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

在一種十分奇怪的氣氛當中,復漢軍針對這一次的財政改革卻是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復漢軍召開的第一次春闈大典,也同時在進行當中。

按照慣例來說,在春闈之前應該還有一場秋試,也就是各省的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行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唯有通過鄉試者,方能參與第二年二月的春闈,也就是京師召開的會試。

可是問題對於復漢軍來說,去年八月還在湖廣江西打生打死,根本無暇去考慮這些東西,因此並沒有這麼一場秋試,而是直接在四月份進行春闈考試,從而選拔人才。

對於這種行爲,清廷自然感覺自己的正統,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因此清廷當中請求出兵再戰者不絕於耳,可是這清軍剛剛纔慘敗而歸,哪裡還有這樣的閒心去顧忌這些,就連雍正都狠狠發了一通脾氣。

“一羣腐儒,真看不下去,自己拿刀去湖廣跟楚逆拼!”

不得不說,雍正相對康熙還是耿直許多,懟人也更加不留情,那幫子只會耍筆桿子的儒生哪裡來的勇氣去戰場,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因爲這件事,反而使天下許多人知道復漢軍在搞科舉,而且沒有所謂的鄉試,只要去了武昌就能直接參加會試,只要中了進士的,那就都能撈到一個一官半職,而且沒有中進士的,還有機會得個舉人,當個小官也是沒毛病的。

這一下子可就不得了了,許多不得志的讀書人,開始想方設法往湖廣跑,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實,你大清朝的官精貴,可實在是考不上啊!可如今復漢軍的官好考啊,即便是叛軍如何,那也是官啊!

這幫子人皓首窮經半輩子,所求的不就是爲了一官半職,君不見就連寧渝的七叔,寧忠權那個半瓢水的讀書人,也是考了許久才得了個縣丞的官,還是在家族出錢的情況下,才能得到一個縣令的實缺。

這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清朝在以科舉爲網,網羅天下人才的時候,把網眼開得太大,平均每科中舉的人數不過二百多人,可是天下這讀書人何止二百?這一舉動雖然將那些頂尖的人才都給弄走了,可是剩下的大部分中等之才,依然被淘汰在了科舉的帷幕下。

在這種情況下,復漢軍搞出來了一個官鋪子,雖然不是大清朝的,可那也是實打實的官鋪子,在大清朝得不了官的讀書人,自然也就一窩蜂涌去了。

這復漢軍舉辦的第一次科舉,主考官自然是復漢軍的左參議崔萬採來擔任,若是李紱在武昌,估計做個副考官問題也不大。只是有了崔萬採這樣的士林大儒鎮場子,倒也真來了不少人才。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八,復漢軍第一次科舉考試算是正式開始,超過一萬三千五百人前來參與考試,這大大超過了原來的武昌貢院的容積量,無奈之下,寧忠景下令在城東搭建出了一大片的棚子,將這些棚子模仿貢院的格局進行佈置,作爲補充考場。

對於這種事情,自然便是正在駐防的原守備一師來負責,當然如今的守備一師已經換上了名頭,喚做禁衛師,卻是威風得緊。數千名士兵在短短的四天功夫裡,卻是搭好了簡易的棚子,矮小狹窄潮溼,許多棚子上的樹枝,還泛着青色。

可畢竟有了這麼一個東西,總比沒有的強。士子們雖然偶有抱怨,可是看着那些端着明晃晃刺刀的復漢軍士兵們,卻也不敢輕易造次,很明顯,那些當兵是可不是綠營那幫子廢物能比的,這是真正上過戰場殺過人的主。

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是眼下的崔萬採卻在期盼着老天爺給點面子,至少在這幾天不要下雨才行,否則這棚子還真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到時候真垮塌了,那可就鬧笑話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四月這麼一個多雨的天氣裡,老天爺還真的就給了面子,長達六天的考試過程,居然只是下了一點點小雨,完全沒有影響到考試的進程,一直到最後一場的策問試結束後,這天上才下起了磅礴大雨。

四月的天氣,在武昌這個地方雨水說來就來,衆人也都習慣了這江城的雨。可是街上卻也有不少急着躲雨的人,其中一名年輕人卻是不顧大雨,撩開了身上的長袍,一路上在雨水當中前行,嘴裡不時還吟哦着詩句。

“兄臺倒是好雅興,這雨中作詩,人生實乃痛快!”

