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離開前的準備(中)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造紙術和印刷術已非常成熟,高順將之推向了市場,把技術交給了李強、馬貴、趙雄、周飛等幾大新崛起的家族。

而且高順大幅度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使得很多高級工匠獨立出去,建立了新的家族;特別是鋼鐵行業,比歷史先進了幾百年。

高順也利用這幾年的時間,修築了大量的馳道,形成了遍及天下的交通網。

高順只留下了玻璃製造業爲皇室所有。

高順留在國內的六個兒子,除去太子外,其他五人被冊封爲王,分佈於不同的州,每人佔據一郡,最多可有一萬人的護衛,用於自保,也是爲了保證皇權不落他人之手。

小的船隻已商業化,一千噸和一千五百噸級的戰船製造技術卻掌握在皇室手中,至印度洋的航海圖也掌握在皇室之中;不過至印度洋沿岸的海圖卻公佈於社會了。

高順希望,等他在印度站穩腳跟之後,定會派人返回聯繫。

武舉選拔已經正常了,每年都能爲朝廷輸入一批年輕的武將。

文科科舉考試,已進行了幾次,不過阻力很大,只能靠太子此後慢慢推廣了;不過高順卻藉機除去了王朗一家,滅三族。

中華六年十月初一,高順正式把帝王讓給了太子,太子登基,正式接管朝廷。

新皇帝選用了他認爲合格的重臣,高順沒有干涉。

這時,關羽、文丑、顏良、張飛等武將皆已退下,他們的兒子已上位;不過他們忠心有餘,但是能力和水平皆不能與父輩相比。

相對而言,後輩中出類拔萃的還是高順的幾位兒子,李強、馬貴等人的孩子,已成爲挑大樑的主角。

高順看好的諸葛亮,僅僅擔任了戶部尚書。

賈詡的兒子賈穆擔任了兵部尚書。

毌丘儉卻異軍突起,成爲尚書令。

沮授的兒子沮鵠擔任了御史臺的御史大夫。

典韋、關羽、張飛、褚燕、許褚等人的兒子要麼在南軍任職,要麼在禁衛軍或者羽林軍任職。

李強等人的兒子有的在京任職,有的在外領軍。

兒孫自有兒孫福,高順不可能一直照看下去,沒有對朝廷做出任何干涉之事。

社會上對高順身體硬朗卻突然辭去帝位之事風言風語頗多,不過不知是誰放出了與之針鋒相對的信息,聲言高順功超三皇,德蓋五帝,已得道成仙,再過百年,身體照樣硬朗。

道家大本營在高順的支持下已在龍虎山建立了龐大的基業,聽到此語後,立即把高順列爲道教文昌帝君,加以供奉祭祀,主察武舉和文舉,主管功名利祿之神。

天下釋然,怪不得高順年過六十,卻不顯老。

士家大族皆不信,但是卻無法解釋。

百姓們卻信以爲真,否則高順也不會從邊郡寒門做到皇帝,且首開科舉之事,令天下寒門有了晉身之機。

現在的情況已與歷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即便高順前世是學文的,熟知歷史,也不能完全把握;他只是盡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五胡亂華,至於其它之事,已完全超出他的掌控。

歷史自會按照既定的發展趨勢進行下去,他已無力干預,也無法干預。

臨行前,高順又秘密招來荀家的荀彧和荀攸、鍾繇、陳羣和陳宮等人進行了一次會談。

參加會談的還有戲志才、郭嘉、田豐、沮授等人,以及朝中尚書級別的人。

程立和賈詡已在不久前去世了。

高順首先說道:“我前知不如諸位,但是我後知幾千年,所以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亂世。”

衆人大驚,這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陳羣問道:“太上皇不是這個世界之人?”

