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

巴達維亞,作爲一座具備數百年發展歷史的城市,這裡幾乎見證了南洋土著人民同西方侵略者的風風雨雨,甚至可以說光是從它的名字上的變化,就能體現出這種風雲變幻。

在最早的時候,巴達維亞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巽他格拉巴,其中含義便是指‘椰林密佈之地’,長期以來都是輸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受到當時貿易者們的青睞,當然也使得它落入到了葡萄牙人的手裡。

後來到了十六世紀的時候,***首領領導印尼人民打敗了葡萄牙殖民者的艦隊,收復了巽達加拉巴,把這裡改名爲雅加爾達,意思爲‘光榮的堡壘’,而當時的華人稱它爲‘椰城’。

等到七十年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再一次佔領了印度尼西亞,並且將雅加爾達再次改名爲‘巴達維亞’,從此巴達維亞便成爲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所在,貿易遍及亞、歐、非三大陸,還長期在此舉辦交易會。

當然,在巴達維亞同樣不缺乏漢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從中原逃過去的百姓,在巴達維亞成功生存了下來,並且受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視,成爲了打壓當地印尼土著的一大籌碼,像不少的華人都被荷蘭人任命爲甲必丹。

所謂的甲必丹,便是指葡萄牙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所推行的僑領制度,原本意思是指首領,即利用在印尼上經商、謀生或定居的華僑領袖,讓他們幫助殖民地政府處理當地的民政事物,重點就是控制當地酋邦勢力。

像劉如龍便是在巴達維亞生存了幾十年的甲必丹,他出身於巴達維亞華僑大族劉家,擅長說一口荷蘭語,再加上家族在南洋經營的層層關係,使得他年紀輕輕就受到了荷蘭人的看重,成爲了巴達維亞有數的華僑首領。

靠着荷蘭人的撐腰,整個劉家勢頭都在蒸蒸日上,他們靠着甲必丹的特權,四處欺行霸市,除了不敢惹西洋人之外,對於巴達維亞的酋邦和華人都十分苛刻,以至於巴城的華人都對劉家恨之入骨,可是劉家卻絲毫都不在意。

用劉如龍的話來講,只要能夠保持他們劉家的富貴,當荷蘭人的狗又如何?

可是隨着寧楚的崛起,南洋的局勢也在發生着飛速的變化,漢人的勢力逐漸深入到了南洋,大量掛着寧楚旗幟的商船也在南洋穿梭,其中所出現的利益上的衝突也不少,因此原本在整個南洋生存的漢人們,都開始思考起一個關鍵的問題,自己到底還是不是華夏人?

正所謂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

對於南洋華人而言,他們雖然在南洋的日子過得比內地好上許多,可是在身份認同問題上卻一直都比較痛苦,因爲他們雖然自己認爲自己是華夏人,可是畢竟生活在異域他鄉,卻經常受到一些歧視。

特別是對於在南洋的荷蘭人而言,華人雖然能夠對他們的統治起到幫助,可是終究只是把華人當成下等人,從本質上不比眼下的酋邦地位高,而且荷蘭人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經常去故意挑動當地酋邦和華人的矛盾衝突。

劉如龍不在乎這個,可不代表其他的華人不在乎這個,他們終究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堂堂正正回到華夏,也希望能夠真正成爲華夏的子民,因此這些人對於寧楚的到來,往往都是持以歡迎的態度。

只不過劉如龍最近也有些慌了,因爲寧楚崛起的消息並不是秘密,再加上前段時間荷蘭人跟臺灣義軍衝突的消息,使得不少華人都私下傳小道消息,認爲復漢軍要打到巴達維亞來,這讓像劉如龍這樣的甲必丹都有些驚慌。

劉如龍可不認爲當復漢軍到來後,他能夠有什麼好果子吃。畢竟他對華人做的那些事情,都足夠他死上十次都不止了。

當然,劉如龍也有自己的底牌,那就是現任巴達維亞總督維佐斯,自從維佐斯上任以來,劉家便將大量的銀子送進了總督府中,在聽說維佐斯喜愛華夏瓷器後,甚至還專門派人到廣州去搜羅了大量的精品瓷器,送給了維佐斯。

