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

實際上國債從來都不是什麼新鮮玩意,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朝百姓借錢了,這位就是歷史上的周赦王,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天下從名義上來說還是周天子的天下,都城也還在洛陽,但是對於那個時代,周赦王已經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了。

戰國末期時秦國攻趙,後來還派兵直逼洛陽,其用意自然可知,可當時的周赦王已經沒有任何實力抵抗秦國,正在危機時刻,楚王派人覲見周赦王,並且帶了錦囊妙計,那就是以周天子的名義聯合六國一起抵禦秦國。

此計甚妙,可問題是當時的周天子完全沒錢,想出兵打仗都沒辦法,這個時候又有人獻計,那就是以朝廷的名義跟百姓借錢,以高利率引誘貴族們出錢,約定戰後再連本帶利還錢,於是當時的周赦王發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債。

這批國債由於利率頗爲誘人,因此受到了貴族們的追捧,很快就接到了一大筆錢,還立下了字據,承諾戰爭結束後連本帶息一起還清。得到了錢的周赦王招兵買馬,拼湊了一支6000人的軍隊,準備與楚國還有其他諸侯一起東征秦國。

只可惜當時苦苦等了三個月,只有楚國和燕國出兵,而其他諸侯都選擇了觀望,因此攻秦之策不攻自破,而周赦王只能帶着軍隊回城,結果剛剛回去不久債主們就找上門來,要求周赦王還錢。

對於周赦王來說,還錢是不可能還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還。可是債主們自然不會吃下這個啞巴虧,便成天在宮門外堵着,宣揚周赦王欠錢不還的事情,於是周赦王只能想辦法跑路,躲躲風頭。

不過周赦王好歹是個大王,不可能就這麼帶着老婆孩子走掉,於是就在後宮建了個高臺,帶着妃子們往裡面一住,就宣佈徹底不見外客了,賴着錢不還,整天歌舞昇平,紙醉金迷,也就有了所謂的債臺高築的說法。

因此,國債這個東西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寧渝給大傢伙也只是簡單普及了一下過去的歷史,他們也都明白了皇帝老兒的打算,說白了就是效仿周赦王,以高利率發行國債,找民間有錢人借錢去打仗。

這.....實在是有些喪心病狂了!

在所有人的眼裡,眼下的皇帝着實有些過分了,沒錢你就在家好好歇着,天天泡泡妞上上朝多好,幹嘛非得借錢去打仗呢?這打輸打贏先不說,這錢回頭怎麼還呢?難不成大傢伙真給您造一高臺住着?

經過了這麼一番解釋,朝廷大臣們反而是越發反對發行國債,畢竟在中國人傳統思維裡,這借錢不是好事,寅吃卯糧那都是歷史教訓,作爲皇帝應該學文景二帝,少折騰多善待百姓,等過個百八十年的,到時候再出一漢武也就罷了。

當下便有多名大臣據理力爭,反對皇帝發行,更是希望皇帝能夠暫時罷兵休養,說話的雖然都是一些尚書和侍郎之類的,可是更高層的首輔次輔們,也大多都是保持沉默,以表示贊同。

寧渝有些無奈,“諸位愛卿,這周赦王還不上錢,不代表朕就還不上錢,實際上明年的財政收入大傢伙心裡也清楚,咱們的工商稅法實行以來,稅源已經得到大大的擴充,這點錢已經不算什麼了。”

內閣首輔寧忠景無奈道:“可是陛下,這民間借貸常有利滾利之說,若是朝廷接受這利滾利,怕是再多錢也還不起,可若是低利率,也根本不會有人把錢借給朝廷。”

這倒是實在話,民間借貸常有各種名目,儘管明面上借貸最多隻是一本一利,就是規定利息總量上限是本錢的一倍,可是在私底下早就超過了這個限制,什麼九出十三歸,什麼利上滾利實在是數不盡數。

因此地下錢莊的生意好的不得了,若是朝廷開放國債,如果利率較低,對於百姓的誘惑其實很小,再加上百姓們對於皇權天生的畏懼,若朝廷真的不還錢,他們也沒有半點辦法,因此很大可能上無人問津。

寧渝嘿嘿一笑,他當然會預估到這種情況,“朕發行國債,自然不會有什麼利滾利,也不會有太高的利率,朕發行的這八百萬兩國債,三年贖回,年利百分之四,就這麼多。”

“年利百分之四?”

