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

鄧拓:交友待客之道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筆名馬南邨、鄧雲特,福建閩侯人,是當代傑出的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家和書畫收藏家。著有《中國救荒史》、《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燕山夜話》、《鄧拓詩詞選》等。

古人交友待客雖然與我們現在完全不能相比,但是他們也有一些道理仍然值得參考。

我們中國人最好客、最愛交朋友的。解放後的我國人民,更是滿腔熱情地經常接待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因爲接待的人多了,有時也難免有不夠周到的地方。對於某些禮貌不周之處,多數朋友知道真情,當然可以諒解;有的也可能不會諒解。所以,做接待工作的同志們,應該很好地體會並且善於表達我們待客的真情實意,吸收古來豐富的交友待客的經驗,把接待工作做好。

談到接待賓客的經驗,首先應該提到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賓客往來很多,因此,諸子百家差不多都談到交友待客之道。後來各個朝代的外交活動,擴大到中亞、東南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人們又把過去交友待客之道,運用到外交活動上去,並且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它的內容。如果有人把這一方面的材料收集起來,一定可以編出一部好書。

古人交友待客雖然與我們現在完全不能相比,但是他們也有一些道理仍然值得參考。例如,孔子在《易·繫辭傳》中說,“上交不諂,下交不瀆”,這也可以當作古代人交友待客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不諂不瀆的意思,也就是說,既不要低聲下氣,又不要高傲怠慢。

同樣,《禮記》中說:“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這也可以同不諂不瀆聯繫起來做解釋。失足、失色、失口實際上就是指的行動、態度、言論上的錯誤,這是交友待客之大忌。一切錯誤也總不外乎行動、態度、言論這三個方面的。而一旦對待朋友和客人做了不正確的行爲,或者態度傲慢,或者答應的事情失信了,諸如此類的錯誤有所發覺,就應該主動地向朋友和客人聲明糾正,表示歉意。

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學者,名叫薛瑄,在他的《讀書錄》中講了許多接待賓朋的道理。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他說:“虛心接人,則於人無忤;自滿者反是。”這是把虛心看作交友待客的根本態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我們看到有一些人接待賓客態度不好,根本原因就在於他不虛心。如果遇到對方有弱點,就更加盛氣凌人,目空餘子。針對這種毛病,所以薛瑄還主張,“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這是十分重要的話,應該引起人們的深思。尤其是在運動競賽等場合,要提倡虛心的態度,決不要自以爲能,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有的人對於“不及者”倒還可以團結,而對於比自己強的人卻不能虛心團結。古人也有這個經驗。宋代嶺南的大學者何坦,寫了《西疇常言》一書,他主張“交朋必擇勝己者,講貫徹磋,益也”。這就是說,要歡迎朋友比自己強,這對自己有好處,因爲可以向他學習,提高自己。目前參加國際運動競賽的同志們,應該好好體會這個意思。

現在有許多國際朋友來到北京,當我們和外賓在一起的時候,正如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閣序》裡所描寫的那種情景,真是“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叫人興奮得很。我們主客之間的關係,更是歷史上任何時代所不能比擬的,因爲我們是在社會主義的中國首都,這就足以說明一切問題了。

(《北京晚報》,1961年4月6日)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
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