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諸人論政

見管寧如此態度,高順問道:“幼安尚有何不滿之處?”

管寧向前一步,對高順一禮後說道:“君侯,縣令之職雖卑,然上承朝廷,下撫百姓,乃國之重器,需由朝廷任命,豈由君侯所命乎?”

管寧身高八尺,長鬚白麪,外表俊秀。

管寧,生於158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時下與華歆、邴原並稱爲“一龍”;其割席絕交的典故,千古流傳。

高順心中一驚,想起歷史上觀寧終身不臣魏,忠心漢室,果然不虛,便笑道:“哈哈,幼安多慮了,諸位皆安排在青州各郡任職,由朝廷任命的青州牧下達的命令,此乃州牧的權力,並不違背大漢律法。”

管寧對高順的話沒有反駁,這確實是州牧的權力,周飛有權任命轄區內的縣令;而是質問道:“君侯乃冀州牧,擅離轄區,所爲何圖?”

高順雖然只是冀州牧,但是掌管幽州、幷州、青州、涼州等已是公開的事實,只是大家都不說破,管寧的指責,讓在座的鄭玄、盧植等人非常尷尬。

面對指責,高順從容一笑道:“哈哈,本侯乃朝廷任命的車騎將軍,巡視四方也是職責之一。”

管寧繼續反問道:“君侯是朝廷任命的車騎將軍,掌管征伐叛亂之權,而現在董卓禍亂京師,危害百姓;且將軍掌控幽、並、青、冀、涼五州,兵強馬壯,何不揮兵進京,清君側,解救陛下,還天下百姓一片安寧?”

高順知道他掉入了管寧的陷阱,決定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道:“涼州羌漢之戰持續百年,以朝廷之力尚且不能平叛,現在僅靠幾郡之力,豈能那麼容易?北方的烏桓人未除,鮮卑大軍還在塞外盤桓,邊郡之兵若是調離,蠻夷頃刻間便會捲土重來,必將給萬千邊郡百姓帶來慘重苦難;且無朝廷調令,順乃外臣,豈能帶邊軍入京?”

管寧笑道:“將軍,可從涼州、幷州、幽州、冀州和青州發兵,迅速包圍京師,速戰速決,然後迅速回兵邊郡,可保邊郡不失。”

高順笑着反駁道“哈哈,幾十萬大軍作戰,豈是短時間內能結束的?況且,那必將導致中原地區戰亂四起,生靈塗炭,非吾所願也。”

鄭玄忙出面打圓場道:“陛下尚在京城,將軍是投鼠忌器,務必有萬全之策。”

孔融是忠於朝廷之人,反對道:“君侯乃朝廷命官,若無朝廷聖旨便帶外兵入京,與董卓何異?”

蔡邕心情複雜,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卻不知道如何面對,便反問道:“即便除去董卓,又該如何面對衆多地方諸侯呢?他們是不會輕易交出手中的權力的,難道要掀起一場全國性的戰爭?”

高順見大家都沒有更好的意見,繼續說道:“既然大家如此想,今天就借這個機會,大家暢所欲言,好好的討論一番,順該何去何從,如何做纔能有利於大漢,有利於百姓?”

鄭玄等人對高順謙虛的態度很滿意。

楊家也是大族,不過楊家採取的策略與袁家不同;袁家希望奪取地方軍權,然後威逼董卓放棄對朝廷的掌控,退出洛陽,甚至有代漢的打算;楊家希望在朝廷內與董卓鬥爭,逼迫董卓放權,這樣的話對大漢的影響小,破壞力小。

楊修乃故太尉楊賜的孫子,現司空楊彪之子;楊修在此任教,乃楊家的自保之策,這樣的話楊彪可在京城與董卓放手一搏,而無所顧忌。

楊修知道家族的策略,他本人反對高順代表入京;見高順如此說,便向前對衆人行禮後說道:“修願爲君侯使者,前往洛陽,勸說董卓放退出京城,返回涼州,還天下太平。”