大傢伙聽了寧皇帝的這一番話,好險沒笑出聲來,這實在是在哄鬼呢。按照寧皇帝的計算,八百萬兩白銀的總利息一年也才三十二萬兩白銀,三年下來都沒超過一百萬兩白銀的利。如果真有這個錢放在地下錢莊,怕是利錢能番好幾倍。哪家的傻子願意把本錢放在這麼低的利率上?

只是寧忠景和崔萬採等人眼裡閃過一絲憂慮,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賣出八百萬兩國債,怕是隻能靠攤牌了,可是自古以來,這攤牌之舉都是大大的弊政。

寧渝輕輕咳嗽了一聲,掃視了一眼羣臣,卻是緩緩開口:“若是正常情況下,自然是沒什麼人會來買朕的國債.......可是朕發佈這批國債,將會與雲貴川等諸省的土地掛鉤,到時候所收繳的旗田和官田等,都會拿出來發售,而只有購買國債者,方可有資格參與購田。”

意思很簡單,戰爭國債自然是有收益的,到時候想要買地?很簡單,先出示你的國債購買證明,否則沒有資格。通過這種綁定的方式,讓這些想要獲得土地的人,先拿出一部分錢來,以此來表達對朝廷的支持。

聽到了這裡的時候,大臣們鬨鬧成了一片,這皇帝簡直是個做生意的奇才,有了土地在前面掛着,何須擔心沒人買國債?特別是通過這一舉動,完全可以將這些購買國債的人綁在大楚的戰車上,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來促使寧楚打下雲貴川,否則他們的利益可就泡湯了!

這裡面的東西並不複雜,因此很多人一想就能想明白,而此時絕大部分人已經轉變了想法,他們開始真正去認真思考,國債的具體利用方式了,甚至還有人覺得通過國債,完全還可以借出更多的錢來。

“國債絕不可濫發,因爲那代表我大楚最珍貴的東西——信用。”

寧渝臉色微微凝重了些,他不能讓這些大臣們以後養成發國債的習慣,畢竟借錢這種事情幹多了,遲早有一天是還不上的,他得先給大臣們敲敲警鐘。

“朕之所以發行國債,是因爲這一次是戰爭國債,通過雲貴川大楚完全是可以彌補發行國債的成本,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會起到一個有利的方向。但是這種國債極爲特殊,因此尋常時候是不能肆意濫發,否則遲早會讓百姓對大楚失去信任。”

寧渝心裡略略思考了一番,卻是想到了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完全可以接着這一次發行國債的機會,重新構築復漢軍的貨幣體系,因爲現在用白銀作爲貨幣的體系,實在是太糟糕了!此外這也是工商革命的關鍵之處,更是需要得到重視。

一想到了這裡,寧渝也就沒有再跟朝臣們溝通的想法,因爲重新構築整個金融體系,所需要涉及的東西已經遠遠不是這些朝臣們能夠知道的,需要更專業的相關人才,或者說是西方銀行業人才,因爲在這一方面,西方實在是比天朝走的遠很多。

像具備強烈重商主義的荷蘭,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也是目前整個西方金融體系的構建者,還有未來的大英帝國,在幾十年前也創建了自己的英格蘭銀行,使英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貨幣市場,特別是它的國債體系還有貨幣市場,在給政府提供更方便、廉價的融資的同時,也與英國的工業革命融合發展,奠定了倫敦金融霸權的堅實基礎,都是寧渝需要學習的對象。

