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道之爲本名之爲衣

3道之爲本,名之爲衣

本章敘述的是老子一章的內容。

本章老子提出了兩個最有名的概念,那就是“道”與“名”。“老子”的“道”與“名”的觀念與孔子的“道”與“器”的觀念是大爲不同的。易之繫辭上傳曰“形而上者爲之道,形而下者爲之器。”可見孔子之“道”是由“形”得來,通過對萬物之“形”的歸納提煉而得到的,是人的主觀能動的結果――請注意,孔子的“道”是人的主觀能動的結果。而孔子之“器”則是人對萬物之“形”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即由“形”而向上追本溯源是做了一番努力才達到“道”的狀態的,而由“形”而向下照葫蘆畫瓢是不假思索的模仿,這是孔子的“道”與“器”,而“老子”的“道”與“名”顯然是與之不同的。

我們說過,老子之“道”表的是萬物之真,自然之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世界的物質性,不管你相信也罷,不信也好,努力也罷,不努力也好,老子之“道”其天然就存在着,萬物之真、自然之本其天然就存在着。你可以人爲地說謊,編瞎話,否認和漠視萬物之真實、自然之本性,但大自然依然不會因此而失去他任何的真實性,這就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意指的是宇宙萬物間的那個絕對真理,是永恆的,不變的。

當然我們人追求的是絕對真理,是真正的大自然的真實,但我們真正能追求到手的卻只是相對真理。就是說,真正的自然之真實是無法用任何東西衡量,也無法用確定的語言說出的。真理一經說出,一經表達就只能是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就象拿一把尺子去測量桌子的寬度,桌子的寬度絕對有一個真實的長度,但這個長度是可以測得到說得出嗎?不是,測得到的,說得出的,只是具體的某個精確度下的相對真實的長度,而這個長度一經測出就根本不是桌子的那個寬度。這一點想必不用做太多的解釋,楊振寧的測不準原理說的正是此意。

我們再來說名。對本章人們通常總是過於地留意老子“道”的觀念,而幾乎忽視和忽略了“名”的觀念。其實“道”之爲真、之爲本是很好理解的也是很好得出的結論。而名卻是隱在其中的最爲關鍵的一個概念,甚而至於在我看來,對“名”這個概念的理解關乎整部書老子的思想。下面讓我們具體地來展開論述“名”。

“名”是什麼?名是命名。還是測量桌子的寬度,儘管我們得出的只是一個相對真實的長度,但桌子的寬度一經測量,便有了自己在名義上的“寬度”,這個過程就是由“道”萬物之真實到“名”萬物之名義的過程。所以,“名”是一種人爲,而“道”是一種天然,在天然與人爲之間是有必然的區別的,區別在哪兒呢?

先,天然就是說萬物之真實自然之本性原本是沒有名字的,天然只有經過人爲的測定之後纔會相對地給他定義下一個名字。比如大地本就是個球體,其天然並沒有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之區別,這是地球這個東西天然之存在,自然之真實。但我們自己爲了更好地生活人爲地規定哪一方是東,則必有反一方是西,哪一方是南,則必有反一方是北。就是說“名”之爲名的過程不是孤立出現而是一對一對地出現的,地球之天然是沒有上下四方觀念的。而且這沒有方位概念的狀態是地球更加真實的“道”的狀態,而後來我們人爲地定出了方位,這種有了方位的狀態是遠離了其自然之真實的“名”的狀態。就是說“道”是“太極環”原始的混沌,而“名”則開始系統分裂。系統愈分裂則概念愈清晰,但系統本身則愈混亂。

其次,“無名”的混沌狀態是大自然更加真實的原始狀態,而“有名”的系統分割狀態是大自然由自然統一走向混亂的開始。通過生之易的前兩部書我們應該明白,老子所述的“道”與“名”的狀態大概就是處在系統在屯蒙時正要開始分割或已經分割出第一個概念時的狀態。所以,“無名”時太極環的原始結構老子是看得到的,而“無名”時太極環開始分割從而出現了混亂老子也是看在眼裡的。所以看到這些,老子就以爲系統進行分割分化似乎是不好的,因爲在這時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混亂,而系統的原始混沌狀態卻又是那麼多完美。於是老子便竭力推崇“道”,竭力推崇回到太極環的原始狀態,從而不願意也反對系統分裂,當然這顯然是錯誤的。

第三點,由於系統的分割分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大自然生息運行的大趨勢,所以老子雖然對之感到迷茫感到困惑,但仍然不得不在事實上接受他。這樣“老子”本身就有了一個硬傷,就是在理論上老子不接受混亂,但在事實上老子卻被迫接受了混亂。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混亂是正常的,所以老子在事實上被迫接受的混亂並且爲解決這些混亂所提出的方法反而成了老子一書中最爲精華的東西。就是說,當初老子被迫向世界妥協而提出的種種中和(中和自己的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矛盾)的方法到後來反而成了正確的有益的真理,而當初老子自認爲精華和得意的東西,比如說迴歸到原始“道”的混沌狀態,反而成了錯誤的糟粕的東西。具體到本章,具體到“名”這個概念老子對之做出了怎樣的判定呢?