這完全不符合高順的利益,甚至會引起董卓的誤會,且他可不想被人利用,便立即反駁道:“順在起兵之日,便立志於邊郡,保大漢百姓免遭蠻夷的劫掠、殺戮;順曾向先帝承諾過,絕不干涉朝中事務,豈能失信於先帝?況且,董卓乃虎狼之人,對其勸諫,毫無意義。”

這個年代的人,還是非常信守承諾的。

原來高順還讚賞楊修的才華和口才,準備鍛鍊一番後接替審配的職務,專事外事,現在看來,這些人皆不值得信任和重用,他們只會爲家族利益着想,否則,很容易被出賣,爲他人做嫁衣。

被直接拒絕了,楊修很失望,他原本希望藉助高順的軍事力量,協助父親等人將董卓逼出京城,完成家族的大計,達到對朝廷的掌控,無奈高順不上鉤。

衆人也感覺高順所言不假,董卓豈是能輕易被勸說走的?

盧植能文能武,心想,高順能掌控這麼多地盤,手下有這麼多官兵,權術智謀皆在衆人之上,肯定有不爲外人所知的打算,現在即便逼其入京,也於事無補,若是幾十萬大軍於中原作戰,帶來的災難無法估量,便支持高順道:“若是君侯帶兵入京,中原大戰不可避免,生靈必遭塗炭;若是四疆異族趁虛而入,無人防禦,則大漢危矣!若是君侯維持現狀,保幾州百姓安寧,保邊郡不失,亦是爲國爲民之策。”

高順不由佩服盧植的眼光,看到了五胡亂華的先兆。

鄭玄等人感覺盧植的話很中肯,維持現狀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若是再平定涼州,能保幾州安寧,已是天大的功勞了。

滿寵在十人中最年輕,正是一腔熱血的年紀,聽盧植言論,感覺非常正確,既然不能參與中原之戰,保邊郡安寧同樣能建功立業,便向前一步,行禮後道:“君侯,青州在廣年侯的治理下富庶穩定,無需寵的參與,寵願意前往涼州,盡一己之力,保一方平安,望君侯批准。”

見衆人已不再糾結他揮兵南下之事,高順暗鬆一口氣,大漢氣數猶在,衆人對大漢的忠心猶在,當仔細合計爲宜;而滿寵及時轉移話題,讓他非常滿意,便批准道:“哈哈,好,伯寧一心爲國,忠心可嘉,可前往涼州,在廣年侯手下聽用,享受千石薪俸。”

“寵謝過君侯!”

現在雖然亂,漢室還有一定的威信,管寧等九人見無法勸說高順,便接受了擔任縣令的任命。

衆人散去,房良對衆人的態度接不滿意,如此威逼高順,讓他非常生氣,便問道:“主公,何必對他們如此客氣?”

“哈哈,至少表面上要對他們客氣,等我們統一中原後,便不會如此了;否則,這些人投入其他諸侯的懷抱,爲他人所用,將會增加我們統一中原的難度。現在先不討論這個問題,預備一下,明天前往泰山郡!”