“老爺,維大人剛剛派人來了,說要您去一趟總督府。”

就在劉如龍心中憂慮之際,下人的一個消息卻是將他嚇一跳,總督維佐斯平時很少召集衆人,因此這個時候有事情相召,自然是有大事發生,因此劉如龍心裡多多少少有些忐忑,他連忙叫人準備好了禮物,然後跟着他一路往總督府而去。

不一會,下人便準備好了各色禮物好幾擔,其中光是瓷器就有好幾對,再加上三千兩白銀,一行人就這麼挑着擔子,往總督府方向而去。

在巴達維亞城裡,像這麼光明正大送禮的,其目的地自然只有總督府。畢竟整個巴城裡的百姓都知道,只要是給他送禮,總督維佐斯幾乎可以說是來者不拒,當然想要指望總督辦事,那就要看送禮送得夠不夠多了。

等到劉如龍走進了總督府中以後,卻發現巴達維亞其他幾個華僑首領也來到此地,他們的頭上也都有一個甲必丹的頭銜,也都是總督維佐斯親信,大傢伙聚集在這裡,很明顯也是得到了總督維佐斯的命令。

只是過了好一會,維佐斯始終都沒有出現,只有他的副官雅各布出現了一次,然後簡單丟下了一句等着的命令,隨後又消失不見了。

衆人在總督府等得口乾舌燥,原本還能聊會天,可是到後面也沒了興致,只能枯坐在大廳中等候,面上卻沒有半分的不敬,畢竟大傢伙都知道識時務者爲俊傑的道理,在這裡發脾氣可沒有人遷就。

一直等到燈火通明之際,總督維佐斯才急匆匆地從門外走過來,他的臉上帶着些許潮紅,額頭上都是汗水,整個人似乎剛剛忙碌了許久。

見到維佐斯出現,衆多華僑首領們連忙迎上來,一個個臉上帶着十分諂媚,“總督大人,小人們都已經到了,不知有什麼吩咐?”

維佐斯擡眼望向了衆人,臉上浮現出一絲傲慢,隨後纔開口道:“這一次來,主要是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們。”

“小人洗耳恭聽。”劉如龍連忙湊了過來,而其他人也都紛紛如此表態,熱情地恨不得去親吻維佐斯那張肥臉。

維佐斯清了清嗓子,使得聲音顯得不那麼低沉,“先說說壞消息,根據從廣東那邊傳來的消息,寧楚海軍已經從上海轉移到了廣州,雖然還不知道他們下一步的動作,可是威脅卻已經很明顯了。”

“什麼......寧楚要來了?”

衆人頓時心裡一驚,他們雖然已經預料到寧楚要將勢力觸及到南洋,可是沒想到會那麼快,要知道過去寧楚的海軍可是長期在北方活動,還基本沒有長期駐紮在廣州的例子......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幾乎人人心中已經想起了這句話。

維佐斯在說完話後一直在冷眼旁觀,他要好好看看這些華人的表現,因此也並沒有繼續開口,只是看着這幾人的神色不住變幻。

劉如龍剛一擡頭,便正好看到維佐斯冷淡的目光,當下心中一驚,卻是顧不得許多,站出來大聲道:“回稟總督大人,寧楚只不過是剛剛興起之國,其海軍勢力自然弱小無比,豈能跟總督大人相提並論,這實在算不得什麼壞消息。”

維佐斯頓時哈哈大笑,用手拍了拍劉如龍的肩膀,道:“劉,你說得對,這就是我後面要說得另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歐洲方向已經給我們派遣了一整支艦隊,當然這支艦隊本來是用來進行輪換的,可是此時卻來得恰到好處,等到他們到了,即便是所謂的寧楚海軍,也只有失敗的命運。”

聽到維佐斯說出這番話,卻是讓衆人大吃一驚,他們可是知道像這種輪換可是每五年一次,今年爲何卻是提前了?當然這個原因衆人是不可能知道了,而維佐斯也不會給大家進行解釋。