高順解釋道:“一個世界,或許是不同的時代,我也說不清楚,只是在我的印象中,有關於我身後的歷史,只是現在,已被我改變的面目全非。”

“那太上皇身後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呢?”陳羣問道。

“我身後的歷史非常可怕,漢庭之後,天下陷入四分五裂,混戰不休,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最終形成三個國家,一個是魏,一個是益州,一個是江東,三個國家又混戰了幾十年,到天下再次統一的時候,人口從漢末的五千多萬衰減至幾百萬,以人肉爲軍糧,其狀慘不忍睹,所以順纔在未至弱冠之年,便發奮圖強,力求結束亂世。”

荀攸不解的問道:“既然如此,太上皇的終生的目標爲什麼一直都放在蠻夷身上呢?”

高順反問道:“哈哈,諸位都是智者,當天下僅剩下幾百萬漢人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狀況呢?”

郭嘉反應最快,搶先說道:“異族入侵!”

高順點點頭,說道:“奉孝所言不錯,在中原地區實力衰弱的時候,匈奴人、鮮卑人、氐人等相繼進入中原,由於他們繁衍能力極快,所以在人數上很快便超過了漢人,他們建立了衆多的國家,又在中原大地上相互征伐,且他們本身不擅長生產,糧食更是缺乏,而漢人,便成爲他們的糧食,號稱兩隻羊,漢人幾乎被殺的斷了種,這是我痛恨異族的原因,必將他們趕盡殺絕,不是我弒殺,而是防患於未然,不得不如此,爲了漢人的安寧,我寧願背上此惡名。”

鍾繇問道:“難道漢人就沒有反抗的嗎?”

高順道:“這就是我今天招諸位來的原因,也是告訴諸位,我爲什麼要打壓士族的原因。”

這關係到衆人的切身利益,皆靜靜的看着高順,希望得知詳細的信息。

高順看着陳羣道:“這事,首先要從長文身上說起。”

“與羣有關?”陳羣驚訝的問道。

高順說道:“不錯,在我的記憶中,大士族袁家和楊家因爭霸失敗,被其他諸侯滅族,中原士族以潁川郡的陳家和荀家爲首,在漢人朝廷中維護士人利益,長文提出了九品中正的選拔人才制度,家庭出身成爲評判人的標準,導致官員皆被士族壟斷,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而士族之人,不經鍛鍊,便爲高官,且不論是否有才,便爲高官,如此以來,朝廷比獻帝之末還要混亂,如此形勢下如何抵擋異族入侵?以至於長文也因之成爲此後兩千年曆史上的罪人之一。”

鍾繇又問道:“那這場異族戰亂是如何平息了的呢?”

高順道:“這場戰爭持續了幾百年,漢人南渡,依靠長江天險堵住異族的南侵,且異族之間矛盾重重,征戰不休,實力也是大大衰弱,在漢人忍無可忍的時候,出現了一位漢人英雄,提出了一個口號,“殺胡令”,這才挽救了漢人的命運。”