一輛油篷車是停在了年輕人的面前,馬車當中傳來了一句聲音,接着說話那人便將車簾拉開,是一名長相極爲英氣的年輕人,卻正是悄悄回到武昌的寧渝。

寧渝心裡擔心這一次的財政改革會受挫,便想着回來推動此事,只是眼下即將東征,貿然從軍中脫身不免落人閒話,因此寧渝這才選擇低調出行,一路乘船回到了武昌。

不過說來也巧,寧渝初入武昌,便正好趕上了科舉結束,也趕上了這一場大雨。因此正當寧渝坐着油篷車回楚王府的路上時,卻遇到了這麼一位雨中吟詩的年輕人,故而方有此嘆。

那年輕人卻是哈哈大笑,隨後保拳行禮道:“當不得兄臺謬讚,這老天爺要下雨,那就讓他下吧,這淋雨已經成了必然,又何必愁眉苦臉呢?”

這一番話卻是讓寧渝心裡瞬間起了許多好感,他拱手爲禮道:“雨中作詩,難免有生病之風險,兄臺倒不如隨我一同飲酒作詩如何?”

“這雨能淋得,這酒自然也喝得,學生這邊恭敬不如從命了。”

寧渝隨後便朝着寧四使了個眼色,寧四心裡明白,隨後油篷車便改了方向,朝着武昌城內的春香樓而去,那裡如今已經成爲了整個武昌城最大的酒樓。

一進入酒樓之後,寧渝便在觀察着年輕人的舉動,只見那年輕人雖然衣着樸素,可是行事卻半點也不像一個貧寒士子,所見所聞都能淡然處之,這份從容讓寧渝想到了官家子弟。

在這個世界上,從出生開始便是二代紈絝子弟的寧渝,尚且都沒有那份優雅與從容,因此心裡很快便已經斷定了對方的身份,再一聯想到對方樸素的着裝,寧渝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年輕人想必是家道中落了。

二人雖然只是初次見面,可是隨着好酒好菜上來,也就打開了話匣子開始相談,那年輕人雖然年歲不大,可是滿肚子的學問卻是半點不假,這讓寧渝越發好奇對方的身份了。

而對於寧渝這個受過名師教育的現代靈魂來說,這談什麼都有點一針見血的味道,卻是讓那年輕人爲之刮目相看,對寧渝也起了幾分崇敬之心。

寧渝沒有問年輕人姓名,年輕人亦沒有問寧渝的身份,二人只顧着飲酒高談,卻是不知不覺間,便已經酒過三巡,二人都有些熏熏意。

年輕人拎着酒壺,卻是費力地站了起來,他一步三搖走到了酒樓的欄杆處,望着外面的傾盆大雨,絲毫不顧吹進來的冷風,大聲吟誦着。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聽到了年輕人吟誦的詩句,寧渝卻是感覺有些耳熟,但是就是想不起來,不過詩句確實好,當即便大聲道:“好詩!好詩!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着實妙哉!”

年輕人呵呵一笑,隨後又拎着酒壺走了進來,苦笑道:“此詩乃學生意氣之作,當不得兄臺這句贊......只是學生想到了往事,卻是孟浪了些。”

寧渝給自己倒了一杯酒,不知爲何,他今日覺得喝醉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這人生實苦,若有做樂的機會,自然不要放過。只是兄臺一看便知是官宦人家,又如何來的苦?”