實際上,在之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眼裡,巴達維亞儘管一直是荷蘭在亞洲的重要貿易城市,可是由於歐洲局勢的影響,已經迫使他們不得不減少對亞洲的投入,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實力並沒有很大的增長。

可是如今隨着寧楚的崛起,很多東西也就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中西方貿易額度的加大,反倒促使荷蘭東印度公司越發重視南洋的地利環境,他們希望能夠讓巴達維亞和馬六甲具備更強的發展潛力。

當然,隨着荷蘭人對巴達維亞的重視再此升級,使得荷蘭在巴達維亞的軍事力量得到上升,也讓荷蘭人在巴達維亞近幾年的軍費支出大增,這些軍費開支自然都要本地人來承擔,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落在了這些華僑身上了。

因爲大家都知道,巴達維亞真正的有錢人還是要數華人,脾氣也很好,根本不會反抗,而那些酋邦不光沒有錢,而且一個個還兇得要死,根本不好壓榨。

果不其然,維佐斯總督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他望着面前的甲必丹們,笑道:“你們都是帝國的朋友,也應該明白眼下的一切絕不是免費的,要知道無論在什麼地方,安全永遠都是最爲寶貴的東西,那麼你們願意爲安全付出多少錢呢?”

衆人頓時心裡一沉,大傢伙彼此紛紛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裡的爲難之色,倒不是說他們不願意出這個錢,實際上不管多少錢,咬咬牙也就過去了,畢竟之前給維佐斯總督個人送的錢也不少了。

可是眼下卻不一樣,這些身在南洋的遊子們,說起來是遊子,可是哪個在華夏沒有幾條根根蔓蔓?甚至有不少人,都是直接跟寧楚官方有聯繫的,像影子也好,軍情處也好,相關的合作也不是沒有過。

正因爲如此,他們便不能隨便給這筆錢,因爲這筆錢名義上可是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費,其性質是非常惡劣的,也就代表着誰給了錢,將來也就別想着再兩面討好了!

華僑代表之一的李家家主李光烈走出一步,輕輕嘆了一口氣,試探道:“總督大人,安全自然是無價的,若是爲了帝國的大業,咱們多出點沒關係,可是今年確實沒做什麼生意,去年還虧損了一大筆,這家裡實在是沒有銀子了.......”

衆人聽到李光烈帶頭,連忙紛紛走上前去,也開始哭起了窮,唯獨只有劉如龍一人,一直冷笑着望着諸人——你們還真把荷蘭人當成傻子了?

維佐斯總督臉色頓時一變,他也不再客氣,直接朝着身旁的衛兵們招呼道:“把這個該死的黃皮猴子給我抓起來,吊在城門上三天,對了,還要把他的全家人都給我抓起來,把他的財產都收到總督府來!”

一番晴天霹靂下來,卻是將李光烈給震懾住了,他連忙跪在了地上,開始討饒,只是衛兵們又怎麼會聽他的話?當下便將他按在了地上,然後用繩子綁住了手腳,還用一塊布將嘴巴塞了起來,活活像頭要被宰殺的肥豬。

見到這一幕,其他的華僑領袖們再也不敢多嘴了,他們用祈求地目光望着劉如龍,指望他能夠說幾句好話,不管怎麼樣,那李光烈也是華人不是,當年也是跟着大傢伙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

劉如龍卻裝作沒看到一樣,徑自撇過頭去,卻是根本不爲李光烈多說一句話,而是一個勁地巴結討好維佐斯總督。

“總督大人說得對,咱們怎麼能爲了一些錢,而放棄全家人的安全呢?小人劉如龍願意出白銀三萬兩,在三天內全部籌措過來,交給總督大人!”

維佐斯頓時放聲大笑,朝着劉如龍豎起了大拇指,“劉,你是帝國真正的朋友,將來等到帝國徹底擊敗這裡的土著以後,你也會大大發上一筆財的!”

隨後,維佐斯便滿含深意地望着其他人,“帝國對敵人自然是絲毫不留情面,可是對於朋友也會大加關照,希望你們能夠成爲帝國的朋友!”

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八章 何爲教書?
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八章 何爲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