師皇宮奉天殿內召開大朝會,自從復漢軍進了京城之後,就將皇宮給封鎖了,避免許多不法分子去破壞皇宮——因此寧渝只是將原本皇宮的各處名稱,換成了明制時期的名稱,就十分愉快地上班了。

參加朝會的大臣們,基本上都是參與北伐的大臣,還有一些將軍,大夥分成文武兩班站在了奉天殿內,心裡都十分激動。

畢竟不管怎麼說,明清以來,京師都一直是天下重中之重,天下百姓也無不以京師爲正統視之,哪怕是南京,也多多少少也有些陪都的感覺。

因此自從攻下京師之後,便已經有人在寧渝面前吹風,要還都京師——他們也都是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可是毫無疑問,也代表了朝野上下的一種風向。

寧渝倒沒有對哪裡有特別的感覺,從他的角度來說,立都關係到的不僅僅是他將來在哪裡辦公生活的問題,更關係到南北之間的平衡問題。

對於華夏而言,南北、東西之間始終都存在着發展的差異,有的地方富庶,有的地方貧瘠,這樣便會造成一個情況,像富庶的地方朝廷通常能夠拿捏住,可是貧窮的地方,那基本上很難徹底控制下來,像大明棄守交趾便有這麼一番考慮。

因此在立都的時候,通常也會體現君主的政治考量,像朱棣遷都京師,其主要目的便是通過將朝廷中樞遷到京城後,從而將戰略重心北移,以此更好打擊殘元勢力。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寧渝自然不能忽視京城的戰略作用,望着衆人笑道:“北伐至今,山東、河南乃至於直隸都已經落在了咱們的手裡,就連山西也即將徹底攻克,可謂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羣臣們紛紛開口讚頌,在他們的眼裡,寧渝能夠率領大軍從無到有,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克服中原,已經堪比唐宗明祖,特別是這一次的北伐之戰,更是打得清軍落花流水,畢竟歷代的北伐之戰哪有這麼幹淨利落的?

寧渝微微頷首,輕聲道:“即便如此,可是咱們也不能大意,畢竟僞清實力未絕,目前依然擁有遼東之地,尚有蒙古、甘肅、青藏以及烏里雅蘇臺諸地藩屬,因此北伐尚未真正結束,諸位卿家亦不能放鬆。”

內閣次輔崔萬採當下便拱手道:“陛下說的不錯,決不可縱容殘清苟延殘喘於世間,需派大軍蕩平遼東,誅盡殺絕。”

衆人當下心裡如同明鏡似的,當下紛紛開口道:“陛下所言甚是,臣等願竭盡全力,恢復華夏一統偉業。”

寧渝哈哈大笑,當下便吐出了自己的意思,“北方事物繁重,因此亦當設立都城,以鎮四方,只是南京之地事關重大,亦不可廢除,因此,朕以爲可行二京制,京師爲北都,南京爲南都。”

“陛下所言極是,臣等亦當謹遵之。”

大朝會主要還是以務虛爲主,因此等到下朝之後,寧渝很快便遣人將內閣諸臣請了過來,當下便望着衆臣輕聲道:“北方事物繁重,絕不在於南京之下,因此朕將會在京師久駐一段時間,內閣和樞密院亦當安排要員進京,南京方向暫時可留副手處置。”

崔萬採撫須道:“陛下所言甚是,臣等年前發完南京的急遞已經有了回信,內閣認爲在二月份之前,將會直接遷到京師來,至於行政院則會緊急調撥一批實幹之才,進入京師重組各大衙門,穩定政局。”

寧渝點了點頭,他對於內閣的手段還是很放心的,輕聲道:“當年李自成進入京師之後,沒過多久就被清韃趕出了京師,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經驗教訓,內閣及樞密院都要仔細體會這件事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和教訓!”

衆人神情微微沉默,打天下易,治天下難,這一點從在南京的經歷就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若非寧楚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一直都沒有放棄對實幹人才的培養,那麼根本不會取得今天這般的局面。

“過去的時候,那些舉人們都會進京趕考,對於咱們來說,也是一次趕考的過程,只不過考題換成了在北方的數千萬百姓,考官換成了虛無縹緲的民心......寧楚起勢源自民心,絕不能在這個地方上跌倒!”

