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

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該如何去生活呢?我覺得所依靠的只能是真正的教養。教人像機器、木偶一樣地活着並不是真正的教養,真正要教給人們的是作爲一個真正的人應該通過什麼樣的路徑去生活。

掌握中國幕府大權的曾國藩,之所以可以讓中國恢復寧靜和秩序,是由於他具備真正的教養。而從另一方面,也是緣於李鴻章之輩不具備真正的教養,而僅僅是一個大的官僚而已,沒有什麼明確的政策方針,遇事又隨遇而安,反而又讓中國陷入到停滯的狀態之中。正是由於要反對這種停滯的狀態,中國的革命才接連不斷地爆發。李鴻章之輩的愚蠢與剛愎自用,致使發生了兩次對外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和苦楚,對於已經發生過的那兩次戰爭,李鴻章之輩負有直接的責任,特別是和貴國之間發生的那場戰爭,致使中日兩國一同維持東方和平的努力受到了挫折。

下面,我們對“什麼是教養”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一句話,教養就是有知識。但是,這裡所說的知識是怎樣的知識呢?從另一種角度去理解就是,爲了能具備教養,我們應該知道什麼知識呢?英國著名的批評家馬太·阿諾德說過:瞭解自己並且瞭解世界便是教養。然而,單單就世界來說,世界上的知識有許多種,究竟什麼樣的知識才能將自己的教養提高呢?即使是小學生也懂得世界上有五個大洲。但是很顯然,僅僅明白這一點是不夠的,爲了將自己的教養提高,不僅又要通曉世界地理,還要通曉世界歷史,不僅要知道報紙上所說的當今世界的現狀,還要知曉世界過去的狀況。並且僅僅這樣還是遠遠不夠的。如同孔子所著的《論語》、《大學》等著作一樣,說明有教養的人所擁有的知識並非是那種曖昧含混不清的知識,而是一種系統的、科學的知識,它是經由“格物”而獲取的知識。所謂“格物致知”的“物”便是和存在相關聯的,脈絡清晰的科學知識,在漢語裡“物”的意思,不單單是物質性的事物,它含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物質和精神。意思就是說但凡存在着的一切便是“物”,“物”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就像孔子曾經說過的“不誠無物”,將這句話翻譯一下其意思就是“如果沒有誠意,也就沒有存在着的任何事物”。

故此,我們所說的真正的教養,指的是對整個世界,即對存在着的一切所擁有的系統的、科學的知識。下面將要談及的問題是:“存在到底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存在——也就是存在於宇宙之中的萬物劃分爲三大類:天、地、人。如果借用一下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話那就是“神、自然、人生”。但是,如果它的含義僅僅指的是天空、地殼、人類的話,就沒有絲毫意義了。我以爲中國的“天地人”和華茲華斯的“神、自然、人生”是相對應的。對此,我將引用一下《禮記》上的三句絕妙的語言,也就是“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天、地、人之間的真正區別所在了,它並非是複雜地、全無意義地去將天、地、人做一個簡單的劃分,所以,依照中國的哲學,存在着的萬物可以分作“天、地、人”,也就是“神、自然、人生”三大類。真正有教養品德的學者,按照中國人的立場,就必須對“神、自然、人生”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和領會。上面所說到的“儒者通天地人

”,它的意思是說真正的教養品德就是充分地理解領會神、自然、人生。如果按照西方的說法那就是,假如一個人不具備真正的、歷史的、宗教的、科學的知識,那麼他無法算得上是一位學者。

總的來說,真正的教養品德,即文化教養就是關於存在的整然清晰的科學知識。而存在則是由“神、自然、人生”三大部分組成的。

下面我將進入今天晚上演講的第二個問題,即如何才能提高個人的教養。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打算將中國文學和具有真正的教養內涵的西方古今文學之間一個巨大的區別指出來。西方文學給人們講授的是關於神、自然、人生三方面的科學知識,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教授給人們宗教、歷史、科學方面的知識。可是在中國文學例如孔子的書中,它就如同是一所已經建成了的房子,而西方的古今文學卻好像是一所還處於建設之中的房子。已經建好了的房子是由一些必需的建築材料構建成的,而正在建設之中的房子只是由一片必需的建築場地和一個用於建築的框架構成的。至於這個框架方面的知識,打個比方來說,宗教就是有關神的學問,比如哲學、神學之類。科學就是有關自然方面的知識,是由數學一類的東西組成的,我們將這些稱作“器物之學”。但是在中國的文學裡,比如神學、哲學、數學這樣的東西卻基本上不涉及。

下面講怎樣才能將自己的文化教養提高,爲節約時間,我只是簡單地從三個方面講一下。

如果想要將自己的文化教養提高,那就必須要從下面的三方面去努力,也就是:

