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

管忠彷彿看出了管彥心中的疑問,繼續說道:“當年孫武尋得地冊,滿懷壯志,投於吳王闔閭,帥吳軍破楚,五戰五捷,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怎奈夫差日益專橫,生活糜爛,沉溺於酒色,不納臣諫,遂以回國探親爲由,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歸隱後孫武修整地冊,著成《孫子兵法》,但因心灰意冷,固將兵法傳於後世。”

“原來如此。”管彥不禁說道:“先祖嘔心瀝血四十年,成一方之霸卻未一統,但依舊珍藏此書數百年,可見先祖心智要比那孫武堅定許多啊!”

“非也!”管忠輕笑幾聲:“魂印天書相傳乃元始天尊傳與姜子牙,助其興周滅商。按理說天、第、人三冊,每一冊都足以平定天下,但爲何所持之人,無一能一統天下?”

是啊,聽管忠這麼一說,管彥暗想:張角執天冊,聚百萬黃巾軍以抗大漢,未到一年便魂飛魄散;孫武執地冊,戰無不勝,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只興吳一時,便歸隱山林;再看先祖管仲執人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卻只助桓公爲春秋霸主,再無建樹。這裡面難道有什麼道道?

管彥忙問道:“還請忠叔教之!”

管忠右手輕輕放在《國策二十四篇》上,說道:“若得三冊其一者,只得其利,卻不得其時也!”

管彥疑惑道:“這是何意?”

“先祖在彌留之際終於想通:能以天書一統者,唯有姜子牙也,得三冊其一者,或能爲一時、一方之霸,卻無法一統。唯有三冊合一,方能承天意以安四方!”管忠看着管彥說道。

管彥大喜,指着石臺上的三本書說道:“如此說來,我等已尋得三冊,豈不盡承天意?”

管忠搖搖頭,指了指《國策二十四篇》和《太平要術》說道:“此二本方爲條碑文原本,只有尋到《孫子兵法》原本,三冊合一,方能窺探天意!”

管彥瞬間失望,孫武都死了幾百年了,又不像管仲那樣,全族隱居,把原本藏得好好的,這《孫子兵法》原本都不知道哪去了,到哪找啊!

管仲拍拍管彥的肩膀說道:“文德休要多想,有緣自當得之,我們先回去吧。”

說着管忠把《國策二十四篇》小心地貼身放好,又把《太平要術》交予管彥,囑咐放好。

二人走出了夷吾堂,又來到了令人膽戰心驚的雲中鐵索橋,摸摸索索地從雲中向鶴峰“飄去”……

回到了鶴峰,差不多已經午時了。管彥匆忙吃完了午飯,便被管忠叫到了祖先堂裡。管彥這纔想道昨日族長曾說今日午後傳族長之位,管彥本以爲是說着玩的,想不到這麼快,管彥梳洗整戴一翻,這才向祖先堂走去。

祖先堂裡零零落落地站着二三十個人,管氏一族人丁稀少,在場的都是管氏一族世代的僕人和一些遠方表親。

管彥在衆人注視下慢慢走後堂走進祖先堂裡。黃寧也站在衆人之中,看着管彥慢慢地走了進來,黃寧的眼神也漸漸地變得陰沉起來。衆人看見管彥的到來也慢慢相互議論起來。管彥眼觀鼻、鼻觀心,靜靜地站在一旁。

不一會,身裹皮裘的族長躺在紫檀木的大椅上被四個壯漢慢慢擡了進來,身形消瘦的族長在管忠的攙扶下,慢慢站起身來,接過三支點燃的檀香向祖宗牌位艱難地拜下。

待族長拜完,管忠又接過族長手中檀香,走到神案前插進了香爐裡。回過身來,管忠慢慢地將族長扶起再次坐到了躺椅上。

族長喘息片刻,渾濁的眼神掃視了諸人,無力道:“管氏一族第二十二代族長管昂,上昭先祖,下示族人:昂年事已高,身染重疾,已時日無多;爲繼宗族大事,先將族長傳與長子管彥,望衆族人,悉心輔之,重振管氏榮光!”

