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節:天下將亂

董後被遣,何進又開始着手收拾董重,當夜,何進點禁軍一千,包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兵權印綬。董重見大勢已去,事已急矣,故自刎於後堂。

董重身死,軍士又歸何進所收。

張讓、趙忠等人本就是見風使舵之人,一見董氏一族已廢,遂以金銀交好何進之弟何苗,以及其母舞陽君。

十常侍終日圍在何後身旁,善言以遮蔽,故十常侍復得其寵也!

六月,何進暗使人鳩殺董太后於河間驛庭,舉柩回京,葬於文陵。何進爲避風頭,託病不出。

一日,司隸校尉如見何進:“張讓、趙忠流言於外,言公鳩殺董後,圖謀大事!此時不誅閹宦,後必爲大禍。昔大將軍竇武欲誅內侍,機謀不密,反受其殃。如此天賜之機,萬不可失也!”

何進性格多疑,不敢就此拿定注意,只得微微點頭說道:“且容商議!”

就在何進猶豫之時,書房外,一小卒躡手躡腳地慢慢地跑開了。

一昏暗的房間裡,數十人圍坐在以火爐旁。這些人佝僂的身子,乍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誰能想到,這些瘦老頭竟然是能左右大漢的十常侍呢?

“什麼?”張讓擰着眉毛,尖聲驚道:“這何屠夫竟要對咱爺們下手?”

旁邊一人,正是方纔在何進書房外偷聽的小廝。

“小人聽的真真切切!”

“讓公!”另一旁的趙忠開口了:“這屠夫的刀都架到咱的脖子上了,還是議個什麼對策吧!”

段珪把弄着手中的玉扳指,幽幽地說道:“忠公啊,此事恐怕讓公早已成竹在胸了,咱操什麼心啊!”

衆人聞言,不禁把目光都投向張讓。張讓面容不改,但是嗓子卻發出了公雞捏住脖子般的笑聲,讓人汗毛聽的都豎起來了。

“咱家也不是那麼好殺的!諸公,咱先禮後兵!來人啊!”

門外低頭跑進一小黃門:“公公有何吩咐?”

張讓挺了挺腰背,吩咐道:“汝立刻取出十箱珠寶送與車騎將軍何苗,將此事告知!”

小黃門應聲匆匆離去。

何苗得禮後,入宮上奏何後:“大將軍輔佐新君,專務殺戮。今無端又欲殺十常侍,此取亂之道,萬不可行也!”

何後深以爲然,連詔何進入宮,嚴斥何進曰:“中常侍統領禁宮省事,此乃漢家故例。先帝新棄天下,汝便欲誅殺舊臣,輕宗廟之事,實是不智之舉也!”

何進本就是無斷之人,聽何後斥言後,便唯唯諾諾而出。

回府後,袁紹迎上想問:“太后何事相召?”

何進嘆了口氣:“誅殺內侍之事,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紹思慮片刻:“可召四方英傑之士,率軍進京。公以大將軍之名,令其共誅閹宦。此事甚急,不容太后不從!”

主簿陳琳素有才名,聞袁紹之言,大驚:“不可!俗語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家大事乎?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天下大勢,皆從公也!若欲誅宦官,如鼓烘爐燎毛髮也!只需行雷霆之勢,當機立斷,則天意順之!今公棄大道而擇荒僻之徑,反檄外臣,兵塞京城,英雄各利,各懷異心,只恐大事未成,反生亂矣!”

何進擺擺手,笑道:“此乃腐儒之見!”

就在這時,一人撫掌大笑:“此事輕而易舉,何必多議?”

衆人循聲看去,乃左校尉曹操也!

曹操謂曰:“宦官之禍,古今有之;欲治其罪,當出守惡!付一獄卒即刻,何必大動干戈,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勢大易露,我料其必敗!”

何進裝作恍然大悟,盯着曹操說道:“吾知其中奧妙矣!”

衆人不解。何進大笑曰:“孟德必是念及祖上舊情,故不忍殺之啊!哈哈哈~~~”

曹操的父親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世人皆知曉,曹操的祖父乃是當年叱吒風雲的曹騰,曹騰迎立漢桓帝,舉賢任能,頗爲天下讚賞。但是曹騰畢竟是一個宦官,身上的光環在華麗,也無法掩飾那一絲缺失。

何進的意思就是嘲笑曹操的祖父跟跟張讓等人一樣,都是宦官,故而出言偏袒十常侍。

衆人聞言先是一愣,旋即鬨堂大笑。

曹操羞怒至極:“豎子不同爲謀!亂天下者,必進也!”說罷,曹操拂袖而出。

何進也不管曹操了,即刻發檄文至天下各州,召赴京師。

西涼武威郡中,前將軍,涼州刺史董卓讀完詔書撫掌大笑:“何進此詔,真天助我也!哈哈哈~~~”

董卓本就是西涼人士,任涼州刺史以來,招兵買馬,聚賢納士。不足一年,便集大軍二十萬,大將數十員,常有不臣之心。

董卓正欲點兵向洛陽進發,這是李儒進言道:“今雖奉詔,卻未明正。何不差人上表請奏,如此名正言順,大事可圖矣!”

董卓點頭道:“文正所言甚是!”故令李儒上表請奏。

不日,何進拿着董卓的奏章,在早朝時大聲念道:“竊聞天下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嘗侍張讓、趙忠等亂政所致。臣聞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願詔天子令,點勤王之兵,鳴鐘鼓,如洛陽,清除讓等。如此,社稷甚幸,百姓甚幸,天下甚幸!”