首先是要清心寡慾;其次是要懂得謙恭禮讓;再次是要過一種樸素的生活。

孔子說過“十五而志於學”,他表達的就是有志於教養的修得。如果一個人想要提高自己的教養的話,那就要專心致志地將一切雜念摒除,努力去下苦功夫。漢代有位大學者曾經說過:

“正其誼,不計其功;明其道,不計其利。”

這句話傳達的意思是,爲了將正義的道理窮盡,是無需考慮其效用的,爲了明曉正道,是不需考慮什麼利益的。所謂的教養也就是指所學到的東西必須要去爲民衆服務。比如說軍人,他們爲本國的名譽而戰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一旦身爲宰相就應該爲本國的民衆謀取福利。一個修身養性的人就應該去專心致志地思考教養問題,除此之外不應該有任何一點雜念,孔子說過“有教無類”,說的就是不考慮教養之外的東西。這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清心寡慾的意思。

真正擁有修身養性志向的人,現在只是少數。主要原因就是人們認爲修身養性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我看來,這不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是件十分困難的事。孔子在《大學》中說過“止於至善”,同時前面提到的那個英國批評家阿諾德也認爲,“教養源自於對至善的愛”。我所指的教養包括各個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應該知道教養的養成是件難之又難的事。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就會變得謙虛。德國的大詩人歌德曾經寫過一首詩歌,其中有幾句是這樣描述的:

Das wenige verschwinder gloich dem Blick,

Der vorwarts sieht,

Wie vielnoh ueb

rig bleibt.

它的意思就是:“將那些我們現在已經做完了的事和我們將來必定要做的事相比,不得不感到一陣陣空虛,在廣袤的宇宙面前,人真是顯得太過渺小了。”

《書經》上也說: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而我所說的謙虛禮讓也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我要說一說樸素的生活。我在三年前曾經做過一次演講,那時候是在北京英中協會,當時我說道,真正的中國國民必須擁有保持自己國家的特性,在道義上,也必須擁有自己國家的國民性,爲了將這個國民性保持下去,我們一定要堅決地將我們所建構出來的文明理想予以捍衛。

我們東方人的理想和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想究竟有何不同呢?

可以將近代西方文明的理想說成是進步、進步、再進步。它所說的進步就是不斷地將生活水準提高。美國人之所以敵視我們中國人與日本人,就是由於他們認爲我們對他們那種文明的理想就是提高生活水準不能理解。

但是,我們東方人的文明理想是一種樸素的生活以及崇高的思想。即使我們東方人一無所有,也不願摒棄我們理想中的樸素生活以及崇高的思想,不願意臣服在西方人所謂的進步面前。

現代西方人認爲我們很難被他們同化,因此而排斥敵視我們。但是,我想在場的各位是一定不會將自己的理想拋棄而去一股腦地接受他們的東西的。

我曾經很多次對來到中國與日本的外國人說過這樣的話,意思就是,他們將我們說成是一個落後民族是十分不應該的,這是因爲,我們東方人雖然過着一種近乎原始的樸素的物質生活,但是卻使自己的文明提升到了西方人原先達到過的文明最高峰。難道這不是人類文明史上一件令人驚異的事情嗎?

過去,我在歐洲的時候,對希臘文明也做過研究。歐羅巴文明發展的最高峰是在希臘時代,而現代日本擁有的文明即使不能說優於古希臘的文明,起碼也不會比它們差。雖然日本人啃着蘿蔔根,住着簡陋的小房子,他們依然還是優秀的國民。這一點恰恰就證明了我所稱的樸素生活的重要性。

最後,我說一下我們“提高自己的教養的必要性”這個問題。如前面我所描述的,因爲李鴻章不具備真正的教養,讓中國陷入了一種停滯的狀態。這也直接造成了今天所發生的中國革命,造成了當今中國的混亂狀態。單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教養對一個人而言是多麼地重要。如果依據我的說法,什麼戰爭、革命、混亂,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就在於一點,就是缺少教養。爲什麼會有戰爭?是什麼導致了革命?是誰造成了混亂?這並不是因爲人類走向了墮落,而是因爲人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生活。現在的人們,特別是西方人知道了該如何去工作,他們在這一點上比其祖先要進步了很多,但是他們依然不知道該如何去生活。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該如何去生活呢?我覺得所依靠的只能是真正的教養。教人像機器、木偶一樣地活着並不是真正的教養,真正要教給人們的是作爲一個真正的人應該通過什麼樣的路徑去生活。我之所以說教養對於人生十分必要,其原因就在於這一點。

(《辜鴻銘講國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本章完)

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
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