說罷,管忠已取出《國策二十四篇》,雙手端至管昂面前。管昂面目痛苦地微微直起身,接過《國策二十四篇》,雙手捧着,哆哆嗦嗦地向前伸去:“吾兒管彥,接過這《國策二十四篇》,汝便是……便是我管氏……一族族長!”

管彥忙跪倒在管昂面前,低着頭,雙手高舉,準備接過《國策二十四篇》。

就在古書即將碰到管彥手指時,管昂忽然吐出一口鮮血,身體癱軟,倒在椅子上,《國策二十四篇》也掉落在地。

管忠見狀慌忙伏於管昂身邊,哽咽着輕喊道:“族長,族長……”管彥也慌忙起身,跑到管昂身旁。只見族長管昂嘴邊掛着絲絲血跡,已出氣多,進氣少,可以說是無力迴天了。

衆族人也因這突發事件驚得愣在那裡,不知所措。就在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了:“管彥不可接掌族長之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衆人的眼光齊刷刷地看向了說話的人——黃寧!。

黃寧上前一步,走出人羣,重複一遍道:“管彥不可接掌族長之位!”

管忠怒視着黃寧道:“黃寧!族長仙遊前的話你沒聽見?還不退下!“

黃寧雙手負於身後,反而先前再走一步道:“族長需親手將信物——《國策二十四篇》交予新任族長手中,新族長方可上位,這是祖訓!管彥並未從族長手中接過信物!”

管忠站起身來,盯着黃寧說道:“此乃因突然變故,族長既有遺訓,自當守之!”

黃寧不敢直視管忠的眼神,微微側過身繼續說道:“既是變故,我等當以祖訓爲制,選出族長,是不是。”

人羣中似乎有幾個是黃寧的死黨,一聽黃寧提出意見,都在後面附和着。其他族人有幾個看有人贊同,不自覺地也跟着附和起來。

看着這亂哄哄的場面,管彥有點懵了,但是畢竟是別人的地盤,自己也不好做什麼,何況自己也不是非要當這族長不可。只是看管忠一大把年紀了,還在這受這個氣,於是靜靜走到管忠身邊,準備安慰下管忠。

神案上的燭火彷彿在嘲笑着衆人的嘈雜,在輕輕搖曳着。忽然間一個灰影帶起一陣勁風將燭火撲滅,瞬間衝向了黃寧,黃寧還沒來得急做出反應,一柄古劍已橫在脖頸上。

“忠……忠叔!”看清了來人的面龐後,黃寧驚慌喊道。

管彥呆立着,右手還舉在半空中,剛纔想拍拍管忠的肩膀安慰下,眨眼間人影便不見了。

管彥看着管忠手裡的劍似乎有點眼熟,忙向腰間看去,太阿神劍只剩下一個劍鞘在腰間晃動,管彥吃驚地暗道:好快的速度!

黃寧看着管忠鬚髮皆張的樣子,這纔想起,管忠自幼練劍三十年,是“劍絕”王越的師兄,曾經爲保護管昂,舉手投足間手刃十三名山賊。只是這些年來,管昂因身體不好,不再下山,管忠年歲也慢慢增大,好久未與人動手了,於是管忠給人的印象漸漸被一個慈眉善目的長者所代替。

“你再說一句,我便讓你血濺祖先堂!”管忠執劍厲聲說道。

黃寧嚥了口吐沫,眼睛瞟了下喉間的劍刃,哪敢再言一句?

剛纔起鬨的一些族人,也被管忠威勢所嚇,不敢言語。

管忠哼了一聲,掃視了下諸人,收劍回身走到管彥面前,將地上的《國策二十四篇》撿起交予管彥手上,深深地看了一眼管彥後,退後了一步,跪拜道:“拜見族長。”

衆族人見狀紛紛下跪口道:“拜見族長。”

黃寧也緩緩跪下,失落的眼神迷茫地看着前方,無力道:“拜見族長……”