讀完後,何進將表奏傳閱殿中衆臣,以揚自己威名。

御史鄭泰諫曰:“董卓生性豺狼,若令其引兵如京,如引狼入室也!”

何進不悅道:“汝性多疑,不足以謀大事!”

皇甫嵩在冀州平黃巾,在涼州平王國,與董卓接觸甚多,亦諫曰:“嵩素知董卓爲人,面善心狠;一入京庭,必生禍亂。大將軍當止之勿來,免致生亂!”

好不容易有個人相應自己,何進怎麼可能拒絕董卓?那不是何進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

於是何進拂袖曰:“吾意已決,勿須多言!”

皇甫嵩、鄭泰、盧植等朝廷大員紛紛棄官而去,希望可以讓何進回心轉意。但是何進卻無動於衷,當日便以帝名,召董卓率兵入京。

-------晚上還有一更--------

第二百六十九節:傳國玉璽第四十一節:劉備求官第二百一十九節:棋盤論勢第五節:路遇官差第三節:慌忙出計第一百二十九節:經筵開論第七十六節:雙雄之約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六十六節:二雄相爭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一百九十八節:扳手腕第五十節:魂印天書第二百五十九節:劉協參政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六十六節:二雄相爭第二百九十一節:共伐呂布第三百零七節:一斬一收第一百三十六節:州牧重置第七十七節:戰北宮第一百四十五節:王芬之謀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一百四十六節:冀州王芬第四十七節:山虐第四十節:皇甫嵩第一百二十節:大宅門第一百七十七節:便宜你了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一百九十二節:沮授獻計第十節:糜家小姐第四十三節:舞劍太阿第一百四十四節:蔡邕發怒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二百四十一節:論地方發展第一百一十九節:虎賁三千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六十八節:平亂後事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一百一十九節:虎賁三千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百八十一節:趙雲遇險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零七章:董卓當槍第三十一節:火燒銅錢穀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二百一十四節:彥之錯也第一百八十二節:春宵一刻第二百八十節:白馬將軍第二百三十四節:府中質問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二十二節:立威第二百八十八節:周禮無爲第一百四十節:袁紹發飆第四十五節:十常侍郭勝第二百一十二節:呂布敗走第二百九十八節:高順出山第六十節:出山第一計第二百九十節:計感張鬆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十八節:管彥爲官第二百二十九節:馬尿淬火第六十三節:挖牆腳第十節:糜家小姐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六十四節:愛蓮說第三十九節:武聖關公第一百四十一節:再起烽煙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一百一十七節:靈帝相召第一百零一節:夜襲狄道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三百零七節:一斬一收第三百一十二節:弘農郡第二百二十七節:長沙太守第一百九十三節:心生嫌隙第九十節:傅燮第二百四十一節:論地方發展第一百五十六節:反出太行第一百一十五節:蔡府佳句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百一十九節:曹操告辭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一百九十九節:各懷鬼胎第十節:糜家小姐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九十八節:馬騰投韓遂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一百五十二節: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八十九節:營外遇事第二百一十九節:棋盤論勢第二百二十一節:李傕求官第二十二節:立威第一百三十五節:八校之主(二)第三十六節:安喜縣
第二百六十九節:傳國玉璽第四十一節:劉備求官第二百一十九節:棋盤論勢第五節:路遇官差第三節:慌忙出計第一百二十九節:經筵開論第七十六節:雙雄之約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六十六節:二雄相爭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一百九十八節:扳手腕第五十節:魂印天書第二百五十九節:劉協參政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六十六節:二雄相爭第二百九十一節:共伐呂布第三百零七節:一斬一收第一百三十六節:州牧重置第七十七節:戰北宮第一百四十五節:王芬之謀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一百四十六節:冀州王芬第四十七節:山虐第四十節:皇甫嵩第一百二十節:大宅門第一百七十七節:便宜你了第二十節:對飲紀靈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一百九十二節:沮授獻計第十節:糜家小姐第四十三節:舞劍太阿第一百四十四節:蔡邕發怒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二百四十一節:論地方發展第一百一十九節:虎賁三千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二百六十八節:平亂後事第一百零三節:夯貨周倉第一百一十九節:虎賁三千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百八十一節:趙雲遇險第一百六十六節:新帝繼位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零七章:董卓當槍第三十一節:火燒銅錢穀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二百一十四節:彥之錯也第一百八十二節:春宵一刻第二百八十節:白馬將軍第二百三十四節:府中質問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二十二節:立威第二百八十八節:周禮無爲第一百四十節:袁紹發飆第四十五節:十常侍郭勝第二百一十二節:呂布敗走第二百九十八節:高順出山第六十節:出山第一計第二百九十節:計感張鬆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十八節:管彥爲官第二百二十九節:馬尿淬火第六十三節:挖牆腳第十節:糜家小姐第一百零二節:龐德戰馬超第六十四節:愛蓮說第三十九節:武聖關公第一百四十一節:再起烽煙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一百一十七節:靈帝相召第一百零一節:夜襲狄道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三百零七節:一斬一收第三百一十二節:弘農郡第二百二十七節:長沙太守第一百九十三節:心生嫌隙第九十節:傅燮第二百四十一節:論地方發展第一百五十六節:反出太行第一百一十五節:蔡府佳句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百一十九節:曹操告辭第二十八節:管忠賜字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一百九十九節:各懷鬼胎第十節:糜家小姐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九十八節:馬騰投韓遂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一百五十二節: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八十九節:營外遇事第二百一十九節:棋盤論勢第二百二十一節:李傕求官第二十二節:立威第一百三十五節:八校之主(二)第三十六節:安喜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