“是,主公!”房良立即應下後去做準備。

第592章萬年長公主南下第18章縣長來訪第45章戰後安排第641章慘烈的攻城戰第267章陷陣營出擊第590章滅門司馬家第133章拜見刺史第20章激烈角逐第196章高順辭官第654章匆匆百年第252章攻城妙計第164章抵達青州第8章巨大的收穫第15章組建護村隊(下)第178章黃巾落幕第641章慘烈的攻城戰第3章悲慘的村民第288章強攻縣城(上)第289章強攻縣城(下)第373章兩郡來投第583章取消封國第107章烏桓使者第329章意外投降第355章李儒之謀第210章斬殺難樓第512章接收豫州第605章離開前的準備(中)第566章結親孔融第598章高順稱帝第610章國內情況第502章益州矛盾第588章謠言四起第224章朝廷封賞第359章華雄發威(上)第308章一網打盡第74章處理內奸第484章袁術南渡第231章高順賣馬第153章圍點打援第169章歷城對峙第542章南部局勢第498章佔領漢中郡(下)第453章沮授請罪第451章宗建之憂第355章李儒之謀第91章擴編騎兵(上)第597章達成禪讓協議第51章高順賜字第394章劉繇的崛起第562章孫權投降第527章呂布出馬第60章登記戶籍第396章陰險的袁紹第51章高順賜字第412章再見萬年公主第463章益州使者第378章合縱連橫第276章得勝歸來第378章袁術的選擇第649章皇帝的決定第551章西北攻略第21章憨厚的戈虎第472章進退兩難的孫堅第218章攻心戰術第324章政治鬥爭第459章中原鉅變第213章偷襲鮮卑(下)第362章殘忍的董卓第303章商業調整第450章黃衍之策第607章離開第236章強硬態度第353章袁隗之策第437章武都郡戰略第149章張寶之憂(三更)第441章趙雲發威第461章高順的腹黑第638章盛大聚會第419章精明的魯肅第57章張遼現身第485章高順南下第624章建立埃及帝國第556章羌漢談判(下)第494章潛伏三年第473章劉表援兵602章平定益州第392章李儒的陽謀第631章匈奴現身第235章高順家宴第295章臧霸請降第580章衆人的心態第28章感情風波第83章王允籌劃第445章趙雲施政(上)第58章馬邑徵兵第399章公孫瓚的崛起(下)第279章邊讓到來第81章栽贓嫁禍第419章精明的魯肅第232章皇家婚姻
第592章萬年長公主南下第18章縣長來訪第45章戰後安排第641章慘烈的攻城戰第267章陷陣營出擊第590章滅門司馬家第133章拜見刺史第20章激烈角逐第196章高順辭官第654章匆匆百年第252章攻城妙計第164章抵達青州第8章巨大的收穫第15章組建護村隊(下)第178章黃巾落幕第641章慘烈的攻城戰第3章悲慘的村民第288章強攻縣城(上)第289章強攻縣城(下)第373章兩郡來投第583章取消封國第107章烏桓使者第329章意外投降第355章李儒之謀第210章斬殺難樓第512章接收豫州第605章離開前的準備(中)第566章結親孔融第598章高順稱帝第610章國內情況第502章益州矛盾第588章謠言四起第224章朝廷封賞第359章華雄發威(上)第308章一網打盡第74章處理內奸第484章袁術南渡第231章高順賣馬第153章圍點打援第169章歷城對峙第542章南部局勢第498章佔領漢中郡(下)第453章沮授請罪第451章宗建之憂第355章李儒之謀第91章擴編騎兵(上)第597章達成禪讓協議第51章高順賜字第394章劉繇的崛起第562章孫權投降第527章呂布出馬第60章登記戶籍第396章陰險的袁紹第51章高順賜字第412章再見萬年公主第463章益州使者第378章合縱連橫第276章得勝歸來第378章袁術的選擇第649章皇帝的決定第551章西北攻略第21章憨厚的戈虎第472章進退兩難的孫堅第218章攻心戰術第324章政治鬥爭第459章中原鉅變第213章偷襲鮮卑(下)第362章殘忍的董卓第303章商業調整第450章黃衍之策第607章離開第236章強硬態度第353章袁隗之策第437章武都郡戰略第149章張寶之憂(三更)第441章趙雲發威第461章高順的腹黑第638章盛大聚會第419章精明的魯肅第57章張遼現身第485章高順南下第624章建立埃及帝國第556章羌漢談判(下)第494章潛伏三年第473章劉表援兵602章平定益州第392章李儒的陽謀第631章匈奴現身第235章高順家宴第295章臧霸請降第580章衆人的心態第28章感情風波第83章王允籌劃第445章趙雲施政(上)第58章馬邑徵兵第399章公孫瓚的崛起(下)第279章邊讓到來第81章栽贓嫁禍第419章精明的魯肅第232章皇家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