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

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

曹伯韓(1897—1959),原名典琦,筆名金華、童振華等,湖南長沙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湖南區委宣傳部長、《戰士》週刊主編、中共中央宣傳科黨報編輯。建國後任出版總署編審局通俗讀物編審處處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秘書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漢字整理部副主任、第二研究室主任等職,主要致力於語法和漢字研究。主要著作有《通俗文化與語文》、《中國文字的演變》、《中國文法初階》、《論新語文運動》、《國學常識》等。

然而時至今日,還有一些坐井觀天的人,機械地把國學和西學或科學對立起來,以爲研究國學就可以不讀外國書,甚至可以不要科學知識,那實在太可笑了!

我曾說過,國學非中國人所能私有,它應當是世界學術的一部分。這點在外國人眼中,早已不成問題,如他們將我們重要經典翻譯過去,對於我們近年研究國故的著作也很注意,擇優翻譯,而且他們有些研究中國文化的專家,咬着牙讀我們佶屈聱牙的古書,或者不遠萬里而來,發掘我們地底下的古物而帶回他們的博物館與圖書館去,他們又不斷的考證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著爲文章與專書發表出來。另一方面,我國有見識的學者也早已懂得這一點,所以他們採用世界學術上的新方法、新工具來研究國學,並且也利用外國的材料,例如研究聲韻學,則採用ABCD之類的音標以代替舊有的“見溪羣疑……”那一套工具,參考耶費孫、高本漢那些外國人的著作,並且也採取那些外國人以西藏語、蒙古語、緬甸語等東方語言與漢語比較研究的方法;又如研究程朱的理學,而與西洋的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哲學相比較,研究我國解釋《易經》的象數之學,而與希臘畢達哥拉斯學說相比較(以及應用技術方面,拿新醫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整理國醫,研究國產藥材;應用會計學、簿記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改良中式簿記等項):都可以說是有世界的眼光,沒有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的陋儒習氣。

然而時至今日,還有一些坐井觀天的人,機械地把國學和西學或科學對立起來,以爲研究國學就可以不讀外國書,甚至可以不要科學知識,那實在太可笑了!

不待說,現在國學和世界一般學術還是沒有打成一片,浩如煙海的四庫典籍,只是一堆雜亂混合的歷史材料,亟待我們整理,我們固有的農、工、商、醫等等應用技術盡有其特長之點,亟待我們的科學工作者自己加以發掘。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對於本國學術的應盡之責,但必須瞭解國學在世界學術中的地位,纔能有正確的研究方針。

(曹伯韓著《國學常識》,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4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
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