第579章李傕、郭汜之亂第483章黃祖投降第252章攻城妙計第407章招安黑山軍(終)第303章商業調整第56章接風洗塵第473章劉表援兵第640章寒冬對峙第500章進軍巴蜀第114章商人蘇雙第495章接收徐州第416章再見老村長第607章離開第130章兇猛文丑第546章孫權軟禁劉備第3章悲慘的村民第279章兵進荊州第383章聯姻諸葛家第637章新計劃第234章高順驚懼第263章擴大商貿第56章接風洗塵第64章敵人到來第126章異族之戰第229章高順謀劃第83章王允籌劃第207章杜邊送禮第398章公孫瓚的崛起(上)第425章矛盾加劇第122章大將雲集第38章游擊戰術第597章達成禪讓協議第282章強勢呂布(二)第45章戰後安排第84章朝堂爭議第336章軍政調整第348章馬貴的建議第272章劉宏狂喜第309章嫁禍袁家第252章攻城妙計第376章劉岱殉國第237章劉宏怒火第221章程立之功第521章孫策遇刺身亡第477章孫堅戰死(下)第366章郭嘉之策第164章抵達青州第582章武舉考試第172章周倉出使第635章瘋狂建設第47章意外之喜第192章盧植做媒第171章高順佈局第558章收復酒泉郡(下)第460章郭嘉的野心第566章結親孔融第149章張寶之憂(三更)第254章戰後獎賞第513章世人的選擇(上)第80章完全歸心第449章馬超拜師第552章滅亡匈奴第181章張讓獻策第430章趙雲結婚(上)第466章挺進中原第32章老村長的心思第557章收復酒泉郡(上)第70章屠殺俘虜第37章再戰匈奴第254章戰後獎賞第50章左豐到來第644章勝負已分第548章奈何造化弄人第345章政治交易第355章李儒之謀第55章立足縣城第304章視察轄區第106章寧城改革第252章攻城妙計第530章成廉投降第389章孫堅的反擊第452章沮授的狠辣第332章大獲全勝第417章再見王越第63章萬事俱備第525章高順新計劃第361章潘鳳陣斬華雄第34章憤怒的匈奴第241章養寇自保第71章鐵血軍師第473章劉表援兵第54章馬邑密謀第134章再次招兵(四更)第569章馬踏西域(下)第586章高順論天下(上)第238章收復定襄郡第378章袁術的選擇第179章尋賢遭拒第507章豫州之戰第299章以退爲進
第579章李傕、郭汜之亂第483章黃祖投降第252章攻城妙計第407章招安黑山軍(終)第303章商業調整第56章接風洗塵第473章劉表援兵第640章寒冬對峙第500章進軍巴蜀第114章商人蘇雙第495章接收徐州第416章再見老村長第607章離開第130章兇猛文丑第546章孫權軟禁劉備第3章悲慘的村民第279章兵進荊州第383章聯姻諸葛家第637章新計劃第234章高順驚懼第263章擴大商貿第56章接風洗塵第64章敵人到來第126章異族之戰第229章高順謀劃第83章王允籌劃第207章杜邊送禮第398章公孫瓚的崛起(上)第425章矛盾加劇第122章大將雲集第38章游擊戰術第597章達成禪讓協議第282章強勢呂布(二)第45章戰後安排第84章朝堂爭議第336章軍政調整第348章馬貴的建議第272章劉宏狂喜第309章嫁禍袁家第252章攻城妙計第376章劉岱殉國第237章劉宏怒火第221章程立之功第521章孫策遇刺身亡第477章孫堅戰死(下)第366章郭嘉之策第164章抵達青州第582章武舉考試第172章周倉出使第635章瘋狂建設第47章意外之喜第192章盧植做媒第171章高順佈局第558章收復酒泉郡(下)第460章郭嘉的野心第566章結親孔融第149章張寶之憂(三更)第254章戰後獎賞第513章世人的選擇(上)第80章完全歸心第449章馬超拜師第552章滅亡匈奴第181章張讓獻策第430章趙雲結婚(上)第466章挺進中原第32章老村長的心思第557章收復酒泉郡(上)第70章屠殺俘虜第37章再戰匈奴第254章戰後獎賞第50章左豐到來第644章勝負已分第548章奈何造化弄人第345章政治交易第355章李儒之謀第55章立足縣城第304章視察轄區第106章寧城改革第252章攻城妙計第530章成廉投降第389章孫堅的反擊第452章沮授的狠辣第332章大獲全勝第417章再見王越第63章萬事俱備第525章高順新計劃第361章潘鳳陣斬華雄第34章憤怒的匈奴第241章養寇自保第71章鐵血軍師第473章劉表援兵第54章馬邑密謀第134章再次招兵(四更)第569章馬踏西域(下)第586章高順論天下(上)第238章收復定襄郡第378章袁術的選擇第179章尋賢遭拒第507章豫州之戰第299章以退爲進