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所謂本身之覺醒者,即在東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靜的世界觀,以容納西洋之動的世界觀;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質的生活,以容納東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點,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是也。溯諸人類生活史,而求其原因,殆可謂爲基於自然之影響。蓋人類生活之演奏,實以歐羅細亞爲舞臺。歐羅細亞者,歐亞兩大陸之總稱也。歐羅細亞大陸之中央,有一凸地曰“林地”(Table-land),此與東西文明之分派至有關係。因其地之山脈,不延於南北,而亙乎西東,足以障阻南北之交通。人類祖先之分佈移動,乃以成二大系統:一爲南道文明,一爲北道文明。中國本部、日本、印度支那、馬來半島諸國、俾路麻、印度、阿富汗尼斯坦、俾爾齊斯坦、波斯、土爾基、埃及等,爲南道文明之要路;蒙古、滿洲、西伯利亞、俄羅斯、德意志、荷蘭、比利時、丹麥、士坎選拿威亞、英吉利、法蘭西、瑞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奧士大利亞、巴爾幹半島等,爲北道文明之要路。南道文明者,東洋文明也;北道文明者,西洋文明也。南道得太陽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賜予厚,故其文明爲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陽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賜予嗇,故其文明爲與自然奮鬥、與同類奮鬥之文明。一爲自然的,一爲人爲的;一爲安息的,一爲戰爭的;一爲消極的,一爲積極的;一爲依賴的,一爲獨立的;一爲苟安的,一爲突進的;一爲因襲的,一爲創造的;一爲保守的,一爲進步的;一爲直覺的,一爲理智的;一爲空想的,一爲體驗的;一爲藝術的,一爲科學的;一爲精神的,一爲物質的;一爲靈的,一爲肉的;一爲向天的,一爲立地的;一爲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爲人間征服自然的。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物產之豐,故其生計以農業爲主,其民族爲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賜予甚乏,不能不轉徙移動,故其生計以工商爲主,其民族爲移住的。惟其定住於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處也,故其家族簡單。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義;家族簡單,故行個人主義。前者女子恆視男子爲多,故有一夫多妻之風,而成賤女尊男之習;後者女子恆視男子爲缺,故行一夫一妻之制,而嚴尊重女性之德。農業爲主之民族,好培種植物;商業爲主之民族,好畜養動物。故東人食物,以米蔬爲主,

以肉爲輔;西人食物,以肉爲主,以米蔬爲輔;此飲食嗜好之不同也。東人衣則廣幅博袖,履則緞鞋木履;西人衣則短幅窄袖,履則革履。東方舟則帆船,車則騾車、人力車;西方舟則輪船,車則馬車、足蹈車、火車、電車、摩托車。東人寫字則用毛筆硯池,直行工楷於柔紙;西人寫字則用鉛筆或鋼筆,橫行草書於硬紙。東人講衛生,則在斗室靜坐;西人講體育,則在曠野運動。東人之日常生活,以靜爲本位,以動爲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動爲本位,以靜爲例外。試觀東人西人同時在驛候車,東人必覓坐靜息,西人必來往梭行。此又起居什器之不同也。更以觀于思想:東人持厭世主義(Pessimism),以爲無論何物皆無競爭之價值,個性之生存,不甚重要;西人持樂天主義(Optimism),凡事皆依此精神,以求益爲向上進化發展,確認人道能有進步,不問其究極目的爲何,但信前事惟前進奮鬥爲首務。東人既以個性之生存爲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是謂定命主義(Fatalism);西人既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一本自力以爲創造,是謂創化主義(Creative Progressionism)。東人之哲學,爲求涼哲學;西人之哲學,爲求溫哲學。求涼者必靜,求溫者必動。東方之聖人,是由生活中逃出,是由人間以向實在,而欲化人間爲實在者也;西方之聖人,是向生活裡殺來,是由實在以向人間,而欲化實在爲人間者也。更以觀於宗教: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東方教主告戒衆生以由生活解脫之事實,其教義以清淨寂滅爲人生之究竟,寺院中之偶像,龕前之柳,池中之水,沉沉無聲,皆足爲寂滅之象徵;西方教主於生活中尋出活潑潑地之生命,自位於衆生之中央,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爲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鬥。更以觀於倫理:東方親子間之愛厚,西方親子間之愛薄;東人以犧牲自己爲人生之本務,西人以滿足自己爲人生之本務;故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更以觀於政治: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爲專制政治,有世襲之天子,有忠順之百姓,政治現象毫無生機,幾於死體,依一人之意思,遏制衆人之願望,使之順從;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爲民主政治,有數年更迭之元首之代議士,有隨民意以爲進退之內閣,政

治現象,刻刻流轉,刻刻運行,隨各個人之意向與要求,聚集各個勢力以爲發展。東人求治,在使政象靜止,維持現狀,形成一種死秩序,稍呈活動之觀,則詆之以搗亂;西人求治,在使政象活潑,打破現狀,演成一種活秩序,稍有沉滯之機,則摧之以革命。東方制定憲法,多取剛性,賦以偶像之權威,期於一成不變,致日新之真理,無緣以入於法;西方制定憲法,多取柔性,畀以調和之餘地,期於與時俱化,俾已定之法度,隨時可合於理。此東西文明差異之大較也。

東西民族因文明之不同,往往挾種族之偏見,以自高而卑人。近世政家學者,頗引爲莫大之遺憾。平情論之,東西文明,互有長短,不宜妄爲軒輊於其間。就東洋文明而論,其所短約有數端:(一)厭世的人生觀,不適於宇宙進化之理法;(二)惰性太重;(三)不尊重個性之權威與勢力;(四)階級的精神視個人僅爲一較大單位中不完全之部分,部分之生存價值全爲單位所吞沒;(五)對於婦人之輕侮;(六)同情心之缺乏;(七)神權之偏重;(八)專制主義之盛行。而其所長,則在使彼西人依是得有深透之觀察,以窺見生活之神秘的原子,益覺沉靜與安泰。因而起一反省,自問日在物質的機械的生活之中,紛忙競爭,創作發明,孜孜不倦,延人生於無限爭奪之域,從而不暇思及人類靈魂之最深問題者,究竟爲何?

東西文明之互爭雄長,歷史上之遺蹟,已數見不鮮。將來二種文明,果常在衝突軋轢之中,抑有融會調和之日,或一種文明竟爲其他所征服,此皆未決之問題。以餘言之,宇宙大化之進行,全賴有二種之世界觀,鼓馭而前,即靜的與動的、保守與進步是也。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爲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於無疆,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於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於物質之下,爲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而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爲功。所謂本身之覺醒者,即在東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靜的世界觀,以容納西洋之動的世界觀;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質的生活,以容納東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守常文集》,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