“名”是人爲的命名,而“無名”是萬物的自然之真實,所以,對於萬事萬物,能不命名就不命名。老子從根本上反對概念的分裂,而且“名”是一對一對出現的。比如“無名”之與“有名”,就是最大的一對,“無名”體現道,是好的;“有名”體現了混亂,是不好的。而爲了消滅不好的,所以連好的那個也可以不要,就是說老子主張甚至連“無名”之“名”最好也不要有那個意念。比如善之與惡,美之與醜,亦是如此。所以老子主要的還是圍着“道”轉,萬物最好還是永遠地停留在太極環的原始狀態,原始但完美,簡單但真實。當然,老子本就是半璧,這一點從其第一章就是充分體現出來的。

綜上所述,小景給出本章在生之易意義上的大概的釋義,小景文言文不怎麼樣,見笑大方了。

老子一章 釋義

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道之爲萬物之真,是說不出來的),而說的出來的所謂的萬物之真,也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之真了;(名之爲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是說不出來的),而說的出來的所謂的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也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之真對立統一下的名字了。

萬物之真的對立統一是沒有名字的,那是天地之初的混沌,(全部的概念只是一個概念,不能說出);而萬物之真的對立統一一旦有了具體的名字,天地萬物就開始由混沌而創生出概念,(同時也創生出混沌,因爲沒有任何具體的概念足以有能力來形容那全部的概念。)

所以要經常地保持萬物之真沒有名字的道的狀態,以此來體察萬物的真實之妙;當然還不得不處在萬物之真有分別有名字的狀態,以此來體察萬物之真實被破壞的混亂的界限。

道與名實際上都是對萬物之真實所做出的不同層次和方面上的描述。可是同源的東西竟然能夠得出如此不同的奧妙論斷,是有點奧妙啊,而這個奧妙是一切奧妙的秘密。

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58 沒有誰是一無所有鹹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76 治國九策代後記5 論進取心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70 後之德27 親和論比20 印度論59 堅守理念恆24 訟論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54 論法與律32 戰爭論41 太陽照在地平線上晉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15 小議復興第3章 善惡之源謙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40 論生命內核的產生復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27 親和論比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40 論生命內核的產生復65 有眼光睽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第13章 沒有誰一開始就是易的33 安全感豫3 道之爲本名之爲衣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 第三原則38 內在與外在賁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52 家國論一什麼是家8 論決定因素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16 中國論45 妄之險坎38 內在與外在賁61 治國九策其四豐32 過猶不及大過62 治國九策其五旅12 論沙與珠50 財富論四管理財富論虛擬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2 老子說什麼20 印度論2 第一原則67 易的無爲與老子的無爲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12 論沙與珠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16章 水土之爭吉祥之兇29 簽約者說同人2 第一原則36 非常體系29 簽約者說同人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45 妄之險坎24 訟論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2 第一原則23 論等需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29 簽約者說同人66 治國九策其九節6 實力論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33 安全感豫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15章 不詳之吉訟第9章 羅馬是怎樣建成的小畜3 第二原則22 言天徵人論36 非常體系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70 後之德31 強國論第3章 善惡之源謙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33 安全感豫3 第二原則6 實力論8 論決定因素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6 實力論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70 後之德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14 生命論
第2章 獨霸天下的秘密井58 沒有誰是一無所有鹹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76 治國九策代後記5 論進取心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70 後之德27 親和論比20 印度論59 堅守理念恆24 訟論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54 論法與律32 戰爭論41 太陽照在地平線上晉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64 適應性從哪裡來家人63 論不確定因素明夷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15 小議復興第3章 善惡之源謙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40 論生命內核的產生復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27 親和論比39 論剝之爲難的自然選擇剝40 論生命內核的產生復65 有眼光睽28 三個目標說比否大畜及第13章 沒有誰一開始就是易的33 安全感豫3 道之爲本名之爲衣29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4 第三原則38 內在與外在賁第17章 水土之親互爲脣齒比52 家國論一什麼是家8 論決定因素2526 風行大地無孔不入16 中國論45 妄之險坎38 內在與外在賁61 治國九策其四豐32 過猶不及大過62 治國九策其五旅12 論沙與珠50 財富論四管理財富論虛擬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2 老子說什麼20 印度論2 第一原則67 易的無爲與老子的無爲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擋門之木12 論沙與珠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16章 水土之爭吉祥之兇29 簽約者說同人2 第一原則36 非常體系29 簽約者說同人48 寧做雪中送炭事無爲錦上添45 妄之險坎24 訟論47 貨當其值人當其用無爲而53 家國論二家天下的國2 第一原則23 論等需72 旋風揚塵安得不升升29 簽約者說同人66 治國九策其九節6 實力論第21章 躺在母親的懷裡豫53 天子之位何以取之a計劃33 安全感豫7 系統論論單純市場經濟的必然第15章 不詳之吉訟第9章 羅馬是怎樣建成的小畜3 第二原則22 言天徵人論36 非常體系51 女人必讀你夠不夠格成爲一57 文明論東西方文明之比較70 後之德31 強國論第3章 善惡之源謙21 歐洲論及關於朝鮮的補充11 論冬日在四季中的重要性33 安全感豫3 第二原則6 實力論8 論決定因素第14章 當生之維艱時需6 實力論51 財富論五財富與需求的絕對70 後之德67 後記易是一部史詩46 實與勢方與圓的轉化離14 生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