年輕人卻是笑了笑,“學生確實是官宦之家,只是如今家父病故,學生被族人所欺,只好背井離鄉前來湖廣參加科舉,只爲求得一線生機罷了。”

寥寥數字,卻是勾勒出一幅慘淡的畫卷,人心之險惡,莫過於此了。

不過寧渝聽到他來參加湖廣科舉,心裡卻是一笑,既然如此,這姓名卻也不必再問,這真才實學之人,自然如同囊中之錐,只要一旦展現鋒芒自然能夠脫穎而出。

寧渝面帶微笑,舉起酒杯道:“既然兄臺來複漢軍參加科舉,此番定當大展宏圖!”隨後一杯飲盡,接着便轉身離去了。

年輕人的眼神有些清明瞭幾分,他望着寧渝的背影,臉上露出了幾分疑惑。

回到了楚王府之後,寧渝便先去沐浴更衣,要等酒味消散地差不多,才能去給老夫人磕頭行禮,而崔姒則是將丫鬟們都打發了,獨自一人站在了外間,等候寧渝出來。

原本對於寧渝回來,崔姒還是頗爲驚喜的,可是沒想法這人卻是一身的酒氣,再加上之前丫鬟們議論的那個白蓮教妖女,這心裡便是直泛酸。

“夫君好大的酒氣,這是去哪裡喝了花酒不成?”

若是放在一年前的崔姒,怕是怎麼也不會說出這般話來,她一向是那等精明要強的人物,何曾想過爲他人而去爭風吃醋?可是對於寧渝,她的心裡卻是已經填滿了。

因爲陳采薇的事情,寧渝心裡感覺頗有些對不住崔姒,因此見崔姒使起小性子的時候,也只好開始哄着:“娘子勿怪,此番實乃夫君的不是,這次回來,卻也給娘子帶了許多是蒐集來的殘本。”

崔姒這麼一聽,心裡的醋意也就慢慢散了,她自然明白這位也不是一般人物,若說僅僅是圍着自己轉,恐怕第一個上門訓人的就會是自己老爹崔萬採,畢竟這麼大的基業,若是沒有子嗣,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如今寧渝回來,還記掛着帶禮物,崔姒心裡也就好多了,至少自己這個夫君好起來的時候那也是真的好,其他的再去計較就顯得有些不識大體了。

二人好一番溫存之後,便去給老夫人磕頭行禮,並留在了老夫人那裡吃飯,而崔姒也是一臉笑意地陪坐在一旁。

老夫人望着眼前有些黑瘦的孫兒,眼圈便有些紅了,“瞧瞧我的乖孫.....這一年卻是吃了苦,也是你那個父親狠心,如今都做了王爺,卻還由着你在外面,實在是讓老身操碎了心,這拜佛的次數都比往日多了許多。”

這話說着說着,卻是讓寧渝感覺有些不對勁,他可不想再去跟老夫人解釋什麼叫帶兵打仗的道理,只好跟崔姒使了個眼色。

崔姒便連忙安慰起了老夫人,由於已經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老夫人對於崔姒這個孫媳婦也是相當滿意,不僅知書達理,而且性格溫柔賢淑,確實是做主婦的好人選。因此對於她的想法,也是頗爲看重。

過了好一會,寧渝跟崔姒這才脫開身,去拜見了寧忠源夫婦二人,見到寧渝回來以後,寧夫人的表現卻是比老夫人還要不堪,她的眼淚吧嗒吧嗒地就流了出來,仔仔細細打量着兒子,生怕哪兒缺了一塊少了一塊。

“老天爺保佑,渝兒能平平安安回來,可着實害得爲娘擔心了許久,娘可是聽說了,那康熙的大炮都有一兩百門哩,這要是擦着碰着,那還得了?”

眼見得母親如此,寧渝也只好苦笑了一聲,而寧忠源臉上也有些許尷尬,他也是戰場裡滾出來的,自然明白危險那肯定是有的,可是若因爲危險而不去戰場,那隻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寧渝隨後便故技重施,將自家的媳婦崔姒塞給了寧夫人,讓其好好勸導一番,自己則是跟着寧忠源進了書房,而距離上一次密談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過去了半年多了。

一進到書房之後,寧渝很快便發現了寧忠源的髮絲,比起上一次來多白了許多,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變得差了許多,這讓寧渝心裡有些隱隱的不安。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二章 奴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六章 雛鷹營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一十五章 議定國號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二章 奴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零三章 濟州島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九十章 傷亡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六章 雛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