寧渝臉色有些沉悶,低聲道:“新朝新政,內閣當全力普及新政以及土地田畝制度,中間遇到的任何阻力都要克服,該抓的抓,該殺的殺,決不可輕易手軟.......禁衛師在遼東,第一師將會臨時作爲京城的衛戍軍隊,但凡有所配合的,都可以開口。”

“都察院也要注意,勝利了,很多人的心裡都會有驕縱情緒,這個時候都察院絕不能輕易姑息,一旦姑息就會犯下大錯!到時候影響的是我寧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還有威望!”

等到寧渝這番殺氣騰騰的話說出來後,衆人臉色卻是有些變了,他們內心的一切驕狂,似乎被潑了整整一盆冷水,當下也清醒了過來。

瞧見衆人似乎被震懾住了,寧渝便停下來喝了一口水,他正準備針對糧食問題,同崔萬採繼續溝通一番,卻聽見殿外傳來一道聲音,卻是從遼東方向過來的緊急情報,需要稟告黑皇帝。

等到侍衛接過秘密情報,遞給了寧渝看之後,卻是將寧渝的注意力給吸引住了,他的臉上浮現出一絲冷意。

“弘曆已經登基繼位,年號乾隆......清廷賊心不死,速傳樞密院!朕倒要看看,再打死一個乾隆,還有幾個冒出來?”

.......

南北之戰剛剛拉下帷幕之時,從朝鮮半島方向的海面上,卻駛來了一艘船隻,上面掛着一面朝鮮王旗,它在寧楚海軍戰船的保護下,朝着京師的方向前進。

在船艙中,幾名身着大明官服的老者此時正相對而坐,說話的時候也是一口極爲純正的漢話,只是與船隻上掛着的朝鮮王旗放在一起,卻是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此番出使天朝,只爲我朝能重歸天朝宗藩體系之中,也要讓天朝陛下能夠明白,我朝鮮一直都在謀求反抗清韃之掌控,此乃關鍵。只可惜朝廷中奸臣當道,竟然到現在還在是否用清廷王號而爭論,實在是愚不可及。”

說話的老者乃金世俊,乃朝鮮承旨金一鏡的心腹,也是當今着手可熱的權臣,而與他相對的其他幾名老者,亦是此次出使的使臣。

另外一人喚做柳正烈,他亦是高聲贊同道:“自從丙子之役,朝鮮上下便一直心懷故明正朔,如今天朝驅逐韃寇,朝鮮自當重歸天朝之下,豈能繼續事清寇?”

衆人臉上都浮現出一絲贊同之色,對此開始議論紛紛,然而角落中一人的神色卻是帶着幾分憂慮,並沒有第一時間表示贊同。

自從八里橋之戰結束後,餘波逐漸激盪到了朝鮮,也給朝鮮帶去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要不要立馬錶明立場,更改年號?

表面上看上去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在如今的朝鮮,卻成爲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甚至關係到朝鮮的生死存亡。

“樸允熙,你的看法是什麼?”金世俊側過身子,笑眯眯地望着那人。

那名叫做樸允熙的老者卻是長嘆一聲,低聲道:“領議政和左右議政大人決定之事,下官自然不敢多嘴,只是心中始終有些憂慮,清韃雖然被天朝驅逐於關外,可是他們依然有兵數萬之衆,若是朝鮮貿改規制,只怕大禍臨頭!”

金世俊臉上掛着一絲冷笑,望着樸允熙的眼神裡便有些不善,“樸大人未免也太過於謹慎了,倘若此時不去表達對天朝的歸順之心,將來如何才能到天朝陛下面前一述朝鮮忍辱求全之功?”

其他人聽到二人所言,當下也紛紛對樸允熙進行了斥責,甚至還有人高聲道:“倘若讓朝鮮繼續屈居於清韃之下一天,朝鮮的恥辱也就多了一天!”

金世俊滿意的點了點頭,笑道:“眼下王上正在景福宮翹首以盼,希望能夠得到臣等的佳音,因此我等亦需早日抵達京師,面見天朝陛下!”

樸允熙不由得長長嘆了口氣,他當然知道朝鮮上下君臣的心思,只是他們也不想想,清廷固然在復漢軍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對於朝鮮而言,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倘若清廷率軍攻朝鮮,朝鮮真能抵擋得住嗎?

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
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六十章 父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