當然了,現在寧渝就算想要學習,也不可能立馬就能學到,因爲他對於那一套的瞭解並不算多,再加上國內的這些人,也很難徹底瞭解清楚,因此他將希望寄託在了正出行西歐的恩斯特身上,到時候他將會給自己帶來這些人才還有相關的理論知識。

不過寧渝從恩斯特給他的信中得知,第一批的人才和相關的書籍,將會在明年開春的時候,抵達中國,而且恩斯特在信件中還提到了一件事情,如今整個歐洲如今都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因此很多歐洲人都慕名而來,希望來到中國,甚至希望在中國永久居住。

對於如今的歐洲人來說,遙遠的東方是一個夢幻般的世界,人人嚮往絲綢與瓷器的生活,其中甚至不乏那些王公貴族,可以這麼說,當寧渝想要從西方學習一些東西的時候,整個西方卻在不遺餘力的學習來自東方的文化。

之前恩斯特跟寧渝閒聊的時候,在二十多年前的世紀之交時,法王路易十四在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新世紀舞會,名爲“中國之王”,舞會上聚集着整個巴黎的貴族,他們穿着禮服等候着過往的駕臨,而路易十四當時就穿着一身傳統的中式服裝,在八擡大轎中緩緩走出,由此可見當中中國熱在西方的影響程度。

因此對於恩斯特來說,他對於天朝的崇拜並非無來由的,而是有很深層次的文化背景,甚至可以這麼說,若非後來經過工業革命,使得西方走上了一條對外擴張的道路,否則他們對東方的崇拜還將會持續很久。

只是寧渝心裡明白,西方對於中國的崇拜,實際上也是一層看似美好的幕布,是對富饒東方文明的嚮往,可一旦當他們意識到東方整體武力上的落後時,這種崇拜將會演變成最殘忍的掠奪,因爲在他們的文化當中,弱者不配擁有這些財富。

正因爲如此,無論現在的西方多麼崇拜中國,都不會影響到寧渝派人去學習西方文化當中的精粹還有科技,只有將那些東西都融匯進傳統的中華文明當中,才能使得已經有些垂垂老矣的華夏文明,重新煥發生機,如果能夠搶先進行工業革命,更能使得中國一直位於世界的最頂端。

與此同時,寧渝心裡也在提防着一件事情,那就是隨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不光是他在積極學習西方的東西,西方人實際上也在積極學習着東方的精華。

根據寧渝的瞭解,現在很多傳教士到華夏來,除了肩負着傳教的任務以外,還有另一個任務,那就是學習中國的產業科技,然後帶回到歐洲去。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西方傳教士會將儒家文化的相關東西都帶回到西方,並且會成爲西方哲學家的研究對象,像未來的伏爾泰、魁奈等歐洲啓蒙運動的先驅,都會對儒家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好比在未來魁奈甚至會被稱爲“歐洲孔夫子”,此外還有狄德羅、霍爾巴哈等人也會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他們不光是學習中國的思想,還有相關的科技,在未來幾十年裡,中國的農學寶典《農政全書》,裡面記錄的養蠶種棉的篇章,還有中國特有的巨幅紙製造技術,桐油生產技術,甚至連中國特有的瓷器、種茶等技術都被歐洲人陸續學到手,並且還進行了超越,徹底改變了中國在這些行業裡的壟斷地位。

在整個十八世紀,中國工藝從領先世界到被歐洲人反超,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這一點讓寧渝尤爲痛恨,不過所幸他回到了十八世紀的初葉,這一切都還沒有發生,還來得及糾正,正因爲如此,寧渝纔會專門設立戰略物資管制,包括相關的書籍,都是絕對不允許出口的,也不許外泄。

儘管寧渝反對閉關鎖國,但是堅決要求保護好本國的相關技術,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大時代裡,用華夏的拳頭產品,像茶、絲綢、瓷器等換回中國工業發展資金和原料,因此對於西方的技術封鎖,已經在整個大楚全面展開。

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二章 奴才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
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二章 奴才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五十二章 運籌帷幄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