-------------求收藏,求一切啊,---------------------

第一百七十三節:廢立之事第二百六十六節:黑色風雲第五十九節:拜賢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四十九節:再見黃寧第二百七十四節:再起烽煙第一百六十五節:龍虎騎第二百四十三節:徐州勢危第一百六十七節:兩宮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節:黨人離心第五節:路遇官差第六十八節:月旦評第二百七十七節:袁紹突圍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第三百零二節:雙雄再聚第八十九節:營外遇事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一百四十六節:冀州王芬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八十節:風水輪流轉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二百節:圖謀冀州第一百一十六節:提刀上馬第一百三十八節:蹇碩之謀第二百七十九節:三問趙雲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一百八十三節:陳留祭祖第三十五節:兵發冀州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九十五節:伏擊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二百零二節:施連環計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五十二節:將計就計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六節:問計周瑜第二百三十六節:心念之將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五十節:魂印天書第三百一十九節:西北戰事第一百二十一節:分封諸將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一百六十四節:利器馬鐙第三百零五節:急回洛陽第八十二節:北宮之盾第二百三十二節:再謀冀州第一百九十六節:天兆之意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三十三節:趙雲第一百二十七節:袁公路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一百六十一節: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節:十常侍郭勝第二百八十一節:趙雲遇險第八十三節:妙計連生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節:垣水聞歌第二百九十二節:陰毒詭計第二白三十八節:曲有誤周郎顧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九十二節:反了!第二百三十五節:違心送行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二百一十二節:呂布敗走第二百三十節:步軍之主第二百三十二節:再謀冀州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二百三十七節:沮授出計第七十八節:追殺第一百四十二節:支走管彥第一百八十四節:己吾典韋第二百二十一節:李傕求官第六十二節:又遇牛人第一百四十三節:蔡府佳人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一百二十四節:馬鐙第二百一十九節:曹操告辭第二百一十八節:暗潮洶涌第二百二十八節:錯打錯着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一節:初來三國第三十六節:安喜縣第一百零五節:末將管彥候命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
第一百七十三節:廢立之事第二百六十六節:黑色風雲第五十九節:拜賢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四十九節:再見黃寧第二百七十四節:再起烽煙第一百六十五節:龍虎騎第二百四十三節:徐州勢危第一百六十七節:兩宮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節:黨人離心第五節:路遇官差第六十八節:月旦評第二百七十七節:袁紹突圍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第三百零二節:雙雄再聚第八十九節:營外遇事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一百四十六節:冀州王芬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八十節:風水輪流轉第三百一十四節:再收徐晃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二百節:圖謀冀州第一百一十六節:提刀上馬第一百三十八節:蹇碩之謀第二百七十九節:三問趙雲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一百八十三節:陳留祭祖第三十五節:兵發冀州第一百五十一節:沉悶高順第九十五節:伏擊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二百零二節:施連環計第十六節:逃過一劫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五十二節:將計就計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七十二節:疾馳回京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二百四十六節:問計周瑜第二百三十六節:心念之將第一百七十五節:呂布反之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五十節:魂印天書第三百一十九節:西北戰事第一百二十一節:分封諸將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一百六十四節:利器馬鐙第三百零五節:急回洛陽第八十二節:北宮之盾第二百三十二節:再謀冀州第一百九十六節:天兆之意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三十七節:鞭打督郵第三十三節:趙雲第一百二十七節:袁公路第一百五十八節:風雲突變第一百六十一節: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節:十常侍郭勝第二百八十一節:趙雲遇險第八十三節:妙計連生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節:垣水聞歌第二百九十二節:陰毒詭計第二白三十八節:曲有誤周郎顧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九十二節:反了!第二百三十五節:違心送行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二百一十二節:呂布敗走第二百三十節:步軍之主第二百三十二節:再謀冀州第二百一十七節:颶風過崗第二百四十八節:計留周瑜第二百三十七節:沮授出計第七十八節:追殺第一百四十二節:支走管彥第一百八十四節:己吾典韋第二百二十一節:李傕求官第六十二節:又遇牛人第一百四十三節:蔡府佳人第二百六十節:不覺自醉第一百二十四節:馬鐙第二百一十九節:曹操告辭第二百一十八節:暗潮洶涌第二百二十八節:錯打錯着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一節:初來三國第三十六節:安喜縣第一百零五節:末將管彥候命第二百四十四節:兵助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